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化全套檢查包括哪些項目
通常所說的血生化檢查一般包括的檢測項目有肝功能的指標,例如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谷氨醯轉肽酶、總蛋白、白蛋白,還有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等指標。血生化還包括有腎功能的指標,也就是血肌酐、尿素氮等
Ⅱ 生化檢查包含哪些項目
體檢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一般的體格檢查,包括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肝病科的專科檢查;二是功能檢查,包括心電圖、X光、B超(包括肝、膽、脾、腎和生殖系統)等影像學檢查;三是生化檢驗,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規及血糖、血脂、肝腎功能、乙肝五項的化驗檢查。此外,還有腫瘤三項(甲胎蛋白、EB病毒、癌胚抗原)檢查,及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的早期篩查等。 一般情況下,體檢都要按照以上幾大部分進行,但不同年齡、性別、體重、職業的人所需的體檢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李茹建議,老年人最好要重視以下七個方面的檢查: 第一,心腦血管檢查。這是老年人體檢的重點。測血壓,高血壓是冠心病發病誘因之一,血壓經常處於高峰,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心電圖檢查,可了解心肌供血情況、心律失常等,年紀很大,沒辦法跑活動平板者,建議做個心臟彩色B超;頸動脈B超,可檢查出血管是否發生病變。 第二,肝、膽、胰腺B超及胸透。肝、膽B超可對肝、膽的形態進行檢查,提前發現是否出現肝、膽腫瘤,或膽囊結石。由於這是一種無創傷檢查,所以老年人可進行多次檢查。胸透可早期發現肺結核、肺癌,常年嗜煙的老年人更應該定期做胸透檢查,對無症狀的早期肺部腫瘤,這是最佳初篩手段。 第三,查眼底。可及早發現老年性白內障、原發性青光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病人,可通過查眼底反映出動脈是否硬化。 第四,查血糖和血脂。肥胖或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人尤應注意此項,特別是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很能說明問題。 第五,檢測骨密度。老年人容易骨質疏鬆,因此50歲以上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女性應進行骨密度檢測。 第六,胃腸鏡檢查。5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老年男性應把其列入體檢「補充清單」。胃腸鏡檢查可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如大腸息肉等,以便盡早清除。另外,通過大便潛血試驗還可早期發現消化道疾患及癌症。 第七,婦科檢查或前列腺檢查。老年女性即使已絕經,也不能忽視每年一次的全面婦科檢查,而男性則應做前列腺檢查。 總之,當老年人為自己定體檢清單時,最好先將身體的不適情況告訴醫生,以便醫生有針對性地補充檢查項目,體檢結果出來後一定要請醫生加以分析,發現問題後應盡早治療。
Ⅲ 健康檢查中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標有哪些
體檢項目的詳細介紹及指標分析:
. 內科檢查: 血壓、脈搏、心肺聽診、胸腹部視觸叩聽等。
2. 外科檢查: 淋巴皮膚、四肢脊柱、甲狀腺、肛門、肛指檢查、乳房、外生殖器等。
3. 胸部X光片:胸部X光片可顯示心、肺、大血管和橫隔位置。通常有持續咳嗽、咳血、胸痛或懷疑胸部受創、肺結核、肺部佔位或其他肺疾病時,可使用胸部X光攝片。
4. 心電圖:靜式心電圖檢查,可檢驗心臟功能,包括心臟電脈沖活動,心率、心律及心房和心室活動分析等。
5. 運動心電圖:記錄心臟在身體運動狀態下的能耐和氧氣需求量。從而可找出胸痛或運動時心跳節律不齊的原因,並可確定心臟病或心臟手術後所能承受的運動量。
6. B超檢查:肝、膽、胰、脾、腎、胃、甲狀腺、乳腺。盆腔:男性(包括膀胱、輸尿管、前列腺),女性(包括子宮、附件、膀胱)。
7. 眼科檢查:瞼結膜、球結膜、鞏膜、角膜、色覺、視網膜(眼底)等
8. 耳鼻喉科檢查:耳廓、外耳道、鼓膜、乳突、鼻前庭、鼻(鼻中隔、上、中、下鼻道、上、中、下鼻甲)、副鼻竇、咽峽、扁桃體、咽後壁、會厭、喉部遲和等
9. 口腔科檢查:口腔黏膜、舌部、齶部、牙、牙周、腺體、頜部
10. 柏氏子宮頸塗片檢查:女性在20歲後,每年應進行子宮頸塗片檢查,以確定子宮細胞是否正常,或有無癌細胞跡象,准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五。
