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法為外人道出的「性隱痛」是再婚老人分手重要影響因
老年人性生活不要過於偏重生理上的滿足,應更多地尋求精神上的共鳴。因為性生活包含不少方面,並不一定每次都要伴有性交產生的興奮,嘗試拓寬性愛范圍,如擁抱、親吻、說一點情意綿綿的悄悄話等,都可產生一種溫馨感,讓雙方的心理愛欲得到一定滿足。無法為外人道出的「性隱痛」是再婚老人分手重要影響因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裕祥安全網鄭重提醒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
夕陽戀情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老年再婚夫妻卻因種種原因此各奔東西。除了性格不和、子女關系難相處、財產糾紛等。無法為外人道出的性隱痛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老年性生活是青壯年時期性愛生活的繼續.只需身體健康。老年人仍具有性興趣和性功能。倘若再婚老年人可以把生活中的性問題擺上桌面。將性生活看成是增進夫妻感情健康發展的一種方式.相信定能使再婚生活美滿、和諧。那麼.再婚老年人應該怎樣對待性愛呢
消除心理負擔。輕裝上陣
今年58歲的李女士,本該是開心漫步晚霞了,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三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帶走了丈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深知,再孝順的孩子也抵不上一個知冷知熱的老伴,所以勸母親再找一個,並陪她到一家婚介所登記了資料。
經婚介所介紹,李女士認識了一位高級美術教師王教授。王教授68歲,身體硬朗,戴著金絲眼鏡,談吐優雅得體,李女士對他一見傾心。交往了三個月後,倆人領了結婚證。
但是搬到一起後,他們之間漸漸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結婚第一天,一進門,王教授就拉著李女士上床。李女士有一些反感,但心想,畢竟是新婚,忍著沒有發作,由著王教授折騰。沒想到,王教授寶刀未老,還沒等李女士有感覺,他就熱情十足地直奔主題,折騰得李女士叫苦不迭。李女士以為王教授是久旱逢甘露,過了這陣子或許就好了。出人意料的是,王教授仍然「性趣」不減,讓她難以招架。
一天夜裡,李女士唾得正濃,王教授又爬了上去。李女士再也忍不住了,厭惡地把他推到一邊,惱火地說:「都快70歲的人了,還老不正經的。」王教授一聽,臉上掛不住了,報怨到「你是我妻子,我的要求合情合理,有什麼丟人現眼的」兩個人鬧得非常不愉快,都背對著生悶氣,誰也不理誰。
自從「性福」被剝奪後,王教授整天陰沉著臉。李女士心裡也很矛盾,當初只想找個老伴互相照顧生活,沒想到找了個「老色鬼」。兩個人互相指責、報怨,幾乎到了要分手的地步。偶然一次機會,李女士向一位醫生朋友大倒苦水。朋友聽了微微一笑,湊在她耳邊點撥了一番,李女士才開了竅。
當天晚上,李女士主動鑽進了王教授的被窩,呢喃著問他能多抱她一會兒嗎。王教授心領神會,不急不徐,輕輕的摸索著,親吻著,一段舒緩的性愛插曲過後,倆人達成一致: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性生活、保持適度的頻率。倆人開始步入幸福的再婚生活。
專家支招:由於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老年人再婚通常背上「老不正經」、「老來俏」的心理包袱,因而有一些老人雖然渴望性愛,但羞於啟恥,總說是「找個伴」,生活上互相照應,置性於「不屑—頌」。
老年人因為性生活不和諧而離婚的數量正呈上升趨勢。性科學研究顯示,80%以上的老年人依然有性要求,男性睾丸仍具有產生精子和睾丸酮的能力。所以,再婚老年人適當地進行性生活是正常的,無需為此產生顧慮和羞恥感。再婚老人曾因失偶一度中斷性生活,加之再婚時雙方的一些差別,可能會引起性生活的不和諧,此時,夫妻應該坦誠交流,消除無需要的顧慮,千萬不能互相報怨和指責。消除心理負擔,輕裝上陣,才可能擁有美滿和諧的「性福」生活。
相互協調適應,為愛加油
52歲的退休女工黃師傅,因為老公有了外遇而離婚。從痛苦的婚姻走出來後,黃師傅感覺輕松,每個周未去美容院做皮膚護理,還常常跟朋友們跳健美操。因為保養得好,她看上去像40多歲的人。時間長了,黃師傅一直覺得心裡空落落的,於是有了再婚的打算。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從外地退休歸來的64歲的工程師劉玉明。劉大爺當過兵,長得五大三粗,顯得憨厚朴實,黃師傅滿心歡喜。於是,倆人一拍即合,閃電般開始了「試婚」。
試婚的第一天晚上,劉大爺主動要求跟黃師傅一起洗「鴛鴦浴」。脫光衣服,黃師傅看著他強壯的身體,不禁心動神搖。回到床上,他們就像熱情的年輕人一般,熱烈地親熱起來。在一連串的刺激下,黃師傅的激情被點燃了。可是,劉大爺的「命根子」卻不爭氣,他急得滿頭大汗,可「命根子」還是處於「罷工」狀態。黃師傅認為或許是第一次太緊張了,慢慢會好的。
但是,一個月過去了,情況還是沒有改變。黃師傅嘲笑他是「銀樣鍛槍頭」。劉大爺原本性格開朗幽默,因這事不行被黃師傅當「笑料」說來說去,產生了自卑情緒,一上床就有恐懼感。黃師傅因為生理得不到滿足,動不動就沖劉大爺發火,弄得他疲乏不堪。於是,劉大爺只得以「感情不合」提出分手。
