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父母和子女總會有分歧 和父母產生分歧該怎麼辦
父母總有一些建議與我們的規劃相悖——相親吧、結婚吧、生孩子吧、回家考公吧等等,這些都是容易有矛盾的地方。那麼為什麼父母和子女總會有分歧?和父母產生分歧該怎麼辦?下面我帶搜啟租來介紹。
父母與子女的分歧,說白了就是你不懂我旁含。
做父母的,認為自己經歷幾十年風雨滄桑,比年幼的孩子見得多、懂得多。自己提出的觀點看法肯定是對的,是一種經驗使然,相比於嘴上沒毛的孩子,自己更沉穩、更有遠見…而對孩子來說呢,他們覺得時代飛速發展,父母對新鮮的知識認知很有限,跟不上時代,老一套的思維解決不了新的問題。
孩子們哪怕知道自己的認知還不夠成熟,也會認為自己在某種層面上已經超越了父母…想讓父母與子女的分歧達成統一也不難,仍然只有一個核心:不要試圖說服對方。表達觀點歸表達觀點,我們時常強調這個概念,你可以表達,但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認同你。
而父母與子女,這兩個非常親密,但完全成長於不同時代背景的角色,一旦開始想要說服對方,問題與矛盾一定就會激化。對孩子而言,想要證明自己的某個觀點是正確的、可行的,大可以在自己能夠決定的范圍內盡力去做,做出了結果,父母自然就認同了。
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發脾氣,很多時候父母也並不是要我們馬上做到他們要求的事情,畢竟他們也明白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如果你不同意他們的看法,至少也要表面上順從他們,而不是大發雷霆,父母要的只是我們意思上表個態,在發生分歧時糊弄一下,無論如何也比與父母的關系鬧僵劃算。
其次,還是要與父母多溝通,讓他們知道你的想法,這也讓他們多少了解你的難處。天底下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兒女的,他們也不會故意讓兒女為難,相互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那麼一定會有人說,我的父母根本就無法溝通,每次一說話他們就反駁我,我覺得家裡根本就沒有我的地位等等。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用溝通解決的。
在矛盾無法調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嘗試去改變父母的觀點,這是徒勞的,即使你才是有理的一方,即便你吵贏了,也不能給你帶來任何的好處。要接納這個事實,先一步改變自己的思想,放下心中的執著,父母才有可能改變。
⑵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有哪些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有哪些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有哪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湧入我們的腦海中。因為父母的不懂教,子女的不理解,而導致大量的悲劇發生,以下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有哪些。
父母與孩子之間只有一種矛盾,就是思想觀念不同!
1、父母對待事物的觀念與兒女不同存在較大偏差,比如畢業後奔三過程中的兩個巨大boos:工作和對象。父母一直在向兒女灌輸他們的人生道理,而不是讓兒女在當下這個時代自己去經歷去成長。
2、父母對自己兒女不了解。學生階段只想著抓學習看成績,成績不好就補課,成績好了就放養。等兒女畢業步入社會遇見困難和選擇的時候,才發現並不了解兒女真正的想法。從前只想著冷了加衣服,餓了做吃的,買東西給錢,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都給兒女,而不知道兒女正真的想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
3、父母跟兒女之間沒辦法進行有效溝通,我指的是出現分歧還不至於嚴重矛盾的時期,很多父母有著傳統的思想,好像父母說什麼兒女應該聽從照做,一旦兒女提出相反觀念或是他們無法理解的事物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惱怒的`情緒:提高說話分貝,說話帶有怒氣。
或者進行非常消極的指責:你就每天怎麼怎麼樣好了……你這樣下去會怎麼怎麼樣……亦或者數說父母的不容易,講一講他們的期望,希望你能懂事。兒女是本著溝通來解決問題緩解矛盾,結果父母溝通的結果不是吵架就是冷戰,矛盾不斷加劇,兒女也不願再進行溝通,精神上出現壓力和痛苦,進入惡性循環。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為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
但是,如果能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里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
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答復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盡量做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沖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
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裡。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著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著進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
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贊許和承認。
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贊許、一句鼓勵的話往往會使孩子重新振作起來。可悲的是多數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是鼓勵、承認和贊許,而是指責和訓斥,致使孩子真的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破罐子破摔。
提高自身素質,尋找與孩子溝通的話題與基礎。溝通需要有共同的話題。孩子關心什麼?心理需求什麼?對什麼最感興趣?都值得家長研究。在問卷調查時,還有一位學生寫道:「我們喜歡自然的溝通,不喜歡家長鄭重其事地說:來來來,我們坐下來談談。」要在自然的狀態下溝通,就要求家長多學習,多看書,多接受新生事物。
如何正確處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呢?
