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師如何與家長相處
老師如何與家長相處
老師如何與家長相處,一個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與家長和老師關系最為密切,老師如何與家長相處也是變得特別的重要,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老師如何與家長相處的相關資料。
(一)與家長保持適當距離。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溝通交流,但不要與家長走得太近,不和家長建立小圈子;對自己家庭住址嚴格保密,自己的隱私不向學生和家長暴露,不讓家長干涉自己私事同時也不幹涉家長私生活,不對其家事和個人生活發表意見和評價;不與家長以閨蜜、姐妹、好友相稱,除非在任孩子老師之前就是好友。
(二)建立班級家長委員會,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家長委員會是增進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一個相對公開、民主能代表集體意見的群體。倘若家長有任何建議、意見、不滿、訴求都可以通過委員會進行溝通傳達。家長委員會成員要由家長投票選舉熱心、公正、有奉獻精神,願意為孩子教育付出精力的家長擔任,才能更好發揮出作用。
(三)不和家長有經濟往來。不收受家長禮品、紅包,不向家長借錢,最好不接受家長請客吃飯,即使禮尚往來也不推薦。新聞報道的先挖坑後舉報的案例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鑒。孩子家長以前就是自己的好友也要對其說明自己的原則,做一個禮貌而剋制的老師。如果有家長非要表達心意,就採用集體表達的方式,比如開糕點店的可以給全班同學人手送一份,再或者班級、校級活動的時候家長可以到校幫忙。
(四)不答應家長不合理要求,對待每位家長和孩子都要公平公正。有些家長通過給老師說好話,或者通過送禮、找人情讓老師對自家孩子行使特殊權利,這種情況一定要堅決杜絕。不給自己挖坑,保護自己才是首要任務。每個孩子和家長都是平等的,如果對某一個孩子特殊了,那對其他孩子就是不公平,這不僅有違師德,也會讓其他家長和學生不滿。
(五)不和家長直接起沖突。老師和家長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時,老師要保持克制和禮貌,因為自己不僅僅代表個人還代表學校以及老師這個職業,應該避免矛盾升級,及時找校方予以調解。
(六)合理安排任務。一是不要安排家長批改孩子作業。看到很多家長抱怨老師總是什麼都要讓家長監督,老師這一做法的初衷是讓家長多關心孩子學習,家校聯合督促孩子進步,可是這個度的把握稍不留心就成了推卸責任。孩子作業要讓家長批閱、孩子修正完家長還要簽字,這才算完成。有些家長會產生疑問,孩子的作業家長都批閱了還要老師幹嘛?家長有監督孩子學習的責任但沒有代勞的義務。作為老師,應體諒家長的學歷、工作等個人因素,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有時間輔導孩子功課,這種情況可以把強制靈活調整成建議。
二是不要經常安排家長給孩子買某某讀物、教輔材料及復印卷子之類的任務。老師可以建議,並且說明緣由,買不買和買什麼樣的,權利在家長,不要強制要求。如果確實需要購買,老師應給出參考價格及購買資料的詳細信息;需要家長列印卷子時,應做好准備工作提前進行排版並發送到相關群內,不要讓家長自己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折騰。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給家長下任務,改成建議;必要情況下要說明緣由並盡量提供自己能給的幫助。
(七)對待家長要有溫和禮貌。與家長打電話或當面交談時要文明有禮貌,避免使用命令式語氣,不要盛氣凌人也不要咄咄逼人更不要斥責家長。有些老師出於職業習慣,會對學生使用命令式語氣,不自覺地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和對待家長時使用這種口氣。即使孩子或者家長有錯老師也要注意說話口氣不要太生硬,畢竟好的說話態度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也易於接受意見。
(八)別總是給家長打電話或請家長。雖然老師和家長進行聯系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想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情況,希望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幫助孩子改正問題。但是總因為一些孩子作業沒寫完、遲到、不認真聽課之類的小事請家長,家長會感到厭煩也會對老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產生懷疑,甚至產生對立情緒。老師自己能解決或學生犯小錯誤時,再或者能通過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進行溝通的事兒就不要總是通過請家長和給家長打電話的方式進行通報和指責。如果學生犯錯誤比較嚴重,需要與家長溝通解決時可以告知家長問題的嚴重性再請家長。無論是電話還是面談的方式都要注意說話方式,畢竟能讓老師這么費心的都是犯了錯誤或調皮的孩子。
(九)換位思考。作為老師應該常站在學生和家長角度換位思考,理解學生和家長。特級教師李鎮西說過:「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做情感,一個叫思考」。我親眼看著一位州級優秀教師撕扯著學生的頭發把她從班級拽到辦公室,雖然有老師勸說但是無濟於事,我想如果當時那位老師能把那個女孩當成自己的孩子他一定不會那麼做。我覺得能換位思考的老師更有感情,也更善良。換位思考能從家長和學生的立場找出自己教育方式和教學管理的問題和不足,不僅利於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能讓家長和學生滿意度更高。