專家支招:由於老年人的體質年齡因素,他們普遍存在性喚起緩慢,男性挺而不堅且易疲軟,女性陰道潤滑不足而***疼痛等問題,雙方應當正確對待。一方出現了性功能障礙,萬萬不可報怨或行為中表露出不滿乃至歧視,這樣不僅會加重對方的心理負擔,甚至會促使倆人關系的破裂。
性醫學專家發現老年人性功能障礙也是可以治療的,如老年陽痿的治癒率是比較高的。所以一旦出現性功能問題,應誠懇地讓對方知道你的性需求和性困惑,積極尋找原因並給予糾正,滿意的性生活還會恢復。拓寬性愛范圍。事受「性福」
機關退休的趙剛今年70歲,在一次市直工會組織的聯歡會上走了「桃花運」,48歲的離異女士孫芳對他一見傾心。朋友們私下裡開玩笑,說老趙是「老牛吃嫩草」。子女們也反對,說倆人年齡差距太大了,孫女士準是沖著財產來的。老趙心裡也犯起了嘀咕,擔憂無法滿足孫女士的性需求,到頭來人財兩空。
孫女士早有思想准備,倆人結婚後,她從不主動提出過性生活。她在生活上迎合老趙的需要,比如他喜歡釣魚,她就高興地陪他一起去;他喜歡打球,她即便不打,也是欣然到球場邊坐坐,為老趙鼓掌喝彩。孫女士的善解人意,讓老趙心裡很是感動,對孫女士也體貼,陪她做美容、逛商場,周末倆人還高興地去跳舞,參加老年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倆人默契度越來越高,培養了深厚的感情。
在性問題上,孫女士非常體諒老趙,倆人真誠交流,不斷交換意見,彼此吸取對方的長處,建構適合雙方要求的新模式。好友偷偷地問老趙跟夫人是否過性生活,老趙笑著說:「這么大年紀了,做那事不行了,但夫妻生活當然還要過,而且很和諧呢。」老友聽得一頭霧水。老趙說,雖然他跟孫女士***極少,但天天晚上倆人擁抱著聊天,彼此愛撫,夫妻倆都感到非常滿足。
如果你對疾病對中老年人性生活有哪些影響 如何應對衰老並不會急劇削弱老年人對性的需求與渴望老年男子中斷性生活會影響性功能嗎老人規律的性生活可以有效排解腺體分泌液,給前列腺減負年過花甲之後的性生活(一)如何安排老年人晚年的性生活等有關老人性生活方面的問題還有疑問,請繼續關注裕祥安全網老人性生活知識安全常識欄目。
❷ 75歲8套房,想找個真愛:420萬老年艾滋病患者,後來怎樣
變老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得拚命裝得很體面。
05
當老年人被忽視的時候
/也就造成了艾滋病/
當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性需求都被忽略的時候,最後的結局可能就是得艾滋病。
2015年,浙江義烏,一名91歲的老太太崔某,被確診患上了艾滋病,原因是性行為。
崔某喪偶已經20年,獨居在義烏鬧市區。
由於一個人住,有時候崔某會收留一些撿破爛的流浪漢,既可以排遣孤獨,還可以收取「住宿費」補貼家用。
這些年來,先後有兩到三名60多歲的男性,要求和她同床共枕,崔某也稀里糊塗和他們發生了關系。
於是,就這樣,她染上了艾滋病。
來源 | 金華新聞網、法制晚報
一提起艾滋病,很多人想到「性」;而一想到「性」,很多人覺得這是年輕人中年人的專利。沒多少人,會把老年人和艾滋病聯系在一塊。
但數據讓我們大開眼界,2014 年全球艾滋病患者約為3530 萬,其中近420 萬是老年患者,主要傳播途徑就是性行為。
社會越是不正視老年人性需求,老年人越是不被理解,最後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老年人羞於談性,沒人告訴他們相關的性知識,性風險不斷上升。
北京50多歲的李大爺,不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也不知道艾滋病的防護措施。
他以為避孕套的唯一功能,就是避孕。
結果,他就染上了病,和他發生關系的50多名女性中,有十幾個已經查出患上了艾滋病。
老年人的親密需要不是什麼洪水猛獸,這只不過是作為人的一個最基本的需求罷了。
不斷譴責老年人,結果只會讓患艾滋的數量增加,與其這樣,還不如正視老年人的需求,給他們應有的保護和宣傳。
❸ 楊振寧的作品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5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於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後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去年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於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系,並且是設在南朝鮮漢城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於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於新近對台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帶來的困難。