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有人體檢的時候一切正常,過段時間就檢查出了癌症
體檢一直正常,為什麼突然就癌症晚期醫生終於說了大實話!
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這是去年的事情了,去年初,一位主任醫師感覺後背放射性疼痛,以為經常長時間做手術,得肩周炎了。後來疼痛越加劇烈,就去做了檢查,發現肩周、頸椎都沒有問題。疼痛還在繼續,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該主任醫師感覺是肺部的問題,一查果然已經肺癌晚期。
首先,特定人群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檢查,比如有家族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朋友,體檢時要注意這方面的早期篩查。
其次,不放過任何體檢報告中的「蛛絲馬跡」。如今癌症已經年輕化了,不要不當回事,覺得無所謂,等發展成癌的時候就後悔了。
第三,一些體檢項目,比如胸部CT,根本不能在早期查出肺癌,白白吃了些射線。
B. 什麼是癌症
癌症的原因是一個廣為人所關注的問題,自從人類開始認識癌症以來,已經有多種假說試圖揭示癌症的本質,例如最早定義癌症的古希臘醫生希普科倫特就認為癌症像所有其他疾病一樣,是體液失衡的結果,是「黑膽汁憂鬱症」的附屬物。此後,醫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其他用以替代這種解釋的理論(如體細胞突變、糖酵解作用加劇等等)。但是只有在生物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以後,我們對癌症才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概念
我們言說癌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癌症?即使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首先對癌症作出描述的是古埃及人,醫學史家們確信他們在莎草紙上的記錄中已經有關於良惡性腫瘤的內容。今天英語中carcinoma一詞則來自希臘文karkinos,意指「新生物」。在顯微鏡進入生物學視野和細胞學說奠定之前,人們通常不能把癌症和具有某些共同表現的其他疾病區別開來。在魏爾嘯創立細胞病理學後,一代又一代病理學家對癌症作了大量的觀察,總結出了癌症的病理學表現規律,成為今天臨床醫生判斷的金標准。
首先,「癌症」這個名詞在一般意義上可以指代一切惡性腫瘤,但在病理學中卻有較為狹窄的所指——是來源於上皮組織(大多數是被覆於機體體腔表面的組織,也有構成器官的主要部分的如肝臟等)所有惡性腫瘤的總稱,而對其他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我們通常稱為「肉瘤」(如骨肉瘤、橫紋肌肉瘤等等),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由於約定俗成的原因不依從這些命名法則,比如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被稱為白血病,一種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被稱為Hodgkin病。為方便起見,本文就用「癌症」這個詞來指代惡性腫瘤。總的來說,所有癌症來源於我們機體的自身細胞,是由這些細胞異常增生所形成的一些新生物,和正常組織增生所不同的,是這種增生完全不受機體的調控,所產生的新生組織也不具有正常組織的功能,它最主要活動就是不停的消耗機體的資源,擠占空間並越來越快速的分裂增殖。我們已經知道,由於可供機體利用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情況時(比如創傷、維護日常活動中損耗的細胞),特定部位的細胞才會在一些信號的作用下分裂增生以滿足功能的需要。這些生長信號通常來自其他細胞,並由一系列傳導機制傳入靶細胞內部,最終通過改變這些細胞的基因表達而使其進入分裂周期。所以,對細胞是如何走向癌變的問題的解答,必須也只有通過研究它們基因行為的變化才能夠得到。最早發現癌症可能與遺傳有關的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早期的調查發現,在上一輩或同胞親屬中有癌症患者的人中,癌症的發病率較沒有這種家族歷史的人更高一些。此後,更在一些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的的家族中發現,其後代成員中有大得多的發生同類腫瘤的機會,這進一步提示,至少有一些腫瘤是與遺傳直接相關的。但是,同樣是流行病學的調查提出,環境因素似乎也與癌症息息相關,其中可能最早也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1775年由英國外科醫生P.波特所提出的關於煙囪內含物與陰囊癌關系的報道,他指出,在後來發生陰囊癌的男孩中,多數都曾當過掃煙囪工人。這之後,其他一些物質也被發現與多種癌症有相當的聯系,因此,在遺傳和環境有害物到底誰是癌症的元兇這一問題上曾經發生相當大的爭論。進入20世紀後,另一種新的可能機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中,這就是病毒。1911年P.魯斯(Peyton.Rous)在雞纖維肉瘤組織中發現了一種病毒,它在培養基中可以使成纖維細胞發生類似惡性變的轉化,在轉染正常雞後也能夠導致腫瘤發生。