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禮儀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穩定,這兩代人之間的血緣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歷史上一般把這兩代人之間的禮儀稱為「父子之禮」。父子之禮又可分成兩層。子女對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對子女,則是「慈嚴」「教」這些內容。這兩層之中,歷來更強調的是「孝」。
先說「孝」。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長大之後要報答父母的恩惠,對父母尊重並且在父母年邁時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來,這就是「孝」。顯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面傳統家禮所強調的「孝」,也有許多過頭的地方。我們知道,歷來在」孝」的後面一般總還要連著一個「順」字的。何謂「順」?《論語,為政)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雲:「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也就是說,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辦而不管這些意願是對是錯;甚至父親死了三年,做兒子的也還不可違背父親的意願。父親犯了罪,兒子要替他隱瞞。這就是「順」。用今天的觀念去評判,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家禮對做子女的行為有種種約束,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尊重父母,順從父母。傳統家庭有家長,一般由父親或祖父擔任。家長在,家中小輩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請示家長。小輩還不可有私有財產,不可私設小灶等等。不過這一條後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農村,小輩不可有私有的房產、田產,但可以有私房錢。一些大家庭,雖然同住一個大宅,卻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務,不以家宅為戶,而以灶為戶,稱為「灶戶」。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變遷的一種過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輩不可僭越。座位,同樣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輩不可擋道,要自覺靠邊、落後。小輩出門要稟告,回家也要稟告。父母吩附辦的事要用心記下,不時檢查是否辦妥。辦不了的要婉言解釋,一般情況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從,一概照辦。父母有過錯,小輩不可指責,要勸說也得低聲下氣。反過來,父母發怒要打罵子女,那是家常便飯,做小輩的自然不可頂撞。有個民間故事說,舜小時候,他的後娘常打他,他從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卻哭了。後娘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點也不痛。我哭娘年紀大了,打不動了,都是兒子不孝之故。」所以傳統社會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過錯,子女要幫著隱瞞,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議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歷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規。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包辦。父母喜歡的子女就得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子女就得不喜歡。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氏的悲劇,南宋大詩人陸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劇,都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夫妻相愛,就是因為父母不喜歡這個媳婦,才把他們拆散了。這樣的例子在傳統社會里是舉不勝舉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家禮。天剛亮,小輩要先起床,穿戴整齊,到父母卧室去問安。有時還得為父母按摩搔癢,並幫助老人起床,侍候他們洗、飲食然後才可以退下來自己吃早飯。傍晚,又要為父母安頓好床鋪。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禮。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間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彈琴唱歌,更不可放聲大笑,一舉一動都得有憂心仲的樣子。子女要把別的事都暫時擱在一邊,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邊上,為之請醫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帶,親嘗湯葯盡可能滿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說到了許多這樣的故事,諸如王樣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說孝子為了給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動上,出現了奇跡,發展到後來,亞有孝子為了給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給父母當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報,是傳統家禮中的特殊內容。《禮記·曲禮上》雲:「父之仇,弗與共載天、」通常所說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殺父之仇。春秋戰國時候,子報父 仇的事例特別多。著名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權臣屠岸賈殘殺趙盾全家,還要斬草除根,四處搜捕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要和公孫杵日冒死定計救出趙武,撫養成人。後來由趙武報了這殺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親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背逃到吳國,帶兵伐楚,佔領了楚國都城。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背還要挖開墳墓,鞭屍三百,這又是一個子報父仇的故事。歷代統治者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開了口子,認為孝子殺死了殺父的仇人,應該表揚而可以不定罪,這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傳統社會里宗族之間的械鬥,也常是與此有關的冤冤相報,世代不絕,又成為一種弊端。