11. 乳房檢查:35歲以上的女性,除了每月自我檢查,每年應接受一次專業的確診檢查,以及早發現異常陸逗硬塊。
12. 化驗項目
1)一般檢早旦賣查: 血常規、 血型、 尿常規、 糞隱血、 血沉
2)生化檢查: 血糖 肌酐 尿素 尿酸 二氧化碳結合力 總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結合膽紅素 總膽紅素 谷丙轉氨酶(GPT) 穀草轉氨酶(GOT) 鹼性磷酸酶(AKP) 乳酸脫氫酶(LDH) γ-谷氨醯轉肽酶 肌酸磷酸激酶 澱粉酶 果糖胺
3)血脂分析: 總膽固醇 甘油三脂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載脂蛋白AI 載脂蛋白B
4)電解質: 血鉀、鈉、氯、鈣、磷 血鎂 血清鐵 總鐵結合力
5)蛋白電泳
6)免疫: RF IgG IgA IgM C3 C4 抗」O」 C反應蛋白
7)血粘滯度
8)甲肝 抗HAV-IgM
9)乙肝兩對半 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10)丙肝 抗-HCV
11)愛滋病 抗-HIV
12)梅毒 RPR
13)放射免疫: 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CA19—9、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胰島素、甲狀腺全套:T3、T4、FT3、FT4、TSH、rT3
雌激素全套:泌乳素、雌二醇、睾酮、孕酮、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成熟素
Ⅳ 請問常規體檢中的生化部分主要是檢查什麼的他又包括哪些
血液是一種具有粘滯性的循環於心血管系統中的流動組織。它與淋巴液、組織間液一起組成細胞外液,是體液的重要部分。成年人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8%左右,嬰幼兒比成人血容量大。若一次失血少於總量的10%,對身體影響不大,若大幹總量的20%以上,則可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當失血超過總量的30%時將危及生命。
血液在溝通內外環境及機體各部分之間、維持機體內環境的恆定及多種物質的運輸、免疫、凝血和抗凝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由於血液取材方便,通過血中某些代謝物濃度的變化,可反映體內的代謝或功能狀況,因此與臨床醫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節血液的組成及其化學成分和功能
一、血液的組成
血液(全血)(blood)是由液態的血漿與混懸在其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組成. 正常人血液的pH為7. 35-7. 45,比重為1.050-1.060,比重的大小取決於所含有形成分和血漿蛋白質的量,血液的粘度為水的4—5倍,37℃時的滲透壓為6.8個大氣壓。離體血液加適當的抗凝劑後離心使有形成分沉降,所得的淺黃色上清液為血漿(plasma),約佔全血體積的55%-60%.如離體血液不加抗凝劑任其凝固成血凝塊後所析出的淡黃色透明的液體即為血清(serum)。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經常要採取全血、血漿、血清三種血液標本,它們的主要區別及制備方法是:
全血=血漿+有形成分(制備時需加抗凝劑)
血漿=全血—有形成分(制備時需加抗凝劑,全血樣品離心後吸取上層清液)
血清=全血—有形成分—纖維蛋白原
=血漿—纖維蛋白原(制備時無需加抗凝劑)
血漿與血清的主要區別在於參與血液凝固的成分在量和質上的區別。
二、血液的化學成分
正常人血液化學成分可簡要概括為下列三類:
水: 正常人全血含水約81%一86%,血漿中含水達93%--95%。
(二)氣體:氧、二氧化碳、氮等。
(三)可溶性固體:分為有機物與無機鹽兩大類。其中有機物包括:蛋白質(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質及酶與蛋白類激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糖及其他有機物和維生素、脂類(包括類固醇激素)。無機物主要為各種離子如Na+,K+,CL- -等。