因此,魯斯提出,病毒有可能也是人類腫瘤的原因。這樣,在可能的嫌疑犯名單上又多了一個懷疑對象,腫瘤學家們根據個人的學術背景和愛好在這三種理論中各持一端,陷入一場似乎永遠也無法結束的冗長爭論。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使生命科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幾乎所有生物學科都受到這一劃時代發現的影響,癌症研究也不例外。1958年,兩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魯斯肉瘤病毒屬於逆轉錄病毒,並進一步發現,之所以病毒能引發癌症,是由於病毒基因中的片段進入被感染者基因組中,這種整和最終導致被感染者自身基因行為發生改變而出現細胞癌變。因此,他們將這種可以引發癌症的病毒基因片段稱為「病毒癌基因」(v-onc),又由於這種基因引起的是雞纖維肉瘤,所以它又被命名為「病毒肉瘤基因」(v-src)。這一結論證實了魯斯關於病毒可能是癌症原因的假說,為此,1966年,諾貝爾基金會將當年的生物醫學獎金授予魯斯。但是,後來的研究並沒有更多的支持此類逆轉錄病毒直接感染導致的腫瘤,所以直到70年代後期,關於病毒癌基因和癌症之間關系的論斷還被很多人視為一個不成熟的假說。
到1976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畢曉普(Bishop,J.M)和瓦爾穆斯(Varmus,H.E)在禽類的不同正常細胞中發現了與v-src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基因,他們因此猜測這些基因可能也與癌症有關,並推測或許在更多動物基因中也存在這類片段。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他們的推測,這類基因廣泛存在於從魚到人的幾乎所有脊椎動物細胞中,並且具有相當的相似性。所以,他們把這類基因稱為「細胞癌基因」(c-onc)。這些基因存在的廣泛性和相似性足以說明它們原本就是生物基因組中的正常組成部分,而病毒癌基因的作用在於進入細胞後激活或改變這些細胞癌基因,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嗣後,又有20餘鍾類似基因被發現,並由此奠定癌症作為一種與遺傳密切相關的疾病的解釋過程。畢曉普和瓦爾穆斯也因為對癌症發生機制的貢獻而榮膺1989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在剛剛提出癌症的分子生物學解釋的日子裡,很多人同樣報著懷疑的態度,其中可能最讓人感到不解的問題就是:既然c-onc是一類如此「有害」的基因,那為什麼沒有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上被自然選擇所拋棄?隨著對細胞信號和細胞周期的認識的加深,這個問題得到了回答。原來原癌基因所編碼的產物多數都是一些在胚胎期為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蛋白質,例如前面提到的src基因就編碼一類為生長信號所必需的蛋白酶,這種蛋白酶廣泛存在於各種活細胞中,為生命活動所不可或缺。但是,在成年動物中,這類基因的表達受到嚴格控制,其活性一般很低。這種控制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專門基因產物所控制,這就是後來發現的「抑癌基因」。早在70年代原癌基因得到確認之前,人們就已經在細胞實驗和流行病調查中發現,存在一些能夠抑制細胞轉化的基因表型(表型是遺傳學術語,指在多種可能的基因型中表現出某一特定基因型特點的生物)。1969年的一個實驗更肯定的表明,存在某種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在這個實驗中,哈里斯(Harris)將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進行融合,結果發現,融合產生的雜交細胞不在表現出腫瘤細胞的特徵。進而通過遺傳學方法,研究人員確定了該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當這個基因被去除後,融合細胞又重新表現出腫瘤細胞的特點。上世紀的最後10年中,已經有10餘個類似基因被發現,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是p53基因了。這類基因的正常功能就是對抗原癌基因的作用,抑制細胞分裂。這些基因功能的喪失理所當然的導致細胞不受限制的增長和癌症的發生。
進化過程中,機體還在其他環節上獲得了一些保護性機制以避免細胞癌變,這些機制中最為人注意的或許要算細胞凋亡(apoptosis)了。這也就是所謂「細胞自殺」的機制,本質上,這並非「防癌專用」的機制,在發育、創傷修復等生理過程中,凋亡現象也普遍存在,通過凋亡,機體去除了不必要的細胞增生,保證了對資源和空間的最大優化。凋亡過程由基因控制,當一些表明細胞可能發生異常增生的信號傳入後,這些基因被活化,並指導合成一些具有特異性的蛋白酶,它們通過水解為細胞生存所必需的結構(如細胞自身的蛋白質骨架、各種膜性結構等)使細胞死亡。另一個防禦機制來源於對細胞分裂次數的限制,這就是端粒的作用。它位於染色體的末端,具有維持染色體穩定的功能,當細胞周期中每進行進行一次染色體復制時,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直到最後縮短到一個對其功能來說已經無法維持的長度時,細胞就進入最終死亡的衰老時期。因此,在端粒的這種調節功能能夠正常發揮的情況下,即使出現不恰當的細胞生長,也不會導致癌症。但是,如果細胞發展出能夠避免端粒縮短的機制,則勢必能夠逃脫這種對其生命極限的控制--癌細胞也的確如此而行,它們通過產生端粒酶作到了這一點。端粒酶在分裂中代替了通常會被縮短的端粒而使後者的完整性得到維持,癌細胞因而成為永生的細胞。