此外,禮書上對父子之道還有許多繁綢的要求,比如說:父母在,為子的不可遠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臨淵,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處辦事,更不能為朋友賣命。之所以有這些要求,據說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一則,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不可輕易受傷,受傷了就對不起父母;二則,如果做了醜事,會給父母丟臉;三則,自己有了三長兩短,今後誰來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續寄託在兒子身上,做兒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於絕了種,斷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損毀自己的身體還要嚴重,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綽也說:「三千之責,莫大無後。總面言之,那時候的孝道一切都是為父母這一方考慮的。發展到極端,父母殺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殺死父母,那當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極刑,社會論也是會大加撻伐的。父母恩深,兒女情長。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處理欠當,就有可能留下終生的遺憾與父母相處,有一些基本禮儀是必須遵循的
一)孝敬父母孔子的一位學生曾經問他:「老師,你經常講孝敬父母,是不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供養父母,並且經常讓他們高興?「孔子搖頭答道:「不是。如果說供養和寬慰父母就是孝敬,那我問你:忠實的僕人為主人勞作,討主人歡心。是不是也是孝敬?孝敬父母不是因為要報答父母,而是一種浮朴而又真摯的情感提倡孝敬父母,並不是要人愚孝。知道父母的錯誤,最好是委婉含蓄地加以暗示,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如果這種方式不能奏效,就應該非常禮貌、和顏悅色地直接指出,或者請他們信得過的長輩來勸說。總之,父母有錯誤,千萬不能採取強硬措施,更不能傷害父母的情感和身體
(二)關心父母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所有的人一樣, 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把兒子養大成人,並且還幫助兒子把孫子也養大了。然而,自己卻病倒了,躺在床上,下不了地。有一天,兒子進來對他說:「爹,你現在只吃飯,不幹活,對這個家沒有什麼用處了,我看還不如把你扔了吧!」兒子不顧老人的苦苦哀求,把老父親裝在筐子里。背到後山的懸崖邊,要把老人從懸崖上推下去。這時,老人的孫子在後面提醒道:「爹,筐子得留著將來你老了,我還要用它來裝你呀!」老人的兒子嚇了一跳,他只好又把老人背回家,好生奉養。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養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三)體諒父母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有些人不知道年老多病的痛苦,嫌棄父母的節儉小氣,對父母要態度,這樣的子女,必會遭到他人的鄙視。作為子女,孝敬父母,關心父母,體諒父母,幫助父母,是最基本的禮儀要求讓父母生活幸福,自己也會感到無比快樂。能夠做一個使父母幸福的子女,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問候父母的禮儀在家庭生活里,子女對父母及時、關切的問候,是尊重和體貼父母的實際表現也傳達了晚輩對長輩的牽掛之情。父母在忙碌紛繁的日常生活之餘,如果能得到兒女一個充滿愛心、溫馨甜蜜的同候父母的疲憊、煩惱,甚至病痛,都會在像春風一般的親情關懷中消失殆盡。
1。每天起床後,一聲問候不能省「爸,早安!「媽,早上好!」晚上睡覺前,也別忘了向父母說:「媽,睡個好覺!」爸,時間不早了,早點休息吧!」
2。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在悉心照顧、端葯送水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問候呢您就放心吧!」用兒女的親情和關愛緩解父母的病痛,減輕他們的心理所亭「爸,好點了嗎?好好休息,很快就會好的。」「媽,你想吃點什麼?家裡有3逢年過節時,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可別忘了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應向父母說上一聲:「爸、媽,新年好!」融洽的家庭關系更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4每逢父母親的生日或母親節、父親節時,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爸,祝您工作順利事業成功!」「祝媽生日快樂,水遠年輕、漂亮!」等等,這些深切的祝福問候語會讓父母感到快樂和安慰(五)規勸父母的禮儀家庭生活中,有時發生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得體地去處理、化解這些矛盾。
家庭矛盾,有時來自父母之間,有時是父母與自己產生矛盾。而這些矛盾的產生有的是由於自己的過錯,而有的卻是父母的過錯。由於父母的過錯面出現矛盾時,應當怎樣規勸父母呢?
1。處處為父母看想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生活工作的艱辛,人情世故的復雜,使每個家庭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人,面對繁雜瑣碎的生活,也有心情煩躁的時候,當然免不了發脾氣或發生摩擦。作為子女,要學會調和矛盾,遇上父母有失誤時切不可得理不讓人,與父母大吵大鬧或對其不理不睬。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深深傷害父母的心。
2。運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父母作為兒女,無論何時都應該對父母保持足夠的尊重,即使是長輩由於一時的藏忽,言行有所失誤時,同樣應該使用委婉商量的方式規勸父母,以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解決矛盾。當然,假如家庭出現矛盾確實是因為家長的行為過失所致,這時候,問題可就不是慕耐心或解釋所能解決的。但父母畢竟是長輩,學識和經驗都比我們豐富,對他們進行規勸,便要特別講究禮儀,不可說得太直太露,咄咄逼人有的父母通情達理,有了過失時,容易接受兒女的規勸;有的父母比較固執,明明錯了,卻硬是不肯承認,或是知錯卻不圖悔改。碰上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和父母吵鬧,則應開動腦筋,想出巧妙的辦法,有策略地提醒、規勸父母。不論我們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只要我們的動機是關心和愛護老人的做法是禮貌和婉轉的,終究會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