老師與家長應該是互補的,老師和家長良好的關系更能達到教育的一致性。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都應該是老師、家長共同配合、付出的結果。
老師與家長都是對孩子影響很大的人,所以要互相尊重。自從孩子上了學,去了學校,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學校度過的,其間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老師了。如果孩子喜歡他的老師,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甚至是喜歡上學習,不僅如此,老師的教育,或者是老師的言行舉止可能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由此可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最在乎的人,因此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既然老師與家長都是對孩子影響很大的人,二者就應該互相尊重,這樣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最好的。如果家長與老師之間互相詆毀,就會讓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倒塌,讓孩子不知所措,這是不對的。
家長與老師之間要相互信任。家長與老師之間要互相信任,如果哪一方有什麼問題,要及時溝通,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最為有利。常聽一些老師教育學生說,你的爸爸媽媽多麼辛苦,他們為了你付出了多少,你要懂事,要心疼爸爸媽媽,要好好學習,不要讓他們失望。學生聽到這些,往往都會受感動,學習態度會有所轉變。也常能聽到一些家長教育孩子說,看看老師多麼辛苦,對你多好,你怎麼就不懂事呢?老師是為了誰呀?還不是為了你好?
每次聽到家長這樣說,我都會感動,有這樣的開明家長,孩子又怎會學不好呢?家長與老師之間要相互信任,這份信任會讓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去培養孩子,試問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差嗎?一定不會!
老師與家長之間要及時溝通。老師與家長他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孩子好,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如果孩子有了問題,老師與家長要及時溝通,這一點特別重要!千萬不要認為老師找家長是要難為家長,或者是看不上孩子,相反,老師這么做絕對是負責任的一種表現。而且老師也希望家長多與老師溝通,有了問題就要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總之,要想讓孩子那個健康快樂的成長,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家長與老師之間就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及時溝通。
首先來看一位老師的自述:
昨天,有一位家長和我溝通,讓我心裡特別不爽。不光因為她自己的觀念,還有她說話的方式,語氣的運用,都讓聽的人非常不舒服。一直以來,我都是本著真誠面對的方式和家長交談,但那位家長,卻不知如何跟別人溝通,更何況面對的是孩子的老師!所以,對於她,我是很不客氣的,不光指出她孩子的不足,更指出她本人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估計她看到這樣的老師,心裡也不爽吧。
我是老師,也是家長,我就來說說該如何和老師相處。本著尊重、真誠的原則來和別人相處,別人也會報以同等的尊重和真誠。
每次我有事情要發簡訊給老師,語氣都是非常客氣,在簡訊的開頭肯定是要帶某某老師的。而這個家長卻全然不懂!還有,不管你跟老師有多熟,有多鐵,該有的尊重是千萬別忘記的,老師就是老師,不是你的鐵哥們。當然,如果你平時和老師走得不近,那尊重更不能少。
我的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時間到孩子班上幫忙。所以,有什麼活動,過後,我都會發簡訊給老師,感謝老師的付出,也順便表達一下我的歉意,沒有時間來幫忙。我想,老師也是能夠理解的。
有人要問了,那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呢?這是個敏感話題。逢年過節的時候,我是會送的,給老師送點小禮物表示一下心意是要的。如果禮重了,老師心裡也有壓力,所以怎麼送禮,送什麼,也是個藝術。其實,老師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根據你送什麼禮而怎麼對待你的孩子,老師最主要看的還是孩子,一個乖孩子,懂事的孩子,老師肯定看重他,喜歡他。
家長所做的這些,無非是讓老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而一些不明事理的家長,如果你同老師的關系弄僵了,老師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想法,所以要做一個聰明的家長。
如何能跟孩子老師相處好,是每一位家長都思考過,也實踐過的問題,但是你的這些努力都起作用了嗎?
有時候是不是讓老師更反感,你自己還不知道呢?
