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順是指絕對服從,不可有怨言,必須做到,不孝順是自己真的沒空請個保姆,包括拒絕無理要求的那種
請不請保姆不能代表孝順與否,還是要看看平時能不能經常找時間陪伴父母,讓父母開心快樂才重要。
⑵ 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提倡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
中國傳統觀念。。。。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子女絕對不要在其生氣時指出錯誤這倒是必須遵守的。。
當他們高興時指出
可以
⑶ 如何理解嚴明律己和絕對服從
嚴明律已指的是依法和依章辦事,在遵循原則的前提下嚴格要求自己,而絕對服從是下級對上級,子女對父母等絕對地服從,有時可能是違背原則做出一些違心的事。
⑷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國君是臣子的准則,父親是兒子的准則,丈夫是妻子的准則。
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這是董仲舒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提出了的理論。
三綱、五常兩詞,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4)為什麼要對父母絕對服從擴展閱讀: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以等級名分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罪人」。
這種說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系,三綱立足於關系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分。
⑸ 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提倡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
中國傳統觀念。。。。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子女絕對不要在其生氣時指出錯誤這倒是必須遵守的。。 當他們高興時指出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