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要怎麼處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要怎麼處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要怎麼處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學會如何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現如今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的確會遇到各種不同讓人頭疼的問題,那麼要怎麼處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呢?
1、不能一味地念叨
青春期的父母黃金准則就是不能嘮叨,少說多做。因為他們經歷了十幾年的灌輸式教育,會慢慢的產生疲勞感。在青春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的時候,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能迫切地表達出來,而且有獨立的意識,非常反感家長的價值觀植入。
2、要雙向溝通
溝通屬於雙向性的,必須要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青春期孩子都會有自主權的需求,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面子,這樣才能消除溝通障礙,讓溝通變得更加順利。
在一些比較小的事情選擇上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即使把事情做砸也是在接受的范圍之內。雖然一些大的事情不能讓孩子做主,但是也不能完全否決,應該先聽一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意見,不僅僅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同時拉近親子之間的關系,了解孩子的價值觀。
3、要給孩子一定的肯定和鼓勵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美,孩子也是如此。每次給孩子溝通時,應該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指出缺點。贊美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表達肯定的時候不能過於浮誇,以免讓溝通變得愈加困難。
4、做好引導工作
時代不同,父母的思想也要跟上孩子的步伐,不要拿出自己年輕時的經驗來教育孩子,自己的經驗只是參考價值,不能把自己的經驗強行灌輸給孩子,不僅會讓他們反感,反而會帶來不可收拾的後果。當孩子面臨問題或者選擇時,不要直接告訴他們該如何做,應該讓他們自己選擇。
5、要學會關心
在青春期孩子的學業固然重要,但是給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不能一直拿著成績來比較,這樣會讓他們心理上出現壓力,懷疑家長的交流動機,勢必會讓他們反感,不妨可以從家庭的事情或者孩子的興趣來入手。不能每次交流都要說孩子的成績,會觸及他們敏感的神經。
總之,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一定要秉承尊重平等的態度,不能一味地居高臨下,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來跟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打罵。
處理好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方法有:
1、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價值,產生強烈的自尊感。
父母越是信任自己的孩子,孩子在面對問題時,能夠自己獨立的思考解決,自信心越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從而,也會尊重自己的父母。
2、父母需要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相處,跟他平等的溝通交流,讓他內心感到平衡。
父母跟孩子溝通時,需要放低姿態,不要總是以父母的姿態自居,高高在上。總是一副命令的語氣,吩咐孩子做事情,讓孩子內心感覺不平衡。
父母平等的跟孩子溝通,孩子才願意跟父母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父母才會及時發現孩子的缺點和錯誤,積極地給予孩子幫助,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3、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說話,讓孩子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當孩子犯了錯誤,不要著急的去批評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先耐心地傾聽孩子怎麼說。如果不是孩子的錯,急於尋找真相的你,暴躁的給孩子一頓批評,這樣會使孩子內心受到傷害。以後有什麼事情也不願意再和父母進行溝通了
第一,要知己知彼。說得重一點,我們父母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貨色,也要知道兒女是什麼貨色。兩代人之間有代溝,有脾氣性格上差異,也有人生價值觀取向上差異
如果我們對代溝和差異心知肚明,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子女在一些問題發生沖突時,爭執的焦點指向是觀點,而不是是非,時非的沖突容易激化矛盾,觀點的沖突比較緩和,說事不爭理,對事不對人,大家體諒一下,很多事情就過去了,用不著非得爭個黑白分明。
第二,要恩威並舉。父母跟子女相處,既要端著長輩的尊嚴,又要體現父母的恩愛。在孩子的正事上,能幫孩子,要盡最大努力去幫,在不是正事上,要敢於拿出一家之主的威風,堅決不幫。
第三,要舉重若輕。我們父母,從人生的大風大浪中一路走來,進入老年深處後,萬一碰上個大病大殃的,要盡量淡定自如,積極應對,不要一天到晚拉著個老臉,給子女們心理上增加壓力。
笫四,要舉輕若重,我們父母,如果跟成家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一定要高度重視一些日常小事,比如公公夏天不要光膀子,平常不要跟兒媳婦開玩笑,上廁所要敲門等等。
第五,要留有餘地。父母跟子女之間,如果發生了矛盾沖突,一定不要把話說得太絕,比方:從今後不上你家來了、從今後一分錢不給你啦、從今後不給你帶孩子啦、從今後再也不用你來管了,等等。
也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勸兒女離婚、在女兒面前說女婿壞話、在兒子面前說媳婦壞話,何必呢?話說出來容易,收回去難。
兒女有兒女的苦衷,父母盡量不要干涉子女小家庭內政,更不能遇事就感情沖動,說過頭話,火上澆油。山不轉水轉,路不轉人轉,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指不定哪天峰迴路轉柳岸花明,後悔沒給自己留條後路。
第六,要察言觀色,俗話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兩代人和睦相處是個技術活,現在的娃毛病多,那些住在子女家的父母,一定要知趣,要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注重瑣事,留心細節,不要給自己的親兒子或親閨女添堵。
第七。要寬宏大量。現在的子女生活壓力都很大,有時候累急眼了,心情不好,無意中把火發在父母身上,做父母不要去計較,要體諒兒女的難處。畢竟,家庭不是職場,頂撞親爹親娘是最安全的,就讓孩子們發泄一下吧!
