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母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對於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一定會有不適應,因為小學和幼兒園有很明顯的區別,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層不斷的增長,他們的眼界也會不斷的長遠,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孩子的心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去引導我們的孩子。
因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想要與大家分享:
一、上學接送孩子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如果說有空閑時間的情況下,我們最好是早上送孩子一起去上學,然後孩子要放學的時候又一起與孩子放學,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會增強,還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期望。
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該不斷的去關心我們的孩子,比如說他們有沒有交到新的朋友?因為孩子逐漸長大以後,很多的心事都不會與父母分享,而是壓抑在自己的心裡,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打開孩子的內心,這樣孩子也會把父母當成朋友對待。
② 怎樣當好一年級孩子的家長
我是一年級老師,針對如何當好一年級家長,曾在年級家長會上跟所有家長做過交流,你不妨參考下:
一、首先說的是生活習慣。
1、早睡早起,生活有規律,8:30前要睡覺。
2、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自己整理書包,准備明天要帶的學慣用具。
3、吃飯的習慣。早上在家吃了早餐去上學,每餐不挑食,愛惜糧食。
4、衛生習慣。要養成勤剪指甲、勤換衣服,勤洗澡的習慣。 特別是不要戴耳環、項鏈等飾品。5、平時的學習時間盡量不看電視,玩游戲機,可以適當安排時間看看少兒節目,不能看長時間的電視連續劇。
6、父母可教會孩子一些入學必需的生活技能,如穿脫衣服,系鞋帶,掃地。
二、學習習慣。
1、寫的習慣。注意您孩子的寫字姿勢,寫作業時監督孩子按正確的執筆姿勢和坐姿寫字,嚴格按照一寸、一尺、一拳頭的標准要求他們。教孩子正確使用橡皮擦,一手把本子按住,一隻手來回輕輕擦,避免將本子擦破,而且必須將痕跡擦乾凈!
2、聽的習慣。在老師講課時,有些孩子會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不去聽別人說。傾聽的習慣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去培養,家長在家裡可以通過給孩子講講故事,讀讀新聞,讓孩子漸漸學會去傾聽。
3、讀的習慣,平時老師布置了讀書的作業,一定要您的孩子大聲地讀出來,作為家長您應該認真地聽,特別是拼音。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讓孩子在多看報紙、課外讀物中識字。
(2)讓孩子在生活中識字。
四、幾點讓家長配合做到的建議:
1、(1) 學慣用品的准備。剛入學的孩子,由於受年齡特點的影響,注意力較容易分散。因此,家長在給孩子准備筆,尺,書包,橡皮等學慣用品時,一定要考慮到可能產生影響孩子學習的不利因素。比如:文具盒盡量選擇簡單的,只要能裝上6、7支HB的中華鉛筆,一塊橡皮,一把尺子就夠了,一個功能繁多的文具盒,對孩子來說,不亞於一樣玩具,很容易分散學生上課的注意力。
(2)為孩子安排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適合孩子高矮的,專門用來作業的桌椅,選擇合適的燈光照明; 不要過於昏暗或刺眼,以保護孩子的視力!不要將孩子安排在與電視機同屋的房間,要給他們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據資料顯示,看電視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花花綠綠的東西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孩子做作業時不能一心一意,同時,也不利於他將來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
(3)要注意鼓勵和批評對孩子的影響,盡量多鼓勵少批評,有兩個極端要指出,我們有的家長喜歡攀比,老誇別人的孩子什麼什麼好,要注意這樣肯定會挫傷自己孩子的自信心,而有的家長喜歡誇大自己孩子的優點,造成孩子驕傲,人際關系差,哪一天被別人比過了就小心眼或者想不開,這也要不得。我們應該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也要看到缺點,一個孩子不可能樣樣比別人好,也不可能樣樣都差,要和孩子溝通真正了解孩子。有事應該和孩子商量著干,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雖說是一個孩子,但也不能樣樣包辦,孩子會做的事,能做的事,願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做得不好也讓他試試,從不會到會總有過程。另外,要注意不要輕易向孩子承諾。做任何事情,家長不要總是先講好報酬,以免孩子形成做每件事情都要討價還價的壞習慣。如果報酬沒有了,孩子就會哭鬧,而你們在無奈,煩躁之下就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助長了孩子任性的格!
(4)放學後,家長要把孩子及時接送回家,如果家長晚來接孩子,要告訴孩子不亂跑,在教室等候。一年級孩子比較小,學校不提倡孩子自己回家,還是請家長自己來接一下孩子。
(5)樹立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做危險動作,不猛跑,不追跑打鬧、不亂扔東西。
最後,我認為一年級的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孩子學到了什麼,而不是考了幾分。多與老師聯系,及時溝通,對教育孩子很有幫助的。
③ 當孩子逐漸成長,家長的陪伴角色該如何轉變
當孩子逐漸成長,家長的陪伴角色該如何轉變?
放手,讓孩子去闖,相信孩子會積累更多的經驗,有能力去面對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