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問了個問題,家長不懂,該如何回答呢
引言:孩子問了個問題,家長不懂,這個情況下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說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理解,我們兩個可以共同去尋找答案,然後找出可以查詢答案的工具,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2. 如何正確的和孩子說家裡的家境
孩子越長大,對身邊的事物就會越好奇。如果有一天,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或者是「我們家窮嗎?」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回答他呢?我想大多數父母可能會敷衍了事,覺得小孩子不懂那麼多,就算跟他說了也是白說。但是如果家長能正面地回答孩子這個問題的話,不僅能給他樹立金錢觀,還能培養他的理財能力。所以家長在面對這個「經濟問題」時,一定要先了解「隱瞞」的壞處。
隱瞞家境有哪些壞處
在和孩子談家裡經濟情況的時候,有一部分家長是會隱瞞的,覺得孩子如果覺得家裡有錢的話,會在學校炫耀,殊不知,隱瞞的方式只會給孩子帶來壞處。首先,這種隱瞞的方式會讓孩子不懂價值,就像之前網上爆出的一個例子,一個9歲的小男孩,砸壞了教室的玻璃,老師讓他賠償,他卻選擇了自殺。一塊玻璃能值多少錢,可是對於不懂金錢價值的孩子來說,一塊玻璃竟然讓他拿命來償還,這都是因為孩子不懂價值所造成的悲劇。
其次,有些家庭本來就不富裕,但是卻跟孩子說家裡有錢,這就會讓他養成「炫富」的性格,最後吃苦的還是父母。同樣有些富裕的家庭,害怕孩子「炫富」,就一直給他灌輸「家裡窮」的思想,這就導致孩子變得自卑,甚至特別「節省」。這樣的隱瞞對孩子來說,除了壞處之外,沒有一丁點的好處。
公布家境有什麼好處
如果家長能告訴孩子真相,這不僅能讓他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而且還能讓孩子更加的安心。就拿那個打碎玻璃自殺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的父母能告訴他家裡的經濟情況,讓他對金錢有一定的認知,那他就不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會如此的「廉價」,也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了。所以家長應該跟孩子公布自家的經濟狀況。
如何跟孩子談家裡的財政狀況
雖說要和孩子正面談家裡的財政狀況,但是有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說。其實這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比如家庭的收入和支出,都是要跟孩子講解清楚的。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說自己每個月掙了多少,其實意義並不大,甚至還會讓孩子感到困惑。所以在跟孩子說之前,家長先要跟他說一說自己的錢是怎麼掙的,告訴他,只有付出努力才會有回報。
其次家長要告訴他錢是怎麼花的,比如日常開支、額外支出、預留支出等,讓他知道錢都用到了那裡,這樣就能教會他正確的理財。最後就是要告訴他,這些錢都是誰的,家長一定要明確的劃分好「邊界」,比如父母的錢是父母的,孩子的錢是孩子的,這樣就不會讓他覺得父母的東西都是他的,自己也會變得有上進心。
如果孩子問到關於家裡經濟情況時,與其逃避問題,還不如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跟他談談金錢,讓他不要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同樣也能從小培養他的價值觀,對日後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3. 過年被親戚問收入,收入不高怎麼回答更體面
過年回家被親戚問到收入有關方面的問題可以說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如果你有著不錯的收入,那麼直接說出來可能也無妨。但是如果收入不高,說出來可能就會受到對方的「輕視」。那麼怎麼回答才能夠更加體面呢?我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談看法。
還有對那些嫉妒心比較重的親戚朋友,我建議你這么和對方說,「收入也還行,但是和你不能比,我們是為了溫飽,而你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總之一句話,盡可能不要得罪他,因為俗語有曰「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過年總會被問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對於親戚們的發問,我基本都是能回答就回答,不想回答或者不能回答的都是一笑而過,轉身離開。我很少會和他們爭執,不是膽小,而是覺得沒有任何的必要。
4.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化解
抱怨,是一種不良情緒的發泄,自己心裡不滿意,數落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抱怨父母,大多是孩子對父母不理解,不寬容,不愛戴,甚至不孝敬。對父母說怪話,發牢騷,表達不滿情緒。
行為表現
1、抱怨父母錢少、家窮。小斌是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雖然一般,但對家庭生活條件特別在意。看到有的同學穿著時尚的服裝,有的背著高檔雙肩包,有的同學媽媽開著寶馬車接送……自己特別眼饞。回到家裡就抱怨父母:看看人家吃的什麼飯,穿的什麼衣,坐的什麼車?再看看咱家呢?
