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子女
南懷瑾老先生在講解《孟子》時,說到孟子的一個理念,讓我一下子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這個理念就是「 父子之間不責善 」。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就是 父母不過分要求子女,同時,子女也不過分要求父母。
可是,現實生活中,讓父母不要求子女,實在太難了。尤其父母總覺得「 我要求你,那是為了你好 」。
董卿就曾說,她的父親對她特別嚴厲,「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一千米,而且不許照鏡子、要背詩背古文,還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父親永遠帶著一種挑剔的眼光看待她。
她說,「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 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所以,盡管她早就從無名小卒蛻變成了「央視一姐」,也收獲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但她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她這樣形容對自己的不滿意:「當別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個飯,我還坐在沙發那地毯上, 反思自己這一天的過錯 。」
以至於到現在,每次在節目中提到關於父母的話題,見慣了大場面、一向落落大方的董卿,也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她回憶,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爸爸出差,如果有兩天不用和爸爸一起吃飯,簡直就像過年一樣高興。
雖然無數閃光燈打在她的身上,你能說,她活的非常幸福嗎?父母嚴格要求的聲音已經內化為她自己的聲音,所以她對自己的苛責就像刀子一樣,時不時就在心上來一刀。這樣真的幸福嗎?
父母以為對孩子好的要求,其實孩子未必樂意,即使最後孩子很成功也未必領情,還造成了親子之間永遠的一道傷疤。
有句話叫人無完人,父母何必非要求孩子那麼完美呢?多一些包容和鼓勵不是更好嗎?何必苛責他、要求他?
做父母的可能會說了,如果我不要求他,讓他自由自在的,以後人生失敗了、考不上大學了,一定會怨我啊。
如果讓孩子隨意發揮、自由成長,孩子就一定不能成才嗎?
我們來看看有9個孩子的梁啟超是怎麼教育子女的吧。
你一定覺得,9個孩子,梁啟超得累壞了吧。像現在的家長,檢查一個孩子的作業還雞飛狗跳、動不動河東獅吼的,要是9個,那還得了?
不過你想啊,既然梁啟超是近代這么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那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會有特殊之處吧。
看結果,確實是這樣,因為他培養出了 3個中國院士,一個經濟研究學者,一個詩詞研究專家,一個著名圖書館學家,一個社會活動家,一個新四軍早期革命者,還有一個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
他這些孩子,怎麼教的個個都成才了呢?
他的秘訣就是:絕不責備。
他在1928年5月13日給子女的家信中寫道「 庄庄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 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 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 ,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信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他不僅對孩子的功課絕不責備,還寬慰孩子:就算考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為了學習而著急上火生病了,那樣我才不放心呢。
他在另一封家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 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
也就是說,他不拿孩子和別人家的比,也不逼孩子一定要怎樣怎樣。在他看來,事業不分大小,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自己為自己負責,那就是第一等人物了。就是,管別人幹嘛。
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訣竅就在於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因為,歸根結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生活也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誰也替不了。
所以 ,如果真的為孩子好,父母就學會信任、學會放手吧,讓孩子自己負起責。
我們開頭說了,「父子之間不責善」是雙向的。不僅父母不過分要求子女,同時,子女也不要過分要求父母。
說到這里,我想起一部電影《入殮師》,名字有點嚇人,但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部影片。
主人公小林本來是一位大提琴手,因為樂隊解散,他失業了,陰差陽錯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入殮師。
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結。在他的記憶里,父親在他6歲的時候就拋棄了他和媽媽。母親在兩年前去世了,而 他心中一直懷有對父親的恨 。
有一天,他收了到父親去世的消息,經過了激烈的內心掙扎後,他去為父親料理後事。
在為父親做入殮工作時,他發現父親的雙手緊緊握著什麼,當他用力地打開父親的雙手時,一顆小石頭露了出來,那是「 石頭信 」。頓時,他的內心翻滾起過去的回憶。
在他6歲那年,父親與他交換了「石頭信」。父親告訴他, 在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遠方的人是通過石頭去表達對親人的惦念,這就是「石頭信」, 石頭的大小,光滑與否都與思念深淺有關。信所代表的含義,要靠自己的內心去感受。
父親直到臨終,緊握在手心的,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石頭信。看到父親手中的石頭,內心也重啟了父親對他的愛。
都說父愛如山,是因為相對於母親的愛嘮叨,父親更沉默一些,感情也更內斂。他可能不善於表達對子女的愛,但不代表他沒有。
小林的父親,其實也只是個普通男人,在沒有與妻兒團聚的若干年裡,他心中也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
誰都無法真正了解另一個人,特別是自己的父親。很多時候,我們在用自己的想像解讀父親,但真實的父親是什麼樣,他內心對我們懷有怎樣的愛,可能我們並不清晰。
作為孩子的我們可能感受過傷害,對一些事情無法接受,對父親會有怨恨。而 當你真正看到父親的愛,那份埋在心底的深沉的愛的時候,你就能理解他、接納他。
所以說,子女也要做到「不責善」。
盡管網路上充斥著很多子女埋怨父母做的不好的信息,但我依然相信,父母對子女有著深深的愛,只是那份愛經常被一些別的東西掩蓋,只有用真心才能發現。
還是那句話, 人無完人,父母也是人,所以他們也並不完美,作為子女又何必要求父母那麼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