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60後能做網路主播嗎
當然可以的 如果你有才,很幽默,很搞笑或者比較能說,比較會唱歌都可以做主播
Ⅱ 女的年滿52歲,社保買滿15年可以領養老金嗎
女的年滿52歲社保買滿15年的話現在是不可以領養老金的,現在職工的話,女的是要滿55周歲才可以領養老金的,才到了退休年齡的可以繼續繳社保,這樣以後退休工資就多一點。
社保卡辦理具體如下:
一、辦理條件
符合申領條件的人員可以通過電話向申領網點預約或直接前往街道(鎮)社會保障卡申領服務網點申請辦理社會保障卡(包括學籍卡)。
申領時需攜帶身份證、戶口簿、申領表(集體戶口市民需要攜帶戶籍所在地警署或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等相關資料。
二、辦理資料
1、寫完備的社會保障卡發行注冊申請表;
2、會保障卡發行籌備情況說明;
3、合全國統一規范要求的應用領域和卡內應用文件結構(包括本地擴充的應用領域和指標);
4、照統一要求設計的卡面樣式;
5、地區社會保障卡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6、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辦理流程
(1)首次申請辦卡的員工到市公安機關認可的第二代身份證聯網照相館拍攝數碼照,並向照相館索取《XX市社會保障卡數碼照回執》,
同時在回執上工整填寫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以方便辦理。已辦理過社會保障卡,但是遺失需要重新辦理的員工不需要提交數碼照回執。
(2)已辦理網上申報的企業可以直接在網上申請制證。首先列印製證清單,將需制證員工數碼照回執(遺失補辦卡不需要此回執)按所列印的制證清單的人員順序進行排列並且附於清單後,並提供員工身份證復印件,提交到社保指定的制卡窗口,交納工本費,領取制卡回執。
(3)未辦理網上申報的,企業提交員工身份證復印件、社會保障卡數碼照回執(遺失補辦卡不需要此回執),社會保障卡數碼照回執需按參保報表的順序排列,附於參保報表後。遺失社會保障卡需要重新辦理的,可以直接填寫《x市社會保障卡補辦(掛失)申請表》。
經繳費所屬徵收部門列印製證清單後,可以到社保指定的制卡窗口交納工本費,領取制卡回執。
(4)在個人繳費窗口繳費的人員,應提交身份證原件、社會保障卡數碼照相回執(已辦理過社會保障卡的不需要此項)到所屬社保機構個人繳費窗口填表並交納工本費,領取制卡回執。
無工作單位的人參加社會保險,就應當按照自由職業者參加社會保險的辦法執行,自由職業者,只能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帶上本人的身份證、失業證和2張1寸照片,到當地的社保中心的營業窗口辦理。醫療保險:辦完了養老保險手續後,帶著上述的材料和辦好的養老保險手冊,到當地的醫保中心的營業窗口辦理。按照規定正常繳納費用就可以了。
自由職業者,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為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繳費比例為20%,其中8%記入個人賬戶,退休後按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
醫療保險方面,自由職業者,個體戶參保,可以選擇只建統籌基金,不建個人帳戶,按當地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4.2%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也可以選擇按當地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8%繳納,建立個人帳戶!職工參加醫療保險是單位承擔6%,個人承擔2%。
Ⅲ 主持人丁當多大了
截至2021,主持人叮當49歲了。
以下是叮當的相關介紹:
叮當,譽滲姿原名李青瑤,漢族,出生於北京喊敬,演員、主持人。她曾擔任湖南電視台生活頻道節目主持人,代表作有《大嘴吃四方》等慶絕。
主要作品
1997-1999年出任湖南電視台生活頻道節目主持人。
綜藝欄目《旗開得勝》。
美食欄目《大嘴吃四方》。
1999-2009年北京電視台國際部美食欄目《原汁原味》。
中俄文化交流晚會《絕活大家瞧》。
情景劇
《糊塗天使》。
《奧運在我家》。
《四川好人》。
《派出所的故事》。
電影
《我的美麗鄉愁》。
《給姐姐的一封信》。
《多大事啊》。
《車在囧途》。
電視劇
《美麗的契約》。
《歡樂家庭》。
《新女駙馬》。
《皇後進宮》。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叮當
Ⅳ 不知不覺已經快50歲了,面對衰老的恐懼誰與我有同感啊
面對衰老的恐懼,每個人都會有。
夕陽中,許多老人自發地聚集在公園中,議論關心的話題。上海,2017
如何變老:面對衰老的人生,你會害怕嗎?
