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有多少孩子被父母暴力

有多少孩子被父母暴力

發布時間:2025-03-27 16:47:30

⑴ 孩子不聽話,多少父母只會威脅恐嚇孩子這不是「管」,而是操控

近年來有一句話特別流行,叫作「我從小被嚇大的」,常用作年輕人的自我解嘲。細想起來此言不虛,身邊很多人的成長過程,都難免伴隨著家長各種嚇唬和威脅。

雖然我們知道,家長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已,以便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可以說絕無半點惡意,然而心理學研究卻證明, 這種以愛之名的操控,實際上對幼年孩子心理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遠遠超出成年人的預料,甚至將持續影響他們一生。

我們周圍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樂觀開朗,廣交朋友,有的人沉默孤僻,形單影只,有的人婚姻美滿,幸福一生,有的人深陷感情的糾葛,無法自拔。

對於人們的個性差異,傳統看法普遍認為人的性格是天生形成的,然而現代心理學研究卻表明,人的性格,包括與他人互動的模式,絕大部分決定於父母後天的養育方式,和隨之形成的依戀關系模式。

依戀是指個體在生活中與重要他人之間,通過親密互動而形成的緊密的 情感 聯系 。作為形影不離的看護者,父母自然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早的依戀對象, 因此兒童時期與父母互動的方式,也就深刻影響著孩子成年之後的依戀關系模式。

國外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通過觀察一些幼兒與父母的互動表現,再追蹤他們成年後的人際關系,得出重要結論:幼年時期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的人,成年後更能合理表達自身情緒,更好地理解他人,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

而幼年時期與養育者形成不安全依戀的人,成年後將在人際交往及親密關系中缺乏安全感,進而產生更多擔憂與困擾,難以全身心投入與他人的關系中,甚至一部分人會因此選擇拒絕婚姻。 那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是如何產生的呢?怎樣才能形成安全依戀關系呢?

大約從半歲開始,幼兒便進入了依戀模式形成的敏感時期,如果此時父母能夠充分回應孩子各方面的生理需求,接納和安撫其情緒,就能使孩子獲得足以受益一生的安全感,進而發展出安全依戀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的依戀關系模式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並沒有確切的終點。當孩子漸漸長大,思維和心智趨於完善,在充滿挑戰的 探索 世界過程中,他們更需要父母始終如一的 情感 支持,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形成這樣一種信念:無論發生什麼,父母總會在身後支持我,而絕不會拋棄我。

只有如此,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才能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感知和參與外部世界,從中鍛煉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發揚自己的潛能,豐富自己的經歷。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 育兒 知識的欠缺,很多家長無意的語言暴力,卻在破壞著孩子的安全感,使之陷入焦慮的陰霾中,形成與父母間的不安全依戀。

好動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讓父母頭疼的一大問題,尤其在公共場合,到處亂跑東躲西藏的孩子,不僅讓家長丟臉,還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這時如果實在想不出其他馴服孩子的招數,很多家長只能動用殺手鐧,憑借自己成年人見識上的權威優勢,以欺騙威脅的方式來使孩子聽話。

不久前,我又在商場中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大概覺得排隊太無聊,鑽進貨架和媽媽玩起了捉迷藏,起初媽媽只是反復命令說不要亂跑,但小男孩此時正沉浸於自己的 游戲 之中,根本不予理會。

眾目睽睽之下,媽媽愈發感到尷尬丟人,就大聲喊話: 「現在我數到三,你再不過來好好站著,我就走了不要你了,你永遠待在這里吧! 」沒想到這招果然管用,只見小男孩聽了這話,馬上像一隻馴服的綿羊,乖乖地站到媽媽身旁,眼神間充滿畏懼。

比起類似「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之類的威脅,還有一種威脅似乎更具有殺傷力。我小時候有一個朋友小帆被管得很嚴,出門和夥伴玩必須先徵得父母同意,還只允許在小區范圍內活動。

有一天經不住小夥伴們鼓動,小帆跟著我們來到小區外的街邊溜達,正巧讓下班回家的父親抓了個正著,父親不由分說地當眾嚴厲批評了他,還說了一句讓他現在回想起還膽戰心驚的話: 「以後你再不聽話亂跑,就讓壞人把你拐走,我也不會管你了!」

父母的言語威脅,使小帆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如果不聽話,自己就會被拋棄,落入壞人的魔掌。作為一同長大的夥伴,我很了解小帆的痛苦,後來由於多年來累積的心理負擔,他在上高二時患上焦慮症,伴有嚴重的社交恐懼。

雖然小帆父母的做法或許有些極端,但我通過與周圍人溝通發現,很多人小時候都曾遭遇過同樣的威脅,被本應該給與安全感的父母,藉助保護之名而冷冷地傷害。

作為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小帆的慘痛經歷,讓我真切體會到用嚇唬和威脅管教孩子的錯誤之處,每當聽到有父母對子女說出「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的時候,我總會忍不住想上前勸說制止,可是回應我的,卻是家長疑惑的眼神,「我家孩子跟他好好說根本不聽,只有嚇唬才管用,除了這樣還能怎麼辦?」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給與獎賞,其次是適當懲罰,最不可取的是身體或語言暴力,而通過威脅收回愛的方式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很容易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因此要改變孩子,家長不妨試試下面幾個有效方法:

1、制定清晰的獎賞規則,兌現獎勵要說到做到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天生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變得更好。如果家長給與適當的獎賞,就更能激發孩子自我完善的動力,可是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很多家長獎勵孩子往往看心情,甚至言而無信,這樣反而使孩子喪失興趣。

要想達到最好效果,制定一套清晰明確的規則必不可少。 比如孩子作業潦草,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如果從明天開始,能認真整潔完成作業的話,每次獎勵20分鍾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時間可以累積,並且允許孩子自由兌換。

除了物質方面的獎勵, 情感 獎勵起到同樣的作用,當孩子在某件事上有了出色表現,父母一個飽滿的微笑,一句真誠的贊揚,就能帶來無窮的動力。

2、控制孩子的享樂活動,保證懲罰效果

與獎勵相對,懲罰也是改變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但家長可以使用的懲罰措施只限於剝奪孩子的享樂活動,絕不包括體罰和語言攻擊,並且要在理性的基礎上,在一定限度內進行。

就像前面那個在商場內捉迷藏的男孩,媽媽正確的做法,是先平息自己的怒火,再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不聽話的懲罰後果,比如兩天內不許看電視,並且說到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家長首先要適當控制孩子的享樂活動,對每天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都嚴格限制,只有這樣在進行懲罰時,孩子才會感受到壓力,而無法輕易用其他享樂方法代替。

3、就事論事避免長篇大論,用簡潔語言真誠溝通

雖然獎勵和懲罰作為具體可行的手段,能夠有效規范孩子的行為,可是要想讓孩子發自內心接受家長的建議,懂得如何科學溝通至關重要。

通常情況下,之所以孩子不聽話,並不是他們故意表現出對抗,而是家長習慣用情緒化的語言,或者喜歡長篇大論,恨不得一口氣指出所有缺點,使孩子應接不暇,無法准確理解家長的意思。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真能有所改變,就應該抓住一個點反復提醒,而對於其他缺點暫且忽視,要真誠地幫孩子分析前因後果,讓他發自內心理解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減少他的抵觸情緒。

比如孩子愛說臟話,家長們可以先互相商量好,約定在一個月時間內只針對孩子說臟話這件事反復提醒,而對諸如吃飯不專心之類就先視而不見,並且每次提醒時語言要簡潔,客觀而不帶指責地告訴孩子:「愛說臟話會被別人認為缺乏教養,是不討人喜歡的行為,媽媽希望你能慢慢注意改掉這個壞習慣。」

總之,孩子的心靈相比於成人,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時也是天真而渴望進步的, 育兒 先育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摒棄威脅和嚇唬,改掉無意的語言暴力,用真誠的溝通和科學的管教,給孩子真正的愛的教育。

⑵ 原來很多孩子都被父母打過,也沒有出現什麼心理創傷,是什麼原因

北方父親潑辣直接,舉手通常是一記大耳光 70後,80後,還有一些90後,很多人都被父母打過,尤其是70後,80-85年的人。我的小學同學和男同學幾乎都是父母教的功夫。武器包括手掌、筷子、藤條、羽毛撣子、竹掃帚枝、算盤、搓板、皮帶、木棍和竹棍...... 小時候調皮搗蛋,用一個藤燜肉來換取上菜是很常見的家法。

不幸的是,世界上的戾氣往往來自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和期望太多,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傷害孩子而不自知。這就是現在孩子的悲哀。 不能說過去暴力很多,但要清楚,真正的暴力不是打幾掌,而是從人格上對MoMo進行壓制,從情感上對他進行綁架和強迫。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是不想來,而是我們父母帶他來。他們來了,就要好好對待。不要把他們逼急了,跳樓。

閱讀全文

與有多少孩子被父母暴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南社保網上養老金認證網站 瀏覽:455
老年人夢游症 瀏覽:901
老人家生日壽辰 瀏覽:91
冬季該如何養生保暖 瀏覽:31
81歲老人家吃不下飯 瀏覽:387
什麼是平時不重視的養生知識 瀏覽:419
鎮養老院承包 瀏覽:853
好好孝敬自己的母親 瀏覽:419
老年痴呆不進食咋辦 瀏覽:447
查社保養老金需要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568
信陽養老金 瀏覽:565
白雲區附近的頭道湯養生館在哪裡 瀏覽:952
浙江基礎養老金系數 瀏覽:808
60歲老人子宮下垂來大姨媽怎麼辦 瀏覽:114
老年人腳很燙很疼看什麼科 瀏覽:840
60歲紅包寫什麼東西 瀏覽:425
老人家腳底長了一個硬塊是什麼 瀏覽:1
什麼借口可以問父母要錢 瀏覽:643
老年人講座圖片 瀏覽:414
杭州醫保體檢報多少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