·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後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已故的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後,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他說:「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後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麼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以後證明它是以統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可是以後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范常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於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楊振寧紮根於數學,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形而上學的游戲。40年代後期他剛去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時曾打算成為實驗物理學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差。實驗室的同事們開玩笑道:「哪裡出爆,那裡就有楊振寧。」
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
對於物理學家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它既適用於以重力為主的極大王國,又適用於由量子所主宰的極小王國。物理學家在70年代已經在這方面獲得進展。他們提出一個稱為標准模型的理論。可是標准模型並沒有將重力考慮在內。
目前,弦線理論可能可以克服這個缺點。這個理論經過修改後要求十或十一維時——空,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四維時空,即時間這一維加上立體幾何的三維。弦線理論提出來已經20多年,它在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很流行。可是楊振寧在晚年時是不同意這個理論的。楊振寧懷疑弦線理論或其派生的理論是否能將所有客觀存在的現實都放進一個簡潔的包裝中。
楊振寧說:「弦線理論並沒有得到實驗證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問題部分地在於,為探索弦線的影響,需要極高的能量,更強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寫出一個可以工作的理論,並從事十維計算也是一個問題。
楊振寧提出物理學正經歷一個過渡期。不斷地尋找更快更小的計算機晶片等的應用研究,將會比基礎研究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他說:「很清楚,在未來的30到50年中,人們將更注意物理學的應用。其理由並不是因為所有的基本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而是因為更深入地探索物質的基本結構變得愈來愈貴。」他又說,2005年國會決定中止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是一個信號,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經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超導超級對撞機是要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造的一個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徑將達54哩。
楊振寧預言,計算機工業的實際需求將會推動界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物理學的發展,他承認許多分析家們早已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就像剛剛過去的20世紀被稱為物理學的世紀一樣。是什麼環境使楊振寧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學中起重要作用呢�聽他自己說,在他的成功中,運氣和抱負同樣重要。
楊振寧早年處於一個更像是中世紀的而不是現代的社會。他得益於幸運的家庭環境以及和同事與學者們的聯系。這些為他進入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鋪平了道路。反過來,他正通過不斷努力在亞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為回報。
楊振寧生長在中國中部一個圍有城牆的城市——合肥。當時,這個城市的街道是沒有路面的,城門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車開來時無法通過。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於閉塞,楊振寧直到6歲才第一次看見香蕉。
