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長經常幫孩子的忙,導致孩子過分依賴,會造成什麼危害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自己本身想要依賴父母,而是家長從小就不想要讓孩子受苦,從而導致了過度的溺愛,形成了孩子依賴的性格。
等到他們年紀大一些,需要自己在學校獨立生活的時候,依賴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家長在面對孩子依賴的問題,如何做才能夠更好地教會他們獨立的行事作風呢?
首先家長要先有讓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識,獨立這個詞語並不是說說而已,家長下定了決心但是往往在行動的時候卻又忍不住自己幫忙的手,每一次想要行動之前,家長首先要想到,「讓孩子獨立」這個目的。
如果想要讓他們將來在社會上能夠游刃有餘,需要的就是家長的「狠心」不要事事都想著替孩子做,要給他們自己做的機會。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立,而不是事事都依賴父母,什麼都想著別人幫忙的人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親身實踐」。
不管是好的壞的還是未知的,都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在經歷中獲得智慧和經驗,只有磨練才能夠讓孩子成長。
家長有經驗不代表需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即使他們動作笨拙稚嫩,那也是親手去嘗試的結果。當孩子求助的時候,家長可以耐心地伸手幫忙或者引導他們去做。
包辦只能解決眼下的問題,但是有可能因為家長的過度付出而讓孩子變得自私和專橫。
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除了父母之外,老人和親戚在日常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唯一,什麼事情都要為自己服務,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變得專橫跋扈,沒有感恩之心。
這樣久了自然就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在面對新事物和新環境的時候,反而會不自信或者退縮,「窩里橫」成為了孩子為人處世的態度,這樣並不利於一個人成長。
家長平時要做到寵而不溺,讓孩子自己承擔該負的責任,這樣才能減少孩子的依賴性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的依賴感已經很強了,家長就要下定決心,學會適當的拒絕,通過讀書或者是游戲的方式,來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多變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黏人,因為孩子無法摸透家長的心思,這樣就會導致他們遇到任何問題都會用撒嬌或者依賴的方式來獲得家長的同情,因此保護自己不受到壞情緒的波及。
家長朝令夕改,前後不一的態度,會讓孩子的安全感下降,因此變得依賴和黏人。
當他們出現過度依賴的情況之後,家長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將目光從父母身上轉移。
可以帶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游戲,又或者帶著他們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依賴其實是一個階段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的特殊情感關系,這很正常,但是如果過了這個時期孩子還是很依賴父母的話,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