老師最討厭的家長類型
財大氣粗型
有些家長就認為金錢萬能論,只要把老師用錢砸倒就不愁孩子不好,想盡辦法讓老師照顧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就是父母對孩子愛的一種方式,這種父母一般不缺錢,屬於心甘情願的打點老師,等孩子一畢業一般他們就會和老師立刻結束毫無瓜葛,屬於用著誰就打通誰的做法,但這種做法一旦讓孩子發現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孩子我交給您了,你就該說說,該罵罵
這句話是家長最常用的話,但是老師卻不一定會接受,第一,孩子不是老師的,是家長的,您可以隨便說罵,老師沒有這個權利,第二,全班數十個孩子都交給老師,老師管的過來嗎?第三,家長這句話看似客套,但是其實也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
只是自己在那兒一股腦地說,而不讓老師插嘴,或者讓老師感覺家長似乎全身心付出了,而把所有的不好都推給老師,家長沒有半點責任。
說什麼都是老師沒教育到位,學校沒做到位的家長。
其實絕大部分老師都是認真負責的.,至少我接觸的老師都是挺好的,但是家長有自己的喜好,有的會從感覺上對老師有成見。比如一開始入學的時候,家長都希望是老教師或者嚴厲的老師當班主任,感覺這樣會對孩子好,但是一段時間,會聽到家長抱怨,老師過於嚴厲,有更年期傾向等這樣的評語,這就是主觀認定,而非客觀判斷,而且如果一旦老師嚴厲了涉及到自己孩子問題的時候,家長一般會規避自己的責任,先挑老師的不是。老師其實也挺冤枉的。
總是打聽各方消息然後質問老師的家長
現在網路極其發達,教育教學工作極為透明,家長們中各種消息很多,家長們的疑問一個接著一個,如果看到某個名冊或者名單沒有自己的孩子,家長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急於找老師要說法。即便通過這個途徑了解一些信息,想和老師溝通,也要講究策略,不能太莽撞行事。
6
急於求成的家長——就是過分強調分數和名詞
分數是衡量一個孩子的標准,但是同樣是60分,含義也完全不同,有的60分可能意味著剛剛及格,有的60分對學生可能是很高的分數,因為題目的難度不同、學生的基礎不一樣,但是有的家長看到分數就著急,不會冷靜分析,著急找老師。還有的家長特別希望老師給自己孩子開小灶,能夠充分關注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長心情是理解,其實,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問問題,因為只要老師在學校,他就有義務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且老師不會拒絕孩子的提問。
送禮是門藝術,不是越貴重越好
在一個家長論壇上,有這樣一項調查:你給孩子的老師送過禮嗎?送禮的原因是什麼?
調查結果是,其中76%的家長送過禮。理由是「這已成為風氣了。人家送了,你不送,怕對孩子不利」的佔83%;「送了禮,老師的確關照孩子,孩子犯個小錯也能得到寬容」的佔58%;「孩子』怕吃虧,吵著要送」的佔47%;「送了禮,家長和老師處成了朋友。老師笑臉多,孩子愛學習了」的佔40%;「送了禮,孩子想當班幹部等小願望都能如願」的佔32%。
我們再來看看一個教師論壇上的調查:
89%的老師不願家長送重禮,認為收受購物卡、高檔化妝品、星級酒店大餐禮券等「會讓人心理壓力大,不知以後怎樣和送禮家長的孩子相處」;67%的老師認為收禮「破壞了單純的師生關系,讓自己在人格上矮下去,不好公正地管理學生」;58%的老師認為收禮是不得已,若「執意不收的話,會被人說成是太古板、太書生氣」。
看了這兩個論壇的調查結果你會發現,關於送禮,家長和老師想的並不一樣。
到底怎樣給老師送禮物略表感謝,我認為這種說法很對。
逢年過節,給老師送禮物是可以的,但是沒有大事求老師的情況下,送點小禮物略表心意就可以了。
禮物太重會讓老師有負擔,嚴重的可能破壞家長在老師心中的形象。
到底怎樣跟老師相處最好的呢?