到20世紀的最後幾年中,我們終於有了一個統一和明晰的理論來概括癌症發生的機制。總起來說,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階段逐步演變的過程,細胞通過一系列進行性的改變而向惡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常積累多種基因改變,其中既有原癌基因的激活和高表達的發生,也有抑癌基因和凋亡基因的失活,還涉及大量細胞周期調節基因功能的改變。這一過程可以由於先天遺傳的缺陷而較早發生(即源於遺傳種系細胞的癌症),也可由於後天的各種環境因素作用導致體細胞基因突變而在生命的較晚時期發生(此類通常更為多見)。因此,將癌症的發生人為劃分為啟動期、促進期和發展期。由於需要積累的突變涉及很多基因,因此,這個癌症進展的過程一般長達數年到數十年。
通過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癌症的本質實際上已經被歸結為各種原因引起的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各種環境和外源性因素的影響最終會體現為基因的改變,這一理論框架已經成為今日腫瘤研究中廣為接受的研究基礎和開發新的治療葯物和方法的著眼點。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每年,癌症在全球致死700萬人,我國也有1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為了降伏這一絕症,科學家們付出了極大努力。但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找到攻克癌症的辦法。癌症是什麼?它從哪裡來,又是怎麼害人的?
癌症如何拖垮人體
癌症,也叫惡性腫瘤,相對的有良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良性腫瘤容易清除干凈,一般不轉移、不復發,對器官、組織只有擠壓和阻塞作用。但惡性腫瘤還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出血合並感染,患者最終可能由於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癌症病變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人體細胞老化死亡後會有新生細胞取代它,以維持機體功能。可見,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這種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這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症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它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後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慾不振、發熱及臟器功能受損等。
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本來,人體這個生物機器運行得天衣無縫,然而癌症改變了這種情形,它的任務就是破壞。如果繼續下去,就將拖垮人體。但是,腫瘤不像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組織一樣,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免疫。
癌細胞由何而來
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知道何時該生長分裂,也知道怎樣和別的細胞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
很多人說,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只不過沒發展起來。從醫學上講,如果能查出癌細胞,就可以診斷這個人患癌症了。所以,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現在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
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里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弱校因此,致癌因素是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啟動「癌症程序」;「鑰匙」越多,啟動機會越大。
我們還無法破解所有「鑰匙」,因此還無法攻克癌症。
