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把這4句話掛在嘴邊的父母只會毀了孩子
把這4句話掛在嘴邊的父母只會毀了孩子
第一種:比較型
經典台詞:
別人都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
你瞧人家誰誰誰的成績,再看看你自己,怎麼就不知道向人家學習呢!
愛比較是很多父母的習慣。
雖然,本意是為了鞭答孩子努力,但是在孩子聽來卻是!自己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沒有別人優秀
潛意識有了隨時要被父母拋棄的恐懼,孩子就會缺少安全感,容易形成偏激、極端的性格。
第二種:控制型
經典台詞:
我說不行就不行,我是你媽!
我都是為了你好,聽我的沒有錯
父母的初衷當然是為孩子好,想要給孩子最正確的方向但這些口頭禪的核心意思都是,「你得聽我的」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過度的控制只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或者過分叛逆。
要麼,還是什麼事兒都依賴父母,要麼,就是哪怕父母的選擇正確,ta也要反著來。
第三種:否定型
經典台詞:
哭什麼哭;就知道哭,不許哭。
你怎麼這么笨。
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是權威的象徵。
長期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的性格,做什麼都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好。
患上我們之前曾經介紹過的「習得性無助」,為人自卑膽小,時常被無助感包圍。
第四種:抱怨型
經典台詞: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離婚了
都怪你,我才過得這么累!
這些口頭禪,可能只是父母在釋放情緒壓力。但是孩子未必能夠清晰分辨出哪些是客觀的,哪些是主觀的。
長期抱怨,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本不屬於ta的內疚感,小小的人兒就不得不承擔父母的心情壓力。
甚至,還會對這些抱怨產生認同,覺得自己特別不好,生來就是累贅。
B. 郭麒麟我不夠好背後,多少優秀的孩子,毀在父母的差評里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慶余年》中,郭麒麟飾演的范思哲是一個聰明、風趣、古怪的男孩,他承包了整部劇的笑點。
這么通俗的思想,卻反映了中國教育最讓人心碎的一幕。
范哲是個富家子弟。按理說他家不缺錢,但他對賺錢情有獨鍾。當別人還在看傻的時候,他就能想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不藉助任何工具,純口算可以算出一本書的凈利潤可以達到96768.2
在別人眼裡,他只是一個愛錢的聰明孩子。
然而,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
雖然他很優秀,但是他的父親范健看他就像《紅樓夢》年賈政看賈寶玉一樣:不擅文學,不擅武功,整天游手好閑。他什麼都不是。
他在父親眼裡什麼都不是,但父親是他的超級英雄。
我父親是管錢的戶部侍郎。他崇拜父親,所以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接近父親,得到父親的認可。
就算父親懲罰他無緣無故下跪,他想的也是:我一定又做錯了什麼讓父親不高興。
一個從未被父母認可過的孩子,永遠不會覺得父母有錯。他們只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我不夠好」的心理漩渦會伴隨他們一生。
自從開始從事教育心理學工作,很多朋友都會問我一個問題:真的有那麼多問題孩子,問題家長嗎?看著走在街上的行人很正常。
其實這就是教育的道理。孩子會長大,長得比我們高,長得正常。他們甚至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找到一份好工作。
但是,這就意味著他們生活的完美嗎?
他們半夜夢回時流下的眼淚,都是對自己的懷疑,都是人生無法挽回的傷痛。
有些孩子一輩子都渴望父母的一句肯定的話,一個肯定的眼神。
1.對「水滴穿石」的否定,是孩子一生的自我懷疑。
中國父母有一個「流氓」邏輯,就是激進的育兒方式。他們越是談論自己的孩子,他們就越能迎頭趕上,重新振作起來。
還有一句名言「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每當孩子有了一點成績,千萬不要把他變成驕傲的小天鵝。
「中國式」的謙虛是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
的確,挑戰可以讓人奮進,激發他們奮進。
但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從小就受到負面評價的刺激,不斷被否定,那麼他內心的「定海針」就會被摧毀。直到有一天,他們失去了自信,充滿了自尊和懷疑。
鼓動和打擊不僅不能造就一個孩子,還可能毀掉一個孩子。所謂的「挫折教育」毀掉孩子有多可怕?(可點擊)
有人認為,現在社會壓力這么大,孩子長大了也要面臨打擊。父母的否定怎麼可能是致命的?