給大家幾點建議:
1、要尊重老師,無論家長與老師的關系處的多好,說話時一定要尊重老師,可不能稱兄道弟。
2、支持老師的工作,班級活動要積極參加,即使不能參加,也要有很好的態度,給老師去個電話,發個簡訊表達歉意。
3、要積極的跟老師溝通,跟老師反映孩子的情況,聽聽老師說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有問題與老師一起解決,孩子是自己的,家長的態度一定要積極。
4、一般情況下,跟老師溝通不要出現質疑老師學校、煩躁的態度,大部分老師還是很負責的,換位思考,咱們每天管一個孩子都焦頭爛額,何況老師要面對幾十個。
5、老師批評孩子時,家長不能護短,不願意承認孩子有缺點。
6、不要送太重的禮物給老師,這樣老師會有很大壓力。
7、不要跟總跟老師談跟孩子無關的話題。
總之一句話,積極溝通。說到這里,我覺得跟老師相處跟朋友相處時一樣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唯一不同的是話題永遠是孩子,態度要尊敬。
⑵ 父母老是用鄙視的眼光看我我在父母的眼裡什麼都不是
父母老是用鄙視的眼光看我,我在父母眼裡是什麼都不是。
如果你像你這樣去說,因為你在父母當中父母心中應該是一事無成,做什麼都不行的那種人。
也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你做這個事情讓父母很上心,也一定家裡為你花了很多錢在,所以說對你有很鄙視,看不起你的意思。
其實每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違背原則,堂堂正正的不要做違法的事情。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可以在你能力范圍內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做不好你可以多做自己,只是通過你自己的努力會有所改善。
通過你的努力也會改變你父母對你的看法,也不會用鄙視的目光去看你。想改變這事只有自己的努力。
⑶ 父母對孩子有恩嗎
中國自古是一個尊崇「孝悌」的國家,兒女對父母一定要言聽計從,幼者要對長兄恭恭敬敬等,這些在古代中國是最基本的人倫,《二十四孝》里的郭巨要埋兒奉母說明古人對孝推崇備至,但是我們卻也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比如孔融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中,出則離矣!」孔融的說法更加簡單:他將子女和父母的關系比作是一件東西寄放在瓶子里,一旦東西離開了瓶子,彼此就毫無瓜葛了。孔融的「物寄缻」觀點,肯定了子女的獨立性,不應該因為子女需要在母親身體里孕育出生而認為子女屬於父母的私產,是母親的一個子集。
隨著西風東漸,科學與民主深入人心,傳統的「孝悌」觀念有了更加理性的定義。新文化的旗手胡適在自己的孩子剛出世時,在一篇文章中就談到了父母之恩:「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決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胡適的這段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引發我們對父母之恩的思考。它是傳統文化道德強加於子女身上的,還是「賦予子女生命,父母就對子女有恩」呢?。
父母於子女無恩
濤濤的父母在他記事起經常為一些瑣事吵架,對他的教育缺乏耐心,雖然父母總是要他聽話、順從,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讓濤濤從小就沒有和父母建立起親密關系,濤濤因為缺少家庭的溫暖,對人格形成和長大後的人際關系產生很大影響,在和戀人和同事之間也很難建立起信任和親密的關系。
這個實例告訴我們父母和子女之間並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所謂的恩情。就像胡適先生所說,父母是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把他帶到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上來的,而且將來他要經歷怎樣的風風雨雨,能否安身立命,甚至會不會有身體和心理的危機,做父母的都無從得知。父母是在拿子女的人生來冒險。父母若認為子女沒有做到孝順,就會心生怨恨;而子女背負了父母「恩情」,從小受到了道德捆綁,認為理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想著掙錢贍養,而放棄繼續求學深造,造成了退縮,不敢探索的性格。這種有恩論同時會傷害親子雙方,不平等的親子關系,不僅會產生代溝、不利於溝通,造成家庭的不和諧,也會讓兒童形成依賴退縮人格特徵。
反觀西方親子觀,西方父母把孩子的出生當作上天賜予自己的禮物,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和他們做朋友,子女對父母可以稱名道姓,關系是平等獨立的。子女十八歲成年之後,就會離開父母的居所,不管是上大學還是工作,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生活拮據困難,也是向父母借錢,而不是將父母的錢視為理所應當,花得心安理得。成年子女和父母會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性,父母對子女的生活方式及其他觀點即使有不同看法也會保留而非強制修改。這種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敬互愛基礎上的親子關系要比讓子女對父母懷有恩情更加持久和健康。
⑷ 聰明媳婦如何哄婆婆的
1、分清界限
即便是親人也要劃清點界限,更何況是婆媳。妻子應該理解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婆婆也應該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應該起到的作用是什麼。雙方各司其職,不要過多干預。
2、期待標准不要太高
首先要認清婆婆就是婆婆,畢竟不是親媽,兒媳也不是女兒。婆婆不會像媽媽一樣能理解你的各種生活習慣,包容你的各種小缺點。現在很多年輕人一邊希望婆婆能幫忙照顧自己的孩子,打理家庭,一邊又不想婆婆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婆婆不是為你無私奉獻的,因此如果有時候婆婆不想幫你,也不必要有過多的怨言和指責。
3、尊敬但不屈從
尊敬是必不可少的,婆婆是長輩,同時這也是對老公尊敬的一種體現。我們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也可以試著主動詢問下婆婆的意見。當然,尊敬並不代表要一切都屈從。當婆婆提出一些「無理取鬧」的要求,那就要衡量一下這是否在自己原則范圍之內了。如果超出底線,可以透過老公周轉一下。不需要為了表示對老人的尊敬、孝順做一些違心的事,這些委屈很可能最後回朝老公爆發出來,對夫妻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更加不利。
4、理解婆婆的忌諱
婆婆有啥忌諱?作為媳婦你知道多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平時注意言行,大小姐脾氣自然是得在婆婆面前收一收,切忌挑戰婆婆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