楊振寧的祖父親是當地中學的數學教師。他通過了一次獎學金考試,得以出國,去芝加哥大學讀書,回國後在廈門大學教書,以後去了北京清華大學。
楊振寧本人追隨他父親走上了學術道路。他說:「我很幸運,上百萬和我同齡的人不是餓死就是面對軍閥混戰。」他住在北平一個學術性的社區內,沉浸在一個重視研究、重視知識的社區中。他的父親很快就發現兒子有數學天才,可是並沒有直接教他數學。楊振寧說:「父親的哲學是『不要著急』。」在談天時他偶爾會向兒子提出數學難題。可是父親也認識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楊振寧念完中學初一時,父親請了一位同事來教他中國古文。經過兩個夏天的緊張學習,年輕的楊振寧能背誦孔子的門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楊振寧的祖父被迫離開北平,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楊振寧的父親繼續走好運。幾十年後年輕的楊振寧也進了這所大學,受教於一些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他們之中有些以後去了美國,其中包括陳省身。陳省身現在已經從伯克萊加州大學退休,許多人都認為他是現在活著的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
在昆明時,楊振寧開始提高他的英文。他決定不用字典來念英文小說。他選的第一本小說是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這部小說里有和大海有關的俚語,因而很難念。他花了一個星期,念完了這本書,接著念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在熟讀這兩本書以後,楊振寧說:「以後就容易了。」
楊振寧還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對美國初期的科學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很崇敬,富蘭克林的自傳激勵了楊振寧。去美國後他取名為富蘭克,並將第一個孩子的英文名字取為富蘭克林。
1945年楊振寧的父親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接受了楊振寧的父親,可是他要拜才華橫溢的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為師,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學並在以後被稱為氫彈之父的泰勒的指導下寫了博士論文。論文寫好後只有4頁。泰勒說服楊振寧,無論如何,一篇博士論文只有4頁總是太短了,要他加長。他照辦了,加到了23頁。在物理學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後,他又轉向遠東。楊振寧將把他的文稿與信件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而不是給石溪紐約州立大學。他是中文大學的訪問教授。楊振寧也沒有排除他搬回中國的可能性,因為回去後他和與他結縭已50年的妻子杜致禮會得到更好的照顧。�新近,致禮在石溪州立大學的醫院動了三次腫瘤手術,結果良好。 楊振寧在長島還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遠離他的三位已經成年的孩子身邊。他們三位都已得到科學方面的學位。楊振寧說:「他們是美國人。他們接觸的中國文化很少。」長子光諾畢業於密西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在是紐約州西徹斯特縣的一位財務顧問。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學博士,住在紐約城,為J.P.Marg財務公司分析化學工業。女兒又禮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縣的一位醫生。
楊振寧在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說:「我們在美國過得很不錯。在這里我們有許多朋友。我們在兩個社會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為他的退休舉行的學術討論會結束時,楊振寧談到他在60歲時的一個「偉大和意義深遠的發現」:「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紀的一位中國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0世紀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楊振寧父親的朋友�譯者註:朱自清 ,把這兩行詩句改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在歷經一生對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後,楊振寧認為這一改造更精確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