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官員多少歲才能退休,能提前退休嗎
古代官員的退休年齡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規定,《禮記·曲禮》中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也就是退休的意思。明朝之前的朝代基本上都按照《禮記》行事,也就是七十歲才給官員辦理退休手續。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是個不走尋常路的人,認為七十歲太高了,所以把退休年齡定到了六十歲,也就是和現在差不多。清朝沿襲了明朝的這個退休政策。
說到退休金也就是退休之後待遇,每個朝代的規定都不大一樣。漢朝的時候,要是太守以上的官員退休才能有退休金。唐朝是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員有退休金,並且高等級的官員退休金和低等級的退休金是不一樣的。宋朝的退休制度應該是在各個朝代裡面最好的,可以帶職退休,這當然也和宋朝的奇葩官員制度有關。明朝泥腿子出身的老朱在對待官員上做得特別絕,官員退休了基本上不給任何的退休金。清朝和明朝類似,也是不給退休金的。
❷ 古代官員也可以退休嗎
中國法律規定,國家公務員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到了這個年齡,就可以回家養老,享受天倫之樂了。
那麼,古代官員們也可以退休嗎?當然可以,官員退休在古代有一個非常文雅的稱謂,叫作「致仕」,意思就是「把官職還給君王」。
《周禮》記載,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做官的到了70歲就要告老還鄉,「還祿位於君」。
周以後各朝各代基本都沿用了這個制度。唐朝規定「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明清兩代則改成了60歲退休。尤其是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是:參將54歲,游擊51歲,都司守備48歲,千總、把總45歲。
官員退休後是否依然享受國家的俸祿呢?
唐以前,官員退休後,朝廷就不再發給他們俸祿了。比如,建初六年(81年),東漢大臣鄭均退休後,皇帝只賜給他一個「終身尚書」的空名,沒有分毫退休金。
唐代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後,可拿到一半的祿米。宋代,真宗帝趙恆登基後,朝廷明文規定:文武百官退休後可按其俸祿,給予一半退休金。退休金制度便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由於退休後,權力和地位都失去了,於是,有些官員便運用各種手段,盡量拖延退休時間。但也有不少賢達之士,退休年齡一到就主動退休,把事情讓給年輕人來做。
有些人為此還寫了退休詩以明心志。南北朝時期的梁代,人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既是醫學家,也是文學家,退休後便寫了一首「退休詩」: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閑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閑落得用鞭抽。
❸ 古代官員退休需滿足哪些條件多少歲就到了退休年齡
我們都知道,根據國家的規定,勞動者在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退出崗位,辦理退休。但是在唐代之前,官員的辭職還不叫做退休,而是叫做致仕。意思也就是說將自己的職位空出來,交還給國君。
一些對朝廷貢獻較大的,他們是有可能會被延遲退休的。其實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完全由皇帝決定,雖說是有規章制度,但是主要權力還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中。有很多官員,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在任上。
❹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古代官員的退休年齡並不是統一的,從周朝開始制定了七十歲退休的政策後,後面的朝代都是七十歲退休制度,到了明清時期,退休年紀從七十歲改到了六十歲。退休這個詞最早是從唐朝時期出現的,這個詞是指官員退出朝廷回到家鄉休養晚年,但是有的官員心系朝政,而且能力強大,所以即便是到了該退休的年紀也是可以不退休的,而是繼續工作,但是工作也會相比以前輕松很多。七十歲退休這個政策一直到了明清時期才被改到六十歲。明清時期,朝廷統計了人們的壽命,為了讓朝廷官員更有效率,也讓鞠躬盡瘁的官員能夠安享晚年,於是提前了十年。後來隨著朝代發展,官員制度也出現了變革。按照能力和官職等級來制定退休年紀,總的來說,能力越大官職越高的官員退休越晚,而能力小的官員則是會被提前辭退,官職小的也是會提前退休。
❺ 古代官員多少歲可以退休
古代有「士農工商」的觀念,考取功名,在朝為官,為民出力,這是讀書人最大的成就。在官員年老之後,朝廷也有相應的退休制度,至於多少歲可以退休,各個朝代都有所區別。
在官員告老還鄉之後,他們基本就沒有任何權勢了,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 就運算元女任官,也需自己考取功名。正因為這樣,朝廷難免出現貪官,大家為了安享晚年,大肆收攬錢財。唐朝時,針對這一現象,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他們會給致仕的官員發放糧食,也就是我們說的「退休金」,以慰他們為官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