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的父母官老百姓怎麼會不需要
「父母官」三個字,是幾千年 來,淳樸憨厚的老百姓,對他們的好官,錘煉出來的最朴實,最精華,最美麗的語言。說老百姓不需要父母官,只是因當官的愧對「父母官」三個字而已! 在遠代,既是奴隸時期最昏的昏君都知道老百姓是衣食父母。在近代,偉大的革命家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等更是把老百姓當作生命的源泉。他們有一個共同永遠不變的觀點,當幹部的穿著老百姓的,吃著老百姓的,對待老百姓就要象孝敬親身父母一樣,讓老百姓這個父母過上好日子。因此說,幹部就是老百姓這個父母的官。 把干群關系比作父母與兒子關系,與比作魚水關系,血肉關系是一個意思,都是想把官與民關系拉近,建立一種密不可分的情深關系。世界上有幾個「父母」不痛愛「兒子」的?又有幾個「兒子」不孝敬「父母」的呢?無論是把當官的比作是老百姓的「父母」,還是把老百姓比作是當官的「父母」,都不為錯,人的良苦用心不就是想讓當官的與老百姓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嗎! 如果,一個領導幹部把「父母官」理解為「百姓的父母官」,處處以官老爺的身價出現,騎在老百姓的頭上,作威作福,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吃拿卡要,橫行鄉里,魚肉百姓,象這樣的父母官,老百姓確實不需要。 但是,有的稱領導幹部「父母官」有喝領導幹部的成分,有的把稱「父母官」稱的很爛,不管見到那個領導幹部都稱「父母官」。當今也有一些人,動不動稱他們單位的領導,你就是我們「父母官」。而有一些領導幹部當別人稱他「父母官」時,他也不知道「父母官」的份量,也不知到是尊稱他呢?還是在貶低他,他還美滋滋的,自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官」。 殊不知;當面奉承就等於半個辱罵,稱你「父母官」,你憑什麼讓人家稱你「父母官」?你佩不佩讓人家稱你「父母官」?你做的象不象「父母官」?然而,一些領導幹部並沒有把老百姓當作衣食父母,並沒有把自己當做人民的兒子。而是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常批評的一種人,他們當幹部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要革命,而是當官做老爺。 要不要把老百姓當作父母?為什麼要把老百姓當作父母?能不能把老百姓當作父母?把老百姓當做衣食父母是高貴品德的體現,勤勤懇懇為老百姓當官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個領導幹部能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兒子,把老百姓視作父母,這就擺對了我們黨要求的主僕關系,領導幹部不僅是人的兒子,而且永遠是人民公僕。為老百姓當好「父母的官」這個優良傳統到什麼時候都不能丟,「父母官」這個稱呼不僅不錯,而且是完全正確的。 真正把老百姓看成是衣食父母,甘願為百姓這個父母而做官的太少了。所以,佩稱得上「父母的官」也就太少了。只有焦裕祿這樣的好乾部才佩稱得上百姓父母的官――「父母官」。當好「父母官」必須象焦裕祿那樣有崇高思想品質,他是真正具有先進性共產黨員的榜樣,他的先進性很具體,就是具體到車子、房子、票子、孩子、妻子、面子、公子上。 蘭考人說焦裕祿,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在許樓,大雪天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里,裡面住的是一雙無兒無女的老人。老大爺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個瞎子。焦裕祿一進屋,就坐在老人的床頭問寒問飢。老大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大雪天來幹啥?他說:「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象這樣才是真正人民的兒子,他把黨的溫暖象人民的親兒子一樣送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只有焦裕祿這樣的領導幹部才是當之無愧的「父母官」,他這樣把百姓視為父母的官,老百姓又怎麼能不崇敬他呢?誰又怎麼能阻擋得住人們發自內心的喊他「父母官」呢? 話又說回來,焦裕祿到了老大爺家也可以這樣說;「我是縣委書記,我來看看你們。」可是他沒有這樣說,而是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這就是他一個共產黨員典型的先進性崇高思想境界。然而,有的基層幹部辦點小事,總有些人出來為其個人吹噓,把黨的溫暖,組織的關懷說成是個人的恩惠,會上吹、報紙登、廣播叫,象這樣的領導幹部與焦裕祿說的「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崇高思想境界相比不是天壤之別嗎?象焦裕祿這樣把造福人民作為基本原則,把真抓實干作為基本准則,把清正廉潔作為基本守則,努力成為黨放心、群眾滿意的好乾部,好的「父母官」老百姓能不需要?需要只是因太少!
