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辦喪事的十大忌諱
辦喪事的十大忌諱如下:
逝者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壽衣的質地多選用綢子,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使用緞子面料,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寓意不好。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柳樹不結籽,使用柳木做棺木擔心會絕後。
葬禮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重喪日意味著可能不止一起喪事發生,被認為不吉利。
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避免外出旅遊、探親訪友,尤其是不要參加婚禮、開業等喜事。
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守孝期間,子女應穿白色或暗色衣服,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守孝方式變化,但仍不可穿紅帶綠:現代社會,雖然守孝方式有所變化,很多朋友不再長時間穿孝服,但佩戴「孝」字代替期間,仍不可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古代父母去世後,子女要守孝三年,期間不得舉行婚嫁、吉慶之事。現代社會雖然守孝時間縮短,但仍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官員守孝期間有特定忌諱:古代官員在父母去世後需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會受到處分。
現代社會守孝期間仍忌諱不適當行為:雖然現代社會守孝時間縮短,但子女在守孝期間仍應避免不適當的行為,以示對逝者的尊重。
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忌貼紅對聯:這被認為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也是為了避免給家人帶來不好的寓意。
❷ 家裡老人走了要忌諱什麼
一、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舊時人們很重視傳宗接代,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必須有後輩兒孫在場,以便老人走得時候有人送,不孤單;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靈魂可得安寧。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里,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二、忌諱讓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講究,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穿好殮衣,不能讓死者光著身子而去。
所以舊時,老人們在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兒孫們往往就要在閏月年為其准備壽衣,讓老人們看著放心。
壽衣的件數、質地是很有講究的。件數要單數,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雙數,怕凶禍再次降臨;材質上則忌用緞子,因「緞子」和「斷子」諧音,而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後代多子多孫;壽衣還不能用皮毛製作,怕來世轉為獸類。
三、入殮時候的忌諱
1、入殮的時候忌諱淚灑屍身。在入殮的時候,親人們要暫時忍住悲傷,控制住眼淚,以免淚灑屍身。
2、入殮前後忌諱貓、狗接近屍體,認為會引起死者驟然挺立或成僵屍。
3、棺材忌諱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為佳,禁用柳木。因為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恐會絕後,守喪期間棺材忌直接放在地上,在農村的同學基本都知道棺材要麼架在板凳上,要麼墊在磚頭上
❸ 父親下葬女兒注意事項
第一:下葬時間
農村老人去世的時間是有著很多的講究的,必須在太陽落山前,棺木也必須下葬,否則逝者會不安。落土的時候必須是八個抬棺人用棕繩慢慢的放下,這個時候,親屬必須用泥土蓋上,這叫做添土。棺木放下之後,需要在上面放一個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以後發生情況,遷墳的時候,避免驚動逝者,招來不幹凈的東西。第二:下葬前
老人在下葬的時候必須有老人的兒子把提前編制好的五穀囤放到墓穴裡面,同時在五穀囤上面要蓋上烙的大餅。有的地方還會防止陶瓷罐,罐子上面放置一個豆油燈,這是為了讓逝者在漆黑的道路上有燈光。在棺木放進墓穴的時候,需要放鞭炮,在全程中都會燒紙。這是為了給逝者餞行去陰間。第三:下葬後
老人去世為老人下葬,喪禮是非常晦氣的,所以在一切結束的時候要在墳墓的邊上進行洗手的儀式,有的地方是用酒洗手。這樣可以防止以後家族再有逝者,也是為了除去晦氣。送喪的人在舉行完儀式後,需要回來吃長壽豆或者喝長壽湯,寓意著添福添壽。記得一定要喝壽湯,吃壽豆。第四:下葬完回去的路上
在給老人下葬完後,所有的人在回去的時候,不能回頭看,因為這個時候有可能會看到不幹凈的東西。尤其是身體虛弱的人,回頭望,更是大忌,容易被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