第八,要管嘴邁腿。現在有的子女又懶又敏感,我們父母,管嘴就是少說話、少嘮叨,邁腿就是聽使喚,多幹家務。子女是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如果聽話走正道,能掙錢,當爺供著也行。
B. 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處理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的方式如下:
1、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價值,產生強烈的自尊感。父母越是信任自己的孩子,孩子在面對問題時,能夠自己獨立的思考解決,自信心越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從而,也會尊重自己的父母。
2、父母需要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相處,跟他平等的溝通交流,讓他內心感到平衡。父母跟孩子溝通時,需要放低姿態,不要總是以父母的姿態自居,高高在上。總是一副命令的語氣,吩咐孩子做事情,讓孩子內心感覺不平衡。
3、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說話,讓孩子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當孩子犯了錯誤,不要著急的去批評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先耐心地傾聽孩子怎麼說。
父母
動物界,一個雌雄相異的物種里,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的兩個個體,就被稱作父母。他們是這個新生命的父母,並且永遠擁有這父母的身份。
對人類而言,父母包含了更多的含義。將一個人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兩個人,是他她的親生父母,養育這個人的可能是其他人,被稱作他她的養父母。當然養父母不局限於兩個人,也沒有性別的限制。
C. 兒子與父母關系怎麼處理
1.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2。創造機會 每周至少跟爸媽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裡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
3.認真傾聽 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4.主動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5.善於體諒 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6.控制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7.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8.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計算機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計算機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作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9.有時候和父母有什麼意見的時候要學會忍耐,對於父母,我們往往會為一些事情理直氣壯的爭吵,似乎自己都是對的,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嘗試退一步
D. 父母如何和兒子溝通
父母如何和兒子溝通
父母如何和兒子溝通,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主動解決問題,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絕不能通過體罰的方式,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為大家分享父母如何和兒子溝通。
跟孩子的溝通中要注意言辭,避免威脅,嚇唬孩子的語氣,要多用贊揚、肯定話來激勵孩子,才會讓他們更願意跟我們溝通。
要想溝通有效,首先要調整好態度,不要板著一張臉,給孩子居高臨下的感覺,更多的應該是溫和,平等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
學會傾聽,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不要各種猜忌和不信任。
多去替換孩子的感受,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要總用我們的視角去忽略孩子的感受。
學會跟孩子傾述,溝通是雙向的,自己要了解孩子想法,父母跟孩子都彼此了解各自的想法。
每個人的承受能力有限,所以不要因為父母的一時的錯誤釀成大錯,要跟孩子好好的溝通個,避免出現偏激的行為。
一、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原則
1、多與孩子交流。
有不少的家長由於工作忙,忽視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的觀點,孩子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時間長了,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長就疏遠了。所以家長必須與孩子溝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導。
2、不要總是批評、指責、抱怨。
現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三多三少:看缺點太多,看優點太少;批評太多,激勵太少;訓斥太多,表揚太少。
在訓斥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愛譴責別人,這樣的人最不受歡迎。訓斥和指責往往收不到任何良好效果,只會使別人加強對你的防備,並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訓斥與指責,還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而過分的傷害就會激起對方的怨恨。
3、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4、真心地欣賞和感激別人
人類本性最深層次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每個人都樂意跟欣賞自己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真誠地欣賞和感謝別人。
美國一家超市的老闆,和兒子有隔閡,常批評兒子。有一天,他去兒子主管的店時發現,那家店從虧損變為盈利,而且顧客和店員都很喜歡他兒子。他把兒子叫到一邊,說:「你做得太好了,沒有人比你更能招來這么多的顧客!」沒想到,牛高馬大的兒子竟流出了眼淚,說:「爸,你從來沒有這樣稱贊過我,我很高興你對我有這樣的感覺。」這位父親後來對別人說:「這是兒子長大後,我與他的第一次真正的溝通。」
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丈夫喜歡你,你一定要對他們感興趣;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同學、老師的喜愛,一定要讓他及時去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5、指導孩子與人相處。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大方有禮、開朗活潑的性格,鼓勵孩子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地贊賞別人,當別人有缺點時,要善意地幫助,用適當的方法指出,使別人容易接受,加深友誼。當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不迴避矛盾,如果是自己受委屈,可以用適當的語言道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對方理解,進而化解矛盾,絕不可以斤斤計較,耿耿於懷,要有容人的量度。如果是自己使別人受委屈了,應感到內疚、慚愧,要主動承認自己的錯,並賠禮道歉,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固執,不加深矛盾。同時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言傳身教。
6、多發現別人的長處,不說別人的閑話。
一位農民母親,很善於教自己的孩子去發現村裡和家族中的每一個人的優點,並告訴孩子說:「每個人都是一棵小草,每棵小草上都有一顆露珠。太陽底下,每顆露珠都會發光。」於是,她的孩子學會了善良。