三、血液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液中除蛋白質以外的含氮物質,主要是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肌酸(creatine)、肌酐(creatinine)、氨基酸、氨、肽、膽紅素(bilirubin)等,這些物質總稱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量則稱為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成人血中NPN含量為143--250mmol/L這些化合物中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和核酸分解代謝的終產物,可經血液運輸到腎隨尿排出體外。當腎功能障礙影響排泄時會導致其在血中濃度升高,這也是血中NPN升高最常見的原因。此外,當腎血流量下降,體內蛋白質攝入過多,消化道出血或蛋白質分解加強等也會使血中NPN升高,臨床上將血中NPN升高稱之為氮質血症。
尿素是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一種物質,正常人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含量占血中NPN總量的l/2-1/3,故臨床上測定血中BUN與測定NPN的意義基本相同
尿酸是體內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謝的終產物,當機體腎排泄功能障礙或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謝過多如痛風、白血病、中毒性肝炎等疾病均可使血中尿酸升高。
肌酸是肝細胞利用精氨酸、甘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為原料而合成的(圖18-1),主要存在於肌肉和腦組織中,正常人血中含量為228.8—533.8μmol/L,肌酸和ATP反應生成磷酸肌酸是體內ATP的儲存形式。肌酐是由肌酸脫水或由磷酸肌酸脫磷酸脫水而生成且反應不可逆。因此它是肌酸代謝的終產物,正常人血中肌酐的含量為88 4~176.8μmol/L,肌酐全部由腎排泄,且食物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影響血中肌酐的含量,故臨床檢測血肌酐含量較尿素更能正確地了解腎功能。
正常血氨濃度為5.9—35.2umol/L,氨在肝中合成尿素,當肝功能障礙時,血氨升高,血中尿素含量則下降。
第二節血漿蛋白質
血漿蛋白質的含量及分類
血漿中除水分外含量最多的一類化合物就是血漿蛋白質,正常人含量為60~80g/L,是多種蛋白質的總稱。按不同的分離方法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不同組分,如用鹽析法可將其分為白蛋白(a1bumin)、球蛋白(globulin)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正常人白蛋白(A)含量為35—55g/L,球蛋白(G)為10一30g/L,白蛋白與球蛋自的比值(A/Gratio)為1.5—2.5。用電泳法則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不同的組分,如用簡便快速的醋酸纖維薄膜可分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用解析度更高的聚丙烯醯胺疑膠電泳或免疫電泳則可分成更多組分,目前已分離出百餘種血漿蛋白質。
按不同的來源則將血漿蛋白質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血漿功能性蛋白質.是由各種組織細胞合成後分泌入血漿,並在血漿中發揮其生理功能。如抗體、補體、凝血酶原、生長調節因子、轉運蛋白等。這類蛋白質的量和質的變化反映了機體代謝方面的變化;另一類則是在細胞更新或遭到破壞時溢入血漿的蛋白質。如血紅蛋白、澱粉酶、轉氨酶等.這些蛋白質在血漿中的出現或含量的升高往往反映了有關組織的更新、破壞或細胞通透性改變。
血漿功能性蛋白質多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1.除γ球蛋白是由漿細胞合成,少數是由內皮細胞合成,大多數血漿蛋白質是由肝細胞合成的。
2.一般是由粗面內質網結合的核糖體合成的,先以蛋白質前體出現,經翻譯後的修飾加工如信號肽的切除、糖基化、磷酸化等而轉變為成熟蛋白。血漿蛋白質自肝臟合成後分泌入血漿的時間為30分鍾到數小時不等。
3.幾乎都是糖蛋白,含有N或O連接的寡糖鏈,根據其含糖量的多少可分為糖蛋白(glycoprotein)和蛋白多糖(proteoglycan)。糖蛋白中糖的含量<40%。蛋白多糖中含糖量可達90%一95%,現認為糖蛋白中的糖鏈具有許多重要的作用,如血漿蛋白質合成後的定向轉移;細胞的識別功能,此外糖鏈還可使一些血漿蛋白質的半壽期延長。
4.多種血漿蛋白質如運鐵蛋白、銅蘭蛋白、結合珠蛋白等都具有多態性,這對遺傳研究及臨床工作有一定意義。
在一些組織損傷及急性炎症時,某些血漿蛋白質的含量會升高,這些蛋白質稱為急性時相蛋白質(acute phase protein,APP),包括C-反應蛋白、a1抗胰蛋白酶、結合珠蛋白、a1酸性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等。白細胞介素-1是單核吞噬細胞釋放的一種多肽,它能刺激肝細胞合成許多急性時相蛋白。這些急性時相蛋白在人體炎症反應時發揮一定的作用,如a1抗胰蛋白酶能使急性炎症反應時釋放的某些蛋白酶失活。但是有些蛋白質如白蛋白與轉鐵蛋白則在急性炎症反應時含量下降。
