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能影響孩子的父母類型有哪些,哪一種最可怕呢
1.過分保護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特點就是過分保護,父母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大包大攬。
上幼兒園前,穿衣、吃飯、上廁所都是父母幫忙,導致上了幼兒園,孩子天天尿褲子或拉褲子。明明在幼兒園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裡,家長卻追著孩子喂飯、穿衣服、刷牙洗臉。
還記得某中學初一新生45人,有39個不會剝雞蛋。為了避免雞蛋浪費,老師在教課之前,還得先來一次“剝雞蛋”教學,讓人感嘆家長太過於重視孩子學習的同時,卻忘了教會他們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還記得“我爸是李剛”的李啟銘,由於父母的過度保護,在發生交通肇事後,仍然口出狂言,不但坑了親爹,還毀了自己的前途。
由於父母的過分保護,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受到限制,孩子的自學能力受到限制,孩子的責任感受到限制,無論從學習還是到做人,都讓孩子迷失了方向。
父母事事包辦代替,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事事依靠父母,處處依靠父母,使孩子的適應力變差,一旦進入學校,進入社會,父母不在身邊就感到難以適應。
B.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傷害到孩子
你的一切,孩子都看在了眼裡
上個禮拜五我碰上了這么一件事:
當時我們在等紅綠燈過斑馬線,綠燈亮了我們正常走,我右手邊是一個爸爸騎電動車帶著兩個孩子,三個人都沒有戴頭盔,快走到頭的時候有一輛車要右轉。
那輛車其實已經停下來了,離電動車大概有1.5米左右的距離,但是這個爸爸突然就堵在那輛車面前開始罵「沒有看到我騎車過來了嗎,還往前開,來來來,我讓你撞」,車里的司機沒有講話,這個爸爸就一直在那罵,然後坐在他車前的小男孩,跟著奶聲奶氣的學他爸爸說話「讓你別往前開,你撞!」。
然後在我們其他人的勸說下,這位爸爸終於憤憤不平的騎車走了。
之後我一直在想這件事,想那個小男孩的那句話,小男孩很可愛,聲音奶奶的,但是說出口卻是那樣的話。
我們總覺得教育就是孩子犯錯了,糾正孩子。
可是如果父母本身做錯了事呢?
如果孩子無意當中學著父母做了不好的行為呢?
其次,慢慢從行為上改變自己。
有些東西是很難改變的,比如一些思維觀念,但是你可以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比方說,你發現孩子很喜歡跟你說別的小朋友的壞話,對世界的看法好像很陰暗很偏激,然後你反思了發現自己也是這樣,但是你形成這樣的觀念往往是基於你的過往經驗,一時半會讓你突然從對世界不滿到對世界充滿愛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至少可以做到在孩子面前少抱怨。
你對別人有不滿,對社會有不滿,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傾泄,但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說。
然後當孩子再有類似的行為時,你就可以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我已經改了,我相信你也可以改掉。
為人父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沒有經過孩子的允許就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把他教好。
你要記住,孩子隨時都在觀察你,隨時都在模仿你,你有任何的缺點,你都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上,所以改變孩子之前,先改變自己吧。
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
C. 家長有些行為會干擾孩子成才,你知道哪些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
不管大小事,都是父母做的。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應該制定好計劃,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但現實中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難堪,往往會為孩子的大事小事發愁,甚至直接包辦婚姻。但不知道這樣只會扼殺孩子的獨立能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大障礙。其實不如讓孩子去學習去嘗試,讓孩子去描述自己的生活。
過度保護。如果父母的教育只是父母的一點小事,那麼過度保護就會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在很多家庭里,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成長過程中犯的很多錯誤都會被父母或者長輩承擔,會讓孩子覺得我做什麼都沒人懲罰,父母也不會知道教育的事情,直到他們以後做了一些違法的事情。那時候的孩子對父母的責任並不感恩,反而恨父母當初為什麼不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