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母親有哪幾種稱呼
古代對自己母親的尊稱一般有「娘親」;「阿娘」;「娘」;「家母」;「娘娘」等稱呼。
不同朝代時期對母親的稱呼各有不同,具體參照如下:
一、秦漢時期
先秦對母親的稱呼有:母、妣、萱堂。
先秦時期,「母氏」和「母」,均表示母親。如《詩經·邶風·凱風》:「有子七人,母氏勞苦。」「妣」也用來稱呼母親。《爾雅·釋親》雲:「父為考,母為妣。」在《倉頡篇》中也有「考妣延年」之說,意為祝福父母健康長壽。但大多數時候,「妣」表示已故的母親。「萱堂」代表母親,出自《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萱草,言樹之背。」
兩漢時期對母親的稱呼有:社、姐。漢代,「母」字多用於書面語,口語中通常叫母親為「社」或「姐」。高誘記載:「江淮人謂母為社也。」稱漢代時呼母為「社」,主要是江淮一帶的人。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姐,蜀謂母曰姐。」意思是,古代蜀地人稱母親為「姐」。而北方游牧民族對母親的稱呼是「家家」、「阿家」。據《北史》記載,北齊南陽王高綽和他的兄弟們叫父親為「兄兄」,叫母親為「家家」。
二、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對母親的稱呼有:娘、媼。例如《隋書·韋世康傳》:「況娘春秋已高,溫清宜奉,晨昏有闕,罪在我躬。」這里的「娘」就是指母親。還有人稱母親為「媼」,如《廣雅·釋親》雲:「媼,母也。」
三、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媽」普遍成為母親的口語化稱呼,如元人俞琰《席上腐談》雲:「今人稱婦人為媽媽。」意思是凡已婚婦女或年老的婦女,皆可稱為「媽媽」。
四、明清時期
明清對母親的稱呼有:「媽」,「媽媽」,「娘」,「娘親」,貴族則稱呼母親為「額娘」、「母妃」。
⑵ 古代少數民族皇室怎麼稱呼父親母親
《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嬪御制度是在漢朝確立的,漢代後宮歷經漢初四帝,以後經漢武帝、漢元帝的訂立、增益而逐漸定型。嬪御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涇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無涓這一等還包括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曹魏時出於對文學的浪漫和對雅名的喜好,嬪妃分為十二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晉設三夫人、九嬪。
南朝宋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王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隋代煬帝楊廣醉心此事,自製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人,美人、才人十五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四人,御婦二十四人,采女二十四人為御妻。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動。至唐開元時,皇後之下設惠、麗、華三妃,六儀、美人、才人等。
宋朝後妃名位序號始因五代之制,後漸於隋唐。
明朝除皇後外,還有皇貴妃、貴妃、嬪、貴人、才人、選侍、淑女等級別。
清代內廷分為:皇後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三人,另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
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
我國古代貴婦人的稱謂
在古代,我國的婦人也有著三六九等之分。就貴婦人而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到漢代,列侯的妻子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稱「太夫人」。漢代皇帝的妾也稱「夫人」。唐代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國公的母或妻及妃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員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則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現在,「夫人」一詞已常被用來作為朋友間問候的客套詞。
淑人——宋徽宗時定製。文官正、從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國將軍之妻為淑人。
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
令人——宋制,內命婦有奉恩令人等封號,為正六品。外命婦之號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為六品。明清為四品官之妻的封號。清又以奉恩將軍之妻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則為六品官之妻的封號。
孺人——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則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舊時也通用為奴人的尊稱。
上述貴婦人的稱謂,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婦的等級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碩人、淑人、夫人。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一詞,即「女而有士行者」之意,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與才華,也是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郎—源於《木蘭辭》:「同行十三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女流—源自《儒林外史》:「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舊時對女人泛稱。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
女史—史,是一種掌管宮廷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稱呼。古代有學問的少數女子當上了這類官,故稱「女史」。
女學士—源於南北朝「陳後主以宮女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為學士。」後以此稱有才學的女子。
女公子—先秦時以「公子」稱諸侯之子,其女兒則稱「女公子」。
巾幗—是古代婦女頭上的一種裝飾物,也是女性的代稱。
公主—漢制,稱皇帝之女為「公主」,也是舊時對帝王女兒的通稱。
小姐—舊時對未婚女子的稱謂,源於《西廂記》句「只生得小姐,小字鶯鶯。」近代,成為年輕女子的尊稱。
千金—本謂「黃金千兩」,是一種珍重之意,源於宋時,後用以尊稱別人女兒。
令媛—令,善美之意,媛,美貌之意;源於唐時,後慣用於對同事、朋友女兒的敬稱。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服飾,古今典籍中,常與男性代稱——「須眉」相對,也是對女性的泛稱。
夫人—源於《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句。先秦時,諸侯的妻子、帝王的妃子均稱夫人。由於夫人之稱含有尊貴之意,故現泛用對已婚女性的專稱。
太太—明代定製。凡士大夫之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直至清末,民國以來,習慣於敬稱各界名流之妻,目前港澳台地區我國部分地方也習慣用於稱呼妻子。
孺人—古時本為士大夫之妻的稱呼。民間慣於尊稱他人母親或妻子。
太君—古代官員之母的封號,後亦用以尊稱他人之母。
