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該怎樣做父母
我覺得這個問題太泛了。
在撫養孩子方面,不僅要注重他的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還要兼顧學習,德智體美勞,很多父母都是沒有仔細研究過如何撫養孩子,就匆匆忙忙當了爸爸媽媽,然後忙手忙腳的照顧孩子。
比較簡單地說,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不聽他的意見,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覺得是你生得他、你養得他,就有權力控制他的一切;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心靈比較脆弱的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比較叛逆的可能你越打罵他越會逆反;父母也要做孩子的榜樣,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初都是跟我們學得,所以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臟話;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的過分溺愛會使孩子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很多人都說這是比較棘手難辦的事情。作為父母要跳出懼怕的心理狀態,要嘗試觀察孩子形成這類習慣的思維模式的原因,要耐心的對孩子進行教導,循循善誘,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習慣是不正確的,逐漸養成一個好習慣。尤其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因孩子做的不夠好,就肆意責罵他們,這是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的。
除了這些還要在教育方面上點心培養孩子。早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也不要過早的去教孩子學一些東西,要在適當的年齡去教學,比如說教孩子學習漢字,有的人會吹噓自己孩子2歲就認識多少字,這樣過早的學習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負擔,最佳的識字敏感期是3—6歲,家長要在這時候教孩子學習漢字最好了,可以在手機上下一個貓。小。帥的學習漢字的軟體,親測好用,孩子非常喜歡這種邊學邊玩的學習方式,而且還能聽童話故事,激發了他對漢字的喜愛。現在小傢伙每天都能學十幾個字,在街上看到不認識的也會主動問我讀什麼。
⑵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
一、關注孩子心靈成長
很多知識很重要,但家長卻沒有能力什麼都教。家長的重要職責在於:教孩子課本上沒有的而生命中又很重要的東西。
(一)心理素質與知識技能
1.情感重要還是記憶重要?
一個費盡苦心將孩子送出國的家長,除了要錢的信息,收不到任何孩子離家在外的信息反饋,這說明為什麼?
2.行為習慣重要還是知識技能重要?
孩子而言,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比什麼都重要,因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學習習慣從生活習慣中來。一個吃飯需要人追著喂的孩子不會養成對於學習負責的習慣的。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也難以成為自學能力強的人
3. 人際交往重要還是知識學習重要?
人的一生,什麼決定成功?是能力,還是交際?當前孩子的一個問題是沒有了兄弟姐妹,導致其人際交往差
(二)今天的孩子怎樣成長
1. 經歷單純→缺乏意志力→過於自我
2. 交往簡單→不理解人→人際沖突多
3. 壓力增加→學習挫敗(不成功)
(三)今天的孩子有何特點
頭腦聰明,心靈脆弱
人際不良,極端自我
二、做好自我角色定位
(一)家長要承認教育的艱難
家庭教育並非簡單的事,非自發產生。當家長,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無能
(二)要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過巨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
人生階段四人物:家長→教師→朋友→戀人→„„
家長定位:從專制到權威,從權威到朋友
專制型家長:對孩子限制。代替孩子選擇他們自己的願望,以「為你好」行「殘害孩子」之實,「通往地獄之路常常由善意多鋪設」
權威型家長:與孩子商量。與孩子溝通多,對孩子有具體要求,可以和孩子討論,要求可以修正。
要想教育措施得法,必須做他的朋友→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去了解他。這是家長教育措施得法的重要前提。
三、營建有效教育環境
(一)理解尊重:請站在孩子的視角
1.充分理解:你們的孩子,從你們而來,但不是為你們而來。
2.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長成今天的樣子有他的道理,有你的責任怎樣才能尊重?→說得容易,做起難?是不是每天都問學習成績怎麼樣?