我們有些年輕媽媽不太注意這點,常常在背後說別人的閑話,天長地久,孩子就容易學會說閑話。愛傳閑話的孩子,朋友最少。在這里,我尤其要告誡女孩子們,千萬注意不要在背後議論人。
7、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二、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
1、真是煩死人:孩子為什麼不聽父母的話
嘮叨和啰嗦的說教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的長期抱怨會傷害孩子的身心;「聽話教育」壓迫著孩子的心靈;父母罵得越多,孩子卻聽得越少;不要用孩子不喜歡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2、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3、千萬別傷孩子的心:父母應當改變對孩子說話的不當方式
切忌用粗暴的態度對孩子說話;板著面孔和孩子說話效果會適得其反;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是溝通的障礙;要善於表揚孩子而不要總是責備孩子;不要看低孩子的能力;不要急於糾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4、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5、作為父母,你善於對孩子說話嗎:會說話的父母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父母會說話,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與孩子說話是一門很有講究的藝術,一句不經意的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會說話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充滿自信。親子溝通有助於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三、怎樣幫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1、讓孩子明理。
現在的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寵愛,無論孩子有什麼要求,有多少要求,不少做家長的總是無原則的、盡量地滿足孩子,覺得這樣才是愛孩子。甚至孩子無理取鬧,家長也認為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就這樣遷就、原諒了孩子。其實父母這樣溺愛孩子,只能造成孩子刁蠻、任性的品質,孩子也必然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怎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因此,家長很有必要使孩子懂得與人交往的道理,讓孩子自覺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2、讓孩子學習別人的長處,贊美別人的好處。
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善於取長補短的人是最有力量的;每一個人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能夠及時地發現並真誠地贊美別人長處的人將受到大家的歡迎。
3、教育孩子關愛他人。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轉。在孩子的心中:享受是自己的事,付出是他人的事。這樣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家長更要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幫助有困難的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教育孩子:在校要尊敬老師,與同學友好,多關心集體和同學;在家裡,要孝敬父母,多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還應支持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盡可能多一些給孩子關愛他人的機會,把孩子(「自然人」)培養成為「社會人」(適應社會的人)。
4、讓孩子尊重別人的意見,看到別人的作用。
讓孩子應該學會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否定別人的意見,而應該先考慮別人意見合理的地方,從雙方都同意的事情開始。不要覺得只有你一個人重要,要認識到每個人都很重要,並且使對方覺得他自己是個「重要人物」。
5、為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領著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機會。在公共場所,孩子可以學習與不認識的人交往,如買菜、購物、旅遊、聚會、遊玩等活動都能讓孩子得到交往的鍛煉。在居家也有不少讓孩子學習交往的機會,如鄰居、朋友、同事的友好往來,串門、聊天等都可以讓孩子學習待客和做客,從而提高交往能力,促進友誼。
6、讓孩子學會感謝別人的幫助,原諒別人的過失。
教會孩子在每次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說幾句感謝的話,留下些友善的小火花。這些小火花會點燃起友誼的火焰;人無完人,誰都會有過失。讓孩子學會要多記住別人的好處,不要總把別人的過失記在心中。對孩子說真誠地希望你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擁有更多的朋友。
一、多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傾聽孩子。
教育家周弘曾說過: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到: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有很多父母跟孩子溝通時,並沒有真正傾聽孩子。當孩子一說出事情後,父母就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和感受。結果破壞了和孩子之間的溝通。
其實,如果父母能做到真正傾聽孩子,孩子會樂意向父母傾訴的。就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這樣寫道: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所以,父母要傾聽孩子,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因為分析和評價妨礙了傾聽。傾聽不需要分析,用共情來全心全意地體會孩子的感受,平等跟孩子溝通交流。
二、關注孩子的方方面面。
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如果談的總是學習的話題,比如:作業做了嗎?考試成績出來了嗎?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等等,只要一開口,就離不了學習,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孩子會選擇逃避,不願溝通。
所以,父母除了適當地關注孩子的學習外,還可以多關注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孩子喜歡什麼運動?喜歡玩什麼游戲?孩子平時關心哪些話題?
當父母關注、了解了孩子這些方面後,跟孩子溝通時,就有了更多共同話題,孩子就會有興趣跟父母溝通,不會反感跟父母溝通。
三、接納孩子,尊重孩子,平等溝通。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對你無條件地積極接納,不帶任何評價地聽你說話,聽你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這就是愛,這就是溝通最好的、最高的境界。
有很多父母,跟孩子溝通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孩子動不動就批評、指責,導致孩子不願溝通。
而如果父母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當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後,才會敞開心扉,跟父母暢所欲言。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要不斷反思自己,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孩子更好地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