父母控制欲太強。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所以我能夠主宰她的一切事情。但是孩子不是東西,他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你這么做只會讓她對你厭惡。
學習壓力過大。現在的父母越來越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各種補習班報不停。讓孩子充滿了對學業的壓力,天性無法得到釋放。
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有些孩子會在音樂,美術,體育等方面具有自己的天性。但是父母卻不理解,只認為讀書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才能不應該發揮起來。
溝通態度。很多父母會強硬的要求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讓孩子形成逆來順受的態度,後續有問題也不會主動和父母溝通了。
棍棒教育。很多父母都變成不打不成才的道理,對孩子嚴加管教。其實孩子內心裡都喜歡鼓勵式的教育,有鼓勵才會有動力。
總而言之,作為父母,其實你最主要的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而不能把自己所有的夢想就都強壓在孩子身上,給他過大的壓力。
⑶ 列舉學生與父母之間存在的各種分歧、矛盾或沖突,並分析其原因
學生與父母的分歧表現在方方面面,像是衣食住行都會涉及到的。
原因一、雙方互不理解,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學生沒有尊重父母。
原因二、父母拿自己經歷的經驗告訴學生,但是學生沒有經歷過,是體會不到的。
⑷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歧都有哪些
我覺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歧其實還蠻多的,就像是在早戀這方面的事情,父母是不贊成的但是孩子覺得沒有什麼,還有就是孩子處在叛逆期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只顧著玩
⑸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容易有哪些矛盾
首先,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價值觀不同,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樣,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溝通起來容易產生矛盾,說不到一塊去。因此年輕人很難向這些長輩打開心扉,真實的想法不會和他們傾訴。因為說了他們也不理解,很可能還會干預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和長輩們對於孩子,總是一廂情願的,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對於感情上的事,也同樣如此。而這種揣摩往往是和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要不一致的。
也許你會說,父母也年輕過,對於孩子的感情觀,怎麼可能完全不了解呢?可事實上就是這么擰巴。很多時候,父母會覺得自己在年輕時候,在感情上走過的一些彎路,踩過的一些坑,不希望孩子掉進去。正因為自己年輕過那些錯誤的想法,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所以他很可能會按照自己當下年紀對感情的思路,覺得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婚姻,更適合生活,去硬塞給自己的子女,還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熱播劇《父母愛情》里,嫁給「泥腿子」江德福的安傑,盡管自己年輕時一直覺得不甘心,對於婚姻有很多委屈,可是在給自己的大女兒江亞菲找相親對象的時候,卻依然按照自己丈夫的標准選擇。那個朴實有前途的孟天柱,自然被安傑相中,一心想要把他招攬為女婿。只可惜,江亞菲不喜歡孟天柱。她嫌棄孟天柱連普通話也講不好,常把「我」說成「餓」,給他取了一個有意思的外號為「餓主任」。
安傑沒年輕過嗎?他一個資本家的大小姐嫁給了農民出身的江德福,一開始有多少的別扭、委屈難道都忘了嗎?可是在擇婿的時候為什麼不站在女兒的角度,用自己年輕時候的浪漫、理想化去幫女兒找相親對象呢?還不是因為這場婚姻,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站在現在一個中年婦女的角度想,還是這樣的男人靠譜,今後的生活更穩定,也更容易幸福。年輕時候的那點小浪漫算得了什麼?
再有,年輕人都比較個性獨立,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這些長輩知悉,尤其是不希望父母和長輩親戚再像對待孩子一樣,對自己過分關注。尤其是對於情感這方面,很可能口是心非,向他們透露的並非是自己的真實現狀和真實想法。
比如一直單身的子女,可能是因為喜歡某一個人愛而不得,而其他人又總是無法達到心中這個理想的標准。於是虛位以待,一直為了心中所想而尋覓,或索性不願意將就,乾脆單身。可是卻對父母講,因為工作太忙,生活圈太窄,認識不到異性,所以單著。那麼父母就領略錯了方向,你沒時間找,那麼我就幫你找。這樣一來,尋覓方向難免南轅北轍。
最後,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對於父母或長輩親戚介紹給自己的相親對象,天然就持有抵觸情緒和否定態度,認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硬塞過來的這種相親,純屬就是為了找對象而找對象,不重視自己、不尊重自己,那麼找來的也不可能是什麼合適的人。帶著這種情緒去相親,自然成功率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