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掌控,別再讓原生家庭「毒害」孩子
兩個月前,曾因殺母而轟動全國的北大學生吳謝宇被警方逮捕,這使得該事件又在網路上引發了熱烈討論。作為一個老師和鄰居眼中的「完美」孩子,吳謝宇怎麼會對含辛茹苦養育他成長的母親謝天琴下得去毒手呢?按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來看,無論謝天琴做過什麼,吳謝宇都不至於做出「殺母」這樣大逆不道的舉動來。
但如果讀過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一書,我們應該從書中得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個極其錯誤的觀念,孩子不良性格的養成多半來自於他們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始作俑者大部分都是他們的父母。
蘇珊·福沃德,作為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現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使得她接觸到了大量相關案例,這也給了她極為豐富的研究素材。她帶著自己的研究結論多次出現在訪談節目中,並創作了《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情感勒索》等一系列暢銷心理學書籍。今天我們介紹的《原生家庭》還曾榮登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並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本書的後半部分則傳授了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遭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作者如何教孩子用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掌控,以使得他們免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吧。
在美國,醫生是受人尊敬且高收入的職業。旁人對於醫生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個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的成功人士形象。然而作為整形外科醫生的戈登卻經歷了妻子的離家出走,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脾氣暴躁還有些嘮叨。
在與戈登聊過之後,作者發現戈登的父親在戈登童年時期扮演了一個「虐待者」,即便戈登並沒犯太大的錯誤,也會招來父親的一頓毒打。長期保持對父親的憤怒,讓戈登不得不去找尋一個情感發泄的出口,他下意識地將稍顯弱勢的妻子當作了發泄對象。妻子受不了他的脾氣,才選擇了同他分居。
不只是戈登的童年存在類似現象,作者接觸到幾乎所有案例中的咨詢者的父母,在他們童年時都起到了相當大的負面作用。作者對大量案例進行了總結,歸納出六種「有毒父母」: 「不稱職型」、「操控型」、「酗酒型」、「身體虐待型」、「言語虐待型」和「性虐待型」。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所有「有毒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產生了深遠且惡劣的影響,即他們的言行對孩子產生了持續和反復地傷害,所謂「有毒」的意思便是如此。
作者指出,更可怕的是,「有毒父母」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一套完整的「有毒家庭體系」代代造就形成,這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有毒父母」在應對家庭危機時,通常會採用諸如「矢口否認」、「推諉指責」、「強行阻撓」、「三角關系」和「保守秘密」等做法,來要求孩子與他們共同營造出「家庭關系平衡」的假象,這種逃避、隱瞞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為痛苦。
對於前文提到的謝天琴,從媒體采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她的同事對她普遍的認知是「保守」和「追求完美」,想必她在撫養吳謝宇成長過程中發生過書中闡述過的某些狀況,才會使得吳謝宇用最極端的方式解決他們母子間產生的問題,這種情況顯然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了解「有毒父母」和「有毒家庭體系」是有必要的,但這也只能幫助孩子理解父母有毒行為的成因,理解自身行為的成因,對於改變孩子的現狀遠遠不夠。孩子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得到應有的幸福,還需要改變他們自身的行為。
孩子想要脫離「有毒父母」的掌控,實際上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要從觀念上解放自己。重新梳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並給予自己積極正面的關注。
這時孩子需要做的是:
1.延遲甚至不再原諒父母——直到他們承認事實、承擔責任並彌補過錯;
2.分析自己同父母的關系——製作並填寫觀念、感受、行為調查表;