(二)懂得欣賞: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良好期待,如果當自己的行為影響到良好的自我形象時,人們會感到認知失調。許多問題兒童的原因在於自我認識過低,破罐子破摔,我不好,做蠢事很正常。
教育對策:通過贊美等手段讓孩子提高自我認知,然後讓其感覺做了蠢事。
重點在於培養其自尊心與自信心。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做壞事也壞不倒哪裡去。
家長挖掘出孩子的特長,並鼓勵其自信、自尊→找到學校中的位置→更多發展。
(三)學做表率:讓孩子有個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行為的天然榜樣,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怎麼估價都不過分。
「一個懦弱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能乾的家長」
孩子的考試焦慮哪裡來?→家長焦慮是重要原因
(四)善於溝通: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
1.父母彼此要有良好的溝通
2.要和孩子有朋友般的溝通
3.與學校有良好的溝通
總結:如果一個孩子身邊,有尊重他的人,欣賞他的人,有值得學習的人,有可以溝通的人,那麼他會怎樣?
四、掌握心理影響策略
(一)情緒感染:充分利用生理喚醒
人並非時刻理性,更多時候用心生活而不是用腦生活。情緒過程分兩階段:一是生理喚醒的體驗;二是對生理表現的歸因。
青少年情緒特點:易激惹,兩級化
現在的孩子,只講道理不足夠,讓孩子心跳加速的時候,也是實施教育的最好時機。
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在活動中適時教育,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與他共享成敗,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二)行為塑造: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行為受到強化(肯定)就增強,受到懲罰就減弱。
要想建立一種新行為,必須找到合適的強化物;
要想避免一種問題行為,必須思考在問題行為中,孩子得到什麼好處。
⑶ 如何做當代合格父母
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一個學校最重大的事是教育孩子,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事同樣也是教育
孩子。而往往我們當中有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上了學,吃穿問題由
家長解決, 而教育問題全部由教師去管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同樣一個
教師在同樣一個班級上課, 為什麼學生的學習成績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其中關鍵還在於家庭教育。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 孩子教育得好壞將決定整個家庭的命運。 子
女的家庭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千家萬戶共同關心的話題。 《教育信息
報》曾刊登過一則消息,標題是《半數學生不喜歡家長》文章寫道:
「日前,某地市婦聯對有讀書孩子的 700 戶家庭進行了家庭教育現狀
抽樣調查。調查的結果發現: 54.5%的學生在『最不喜歡的人』一欄
中填的竟是『家長』。而對『你所關心的家庭大事是什麼』這個問題,
90%的家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子女教育』 。為什麼,最關心孩子的
教育問題的家長卻成了孩子最不喜歡的人?我覺得這些孩子決不是
全盤否定「家長」,而只是不喜歡家長的某些教育方法和一些教育方
式,如打罵、體罰、嘮叨等等,這些已經不符合當今學生心理的發展。
那麼如何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在品行、性格、學習方面對孩子進行
良好的教育和影響呢?我想,從六個方面與家長進行溝通。
一、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家長?(孩子對父母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 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崛起, 我們對子
女的教養問題已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關注, 特別是對如何做稱職
的家長尤為重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之師,所以家
長要勝任教師這一角色。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呢, 很多學者都做過
調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國學者 R、F 尼赫茨為了弄清孩子對自已的
父母究竟有什麼要求,調查了十萬個孩子。
其中,有 10 條最有影響: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
6、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予以答復;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以上 10 條要求,即有孩子對父母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方面的要求,
也有孩子對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
二、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好家長:
教育孩子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則:
鼓勵為主。 年齡小的孩子通常是以成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 孩子有
了缺點,家長應通過講故事、講道理等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別人的優
點。當孩子在家長的教育下有了進步時,要多採用肯定、鼓勵、表揚
的正面教育方法,促使孩子的行為朝著家長所期望的良好目標前進。
年齡大的孩子則應多與他溝通, 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 多了解孩
子的心聲,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施教者對孩子的教育方向與要求要取得一致, 包
括父母雙方、 祖輩以及學校, 這樣就能促使孩子的行為向著同一個方
向發展。如果施教者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勢必互相干擾,使孩子是
非不清,無所適從,甚至形成兩面性等不良個性。
嚴愛結合。 每位家長都深愛自己的孩子, 但有一些家長對孩子愛
得不當,出現了驕縱、溺愛的現象,這就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了。
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應做到嚴愛結合,要堅持原則。營造和諧的家庭
氛圍。如果家庭中經常充滿歡聲笑語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孩子生活
在其中,身心就能健康成長。良好的親子關系應建立在民主、平等、
信任、尊重和愛的基礎上,父母既是教育者,又應該是孩子的朋友。
孩子不僅受到父母和家人的關懷, 而且受到尊重。 建立了這樣的親子
關系,孩子就有了比較寬松、 良好的成長環境, 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三、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誤區
養而不教,重養輕教。
⑴有些父母比較重視供給子女吃的、穿的、用的,滿足其物質需
要,而忽視對子女的品德教育。沒有健康身體的是廢品;沒有真才實
學的是次品;沒有良好品德的是危險品。
⑵有的父母常說工作忙、時間緊、文化低、水平差,為自己未盡到教
育子女的責任圓場。子女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懷、呵護、教育。在子
女成長時,女兒向母親學會怎樣做女人,和父親在一起產生安全感、
學會與異性交流; 兒子和父親接觸時則學會自信和做男人, 與母親在
一起感到人世間的親切,也學會與女性相處。家庭的氛圍也很重要,
和睦、安全、親切的家庭培養人樂觀、平穩的個性,子女的一生都有
益。但只有父母一方時,子女缺乏另一方的照顧,易在心理上出現問
題;如長期丟給老人, 或全托,其中以父母都不照料子女問題最嚴重,
祖父輩或老師們的照料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 缺少父親的照料會使子
女產生自卑和不安全感; 沒有母親的關心會使孩子感到缺乏幸福感和
親切、溫柔感, 以上兩者的任一方缺少都會使孩子在前途的選擇、人
際關系的溝通上產生障礙。
⑶少數人甚至認為教育是學校老師的事, 以推卸自己對子女進行
教育的責任,使家庭教育留下缺口。
2.寬嚴失度,方法不當
⑴管教不嚴,錯把寬容當愛護。
⑵管教過嚴,錯把粗暴當嚴教。
⑶一味溺愛驕慣、偏袒護短甚至埋怨別人、責怪學校。
⑷一慣粗暴簡單,一發現子女的缺點錯誤,就動輒訓斥、辱罵、
拷打、餓飯、關鎖、驅趕。
3.缺乏一致,相互抵消
⑴父母對子女道德要求不一致。一個寬,一個嚴,一個說好,一
個說壞,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唱對台戲,致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⑵父母言行不一致。要求子女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子女
無所適從,對道德規范迷惑不解,甚至養成表裡不一,見風使舵的習
氣。
4.言行不檢點 ,身教言教差
⑴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出表率,或者行為粗魯出口成「臟」 ,或者散
布庸俗世故,宣揚封建迷信。
⑵家庭關系不和,甚至父母離異,造成家庭結構破壞。
⑶家風不正,有酗酒、賭博、偷竊、腐化等惡習。
5.過分要求,脫離實際
⑴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提出過分的要求。
⑵過分要求孩子老成或將過重的功課壓在孩子身上。
(二)當前家庭教育對策
1.明確和提高為國育才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家長要對子女進行全面的注意,包括德、智、體等方面。若不注
意子女的全面發展,無論子女成了「三品」中的哪一品,對社會對家
庭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以致終生遺憾。
2.在家庭里創造教育子女良好環境的新型家規,家長要用平等的態度
對待子女。
家長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子女不僅是社會主義的家庭本身就應當
是民主的,而且是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家長應當尊重孩子,讓他們
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應當和他們平等地討論問題, 不要嘲笑他們
的幼稚,也不要訓斥他們的謬誤, 要使他們感到父母同時也是自己的
最親密的朋友,並願意把自己的苦惱、疑問、困難向父母提出來,求
得指導。
3.學習家庭教育理論及成功經驗,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長應更加註意自己的表率作用,注重自身的修養。因為,一句