二、血漿蛋白質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調節血漿膠體滲進壓和pH
血漿膠體滲透壓是由血漿蛋白質產生,其大小取決於蛋白質的濃度和分子大小。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正常人含量為35-55g/L,分子量約為68,500(多數血漿蛋白質的分子量為16萬-18
萬之間),含585個氨基酸,等電點為4.7。血漿膠體滲透壓中75%是由白蛋白產生,故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清蛋白是由肝合成,成人每日每千克體重合成約120--200mg。占肝臟合成分泌蛋白質總量的50%。臨床上血漿白蛋白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合成原料不足(如營養不良等);合成能力降低(如嚴重肝病);丟失過多(腎臟疾病,大面積燒傷等);分解過多(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熱等)。白蛋白含量下降,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使水分向組織間隙滲出從而產生水腫。
正常人血液pH在7.35--7.45,血漿大多數蛋白質的pI在pH 4--6之間,血漿蛋白質可以弱酸或部分以弱酸鹽的形式存在,組成緩沖對參與維持血液pH的相對恆定。
(二)運輸功能
血漿中那些難溶於水或易從尿中丟失,易被酶破壞及易被細胞攝取的小分子物質,往往與血漿中一些蛋白質結合在一起運輸,這些蛋白質通過專一性結合不同的物質而有不同的作用。①結合運輸血漿中某些物質到作用部位,防止經腎隨尿排泄而丟失。②運輸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如類固醇、脂類、膽紅素等與白蛋白、載脂蛋白(見脂類代謝)、類固醇結合球蛋白(CBG)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等結合運輸。結合運輸某些葯物具有解毒和促進排泄的功能。④對組織細胞攝取被運輸物質起調節作用。
(三)免疫功能
機體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產生特異的抗體,血液中具有抗體作用的蛋白質稱之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由漿細胞產生,電泳時主要出現於γ球蛋白區域,Ig能識別並結合特異性抗原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從而消除抗原對機體的損傷。Ig 分為五大類即IgG、IgA、IgM、IgD及IgE,它們在分子結構上有一共同特點即都有一四鏈單位構成單體,每個四鏈單位由兩條相同的長鏈又稱為重鏈(heavy chain,H鏈)和兩條相同的短鏈又稱為輕鏈{1ight chain,L鏈}組成。其中IgG、lgD、IgE均為一個四鏈單位組成(單體),IgA是二聚體,IgM則是五聚體,H鏈由45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L鏈由210—23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鏈與鏈之間以二硫鍵相連。
補體(complement)是血漿中存在的參與免疫反應的蛋白酶體系,共有11種成分,抗原抗體復合物可激活補體系統,成為具有酶活性的補體或數個補體構成的活性復合物從而殺傷靶細胞、病原體或感染細胞。
(四)凝血與抗凝血功能·
多數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屬於血漿蛋白質,且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條件下被激活後發揮生理功能(見本章第三節)。
(五) 營養作用
三、血漿酶類
血漿蛋白質中還包括一些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按其來源與作用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血漿功能性酶
(二 ) 血漿非功能性酶
這類酶在細胞內合成並存在於細胞中,正常人血漿中含量極低,基本無生理作用。按其作用部位分為下列兩類:
1.細胞酶存在於細胞中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當細胞在生理病理情況下其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或細胞損傷時逸入血漿,它們在血漿中雖無生理作用但卻有臨床診斷價值,尤其是一些組織特有的酶在血漿中含量的變化有助於判斷該組織的病變。
