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您年少時被家長無知傷害過嗎
有。在中國,好像有很多人被父母這樣傷害過。至少我質問我媽媽的時候,她跟我說,誰不是這樣的?你看看別人家父母是不是這樣的?她說你因為這一點小事就嫉恨父母,以後怎麼怎麼的。忘了
我只想說這不是一點小事,但我也不想為這事去向母親討回公道了。反正也沒有用了,我只能選擇讓自己好起來。
我清晰記得被打的感覺,就是那塊地方又腫又痛的,會不會青紫我已經不記得了,至少我已經很久沒被母親打過了,長大了,她也打不過我了。搞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力氣,但想想那個時候,好像打完了,哭一場,母親再來跟我說,媽媽也不想這樣,然後再被母親抱抱拍拍。後來就不哭了,又去做別的事了。
母親是愛我的,我感受得到這份情感,但讓我現在最害怕的恰恰是這份愛。我寧願她不愛我,我寧願被一個人打,但我不想要她愛我。這讓我不知道愛到底該是什麼樣的,該怎樣才能擁有。我想被打,我不想被愛。或者說,我想被愛但我不想被打,但如果一定要打我的話,請不要愛我。(但如果一定要愛我的話,請不要傷害我。)我寧願對每個人冷漠相對,永遠都不熟。
我是個有問題的人,在人群里我很奇怪,我也不想跟太多人相處。我很孤僻,這不代表我不會社交,事實上我經常尋找社交規則,我從來不會看不起別人,盡量尊重別人,不揭人傷疤,不戳人短處,盡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甚至十分注重道德。偶爾我也能在社交里找到快樂。但是我無法長時間的穩定的舒適的跟一個人建立親密關系。
幾年前,我抑鬱症比較嚴重,可以透露一下我今年只有18歲。但是在我小學還是初中的時候精神上就出現了一些負面端倪。不是很嚴重,至少我也沒怎麼吃葯,就自己慢慢好起來了。
奇怪的是,好像明明活了很久,但回憶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很短。痛苦是最鮮明的。快樂反而是最純白的,就像發呆一樣,讓人情不自禁傻笑,卻不小心就過去了。好像再怎麼笑,快樂也不會一直停留。我其實是個很愛笑的人。
但是,我這次發言是帶著彌補過去傷痕的目的來的。所以我需要好好分析下自己和過去。
我的母親過去對我很嚴厲,後來學業壓力越大,彷彿父母就越嚴厲,幼兒園關於父母的記憶反而比較溫馨。
小學的時候我成績一直都很好,是一個很乖的小孩,母親很少動怒。後來壓力大了,,,我好像想不起來太多東西了。唯一能夠想起來的關於母親的不好的事情只有疼痛,所以人果然比較記仇吧。對於傷害的記憶總是這么鮮明。
好吧,那我只能說說被打的經歷合集了。關於愛的教育,我有好多存稿,我被衣架打過,直到現在我依然很害怕母親曬衣服時看著我舉起衣架的樣子。我可以肯定母親曬衣服時有注意到我的恐懼,因為她的臉上有一種努力收斂的剋制的快感。看來我們雙方都對過去的一些記憶深刻。
這個是最疼的。在肉體上。
後來我學會了逃跑,每次母親要打我的時候我就瞅准機會沖出家門下樓梯。(我們住的小區)我年輕。我肯定母親追不上我,我每一次都拚命的跑,但她會一直在後面吼,她會喊我的小名讓我快回去。我記得我以前經常做夢,我夢見我有翅膀,我貼著樓梯飛行,翻轉,有風。我飛得很快很自由,有的時候後面會有一個用腳踩在樓梯上走得很快的人?很巨大。(或者別的什麼)但它每次都追不上我,總是差一點點夠著我的時候,我一個轉彎,就拉開了距離。
其實我當時從沒想過這兩者會有什麼關系。我只覺得這個夢很神奇,我經常做,跟連續劇一樣。。現在在這里寫我沖出家門的事情的時候,才突然想到了這個夢。才發覺這兩者可能有什麼聯系。
我還學會了躲,畢竟長大了,有能力了,不會傻乎乎的挨打了。以前家裡有個吃飯的桌子,我媽拿著拖把追,我就圍著桌子轉,我媽在後面一邊跑,一邊說(你跑,跑就以為我抓不到你了bo)有的時候有椅子擺在前邊我就趕緊把它拖開,生怕它擋著我。這其實想想挺好玩的,只是這個游戲總是摻雜著過分的緊張和恐懼。
後來,有一次我做錯了什麼事,我媽讓我跪在門口,她用手還是什麼打我的東西敲敲門口那塊地板,聲音很清脆。門還是開著的(我們住的小區),我當時很羞愧,也許是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也許是怕有人看見,我就低著頭。我媽拿著個什麼東西在我背上扇,我忘了是什麼了。好像是衣架,,,很羞恥
即使到現在我和我媽也沒法很好的相處,我覺得就算沒有以前那些事,她本身也是個不會跟人親密相處的,話說不了兩句就要吵起來。當然如果她不是這樣的性格,怎麼我會有以前那些事呢?
我覺得我可能有一定的m傾向,確實暴力摻雜著性的幻想或者小說情節會讓我突然有一點興奮。但不嚴重,畢竟我也沒有性經驗。
如果我有了,我也不會嫌棄自己,我只會更討厭我媽。憑什麼我要因為曾經受過的傷害,再度傷害我自己。不過我覺得會有m傾向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再度傷害,這個背後原因我還沒整明白,我會慢慢去整的。不過我很確定,如果因為自己的性傾向嫌棄自己的話,那這個性傾向會更嚴重,並且會一邊嚴重,心理上也會有更多的負面的痛苦的情緒。而這種傾向(尤其如果是因為後天幼年形成的)本身就帶有一種懲罰的傷害的機制,如果再去抗拒歧視的話,一定會更嚴重。
還有別的需要我去調試的東西我還沒想到。想到了再發。
而且最恐怖的是,她不僅僅是因為很大的事打我,經常有一些小事,就要來找我發脾氣。這讓我跟人相處總是戰戰兢兢,會不由自主去想別人會不會介意什麼什麼的。我有一定的討好型人格。背後機制很簡單,討好,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小寶貝自然會讓人不生氣,只有媽媽不生氣,我才最安全。
❷ 某些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大打出手,這樣的做法可取嗎為什麼
某些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大打出手,這樣的做法可取嗎?為什麼?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是家長在對孩子行為表現認為不當面前無能的體現。因為打罵孩子是家長最簡單易行的家庭教育。這並不是某些家長,而具有普遍現象。原因是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具有兩種屬性,他們只知道孩子的家庭屬性,不知道還有社會屬性。孩子是無知的,家長過分地強調要認知等同。孩子對未知事物好奇,總想去探尋自己未知領域,家長認為司空見慣,你還能做錯了?等等。再因家庭,工作,社會關系等矛盾心情不好,家長難免拿孩子氣。動不動就對孩子大打出手的父母反映出兩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