大家閨秀—古時對有才學女子的尊稱。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謚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平時讀書,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參考。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註:「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緇衣》引逸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註:「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志》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註:「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論人》:「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玄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晉·陸機·辨亡論》:「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御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傳》:「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乗。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王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為人名。(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當朝皇帝已死的父親。
65、大行:是指剛剛崩逝,未稱廟號、謚號的皇帝。
66、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7、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8、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9、單於: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於。郎主:遼、金時期對北方君主的稱呼。
70、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2、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3、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4、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5、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雲。」
其實,古代皇室成員彼此間的稱呼並不一定很強調皇家身份,很多時候就跟平民用的沒多大區別,「父皇」、「母後」等一般只用在書面語中或在正式場合提及時,起碼在宋朝是這樣。以下就此話題寫點我所知的內容,如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一、父親 宋代皇子皇女對父親的口語稱呼不是「父皇」,而與尋常百姓一樣,是「爹爹」。
上(高宗)嘗語憲聖曰:「極知汝相同勞苦,反與後進者齒,朕甚有愧。俟姐姐歸(原註:謂太後),爾其選已。」憲聖再拜,對曰:「大姐姐遠處北方,臣妾缺於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裡淚下。臣妾誠夢不到此。」 ——《四朝聞見錄·憲聖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為「公公」,祖父為「翁翁」或「大爹爹」。
例: 憲聖叱王立侍,因責王以「我見你公公,又見你大爹爹,見你爺,今又卻見你。」言訖,泣數行下。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庄文既薨,孝廟白德壽(高宗)立光宗。宣瑣之夕,德壽故召魏王燕宿於禁內。次日歸邸,則儲冊已行。魏邸復入見高廟曰:「翁翁留愷,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漫撫之曰:「兒謂官家好做?做時煩惱去。」(魏王愷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薨,愷次當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類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說爺爺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余》
四、祖母
曾祖母為「大媽媽」。
祖母為「娘娘」。
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 五、兄弟姐妹
宋皇子之間皆以「哥」稱呼,無論長幼,按排行區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趙頊比岐王顥大,但他也是稱顥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樣如此稱皇子,如趙佶稱趙構為九哥,趙構稱趙瑗為大哥。
公主之間稱「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對父輩的自稱
皇帝和宗室在身為帝後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稱為「臣」,而不是「兒臣」。
公主平時沒很多限制,口語可以稱「我」,但正式上表章時要稱「妾」。在神宗朝之前,長公主本來有表章不稱妾的特權,但後來禮院議謂:「男子、婦人,凡於所尊稱臣若妾,義實相對。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稱臣,即公主理宜稱妾。況家人之禮,難施於朝廷。請自大長公主而下,凡上箋表,各據國封稱妾。」神宗從所請。
七、嬪妃自稱
嬪妃對帝後自稱為「臣妾」或「妾」。也有稱「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階不高的情況下。皇後在皇帝面前也自稱為「臣妾」。
嬪妃平時自稱也可稱「本位」,但不是「本宮」,因為在宋代,嬪妃居處不能稱宮,只稱閣、閣分或位。 例:
奏曲罷,婉容(高宗大劉妃)進茶訖,遂奏太後雲:「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瓊華、綠華,並能琴阮、下棋、寫字、畫竹、背誦古文,欲得就納與官家則劇。」遂令各呈伎藝,並自進自製阮譜三十曲。 ——《武林舊事》
八、太後自稱 古代皇室稱謂及普通稱謂
皇太後、太皇太後自稱為「老身」。
例: 皇太後向氏哭謂宰臣曰:「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事須早定。」章敦厲聲曰:「當立母弟簡王似。」太後曰:「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後(高氏)諭曰:「今病勢有加,與公等必不相見,且善輔佐官家。」又曰:「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乃呼左右賜社飯,曰:「明年社飯,當思老身也。」
——《續資治通鑒》
九、皇帝自稱
朕。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實皇帝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這樣自稱,用「朕」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議事,或在較正式的場合對宮眷談正事時。平時回到宮里與家人輕松閑談,大多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字自稱——我。
十、對皇帝的稱呼
除皇子皇女外,無論是太後、皇後、妃嬪、大臣、宦官、宮女還是平民,平時都稱皇帝為「官家」,也可稱「大家」,禁中人私下議及時也稱「官里」。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時,要稱之為「陛下」。大臣與皇帝議事時一般也是稱陛下。
總之,相較於「官家」,「陛下」是種更正式、慎重的稱謂。皇後一般稱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場合或談很嚴肅的事時也會稱其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