2.外分泌酶外分泌腺分泌的酶。如澱粉酶、脂肪酶、鹼性磷酸酶等,正常時僅少量逸入血漿,但當腺體病變時,進入血漿的量增多。如急性胰腺炎時血漿中澱粉酶含量明顯增多。
第三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血液由液態轉變為凝膠態的過程,它是哺乳類動物止血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Macfarlane等於1964年提出了凝血過程的級聯式反應學說(cascade reaction hypothesis),認為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其前因子激活最終生成疑血酶,疑血酶則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凝塊的一系列酶促反應過程。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多種凝血因子和凝血過程的多個環節在分子水平得到了闡述,但至今機體內正常的凝血過程還未完全清楚。
一、凝血因子
參與血液凝固的因子稱為疑血因子,已知有14個,即國際疑血因子委員會於60年代初根據發現的先後順序分別以羅馬數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2個(其中因子VI為因子V的活性形式不再視為一獨立的疑血因子)和2個激肽系統即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和前激肽釋放酶<prekallikren,PK)。近年來有學者主張因子I到因子Ⅳ採用同義名稱即分別為纖維蛋白原({ibrinogen}、疑血酶原(prothrombin)、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和鈣離子,因子V至因子Ⅷ用羅馬數字表示。凝血因子中除因子Ⅳ為無機鈣離子外,其餘為蛋白質;除因子Ⅲ是組織細胞合成並存在於全身各組織中的脂蛋白外,其餘主要是肝合成並存在於血漿中的糖蛋白,故當肝功能障礙時可造成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從而影響凝血過程。此外除因子I為纖維蛋白原,因子Ⅲ、Ⅳ、V、Ⅷ、HMWK為輔因子外,其餘均以酶原形式存在,凝血時需相繼激活後才能發揮作用(在其編號的右下角加a。為活性形式),凝血因子的部分特性見表18-1
凝血因子的結構與功能等特點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一)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II、VII、IX、X。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其氨基末端含有數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殘基(γ-carboxyglutamate,Gla),上述因子的谷氨酸殘基在γ碳原子上的羧化作用是翻譯後由γ-谷氨醯羧化酶催化的,該酶的輔酶為維生素K,作用機制見圖18-2)氫醌式維生素K接受γ—碳原子的一個質子,使其帶負電荷而和二氧化碳結合,2,3-環氧維生素K則被硫辛酸還原而重復利用。
雙香豆素類抗凝葯物華法林鈉(warfarrin sodium)能抑制該步反應,因此這兩種葯物有抗凝作用。由於Gla的γ-碳原子上有2個羧基,故有螯合Ca2+的能力,井通過Ca2+將這些因子與血小板或因子III的磷脂表面結合加速反應的進行。若缺乏維生求K,上述凝血因子的正常合成受影響,在血漿中出現無凝血活性的異常凝血因子導致凝血障礙,引起皮下、肌肉、胃腸道出血等症狀,故因子Ⅱ、Ⅶ、Ⅸ、X又稱為維生家K依賴的疑血因子。因缺乏維生索K 所致的出血症狀可經補充維生素K而得到治療,所以維生素K又稱為凝血維生素。
(二)具有絲氨酸蛋白水解酶作用的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II、Ⅶ、Ⅸ、X、Ⅺ、XII及PK。分析這些凝血因子的氨基酸組成,發現其活性中心附近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與一些蛋白水解酶的相應區域非常相似(圖18-3)。
從圖中可知,這些凝血因子與胰蛋白酶等蛋白水解酶一樣,都以Ser為酶的活性中心基團,在其周圍均有Gly-Asp-Ser-Gly-Gly-Pro的相同序列,所以一旦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後,都具有水解蛋白質的作用。即Ⅻ因子被激活後形成的Ⅻa就可以Ⅺ為底物,使其活化為Ⅺa,Ⅺa使Ⅸ激活成Ⅸa等等,依次作用,形成連鎖反應,根據微量的活性酶可以激活大量底物的機制,所以凝血過程是一個級聯式的反應過程,有明顯的放大效應。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血液疑固中的這些絲氨酸蛋白水解酶雖具有與胰蛋白酶等蛋白酶