因為外人一兩句負面的話,孩子還能釋懷。畢竟那種否定只是偶然,別人並不理解他們的評價。
而父母的否定會有「水滴石穿」的效果,是長期的、緩慢的、直達靈魂的。
孩子長大後,父母是最親近的人,也是最了解他們的人。
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一樣,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如此。從高處摔下來的痛苦比摔在平原上要嚴重百倍。
來自父母的打擊,就像一種原始的負面積累。他們不敢相信愛情,也不敢相信自己。讓他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取得比別人更高的成就,從而獲得同樣的自信。
從小的心靈黑洞,一輩子都很難填滿。
2.天生的自卑是孩子人生的黑洞。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天生自卑。他指的是父母在出身家庭長期否認打擊或冷暴力給孩子帶來的自卑心理。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同學眼裡,她是個「矯情」的女同學。直到我學了心理學,才知道她的很多行為都是源於天生的自卑。
上學的時候,她差點排第一。不僅如此,她還遠比第二名滿意。
有一次她只比第二名高3分,在宿舍哭了很久。
我們都在背後議論她,她也不知道餓不餓。她完全不考慮宿舍其他人的感受。
然而,幾天後,當我在家長會上無意中聽到她和她媽媽的談話時,我意識到這三點真的嚇到她了。
「你就要被超越了,知道嗎?」「你知道這個社會有多殘酷,高考競爭有多激烈嗎?」「你說你長得不好看,做事也不聰明。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以後怎麼辦?」
總是她媽媽在背後推她。她的心就像在荒野中。她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只能一直往前走,往前走,往前走。
現在她事業有成,工作能力出眾。但是我不幸福,婚姻不幸福,我和老公幾乎無言以對。
她很努力,100分的成績,給自己的自信加了1分,但也許是別人給了她一句負面的話,把她打回了原形。
每個人都需要從別人的評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這無可厚非。在家庭的「原始積累」中,所有得不到足夠營養的孩子,都只能通過拚命尋找來捕捉一點點甜蜜。
有人說,從小被否定的孩子,一輩子都不會愛自己。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所謂「愛自己」,不是給自己買好吃的,奢侈品,習慣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是真正接納自己。
假設世界上有兩個自己,另一個自己能真誠地說「我很棒,我愛我自己」嗎?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你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自己。
生來就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不敢承認自己是好的,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3.孩子渴望的只是情感上的認同。
我們的文化背景,贊美和肯定就像毒葯,會讓孩子產生好感。畢竟驕傲使人落後。
其實,孩子需要的肯定,不一定是父母華麗的辭藻或者花里胡哨的誇獎。
他們需要的只是情感上的認同。
姜文做客《十三邀》時,主持人許知遠問他人生有沒有什麼遺憾?
他說我父母的惡評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考上中戲的時候,他和他媽分享,她媽卻開啟了「找茬」模式:你那盆衣服還沒洗。
其實作為一個母親,我們可以想像姜文的母親當時一定是幸福的。兒子考上大學,出人頭地,一定很開心。
但是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否定。
姜文說,我不知道怎麼讓她看到我做的事開心。
我們承認,以我們的文化背景,一個中年母親說「你真棒」可能有點困難。
但孩子需要的無非是和自己的情緒產生共鳴。
56歲的姜文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仍然難以自信。
也許他渴望的只是他的真實感受,他的父母能看出來。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有能力辨別是非。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喜的,什麼是沮喪的。
比對錯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接受。
每個人都知道表揚會令人興奮,貶低會令人沮喪,孩子也一樣。
當孩子說「媽媽,我沒考好」的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你要繼續努力」,而是「媽媽知道你難過,我們下學期繼續努力就好」;
當孩子說「媽媽,我考了第一名」,他們需要的不是「不要驕傲」,而是「媽媽真為你高興,我就知道你能行」。
家庭真的不是一個評判對錯的地方,而是一個接納情緒,感同身受的地方。
4.父母的認可是孩子一生的心理資本。
批評和責備只能加深孩子的受害者意識。他們不僅會無能為力,束手無策,還會試圖認同對方的負面話語,開始攻擊自己。
家長會本質上是孩子成年前的「食糧」。
這「粒」不是多少財富,而是他們面對世界和挫折的勇氣。
充滿愛和自信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
無論他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接納自己的能量。
父母給孩子的「原始資本」,是孩子一生可以享用的財富。
不要給孩子差評,除非我們想讓他們看起來像「差評」。
如果孩子做錯了,多點耐心;如果孩子做得好,多給予鼓勵。
請放心,孩子真的不會因為壞而被「表揚」。
作者:苗黛,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一心寫作的職場媽媽。她是一個認真又風趣,美麗又有才華的90後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