2、抱怨父母沒文化、沒地位。小霞的班裡開家長會,老師要求家長發言,很多家長都講了意見和建議,自己的爸爸卻躲在角落裡一言不發。小霞知道爸爸沒文化,不會發言,但自己覺得很沒面子,回到家裡就抱怨爸爸:「同樣是家長,你為什麼不發言?為什麼沒文化?我學習不好,就怨你!」
3、抱怨父母說話啰嗦。每天上學前,家長都要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別打架,注意安全……有的孩子聽了點點頭,而有的孩子卻抱怨家長說話啰嗦:「哎呀!我知道了,你煩不煩?」
形成原因
1、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長沒把家庭的實際情況,包括父母的工作、經濟收入、主要資產等情況告訴孩子,而是礙於面子,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說差。還鼓著勁說:「麵包會有的,大房子、好汽車也會有的。別人家有的,咱家都會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強。學生的主業是學習,由於引導不利,沒有把著眼點放在學習上,而是放在了物質生活條件上。給別人攀比的不是學習進步,而是生活享受。
3、給孩子的困難體驗教育不夠。家長打拚創業的艱辛,不讓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艱難,也不告訴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家長更不讓孩子參與;一切都是家長扛著、包著。孩子沒有體驗,自然也不理解家長。
潛在危害
一是孩子攀比心理太強,特別是錯位的攀比心理,往往會導致心理的扭曲,事事只在客觀講條件,不在自身找不足。心態不陽光,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二是孩子抱怨過多,不利於培養親情孝心。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艱難,不理解包容父母的低能,親情淡漠,很難孝敬父母。
解決辦法
1、耐心對待孩子的抱怨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應該耐心一些,先不要著急,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語,了解孩子的想法後再慢慢和孩子講道理。如果家長急躁了,對孩子進行訓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厭煩情緒。
2.幫助孩子分析並解決問題。 家長弄清了孩子是為什麼事情而抱怨,合理且能解決的,立即幫孩子解決。不合理或暫時不能解決的,講清道理。鼓勵孩子自立自強,憑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決家長解決不了的問題。
3.鼓勵孩子客觀全面地看問題。父母就是就是這樣的水平,家庭就是這樣的狀況。要教育孩子面對客觀現實,不要和別人比吃穿、比條件,要和他們比志氣、比學習。靠自己的努力改變面貌才是真本事。
4.多溝通,培養孝心和親情。告訴孩子:「孩兒不嫌母醜,狗兒不嫌家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雖然能力平平,家裡雖然不如大款富裕,但父母給了你生命,用心血把你養大。這是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恩情和親情。」讓孩子從小知道父(母)愛如山的道理。
5. 測試你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你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怎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能夠給家庭帶來什麼樣的貢獻。有的人帶來錢財,有的人帶來快樂,有的人什麼都沒有帶過來。那麼你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呢? 測試 一下就知道答案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個 趣味測試 吧!
測試答案:
A、你是全家的希望
你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相當的高,這是因為你一直都是全家的驕傲跟希望。你很爭氣,不管是學習還是在工作上,你一直都是絕對的佼佼者,父母每次跟別人提及你,都是很驕傲知足的。所以他們對你唯命是從,反而會聽你的話。
B、你只要健康快樂就可以了
你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挺高的,雖然你沒有很高的收入,工作也一般,但是父母依然把你當成是手心裡的包在呵護。你是他們的孩子,父母之希望你能夠幸福快樂健康,所以他們對你其他方面,完全就是無所求的,不會給你任何的壓力的。
C、你本應該可以更好的
你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一般般,他們一直都認為你本應該可以更好的。那就是那種知足常樂的人,所以當一切都還比較平穩的時候,你會不喜歡再繼續去進步了。而父母會希望你讓他們更有面子一些,但是他們也知道,自己根本管不了你太多。
6. 爸爸的家庭地位有多重要
爸爸的家庭地位,如果一個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明確,並占統治地位的時候,不僅容易對孩子建立權威意識,成大後還容易與自己生活的上級、領導進行有效的溝通。孩子通過了解家庭結構,完成對社會的初步認識,並通過體驗來學習的。
當一個孩子降臨以後,從社會、倫理上看,各人的輩分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孩子角度看,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人。但是,孩子出生後,隔代親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沒有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父親自然是家庭中老大,你有正確的家庭位置,在孩子眼裡,父親是家庭的第一等級,這對影響孩子教育較小。
(6)孩子問父母收入多少地位怎麼回答擴展閱讀: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生活中的證據證明,父親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平均來說,結了婚的父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未婚父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要多得多。
一個男人結了婚之後會變得工作比以前更努力。無數的研究證明,生活在父母雙全的家庭里的孩子要比失去父親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優秀。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一個從小就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男孩比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男孩犯罪的概率高2倍;而一個與未婚或離婚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女孩,比起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十幾歲就做媽媽的概率要高5倍。
同樣,生活在單親家庭或與繼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比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問題。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認為:「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