話、一件事的錯誤往往會使父母在子女的心目中失去威信。另外,一
些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錯誤觀念對子女的影響也往往較深, 以後糾正需
要很多倍的力氣才行。 家長要有更多的耐心, 對子女的教育一定要抓
緊,但不可過於急躁。對子女的錯誤觀點的改變,只能依靠事實、道
理、感情,而不能靠簡單、粗暴的方法。
4.家長主動和學校配合,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教育子女
單靠學校是不夠的。
5.創建幸福美滿、互助合作新型家庭關系,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根本
保證。
四、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
1.習慣是人們長期從事某種活動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和傾向。
這種行為和傾向一旦形成, 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 否則就會感到
不適。因此,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十分重要。
2.良好學習習慣的內容包括:⑴熱愛學習的態度;⑵善於動腦、
學以致用的能力;⑶科學的學習方法。
3.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措施有以下幾方面:⑴抓態度作風。家長
應經常檢查孩子是否專心讀書,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是否工整,
對學習能否知難而上,持之以恆。⑵抓作業。家長應察看孩子放學回
家是否自覺做作業,做作業前是否復習,做完作業後是否檢查,對老
師指出的錯題、錯字是否更正了,作業本是否整潔。⑶抓能力。家長
應察看孩子是否有復習、預習、記憶、思考、寫作、運算的能力。⑷
抓技能技巧。 家長應察看孩子的作業是否格式正確, 寫字是否又好又
快,學習方法是否正確,學習效率如何。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⑴從「強制」入手,
嚴格要求、耐心講解、仔細觀察、隨時糾正。⑵要具體指導。一點一
滴地糾正學習中的不良習慣,發揮模仿優勢。⑶要因勢利導。發現孩
子自覺學習的行為時要及時鼓勵,使之鞏固,逐漸形成習慣。⑷不斷
提出新要求。要勤檢查,勤督促,及時鼓勵,提出要求。⑸要創造學
習條件。要讓孩子在書桌上學習,要給孩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
5、文化水平低的家長怎樣輔導孩子學習?
文化水平低的家長輔導孩子的確有一定困難。 但決不是就不能輔導
孩子學習。具體地講,可以做下列事情:
1.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⑴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 :不在家打
撲克、麻將,少看電視,最好給孩子一個較僻靜的場所。⑵備齊學習
用具和工具書。 ⑶訂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報刊、雜志、參考書。
2.要減輕孩子的家務負擔。學習是孩子對社會承擔的頭等義務,
是艱苦的腦力勞動。 家長一定要盡量減輕孩子的家務負擔, 讓他們有
充足的時間,集中精力搞好學習。
3.要經常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要經常和老師取得聯系,了
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發現孩子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並可以向老師請
教解決辦法。
4.要學會檢查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⑴放學後家長要督促孩子認
真做作業並檢查做作業、 預習、復習情況。⑵定時翻看孩子的作業本,
看老師批改的多不多,打了多少分。如果錯的多,分數差,就要幫助
孩子查明原因,及時補救。 ⑶檢查孩子的作業是否整潔。這是檢查孩
子學習情況的重要方法。
六、孩子沒考好,家長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要經歷大大小小無數次考試, 這些考試是對孩子學習成
績的檢驗,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鍛練。為此,家長對考試給予了極大的
關注。應如何看待考試成績呢?考試成績可分為卷面成績和標准成
績。卷面成績與試卷的難易程度有關,試卷容易時, 80 分可能是最
低的得分;試卷難時, 60 分可能是最高分;若在同一天,先用容易
的卷子考試,再用難度大的卷子考,得分自然是先高後低,這能說明
學生的學習退步嗎!可見,卷面成績不能准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
標准成績簡言之即順序分、名次分,它與試卷的難度無關,只與考生
在整體中的位置有關, 標准分越高在整體中名次越靠前。 標准分具有
可比性,即:同次考試標准分高的學生學習好; 某次考試與以往相比,
標准分提高了就說明進步了,標准分降低了就說明退步了。總之,對
待學生的考試成績看名次的進退比看卷面分更科學。
考試後,若孩子的名次(或標准分)低於以往,則說明孩子在這
次考試中沒有考好。孩子沒考好,父母應該:
1.弄明白沒考好的原因。是基礎知識學的不好還是基本技能訓練
不夠?是身體不適還是怯場?找出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葯。
2.孩子因沒考好而苦惱、煩悶時,家長應給予關懷和安慰,然後
幫助孩子找出原因。
3.家長要主動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也要從自己的方面找原
因,制定出具體的努力措施。
4.家長要正確看待分數。要重視,但不要迷信,對孩子的成績應
有個全面的評價,不被分數左右。
家長同志們,社會、學校、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個主要因