一樣的作用,而且所水解的位置也多為肽鏈Arg殘基的羧基端所形成的肽鍵,但它們與消化酶相比,不少方面仍有差異,它們所催化的反應多需要Ca2+、磷脂和某些蛋白質輔因子參加。
(三)輔因子
包括因子Ⅲ、V、Ⅷ、HMWK和Ca2+。因子Ⅲ(tissue fact,TF)是唯一由多種組織細胞合成,且不存在於正常人血漿中,而廣泛分布於各種不同組織細咆中的凝血因子。當組織損傷、感染及腫瘤如早幼粒白血病等可使TF釋放入血從而作為因子Ⅶ的輔因子共同啟動外源性凝血過程。因子V、Ⅷ分別是因子X與因子Ⅸ的輔因子,可促使反應加速進行。因子Ⅷ是存在於血漿中的一種球蛋白,曾被稱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因編碼因子Ⅷ或因子Ⅸ的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血漿中因子Ⅷ或因子Ⅸ缺乏稱之為血友病,因子Ⅷ缺乏稱之為血友病A(haemophilia A);因子Ⅸ缺乏則稱之為血友病B(haemophilia B),均是X連鎖遺傳性疾病,大多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重症患者有關節、肌肉等深部出血症狀。臨床治療以注射含因子Ⅷ或因子Ⅸ的冷凍濃縮血漿為主,但易產生病毒感染等副作用。
HMWK的作用則是作為XIIa和PK的輔因子參與內源性凝血途徑的接觸活化。Ca2+在凝血過程中的作用是通過草酸鹽和檸檬酸鹽的抑制疑血過程而認識到的。現已明確Ca2+參與多步凝血反應過程,主要作用是介導凝血因子與磷脂表面形成復合物,從而加速凝血因子的激活。
(四)纖維蛋白原
是凝血過程的中心蛋白,凝血的最後階段是生成凝血酶而使纖維蛋白原水解,快速地多聚體化並在具有轉谷氨醯胺酶活性的XⅢa催化下形成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完成凝血過程。
二、血液凝固過程
凝血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在血管損傷引起出血時,通過血液凝固的級聯式酶促反應使可溶性的纖維蛋白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再聚合成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多聚體而進一步轉變為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在血管壁受損局部,繼血小板粘附、聚集、釋放、收縮和形成血小板血栓後,由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包繞血小板及其他血細胞形成堅固的血凝塊。以往認為血凝過程分為 內源性凝血途徑(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外源性凝血途徑(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及內外源性凝血途徑都需經過的凝血的共同途徑(common pathway)(圖18-4)。並曾認為由XII、前激肽釋放酶(PK)、 激肽釋放酶(K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構成啟動內源性凝血途徑的表面接觸活化系統,經表面接觸使XII活化是血管內皮損傷時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的主要途徑.
由於心血管內膜受損等因素使因子XII接觸活化而啟動,且血液凝固過程中參與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於血漿中故稱為內源性凝血途徑。其過程為:活化的XII因子在HMWK的輔助下,可激活XI因子和PK,活化的XI因子隨後在Ca2+ 的參與下,催化因子IX裂解兩個肽鍵,並釋放出35個氨基酸殘基的肽段,該肽段被認為是因子IX激活的分子標志物。活化的IX繼而與Ca2+ 和VIII形成IX- Ca2+-VIII復合物,在此復合物中因子IX可催化因子X轉變為為具有較強酶活性的Xa,但單獨的IXa的催化效率較低,需與因子 VIII結合形成1:1的復合物,這一反應需Ca2+參與,因子 VIII是輔因子,能使IXa對因子X的激活反應速度提高約數千倍,且在磷脂的存在下,可使底物的Km降低5000倍,由此推測,1分子IXa對因子X的激活若由因子IXa單獨作用需6個月才能完成。但臨床上卻觀察到先天性缺乏因子XII、PK及HMWK的患者都無出血症狀,提示在體內由XII激活而啟動生理性凝血過程的作用是及其微小,相反XII和激肽系統主要有促進纖溶和抗凝作用。