腫瘤細胞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經過很多年才長成腫瘤。「叛變」細胞脫離正軌,自行設定增殖速度,累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才會察覺。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1個變2個,2個變4個,以此類推。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3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症越往晚期進展得越快。
癌症怎麼轉移
癌細胞是非常「貪婪」的,它會跑到它可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而路徑主要有3條:淋巴轉移一般最早,因此進行腫瘤切除時,要進行淋巴結清掃;放療除了照射原發腫瘤病灶外,還要照射周圍淋巴結。淋巴系統遍布周身,是癌細胞轉移的理想及首選通道。淋巴轉移往往由近及遠,如乳腺癌首先轉移到同側腋窩淋巴結,之後轉移到鎖骨上、下淋巴結,甚至對側腋窩淋巴結。直接侵入血管或經淋巴管進入血管的癌細胞,會隨血流到達其他部位如肺、腦、肝和骨等,這就是血行轉移。胃腸道癌常轉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腎癌、骨肉瘤等常轉移到肺,肺癌易轉移至腦,前列腺癌易轉移到骨。化療就是為了避免癌細胞通過血行轉移,而用葯「沿途」消滅癌細胞。
還有一種轉移比較少,就是種植轉移。癌細胞如果從腫瘤表面脫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腦脊髓腔等處,就會「生根發芽」。發生地一般在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腸膀胱窩、顱底等處。
平常人們總愛說什麼東西致癌,其實,我們還不能說只要不吃什麼就不會得癌,或者接觸什麼就會得癌。現在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因素是誘發癌症的必然因素。戰勝癌症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期癌症大都可以治癒。為此,我們一是要定期體檢,二是不舒服就要看一些症狀可能與癌症有關,不要感覺到痛了才去看醫生。
預防癌症四點事項
第一,不要抽煙,或者戒煙。抽煙的人有一半會死於與抽煙相關的疾病,其中很多是癌症。在美國,90%的肺癌是直接由抽煙引起的,另外有3%是因為吸入二手煙造成的。Ferri說:「不知道人們為什麼要每天花三五美元來幫助自己折壽8到12年。」
第二,關注你吃的東西。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人們應該每天至少吃五種不同的蔬菜和水果,這是幫助抗癌的有效辦法。《營養與癌症》雜志也公布說,很少吃水果和蔬菜的人患癌的可能性比吃水果蔬菜比較多的人高一倍。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選擇全麥粉而不是精麥粉,限制紅肉食用量,特別要少吃處理過的和高脂肪的肉類,限制酒精飲料,等等。
第三,多做運動。中度運動是科學家推薦的運動方式。據研究,每天散步一小時可以把患結腸癌的可能性降低46%。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人們每天至少做60分鍾中度或稍強烈的運動,每周運動五次以上。Ferri補充說,過度肥胖也會增加患癌症的可能。
第四,了解家族病史。家族病史是致命癌症的最大誘因,遺傳可能導致基因中有致癌因素。如果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過癌症,那麼你可能需要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做定期檢查。
但無論如何,人們不應該害怕,而應採取積極的態度預防癌症。
預防癌症的食物
1)牛奶和酸奶 牛奶含鈣和維生素D,在腸道內能與致癌物質相結合,清除其有害作用。酸奶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2)蜂蜜和蜂乳 蜂蜜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造血功能和組織修復作用。近年來發現蜂乳含有特殊的蜂乳酸,對防治惡性腫瘤有效。
3)茶含兒茶素,能清除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放療病人經常飲茶有益康復。茶還可以防齲齒。
4)花粉食品 效是提高智力,促進發育,補血,增加耐力,延緩衰老,具有激素樣作用,增強抗病能力等。
5)蔬菜 新鮮蔬菜如胡蘿卜、蘿卜、瓠果、茄子、甘藍等,含有干擾素誘導物,能刺激細胞產生干擾素。這種物質可以增強病人對疾病和癌瘤的抵抗力。但它易受加熱的影響而被破壞,因此以上。食物以生吃為好。許多研究都證實大蒜具有防癌抗癌能力,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性油能激活巨噬細胞,提高機體的抗癌能力;還含有一種含硫化合物,也具有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蔥頭也能抗癌,可能是含有谷胱甘肽以及多種維生素的緣故。對淋巴瘤、膀胱癌、肺癌和皮膚癌等均有防禦作用。
6)海產品 可用作惡性腫瘤病人的治療食品。海藻類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物質和海藻酸鈉。海藻酸鈉能與放射性鍶結合後排出體外。常吃海帶、紫菜等食品對身體有益。鯊魚的軟骨能抑制腫瘤生長,魚翅有抑制腫瘤向周圍浸潤的能力。魚類中含有豐富的硒、鋅、鈣、碘等無機鹽類,對抗癌也是有益的。