素,而家庭環境,是關繫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 和諧、
民主的家庭氣氛, 是建立良好家庭環境的基礎, 和諧使孩子感到家庭
的溫暖,有依賴感,安全感,民主使孩子具有平等的意識,感到心情
舒暢不受壓抑,並意識到自己在家庭或學校、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家
長要學會尊重並傾聽孩子的心聲,要在共同的活動(外出、購物、旅
游、訪友)中建立感情,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幫助引導他們處理各種
事情,克服調節自己的情緒,達到心理健康,培養孩子自信心和健全
的人格。家長同志們,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只要我們的孩子擁有
一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體魄, 並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考驗, 他們的學
習就會成為樂趣。 精神就會充實, 朋友就會眾多, 生活就會更有意義。
讓我們共同努力,滿懷豪情。使我們的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
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做一個德、
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世紀的接班人。
⑷ 今天的我們怎樣做父母
一、關心孩子,愛孩子
愛是人類的無性,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同時也向別人付出自己的愛。在所有的愛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自然的,也是最為牢固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僅令孩子感到『快樂,感到安全,同時也培養、引導著孩子愛別人的天性。一個沐浴著父母真誠的愛的孩子,一個熱愛父母,也對別人抱有愛心的孩子,永遠不會悲觀;不會覺得孤獨,不會寂寞、傍徨,他們將會適應社會、適應人際間的交往,他們能造就和諧快樂的氣氛,給家庭帶來幸福。
所謂父母對孩子的真愛,必須符合以下的原則:
首先,不論在任何時間都要始終不渝地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健康、情緒、精神。不論你是得意還是失意,是躊躇滿志還是焦頭爛額,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得堅持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堅實的後盾,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你都不會改變對他的愛,更不會遺棄他。
其次,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行為。認真及時地發現、解答孩子的困惑與疑難,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參與分享他們的快樂。對於歡快中的孩子,父母盡量避免干預,對於傷心的孩子,您絕不可掉以輕心,即使他一時不願傾訴,等他平靜下來,仍要與他交談。傷心的孩子最渴望愛。
再次,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愛。對孩子的
教育固然應以鼓勵、表揚為主,但應該批評的地方必須批評,只要你說明批評的理由,把握好批評的尺寸與份量,孩子是會接受的。不顧原則無條件的愛不是真愛只是「溺愛」,過分的關心,過分的保護都屬此類。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說到父母要愛孩子,許多人都會齊聲贊同,可要他們去了解、理解並尊重孩子,有些人就會不以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麼」,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師去灌輸知識、經驗的空殼。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以及隨著環境的變化,他的生理、心理、愛好、需要都有顯著的不同與差別。不了解這些,父母的愛多少有點盲目性。有時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為中最為強烈的動機就是尋求歸屬感、安全感。像幼嬰哭鬧的時候,只要抱起他,讓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會安靜下來。這是因為當幼嬰被母親抱起擁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建立了一種「胸對胸」的接觸。這是人類所有身體接觸中,最具安撫功能的一種。其次,幼嬰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對於「空間」的感覺限於平卧的平面。一旦身體在直立狀態下,幼嬰本能地對四周的環境作出更敏銳的注視及留意。他們之所以變得安靜,是由於整個精神都集中於適應「直立」位置帶來的新奇經驗。這個時期,孩子渴望父母時時在身旁。
