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獨生子死了。我們老了怎麼辦。
是日益凸顯的養老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已有超過億的獨生子女。如今,獨生子女一代開始成家立業,其父母也逐漸步入老年群體。專家預測,未來10年,「雙獨」夫妻將成為家庭的主流模式。
「80後」小夫妻頭疼不已的選擇。作為獨生子女一代「二養四」(即兩個獨生子女贍養四位老人),甚至「二養多」的現實問題。
如今,獨生子女一代開始成家立業,其父母也逐漸步入老年群體。專家預測,未來10年,「雙獨」夫妻將成為家庭的主流模式。獨生子女一代所處家庭結構大多屬於「421」型,即四位老人、一對夫妻加一個孩子,如果將更長一輩的爺爺奶奶包括在內,有的獨生子女甚至處在「8421」型家庭結構中。這就意味著,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贍養四位老人甚至多位老人的模式越來越普遍,處於倒金字塔結構底端的雙獨夫妻肩上的擔子的確不小。
「我們和所有父母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難免有個頭痛腦熱,不生病還好,生病的時候就會憂心以後誰來照顧我們。僱人總是不如自己的孩子。」李蕾的母親向記者傾訴了自己的擔憂。的確,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和人們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家鄉、走出國門,但留在家中的父母誰來照料?每逢佳節誰來撫慰他們的情感?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面對如此嚴峻的養老壓力,專家表示,「雙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已難滿足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雙獨」家庭如何贍養老人,這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面臨的重要課題。
李非是中國第一代610萬獨生子女中的一員。如今35歲的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421」構架的家庭讓他這個冬天覺得特別難熬。據調查,在青島,這是一群人的焦慮,1979年我國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們大多已年過六旬,成為需要照顧的一代。李非沒有兄弟姐們的陪伴,對獨生子女休假政策的盼望,成為他最大的念想。
獨生子女李非的「抓狂」冬季
李非,35歲,證劵公司的會計。他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母親生病,10月份開始他每天僅能睡四個小時,他和妻子的公司都實行績效制,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他只能讓妻子正常工作,自己請假照顧老人和接送孩子上學。他最大的願望是:照顧老人時,單位實行帶薪休假就好了。
照顧生病母親每天僅睡四小時
最近幾個月,李非每天只能睡4個多小時的覺。
冬天的凌晨很冷,李非天沒亮就起床了。他的妻子還在酣睡,他躡手躡腳走向衛生間,盡量不發出聲音。因為他的妻子最近半個多月都沒怎麼睡。
李非說自己這幾個月,每天睡眠不超過5個小時。他並不是失眠,是實在擠不出時間睡覺。拿出保溫瓶,李非要趕往醫院去看望因血管瘤住院的母親。
這兩個月以來,李非快要崩潰了。在此之前,他的家一直被認為是最幸福的家庭。他沒想到的是,「幸福如此不堪一擊」。
35歲的李非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標準的「4—2—1」家庭,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是李非和妻子所有的牽掛。在李非母親生病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的家庭最幸福:有四位老人照顧孩子,關心自己。
10月初,李非和妻子休十一小長假,李非接到父親電話讓他「趕緊來」。接到父親電話後,他馬上和妻子趕回老家,發現媽媽已經躺床上了,說自己不舒服。事不宜遲,他著急上火地把媽媽送到醫院、掛號、檢查、住院,等這一切忙完,李非發現最大的問題來了:「誰來看護?」
李非在一家證劵公司當會計,妻子是一家韓企的業務經理。李非發現他們兩個人必須請假照顧母親。但問題是,倆人的公司都實行績效制,「兩人都請假,全家就得喝西北風」。權衡後,決定倆人輪流請半個月的假。
10月份以來,李非每天凌晨4點多就起床,熬好粥,5點出門買點其他的早點,坐車去醫院給爸媽送飯。住在水清溝的李非坐公交到401醫院,不堵車的話需要40分鍾左右。
6點鍾到達醫院,送完飯他得趕緊回家— 因為還得送7歲的女兒上學。把女兒送到學校後,他再坐公交車去醫院,到達醫院正好在上午9點左右,這個時候恰好能趕上醫生查房。