序
近來,許多媒體、新媒體在報道賈樟柯新片《時間去哪兒了》時,都截取了他的一句話作為標題:唯獨衰老不可醫治。盡管文章內容更多在談電影,這一標題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暗示很明確——衰老是人類最終極的疾病。
翻譯家馬振騁老師送給我們他翻譯的《蒙田隨筆》,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這位十六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寫過一篇很有趣味的「論壽命」:「人在自然環境中都會遭到種種不測,使原本的期望生命嘎然中斷……壽終正寢,這是一種少見的、特殊的、非一般的死亡,不及其他死亡自然;這是排在末位的終極死亡。離我們最遠,因而也是我們最難期盼的。」這是四百多年前的生死觀,但隨著人類越來越遠離自然,活到「年老力衰」至少在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常態。
曾經是上海租界內最大公園的復興公園,則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法式公園,如今也成時髦老人們熱愛的去處。上海,2017
復興公園內的「長壽合唱團」無疑是一張名片,許多已經因拆遷搬去市郊居住的老人每天還會不惜穿越整個城市來參加合唱,他們有專職的伴奏和指揮,還有人負責手抄歌譜。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草坪邊則是薩克斯風學習者的「領地」。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中央大道上,一端是練太極的老人們。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道另一端,老人們成雙成對跳著交誼舞。上海,2017
事業
「退休」對於有些老人來說大概是一個生詞。今年剛步入古稀(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景行,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最近剛參與了「兩會」的報道。關於「老」,其實早在2005年時,曹景行就已經感受到了。那年夏天,他去清華大學拍攝新生軍訓,一個小女孩見到他便以「爺爺」和他打招呼。那是他第一次被人這么稱呼。盡管如此,曹景行對工作的熱情可絲毫不亞於年輕人般。2009年,在他62歲時,他向鳳凰衛視請辭,決定「單干」:網路電台評論員、電視台特約記者、學校指導專家、一年跑15個國家拍攝電視節目……這位老年「自由職業者」的活可不少!這些還不夠,每天清晨或深夜打開朋友圈,我總能看到昵稱為「老曹」的朋友正在「刷屏」。動輒50餘條甚至近百條的轉發信息,是曹老最新的試驗——「我覺得微信也可以變成頻道,也就是由我一個人主持的頻道。」每天他都會把自己認為值得看的內容集中轉發,這樣已經實踐了近兩年。據他估算,用於微信的時間每天都能有5、6小時了。當然,他是懂得使用零星時間的人。
曹景行,拍攝時70歲。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上海,2017
「我吃飯很快,我不需要太多的復雜的東西。我吃很簡單,衣著都很簡單沒什麼,生活沒什麼累贅的,其他時間都放在這個書房,這是我最大、最奢侈的東西了。」
耄耋之年的低音提琴家鄭德仁在上海音樂廳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揮低音提琴演奏,20世紀90年代初,和平飯店酒吧重新開始接待外賓時,他參與組建了一直老年爵士樂隊。上海,2015
同樣忙碌於前線的82歲(采訪時間:2016年)的馬振聘老師,他是我國重要的法語翻譯家。他在退休之後還曾翻譯過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書《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而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作為蒙田作品的譯者。「蒙田曾說,人不活到最後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結束的。」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支柱,馬老每天伏案,筆耕不輟。
已經92歲高齡的指揮家曹鵬(采訪時間:2017年)仍然活躍在工作前線。在女兒的支持下,他創辦上海城市交響樂團(下稱「城交」),指導非職業的音樂愛好者和孩童。「不工作時,我腦袋裡也都是音樂。」兩年前一次在杭州的演出,他第一次感到體力不支,但他竟然坐在輪椅上吊著針也要上台指揮。就在演出高潮之際,曹鵬突然激動得站了起來,一位當地攝影記者拍下了這感人的一幕。這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恐怕很多年輕人都無法匹敵。有時,我也不禁會想,這些充滿智慧的老人,面對工作遲遲不願意停下,究竟是享受工作的樂趣,還是害怕停下的寂寞?也許兩者皆有之?