盡管體內凝血過程分為內、外源性兩條途徑,但它們並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關聯。如內源性凝血途徑中,XⅡa生成後除可激活因子Ⅺ外,對因子Ⅷ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外源性凝血過程中生成的Ⅷa·Ca」—Ⅲ復合物除能激活因子X外也可激活因子Ⅸ,此外通過內外源性凝血途徑激活的因子X、Ⅱ則可通過正反饋加速凝血過程。事實上機體的凝血過程是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需要有內外源性兩條凝血途徑同時進行,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目前認為組織因子(TF)是激活凝血過程最重要的生理性啟動因子,由於其與細胞膜的緊密結合還可起著「錨」的作用,使凝血過程局限於受損組織部位。
外源性凝血途徑
因組織損傷釋放組織因子而啟動,且參與的凝血因子除來自血漿外,還來自組織,因此又可稱組織因子途徑。
組織因子的釋放
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即因子III,是存在於多種細胞質膜中的一種跨膜脂蛋白,生理條件下不會在血漿中出現。但在組織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或單核細胞受細菌、內毒素、免疫復合物等刺激下,即被釋放。
2.Ⅶa-Ca2+- III復合物的生成
因子Ⅶ是一種單鏈糖蛋白,含有Gla殘基,可與Ca2+結合,當它與釋放入血的因子III結合後,分子構象改變.活性中心形成而轉變為Ⅶa,並形成Ⅶa-Ca2+-III復合物。在此復合物中Ⅶa作為絲氨酸蛋白酶發揮對因子X的水解作用,使其轉變為具有酶活性的Xa,而因子III則是輔因子,能使Ⅶa的催化效率提高數干倍,且活化的X 又可激活Ⅶ的活化起正反饋調節作用。此外Ⅶa-Ca2+-III復合物還可激活IX從而在血小板膜磷脂(PL)上,Ⅸa可形成Ⅸa-Ca2+-Ⅷa-PL復合物,使X活化為Xa。 故Ⅶa-Ca2+-III復台物以兩種方式引發體內凝血,一種方式為水解因子Ⅸ將其激活為Ⅸa,然後Ⅸa在其輔助因子Ⅷa的協助下,將因子Ⅹ水解為有活性的Ⅹ;第二
種方式為直接激活Ⅹ因子為Ⅹa,但TF本身沒有蛋白水解酶活性。
正常生理情況下,雖然循環系統中有Ⅶ因子存在,但所佔比例很少,大多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另外,組織因子胞外區也不總是暴露於循環系統中.因此不會有病理性的凝血現象。但當血管受到損傷,使TF暴露出來,Ⅶ便很快和TF結合,並迅速被水解成有酶解活性的Ⅶa因子,凝血途徑被啟動,防止了大量出血。
(—)凝血的共同途徑
在內源性和外源性疑血途徑中,因子X可分別被Ⅸa-Ca2+-Ⅷa復合物和Ⅶa-Ca2+- III復合物激活為Xa,(圖18-4)而在體外因子X還可以被蝰蛇毒液激活。 而Xa生成後的凝血過程是兩條凝血途徑所共有的,主要包括凝血酶的生成和纖維蛋白形成兩個階段。
凝血酶的生成
在Ca2+存在的條件下,Xa在磷脂膜表面與因子V結合成Xa- Ca2+-Va-復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在此復合物中Xa發揮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催化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因子V是輔因子可使反應加速數萬倍。凝血酶是凝血系統激活過程中的關鍵酶,它的作用則是催化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除此之外還可激活因子Ⅸ、XII、V、VIII,及促進因子XIII 的活化等從而加速凝血過程的進行。在體內除血小板外,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 細胞等均能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提供磷脂表面。
纖維蛋白的形成與交聯
這—過程包括纖維蛋白單體的形成、聚合及纖維蛋白的交聯。
纖維蛋白單體的形成;纖維蛋白原是由肝合成,具有兩條α鏈(Aa):、兩條β鏈(Bβ)、和兩條γ鏈(γ2)即三對不同的多肽鏈組成的糖蛋白,可用(Aa 、Bβ、γ)2 表示(圖18-5)
纖維蛋白單體的聚合及交聯;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間通過氫鍵等次級鍵相連而成的多聚體疑塊,雖可網羅血細胞而形成血凝塊,但較松軟且不穩定,需在Ca2+參與下.由XIIIa作用才能進一步轉變為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因子XIII是由兩對不同的多肽鏈組成的四聚體,在Ca2+參與下由凝血酶、Xa作用於轉變為XIIIa, XIIIa使可溶性纖維蛋白多聚體中一分子纖維蛋白單體的Gln殘基與另一分子單體的Lys殘基間形成分於間共價鍵,如圖18-7所示,從而形成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並在血小板的作用下,使網羅血細胞的血塊進一步收縮,形成更堅固的血凝塊,完成凝血過程。
