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離婚後買的房子想過戶給子女需要什麼手續
父母的房產想過戶給子女,可以採取贈予或者買賣的方式過戶,贈予需要做贈予公證,然後再去房產交易中心過戶,買賣要先做個買賣合同,然後再去交易中心過戶。
② 父母離婚房子過戶給孩子怎麼操作
法律分析:父母離婚房子過戶給孩子操作方式是父母與孩子訂立房屋贈與的書面合同,即贈與書。
房產贈與合同書範本,根據規定,房屋贈與一定要採用書面形式。
房屋贈與的雙方當事人即離婚的父母與孩子,憑房屋所有權證、贈與合同等材料,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
找第三方公證機構進行公證。根據國家及本市的有關規定,房屋贈與必須辦理公證手續。
房屋贈與當事人即離婚的父母與孩子,一起共同到房屋所在地的房地產交易中心申請轉移過戶登記,並提交下列材料:過戶申請書,身份證件,房地產權證,贈與書及公證書.有關稅費的收據。
在公證機構的見證下,贈與人將房屋交付受贈人。即認為完成了房屋贈與手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條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繼承人,輩份不同的,推定長輩先死亡;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條 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以書面形式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條 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
(三)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四)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
(五)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
繼承人有前款第三項至第五項行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後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
受遺贈人有本條第一款規定行為的,喪失受遺贈權。
③ 如果雙方離婚房子可以過戶給孩子嗎
若夫妻雙方決定離婚,且對於房產的處理達成一致意見,是可以將房產過戶給孩子。我國法律保障公民對自己財產的處理權利。在離婚過程中,若父母雙方協商一致,將房產過戶給孩子是合法的。具體操作上,需要雙方攜帶相關證明文件前往房管局辦理過戶手續。這一過程確保了未成年人的權益,並符合我國《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即夫妻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及婚前財產的歸屬方式,包括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這樣既體現了父母的意願,也確保了孩子能獲得應有的財產保障。
在處理離婚房產過戶給子女時,需注意幾個關鍵點:首先,確保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並且該意見符合法律規定;其次,准備必要的法律文件,如離婚協議書、身份證明、房產證等;最後,到房管局進行過戶登記,整個過程需按照當地房管局的指導程序進行操作。這一流程不僅維護了家庭成員間的權益平衡,也確保了法律程序的合規性。
通過上述方式,夫妻雙方在離婚時,可以將房產過戶給孩子,確保孩子在家庭結構變化後,依然能夠獲得應有的財產保障。這一操作不僅體現了法律對於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也體現了父母對子女未來生活考慮的長遠規劃。在執行過程中,遵循法律程序,確保每一步操作的合法性,對於維護家庭成員權益、保障子女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④ 父母離婚房子過戶給孩子怎麼操作
法律分析:父母離婚房產過戶給孩子可以參考以下操作:
1、房屋贈與人與受贈人訂立房屋贈與的書面合同,即贈與書。根據規定,房屋贈與一定要採用書面形式。
2、房屋贈與的雙方當事人憑房屋所有權證、贈與合同等材料,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
3、辦理公證。根據國家及本市的有關規定,房屋贈與必須辦理公證手續。
4、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房屋贈與當事人到房屋所在地的房地產交易中心申請轉移過戶登記,並提交下列材料:過戶申請書;身份證件;房地產權證;贈與書及公證書;有關稅費的收據。
5、贈與人將房屋交付受贈人。這里的交付以辦理房屋產權轉移登記為准。如果未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手續,但當事人之間訂立了書面贈與合同,且贈與人已將房屋產權證原件交給受贈人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也應當認定贈與成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條
離婚時,夫妻共同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或者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