7)真菌食品 中含有多糖物質和干擾素誘導劑,能抑制腫瘤。香菇對胃癌、食道癌、肺癌、宮頸癌有一定的療效。金針菇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對腫瘤有抑製作用。猴頭菇對胃癌有療效,可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提高免疫力。銀耳對癌瘤有抑製作用。近年發現茯苓中90%的B茯苓聚糖可增強免疫功能,有抗癌瘤的作用。
8)果品 杏仁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抑制細胞癌變。它對口腔乾燥等症狀有緩解作用,但對口:腔有炎症、潰瘍以及鼻出血的病人不宜食用。烏梅也有抗癌作用,棗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無花果的提取物可治療胃癌、咽喉癌、宮頸癌、膀胱癌等。蘋果中含有果膠多,可與放射性元素結合,促使其排出。木瓜能阻止癌瘤擴散、發展。
9)其他 山芋中提取類固醇物質能抑制乳腺癌的發展。玉米粉能抑制腫瘤生長,減輕抗癌葯物的副作用。薏苡仁中的多糖體和薏苡脂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
預防癌症,如何飲食
(1)食品多樣化:食譜廣不僅可滿足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而且還能抑制有害致癌物質。
(2) 喝含酒精的飲料一定要適量:喝酒多有損健康,口腔、咽喉、食管和肝臟的癌與喝酒過量有關。喝酒多,同時又抽煙的患癌症的危險性更大。
(3)避免過多膽固醇的攝入:低脂肪飲食可以減少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和直腸癌的危險性。
(4)食用含有足夠澱粉和纖維素的食物:應該多吃水果、蔬菜、干豆、全谷類食品、豆類及其製品。以增加澱粉和纖維素的攝入量,這樣可降低結腸癌和直腸癌。
(5)保持營養的均衡,維持理想體重。避免吃過多的糖。
飲食預防癌症14法
癌症是當前人類健康的最大敵人,每年全世界約有600萬人被癌症奪去生命,其中我國約130萬人死於癌症。但是,癌症也是可以控制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於癌症的基礎、臨床以及癌症預防等方面研究,總結了全世界在癌症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廣泛科學依據的從膳食和健康方面預防癌症的14條建議。現摘錄如下:
建議一:合理安排飲食。在每天的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類和豆類應佔2/3以上。
建議二:控制體重,避免過輕或過重。在成年後體重增幅不應超過5千克。用體質數(BMI)公式來衡量。(見公式)
體重(千克)
BMI=——————————————
身高(米)×身高(米)
BMI小於20,體重不足;BMI為20~25,理想體重;BMI為25~30,輕微超重;BMI大於30,嚴重超重。
建議三:堅持體育鍛煉。如果工作時很少活動或僅有輕度活動,每天應有約1小時的快走或類似的運動量。每星期至少還要進行1小時出汗的劇烈活動。
建議四:多吃蔬菜、水果。每天應吃400~800克果蔬,綠葉蔬菜、胡蘿卜、土豆和柑橘類水果防癌作用最強。每天要吃五種以上果蔬,且常年堅持,才有持續防癌作用。
建議五:每天吃600~800克各種穀物、豆類、植物類根莖,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製糖。
建議六:不提倡飲酒。即使要飲,男性一天也不應超過兩杯,女性一天不應超過一杯。
建議七:每天吃紅肉(即牛、羊、豬肉)不應超過90克。最好是吃魚和家禽以替代紅肉。
建議八:少吃高脂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選擇恰當的植物油並節制用量。
建議九:少吃鹽,少吃腌制食物。鹽的每日消耗量應少於6克(約一茶匙)。
建議十:不要食用在常溫下存放時間過長、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建議十一:用冷藏或其它適宜的方法保存易腐爛的食物。
建議十二:食品中的添加劑、污染物及殘留物的水平低於國家規定的限量即是安全的,但亂用或使用不當可能影響健康。
建議十三: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腌肉,熏肉只能偶爾食用。
建議十四:對於飲食基本遵循以上建議的人來說,一般不必食用營養補充劑,營養補充劑對減少癌症的危險可能沒什麼幫助
C. 全身癌細胞篩查叫什麼
全身癌細胞篩查主要分為全身抽血檢查和全身PET-CT顯像,具體如下:
1、全身抽血檢查:通過CA12-5、CA19-9、AFP等血腫瘤標志物進行檢查,醫生根據相應指標的變化或趨勢,結合患者的症狀及體征進行相應器官的排查;
2、全身PET-CT顯像:當患者臨床表現為腫瘤標志物增高,或持續進行性增高時,需要進行全身PET-CT顯像檢查。其原理是利用葡萄糖顯像的特殊造影劑,通過全身CT掃描給予相應的特殊造影劑後,如果身體某些部位出現代謝異常或SUV值較高時,則可能發現腫瘤存在。當檢測到異常代謝時需要警惕患者的某些部位,如肝臟、肺部、腸道、腹膜等可能出現腫瘤的位置。此外再進一步針對某些器官進行檢查,如肺部CT或穿刺活檢存在佔位性病變,胃鏡或腸鏡檢測中發現異常等,應當進行相應的病理判斷,進一步明確腫瘤的發生概率。
因此健康人進行體檢時,腫瘤標志物篩查尤為重要,應注意重要器官篩查,如有高度懷疑可選擇高級檢測手段,需要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