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培養孩子知恩圖報的心理呢
案例一:周女士反映,她的女兒聰明卻學習粗心。她為了鼓勵女兒學習,每天下班後都為她准備美味的晚餐,並陪她完成作業。盡管她放棄了自己的休閑和深造機會,但女兒對她付出的努力似乎從不感激。為了讓女兒得到想要的衣服,她花了大量時間挑選,但女兒並不滿意,甚至不願意穿,還對她發牢騷。當有好吃的東西時,孩子也從沒想過與父母分享。
案例二:我的孩子小顏15歲了,作為家中的獨子,我們給予了他所有的愛。我辭職在家,全心全意照顧兒子。小顏長得高挑,外表俊朗,成績也不錯,總的來說是個省心的孩子。但是,他對待家人的態度讓我很頭痛。他在家非常冷漠,非常自私,尤其是對長輩缺乏尊敬,親情觀念淡薄。他的爺爺奶奶和我們住在一起,非常疼愛他,但他對他們的態度卻很冷淡。
專家分析:在我國,教育孩子感恩有兩種理念。一種是我國傳統觀念,認為「養兒防老」,父母為子女付出,子女將來應該回報父母。另一種是現代觀念,認為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為了得到回報。無論是哪種理念,關鍵是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但這不能通過強迫的方式來實現。孩子應該明白,在家庭中,不僅是父母對他們付出,他們也應該學會為父母付出。感恩是情商教育的重要部分,但許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主要原因有:
1. 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過度溺愛,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習以為常。
2. 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習成績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忽視了德育教育。
3. 社會崇尚功利主義,對傳統的感恩文化造成沖擊,導致感恩教育的缺失。
在案例一中,女兒不知道感恩,是因為父母對她百依百順,讓她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在案例二中,小顏對親情的冷漠,是因為家長在撫養他時,沒有教育他尊敬父母、熱愛和孝敬父母,沒有培養他尊敬和孝敬長輩的意識。家長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孩子。因此,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關愛老人,讓孩子學習尊敬和孝順長輩。
專家建議:為了讓孩子學會感恩,家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 愛孩子要適度,不要包攬所有事情。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確實需要大人照顧,但不能過度。孩子應該學會為自己負責。
2. 理性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應該學會通過努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3. 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不要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一種美德。
4. 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尊敬長輩的行為。
5. 欣然接受孩子的「給予」,鼓勵孩子的積極性。
6. 與孩子分享過去的往事,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付出,增加他們孝敬父母的心理作用。
感恩不僅僅是針對父母,孩子應該對長輩、親朋好友、同學和社會都抱有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