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12歲~18歲),特別是在十四歲後,與父母的關系發生變化,進入所謂的「對抗期」,他們不願聽父母的囑咐、告誡,不願與父母在一起,而喜歡與同學、與朋友相處。這是因為孩子在同伴之間感覺輕松、自由,相互之間可以進行平等的交往;可以一塊去探索、嘗試未知的世界;還可以在遇到麻煩時獲得及時的支持。這樣的階段,父母應及時地變化對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樣的限制,而應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幫助他結交品行好的朋友,給他自由活動的時間、空間。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為在大人看來經常顯得幼稚可笑,但是它們與孩子的年齡、意識、思維的發展階段是吻合的。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興趣、需求及其感情表達方式,同時根據孩子的特點、條件予以恰當的指導、引導。當與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發布命令,不讓孩子表達他的意見。正確的做法應是在作出判斷前,先讓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後再與孩子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能建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⑸ 如何做新時代智慧父母
做新時代智慧父母的方法:發現孩子的優點、適當鼓勵孩子、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成就感、幫助孩子拓寬學習之道。
1、發現孩子的優點。孩子的優勢,而不是只針對孩子的缺點以及孩子的錯誤,誰不犯錯,知錯能改,善大莫焉,我們應該去擴大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的優勢。
2、適當鼓勵孩子。當孩子有進步時,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我們家長要少強調孩子聰明,而應該去強調努力,這是孩子自己努力得來的結果。
3、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成就感。我們要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不要一開始就給予太高的期望值,凡事有一個過程,然後給孩子及時的反饋和獎勵,我們家長都應該及時地給予反饋,指導出來,對於好的方面,我們應該給予獎勵,可以是物質,或者是精神,語言方面的獎勵。
4、幫助孩子拓寬學習之道。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求學之道,可以是向老師或者同學之間相互做學習性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也可以是由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腦,手機或網路等方式方法。
智慧父母的五大力量
1、不做焦慮媽:當代父母心理成長。制定教育方針的決策者、教育過程的實施者、孩子學習的輔導者、為孩子篩選學習資源的信息員、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家長要做的,就是終身學習。家長終身學習的目標:懂職場生態、懂家庭關系、懂現代教育、懂性別角色、懂自我成長。
2、躬行求真:提升家庭的學習能力。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主要是督促孩子寫作業,避免孩子分心,提高孩子寫作業的效率,同時檢查孩子作業的完成度,而不是對錯。寫作業除了鞏固學習成果、提高文化知識水平以外,還能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和優秀品質。
3、養育孩子如何去「嬌貴化」。過度的保護和愛護,進而導致孩子嬌氣尊貴,養尊處優,經不起磨煉和挫折,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過度教育會導致學習障礙、損害孩子的自信與創造力並破壞親子關系的和諧,進而影響其全面發展。
4、常在春風中:家庭之愛的隱形邊界。邊界」,有兩種邊界——心理邊界和法律邊界。邊界無處不在,邊界給我們安全感、自由感、適度感。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要把握適度的心理邊界,保護自己,傳達尊重,在人際交往中讓自己或讓他人感到舒適、受尊重。
5、你是孩子一生的港灣:如何成為當下最好的父母。中國式教育絕大多數是以家長價值為導向,極度缺乏以孩子的自我發展為目的、無條件給予孩子支持的愛的教育。你可以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卻不能給孩子連你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⑹ 如何做一個合格家長
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支柱,人類的希望所在。他們既是家庭的孩子,更是社會的孩子。一個身心得以全面發展,健康、快樂、聰明、上進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會發展的可靠動力。
作為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應作如下努力:
一、關心孩子,愛孩子
愛是人類的無性,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同時也向別人付出自己的愛。在所有的愛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自然的,也是最為牢固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僅令孩子感到『快樂,感到安全,同時也培養、引導著孩子愛別人的天性。一個沐浴著父母真誠的愛的孩子,一個熱愛父母,也對別人抱有愛心的孩子,永遠不會悲觀;不會覺得孤獨,不會寂寞、傍徨,他們將會適應社會、適應人際間的交往,他們能造就和諧快樂的氣氛,給家庭帶來幸福。
所謂父母對孩子的真愛,必須符合以下的原則:
首先,不論在任何時間都要始終不渝地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健康、情緒、精神。不論你是得意還是失意,是躊躇滿志還是焦頭爛額,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得堅持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堅實的後盾,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你都不會改變對他的愛,更不會遺棄他。