用心
「質量不讓步,作風不遷就」,這是曹鵬的人生准則。也就難怪,他所指揮的城交雖然非職業樂團,水準卻並不亞於有的專業樂團。在采訪過程中,老人們對事事的認真態度令人感動。拜訪中國建築學專家鄭時齡院士之前,當時已經71歲(采訪時間:2012年)的他已經發來關於自己的文章讓我們提前了解,他自己則事先仔細讀了采訪提綱,還把提綱都列印了出來。「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到」,這條原則在他從未變過。而就在不久前,我還在浦東民生碼頭舉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展覽上,見到鄭時齡院士正在聽兩位策展人匯報工作。那絕非「走場」,也並非為了「自拍」發朋友圈。比起很多「高效」的年輕譯者,經驗豐富的馬振聘教授每天卻只翻譯兩三頁,為了確保翻譯的准確,急不來。「我做事情要有一個恆心,每天做、每天做。」治學的嚴謹和工作的用心態度正是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吧。
曹鵬,拍攝時92歲。指揮家。上海,2017
「和音樂在一起,和年輕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此乃吾幸福之源……我天天在勞累,天天在收獲,也天天在享受。」
時間
聯繫上著名配音演員曹雷是2017年3月份,而真正帶著相機按響她家的門鈴,已經是10月底,77歲(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雷老師日程之忙碌,非常人可以想像。盡管從上海電影譯製片廠退休,但是她還持續在為譯製片配音——雖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們已經習慣了觀看原版片加字幕,但二三線城市還是有人在看譯製片。除此之外,曹老師也重新回到話劇舞台,她扮演的宋慶齡可謂形神皆備。隨著朗誦的升溫,曹雷也不斷接到在舞台上朗誦的邀請,她還攜手俄羅斯鋼琴家安德烈·皮薩列夫(Andrey Pisarev)發展了一種朗誦與音樂合作的形式,從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組曲到《一夜肖邦》,曹雷在音樂會前通過朗誦的形式把中國的聽眾引導入俄羅斯的音樂世界。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曹雷用自己在某檔電視節目中贏得的獎金為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孩子們買票,她說,這些盲童實際上是最好的聽眾。
在曹雷老師家中,她拿出日歷來,可以看到10月幾乎都填滿了,為了讓她偶爾休息一下,她的先生李德銘必須提前兩個月安排好兩人的旅行計劃,比如剛剛過去的七月,他們就在地中海的郵輪上度過了兩星期。凡是走進曹雷家的人,都首先會被玄關一面磁板所吸引,上面貼滿了世界各地名勝搜羅來的的冰箱貼,這都是他們旅行時的收獲。忙碌的日程背後,是曹雷老師對時間的珍惜。在許多媒體報道中,她被稱為「活了兩輩子」的人,20世紀80年代初,曹雷剛剛從十年浩劫中緩過來,重新回到熱愛的表演事業時,竟被查出了惡性腫瘤。接受手術和住院康復期間,曹雷努力地和病友們尋找點滴歡樂,但出院之後,她依然對生命有了緊迫感,當時單位打算照顧病退,而她卻要求調到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當專職配音演員,在幕後繼續她熱愛的事業。
對於人們想像中賺夠了錢早早退休的美好願景,曹雷老師就問一句話:「退休以後干什麼呢?」——「在40多歲得了癌症時,我以為這輩子就到頭了,沒想到後面還能有一輩子。」對於現在這些「感覺是撿來的」時間,她認為必須花在真正想做並且有價值的事情上,「就像是失而復得的東西會感覺特別寶貴,這些時間也是如此,但寶貴的時間難道就用來整天躺著、想辦法吃好的嗎?——吃多了還血糖高呢。所以活著要有意思,要干點什麼,才會覺得一天沒白過。」
曹雷,拍攝時77歲。著名配音演員。上海,2017
「我是從事聲音藝術工作的,到這個年紀,只要自己做得動,(就盡量去做那些)自己想做而過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我覺得,活著要有意思,要干點什麼,才會覺得一天沒白過。」
曹雷老師的日歷。上海,2017
以上文字中「序」、「身體」和「時間」三部分為我撰寫,中間部分均為李君撰寫。對於這篇報道的形式,我們原本有著更高的目標——類似攝影師羅伯·霍恩斯特拉(Rob Hornstra)和作家兼電影製作人阿諾德·凡·布魯根(Arnold Van Bruggen)在2009-2013年合作完成的《索契項目:高加索地區的戰爭和旅遊地誌圖集》(The Sochi Project: An Atlas of War and Tourism in The Caucasus),不過遺憾的是,最終我們只能做到現在的樣子,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遠遠不止寫出來的這么幾句話,希望之後還有時間沉澱,把更多有意思、有啟發的內容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