㈡ 長輩可以把晚輩叫父母官嗎
長輩可以叫晚輩父母官的,父母官是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特殊尊稱,是因為這些官員實實在在的為老百姓辦實事,所以稱他們為父母官的。
㈢ 古語「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此為何意
在中國古代,百姓們將許多地方官員稱作「父母官」,這種說法出自《禮記·大學》:「《詩》雲:『樂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民間有句俗話叫做:「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句俗話便將父母與孩子、百姓與官員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對比。
這句俗話前半句是在告誡人們,父母與孩子要相互尊重個人空間。而後半句的含義則更為深刻,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同樣適用。我們先來看看前半句「父不入子房」的具體含義。
▲古代捕快劇照
從「官」的角度來看,隨意進入民宅,這種行為也十分不可取。在正常情況下,他們沒有必要去無端騷擾平民。就禮儀制度上來看,他們也需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而且隨意進入民宅,也會給他們自己帶來流言蜚語。官場如戰場,如果有心之人,將這種事大做文章,那麼對於官員自己來說也是得不償失。
結語
俗諺大多是古人經驗的總結,細細琢磨頗有道理。就本文這句話來說,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依然十分重要,放在如今也十分適用。而官員要潔身自好,不能隨意騷擾百姓,更是從古到今的官員都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行。
㈣ 古代的地方官,為何又稱「父母官」
父母官是古時對地方官的稱呼。這個詞顯示出著濃濃的封建社會階級觀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父母官在先秦時期的概念都是比較模糊的,直到漢朝的時候才被正式說明指的是地方的官員。
而且在封建社會,特別重視孝道。就可以這樣說父母就是子女的天,父母也是最疼愛自己子女的。所以父母官就具有了領導與關愛百姓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當百姓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地方官員就應該進行公正的判決和維護。
㈤ 誰是父母官
沒辦法,現在在中國辦事就這樣。別談什麼「父母官」,純屬扯淡。還是前年,我嫂子他們添了個孩子(第一個小孩),當時沒去醫院,直接在家生的,最後因為一個生育證的問題找盡麻煩。他們有結婚證,但醫院說「不是在我們這生的,我們不能辦證」,但派出所說「沒有醫院開的出生證明我們不給辦,有結婚證也沒用」。沒辦法啊,最後我哥請我們區醫院的院長吃了頓飯,送了點禮,這事才算了結。我就想啊,難道生孩子只能去醫院生么,家裡就不能生?再說我們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生,何況我家離鎮上又很遠。什麼世道阿?
(哎!沒有幫你解決問題,反倒把自己的事情說了幾大段,真是抱歉)。生活在這樣的國度,生活的煩惱各有不同,但又那麼相似。沒辦法!
㈥ 什麼叫做父母官
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此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
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
古人為官其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後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1、「官本位」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來評價社會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職務職稱、個體身份、地位都相對應於或摺合成一定級別的官階,並以官階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實學、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衡量個體的價值,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會心理。
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及其現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職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會名聲、經濟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專車檔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
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現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階層的利益需求。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識濃厚,就是因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謀利。
有的領導幹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有的領導幹部面臨抉擇時,先為自己和子女、親屬著想,為自己的小團體利益著想,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拋在了腦後;有的剛剛提拔,就急於要車子、房子、待遇,「該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該得到的也想得到」等等。這種特權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層次驅動因素。
㈦ 什麼叫父母官
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此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
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
古人為官其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後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
(7)為什麼老百姓不能選父母官擴展閱讀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1、「官本位」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來評價社會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職務職稱、個體身份、地位都相對應於或摺合成一定級別的官階,並以官階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實學、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衡量個體的價值,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會心理。
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及其現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職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會名聲、經濟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專車檔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
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現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階層的利益需求。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識濃厚,就是因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謀利。
有的領導幹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