三、磷脂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磷脂不屬於凝血因子,但它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血小板外,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因子Ⅲ的脂質部分都可提供磷脂,磷脂的結構和其所帶的負電荷在凝血過程中有利於結合許多凝血因子,使其在局部的濃度增加,從而使酶促級聯式反應速度加快。如在Xa-Ca2+-V與磷脂形成的復合物中,Xa的濃度比周圍介質中增加6萬倍,因而有利於血液凝固的快速進行。血小板除提供磷脂外,在血液凝固中還發揮粘附、聚集、釋放、收縮等重要的作用,將在病理生理中作進一步討論。
四、血中的抗凝物質
正常人心血管系統中的血液不會凝固,主要是由於心血管內膜光滑完整,凝血因子一般處於非活化狀態,血液的沖刷和稀釋可防止血栓形成,肝臟能清除已活化的凝血固子。此外血中還存在著多種抗凝物質,主要有抗凝血酶 Ⅲ(antithrombinⅢ,AT-Ⅲ)、肝素(heparin)、蛋白C與蛋白S及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l)。
AT-Ⅲ是由肝合成的一種分子量為60, 000的α2球蛋白,通過與因子Ⅱ、Ⅸ、X、Ⅺ、XII、PK等形成1:1的共價復合物而滅活這些因子。據認為對凝血酶的滅活70%~80%是由AT-Ⅲ完成的,故它是體內活性最強的一種抗凝物質。
肝素是由肥大細胞合成的一種酸性蛋白聚糖,如圖18-8所示,正常情況下血中含量甚微,所以生理條件下其抗凝作用小。盡管如此,它作為抗凝劑應用於臨床也已有半個多世紀。肝素分子中硫酸根帶負電荷可與AT-Ⅲ分子中的Lys殘基的正電荷相結合,使AT-Ⅲ的構象改變,顯著加強其對上述凝血因子的抑製作用,肝素還可抑制血小板的粘聚作用,從而影響血小板磷脂的釋放,也起到抗凝作用。
在血漿中有一種依賴肝素的單鏈糖蛋白,稱之為肝素輔因子-II,它能提高肝素通過AT-Ⅲ抑制凝血酶的效率。
蛋白c(protein C,PC)是由肝合成的一個依賴維生索K的糖蛋白,分子中含Gla,可螯合Ca2+。凝血酶能激活PC,有活性的PC稱為活化蛋白C(activeprotein C,APC).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滅活凝血輔因子如因子V、VIII等,阻礙Xa與血小板磷脂結合,促進纖維蛋白溶解。
蛋白S(protein S,PS)是一種依賴維生素K,含G1a的單鏈糖蛋白,其作用是加速APC對因子V、Ⅷ的滅活,阻斷補體系統的激活。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是由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單核細胞和肝細胞合成,其作用是在Ca2+存在下,抑制Ⅶa-Ca2+—Ⅲ復合物的活性,並還能直接抑制Xa的活性。
此外血液中還存在著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可促進血凝塊的溶解,防止血栓形成。
五、纖維蛋白溶解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fibrinolytic system),簡稱纖溶系統,其作用是將纖維蛋白溶解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解酶 (纖溶酶),及纖溶酶降解纖維蛋白或纖維蛋白原。纖溶系統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當該系統功能亢進時易發生出血現象,功能下降時則導致血栓形成,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義。此外,纖溶系統還包括一些纖溶激活物的拮抗物及滅活纖培酶的成分,這些物質對纖溶系統的激活起重要的調節作用。纖維蛋白的溶解過程可分為纖溶酶的生成和纖維蛋白的溶解兩個階段.如圖18-8所示。
(一)纖溶酶的生成
纖溶酶(plasmin)在血漿中以纖溶酶原(plasminogen)形式存在,它主要是由肝合成,此外嗜酸性細胞及腎臟也能合成,是一個含790個氨基酸殘基的單鏈糖蛋白。纖溶酶原在各種激活物的作用下,分子中第561位的Arg與第562位的Val殘基之間的肽鍵斷裂,形成有活性的纖溶酶。纖溶酶的主要激活途徑有以下三條:
1.內激活途徑主要通過內源性凝血途徑接觸活化所生成的XIIa,使前激肽釋放酶轉變為激肽釋放酶,此酶可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
2.外激活途徑通過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又可稱血管纖溶酶原激活物
Ⅳ 體檢報告中的「生化室」是指什麼
生化室就是負責檢測你體檢報告中數據的檢驗科的一個部門
生化室主要工作是以生化檢驗為主,開展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血脂、骨骼肌酶、免疫球蛋白、補體以及其他的生化檢驗項目和血清、血紅蛋白電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