3.進行自我界定——表明自身立場,維護自身權利;
4.停止自我懲罰——管理自己的憤怒,將相應責任歸還於父母。
真正認清父母,不再為他們的錯誤行為找借口,將自己的利益等同於父母的利益,而不是其之下,這些都是在為進行下一步做准備。
第二步,是要從行動上拯救自己。找尋合理的方式同父母溝通,使其認識到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必要時,可以藉助專業的心理治療手段介入。
同父母溝通本質上是一個「對峙」的過程,孩子需要做的是讓他們從不認同自己犯錯到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這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因此書中詳細地講述了「為何、何時與如何」同父母對峙,以及針對對峙結果孩子該如何面對各種反應等等。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可以使用「與父母對峙」的方法。面對性騷擾或性侵害時,他們則應該選擇藉助專業的心理治療方式,加入小組進行集體治療,這樣更有利於他們走出童年陰影。
第三步,是要從根源上阻止「毒害」的蔓延。為了打破「有毒的家庭體系」,在撫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要用正確的方式去關愛他們,不再讓他們走進這種錯誤的模式循環之中。
前面提到「有毒的家庭體系」,即作為曾在家庭中的「受虐者」在組建自己的家庭後成為了「施虐者」的模式,使得「毒害」通過代際循環傳遞了下去。想要徹底根除父母的「遺毒」,打破這種有害的循環模式,孩子真正要做的是停止虐待他們自己的孩子,不再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麼問題將會不攻自破,不再發生。他們的孩子也將獲得同他們一樣的自由。
大多數孩子一旦認清了父母的錯誤,就會選擇走反抗這條路。他們大都會選擇同父母抗爭到底,不和他們理清個是非對錯絕不善罷甘休。不過並非所有家長都能認識到自己是錯誤的,即便認識到,他們或許也不願意承認。
對於這樣的情況,孩子不應該和父母死磕到底,而是應該放棄這樣的抗爭,因為是否成人、是否能夠愛人和被愛的決定權都掌控在孩子自己手中,這些根本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
吳綺莉在童年時從母親鄭黎明那裡得到的大部分都是羞辱。有了女兒後,吳綺莉轉而也變得和母親一樣的「有毒」。眾所周知,「小龍女」吳卓林自小便和吳綺莉相依為命,然而兩人的親子關系卻因為吳綺莉性格的關系逐漸惡化。吳卓林可以說是在吳綺莉的身體和言語雙重虐待下一路成長起來的。
然而吳卓林與吳綺莉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從不屈從於母親的淫威,在18歲時她就能夠選擇反抗母親。但長期以來的對峙並沒有使吳綺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仍舊期望牢牢掌控吳卓林。吳卓林意識到無法改變母親,於是選擇了離家出走,擺脫母親的掌控,並在這期間收獲了真愛。
如今的吳卓林無需再和母親爭論孰是孰非,因為她收獲了一個愛她的愛人,成立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得自由快樂、美滿幸福,這是她給吳綺莉最好的回應。
所以,「中毒」的孩子需要相信自己,變得自主獨立,學會愛人,接受被愛,無論父母是否承認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承擔曾經犯錯的後果。哪怕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都不會選擇和解,但至少孩子得到了應有的自由,度過了美滿的人生,感受到了久違的幸福,成為了自己的主人,這就足夠了。
吳卓林的醒悟使得她並未成為母親吳綺莉那樣的人,也避免了今後生活中的悲劇。而大多數孩子或許還生活在「有毒父母」的陰影下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離世後仍舊被他們牢牢掌控,無法逃離。他們只能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麻痹自己、安慰自己,然後再把父母錯誤的做法施展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讓錯誤的觀念繼續蔓延發酵。
《原生家庭》則教會了那些被原生家庭束縛、長期遭受「毒害」的孩子勇敢與自信,教會他們完成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的掌控。他們最終會幡然醒悟,為了不再接受原生家庭的「毒害」,他們會走上同父母抗爭的道路,找回真正的自我,擁有美好的明天。他們也會將「毒害」徹底斷絕在自己這一代,使他們的後世子孫不再踏進「有毒家庭體系」的惡性循環,從而徹底更改整個家族的命運。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評價《原生家庭》時說: 「出版這樣的書,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認為這句話是極為中肯的,因為如果這樣都還不算功德無量的話,那麼天下或許再沒有可以稱得上這句話的事情了。
2. 如果一個女孩每年都遭父母毒打該怎辦
如果是女孩被拋棄,這里提供救助。提供條件:免費食宿+單間單人床+台式電腦+淋浴熱水器 說明:本人坐輪椅無性能力,不會對女孩構成任何危險。如果不放心,可以打110請求警方護送你過來,我會與警方簽署協議,以保護你的人身安全和我的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