上午,在醫院陪護的李非讓爸爸睡一會。因為母親住院後,是父親每晚在醫院陪護,他白天來了就讓爸爸再補一覺。下午,他還得接女兒放學,回家做飯。然後再趕回醫院送飯,等晚上醫生查完房,母親一天的吊瓶注射完後,他才能放心回家休息。一般他到家就得晚上10點左右。白天同事打電話來咨詢他報表的問題,他只有在晚上回到家後抓緊時間打開電腦看看。經常忙到凌晨,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
公司:「再不來你就不用來了」
10月底,請假半個月的李非開始去上班。
讓他郁悶的是,「這個月工資基本沒幾個錢了。」按照他們公司的工資計算方法,沒有帶薪休假,請假沒有工資,每個人按照自己團隊完成的業務量來算工資。10月份,李非算了算自己工資,大概能領2500多塊錢,他說「連還房貸都不夠。」
11月7日,已經上班的李非接到父親電話,「醫生說要手術,得簽字。」李非急匆匆趕到醫院。11月10日,李非父親要回農村老家辦理房子產權證的問題,妻子要在醫院照顧母親,他看領導不在,自己擅自提前下班去接女兒。已經上班的他,仍然覺得時時需要從工作中溜出去,由於11月份領導查崗他不在,同事轉達領導的意見:「再不來就不用來上班了。」
最郁悶的是李非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而家裡母親的病讓他無法出差。看到辦公桌上上個月交的未完成工作計劃,李非經常陷入「一種抓狂的狀態」。
李非說自己從沒有像現在一樣,渴望自己有個兄弟姐們,至少不會「讓我一個人這么抓狂,一個老人生病,我整個工作全廢了。」
工作家庭左右為難
11月22日,晚上一個人坐公交回家的李非,睡著了,睡過了水清溝站。
車停了下來,廣播聲音響起來「終點站到了」。睡眼惺忪的李非下了公交車,深一腳淺一腳往家裡趕。寒風中,他一遍一遍地問自己「這到底是什麼日子,到底是怎麼了。」
李非想來想去,就是兩個原因:「我請假扣工資,也沒有兄弟姐妹。」他向記者說著自己想明白的道理:「成為一名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就可以享受帶薪休假。家裡老人病了,請個長假,工資照發不誤,也不會把自己累得像孫子一樣。」
10年前的李非大學畢業後,曾經考慮過考公務員,後來他想著,「公務員工作那麼枯燥,工資也不高,不如自己在企業干。」現在,他有點後悔了。已經過了考公務員年齡的李非,感慨著「要是我多幾個兄弟姐妹也行」。他覺得如果他不是獨生子女的話,兄弟姐妹多幾個,至少不會像現在一樣,「整個人的工作都廢了,身邊也沒個替換的人幫著照顧父母。」讓他更不敢想的是,現在只是一個老人病了,「如果四個老人都有事,那日子怎麼過?」
他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我們這代獨生子女,照顧父母壓力這么大,什麼時候能享受帶薪休假?」
我國當代現實主義悲劇小說《山丘上野草的淚水》講述也是獨生子一代的種種困境,身為獨生子一代,他是上有老上有老上有老上有老和下有小,沉重的包袱壓在斧頭肩頭,假如這個獨生子得了癌症怎麼辦,7口之家會怎麼樣?本就是勉強支撐的家庭,如何應付治病的費用、房屋貸款、孩子教育費用還要贍養4位老人,這個家的情景不難想像。就算控制住癌症病魔,日後的生活如何維系,大多癌症病人日後都會失去工作能力,這樣的家庭再加上一個常年吃昂貴抗癌葯的病人,我能想像到的情景,只有這一大家子掙扎在地獄邊緣,父母早逝,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巨大的生活壓力讓夫妻二人病痛纏身。這就是《山丘上野草的淚水》。本書是從底層百姓的視角看我們這個時代。書中主人公斧頭在這個沒有夢想的時代,苦苦追逐夢想,其結果註定是悲劇,這也是幾位文藝界元老給這本《山丘上野草的淚水》定位為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小說的原因,另外本書還涉及當代的貪腐,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問題等等,涉及的社會群體有,貧苦山區的孩子,下崗的工人,農民工,還有殘障群體,這樣的群體選擇註定是充滿淚水的,底層人民如同生活在陰冷山丘上的野草,苦苦的追尋陽光,可陰面山丘是永遠見不到陽光的。
2. 中年喪子人生之痛, 「失獨家庭」如何走出悲傷
中年喪子之痛,確實難以形容,失獨家庭應該走出悲傷,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如果孩子還有在天之靈,也不希望做父母的為他悲傷,希望他們能從悲傷中走出來,誰也幫助不了他們?只有自想自解,慢慢地從悲痛中走出來,你再怎麼悲傷,孩子他也不知道了,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你別往心裡去,既然孩子離你而去,這也說明她們母子的緣分淺,現在唯一的辦法是,活著的人顧活著的人,萬一自己把身體搞壞了,最後受罪的還是自己,要想開點,開心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不如忘記悲痛,化悲痛為力量,夫妻倆相互扶持,活好自己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