『壹』 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
在診斷豬附紅細胞體病時,首先需要關注血液檢查。通常在感染後的第七至第八天,病豬會出現高熱和溶血性貧血的症狀。此時,血液中會發現大量附紅細胞體。取病豬高熱期間的血樣一滴,用生理鹽水稀釋10倍後,混勻,蓋上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400-600倍,可以看到紅細胞表面及血漿中有游動的各種蟲體形態,附著在紅細胞表面的蟲體通常呈鏈狀排列,紅細胞則呈現出星形或多邊形的不規則形狀。
接著,進行血片染色。血塗片使用姬姆薩染色後,在油鏡暗視野下檢查,可見多數紅細胞邊緣整齊,變形,並在紅細胞邊緣及血漿中發現多種形態的蟲體,這些蟲體染成粉紅色或紫紅色,折光度較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染料沉著可能會導致假陽性結果。因此,在鏡檢時,應當結合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判斷,以確保正確診斷。
此外,還可以進行血清學檢查。包括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HA)、補體結合試驗(CFT)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方法。然而,抗體的產生與病原數量的增多相關性暫時,這意味著抗體水平呈現波動性。即使經過數次急性發作,抗體滴度只能在一定時間內維持較高水平,之後會下降至閾值以下,這表明假陰性結果較為常見。因此,血清學診斷適用於群體檢查。
生物學診斷也是診斷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如PCR方法等。浙江大學杜愛芳教授實驗室已研發成功該病原的PCR診斷試劑盒,可進一步進行診斷鑒定。
在鑒別診斷方面,需要區分豬瘟和豬附紅細胞體病。豬瘟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弱毒疫苗的預防注射可以控制流行。豬瘟不會出現貧血和黃疸症狀,皮膚、漿膜、粘膜、淋巴結、腎、膀胱、喉炎、扁桃體、膽囊等組織器官有出血現象,淋巴結周邊出血是豬瘟的特徵病變。在豬瘟期間,約有25%-85%的病豬脾臟邊緣具有特徵性的出血梗死病灶。而慢性豬瘟在回腸末端、盲腸,特別是回盲口處會出現輪層狀潰瘍(扣狀潰瘍)。
相比之下,豬呼吸與繁殖障礙綜合症沒有貧血和黃疸症狀。呼吸困難明顯,剖檢肺部有明顯的病變。值得注意的是,豬附紅細胞體病在用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後效果較好,這一信息在鑒別診斷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單細胞原蟲的一種,屬寄生蟲,也有人認為是立克次氏體目,乏漿體科,屬附紅細胞體屬,真菌類。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一般以寄生宿主命名,但病原的種類與宿主之間的關系不甚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其形態呈環狀、啞鈴狀、S形、卵圓形、逗點形或桿狀。大小介於0.1-2.6um之間。無細胞壁,無明顯的細胞核、細胞器,無鞭毛,屬原核生物,2800倍顯微鏡下,可見分布不均的類核糖體。外有一層胞膜,下有微管(透視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