其次,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行為。認真及時地發現、解答孩子的困惑與疑難,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參與分享他們的快樂。對於歡快中的孩子,父母盡量避免干預,對於傷心的孩子,您絕不可掉以輕心,即使他一時不願傾訴,等他平靜下來,仍要與他交談。傷心的孩子最渴望愛。
再次,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愛。對孩子的
教育固然應以鼓勵、表揚為主,但應該批評的地方必須批評,只要你說明批評的理由,把握好批評的尺寸與份量,孩子是會接受的。不顧原則無條件的愛不是真愛只是「溺愛」,過分的關心,過分的保護都屬此類。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說到父母要愛孩子,許多人都會齊聲贊同,可要他們去了解、理解並尊重孩子,有些人就會不以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麼」,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師去灌輸知識、經驗的空殼。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以及隨著環境的變化,他的生理、心理、愛好、需要都有顯著的不同與差別。不了解這些,父母的愛多少有點盲目性。有時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為中最為強烈的動機就是尋求歸屬感、安全感。像幼嬰哭鬧的時候,只要抱起他,讓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會安靜下來。這是因為當幼嬰被母親抱起擁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建立了一種「胸對胸」的接觸。這是人類所有身體接觸中,最具安撫功能的一種。其次,幼嬰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對於「空間」的感覺限於平卧的平面。一旦身體在直立狀態下,幼嬰本能地對四周的環境作出更敏銳的注視及留意。他們之所以變得安靜,是由於整個精神都集中於適應「直立」位置帶來的新奇經驗。這個時期,孩子渴望父母時時在身旁。
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12歲~18歲),特別是在十四歲後,與父母的關系發生變化,進入所謂的「對抗期」,他們不願聽父母的囑咐、告誡,不願與父母在一起,而喜歡與同學、與朋友相處。這是因為孩子在同伴之間感覺輕松、自由,相互之間可以進行平等的交往;可以一塊去探索、嘗試未知的世界;還可以在遇到麻煩時獲得及時的支持。這樣的階段,父母應及時地變化對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樣的限制,而應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幫助他結交品行好的朋友,給他自由活動的時間、空間。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為在大人看來經常顯得幼稚可笑,但是它們與孩子的年齡、意識、思維的發展階段是吻合的。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興趣、需求及其感情表達方式,同時根據孩子的特點、條件予以恰當的指導、引導。當與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發布命令,不讓孩子表達他的意見。正確的做法應是在作出判斷前,先讓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後再與孩子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能建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有威信的領導對部下有一種感召力,同樣,有威信的父母也會對子女產生一種感召力。
有威信的父母能使子女在心理上對其產生敬佩、信賴;在行為上暗暗地學習、效仿;在生活中遇到各種難題時,他也會敞開心扉,從父母那兒獲得支持與力量。顯然,有威信的父母對教育好孩子極其有利。
父母威信的確立並非易事。孩子對父母威信的認可不是取決於一時一地一事,而是取決於父母的全部生活、行為與工作,取決於他們的思想、感情、習慣、興趣、愛好、志向及他人的關系,只有在所有這些方面都能成為榜樣,父母才會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父母要樹立威信並保持威信,除了要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對事業不倦的追求和以身作則、言行合一的行為准則外,還得不斷地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開拓視野,踏上時代的節拍。父母要孩子發奮讀書,而自己不讀書不看報,不求新知,孩子問起來一問三不知,這樣的父母不可能成為威信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冠冕堂皇的一套,在孩子背後又干著另一套,豈不知孩子的眼睛是異常敏銳的,虛偽最令他們憎恨,這樣的父母即使取得威信於一時,但絕不會保持多久。
父母的威信還取決於他們之間的關系。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充滿生機的。富於感情的,孩子會受到感染,從而易於接受父母的愛並對父母充滿愛心。反之,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充滿矛盾沖突,孩子就會產生懷疑,並進而失去信賴,威信亦自無從樹立。
今天的孩子比我們的過去更聰明,今天的孩子會遇到許多新問題,今天做父母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