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面對不尊重人的孩子,作為父母該如何去正確應對
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就會有自己的決定和想法,這時候父母所說的話語,就有可能不被孩子接受,如果長時間被嬌慣,孩子自然而然有可能利用一定的方式去回擊。
對於父母來說,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乖巧懂事的人,或許看到孩子表現出來脾氣大是不尊重別人的情形,自然而然會異常的生氣。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本身教育方式引起的。
臭脾氣且暴躁
3、過度冷漠不可取
不管是寵溺還是棍棒教育,其實都會對孩子產生相應的影響。而現在一部分年輕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得較為自由隨意一些。
甚至當孩子發脾氣之時,他們會以忽視的態度去應對孩子,認為孩子脾氣發完就自己停下來,看似是不錯的解決方式,但實際上卻在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時讓他們心理受挫,為什麼這樣說呢?
孩子長期的哭鬧會讓自己喉嚨沙啞。而在不被照顧不被關注之時,他們內心的安全感也缺失,認為自己不受父母的關愛。
孩子總是發脾氣,父母可以適時共生效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家孩子本身的方式,孩子總是表現出來脾氣火爆喜歡發脾氣的情況,父母也應該分析一定的原因。
當然我們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孩子發脾氣主要還是目的沒達到,內心郁悶暴躁,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到底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呢?兒童教育專家建議實施「共生效應」。
什麼是「共生效益」呢?其實所謂的「共生效應」,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共生,也可以理解為所謂的顧忌。
也就是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千萬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所看到的畫面,而是和孩子和諧的相處。
從他們的角度思索孩子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想要爸爸媽媽做什麼。角度的轉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當然所謂的「共生效應」在一開始其實還是生物學上的定義,他們認為想要變得更加強大富有活力,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起共同生長進步,同時可以促進關系的和睦,達到1+1>2的目的。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如果他們經常表現出來脾氣暴躁的情況,而父母又抱著以相同的方式,只會表現出來1+1小於2,甚至使得家庭關系更加復雜,所以「共生效應」對於關系的調節有一定的幫助。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去利用共生效益和孩子更好的相處呢?
我們如果想解決孩子本身的情緒問題,就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解決好問題。
避免錯誤方式的使用
後來我們上面所說的三種方式來說,其實是大部分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採用的,不管是棍棒式教育還是寵愛式教育,又或者是冷漠式教育,其實都不會對孩子產生正面影響,而使得他們走向更加自卑暴躁痛苦的情緒當中。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也要避免上面所說的三種錯誤方式的使用,巧妙地運用共生效益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轉變自己的思想,以朋友的態度和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總是說三歲一代溝,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想法自己總是不太理解,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狀態相關。
如果沒有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把握了解,沒有花費心思去清晰地認知孩子身上所存在的特徵,我們又如何以朋友的態度,去和他們交流呢?
所以也要轉變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之中多和自己的孩子接觸交流,了解他們本身的特點,以及三觀。
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問題
我們也可以從上面的分析之中得知,大部分父母較為暴躁,在於孩子不懂得自我情緒的控制,同時錯誤的發泄方式也會使得父母更加痛苦。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就需要思考,引導孩子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們一直處於壞情緒的籠罩之下。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父母就可以考慮讓他們了解清楚,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同時在生活之中進行一定的規避,給予自己冷靜的時間,而不是徹底的放鬆自己。
建立契約
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步一步規范身上所存在的行為,但實際上這樣的想法也是痴人說夢。只有在長時間的習慣培養過程之中,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而我們又不能以一種較為強制的態度,所以只有建立契約,讓孩子在規矩之下成長。
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給孩子進行一定的釋放。
孩子本身的成長狀況,和自己所接觸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當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不懂控制情緒時,爸爸媽媽也需要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除此之外,利用所謂的「共生效應」思考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並且教會他們發泄情緒的方式,正確的解決問題,讓孩子更加的愉悅,同時也能變得更加優秀。
② 為什麼小孩子不懂得尊重長輩
而在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是否能尊敬長輩,關心別人呢?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吃東西時,孩子是否只顧自己,不顧長輩和他人?自己喜歡的玩具是否願意與人分享?與長輩、他人相處時,態度是否和氣?行為舉止是否文明得體?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否總要長輩、他人代勞?長輩身體不適時,不否主動向長輩問候?是否願意為長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是否能主動幫忙? 如果得到的答案不那麼令人滿意,作為家長應首先考慮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是否到位?孩子年齡小,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在他們眼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他們的榜樣,而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對幼兒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影響力,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在與長輩、他人相處時,態度應謙虛、常常主動關心照顧他們。如:在家中,吃飯時要先為長輩盛飯、夾菜;在公共場所,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讓座;對長輩說話時,要用尊稱「您」;和別人交往時,要說「請」「謝謝」「再見」等文明禮貌用語。總之,家長要求孩子要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其次,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常常會對長輩亂發脾氣,任性自私。家長應及時引導,幫助孩子糾正,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因為一時的遷就就會助長孩子今後不良習慣的形成,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品格的形成。 再次,多給孩子講一些道理,多進行良好行為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空洞的道理孩子聽不懂、也不願意聽,家長應盡量利用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如:講講故事,利用電視節目、文藝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教育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散步時,看見弟弟妹妹摔倒了,主動去扶一把;節假日帶孩子主動看望長輩,相互增進感情;好吃的東西鼓勵孩子請長輩、弟弟妹妹先吃;主動幫別人做力所以及的事,擦擦桌子、擺擺椅子;家裡有好玩的玩具鼓勵孩子拿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等等。 實踐說明,培養獨生子女尊敬長輩、關心別人絕不是短時間就能奏效的,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