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哪些行為容易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在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引申到家庭教育上,體現在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指出來後,不依不饒地對孩子進行重復的批評,孩子很容易從最初的認錯和愧疚心理變得不耐煩,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很快孩子就忍不住了,丟下作業去廚房,質問父母:「你做著飯還嘮叨,怎麼就沒完沒了?」父母大怒,揍了孩子一頓,兩敗俱傷。
些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缺點,恨不得馬上盯著孩子改掉,不然的話,就要一直提下去。他們的行為既仔細又瑣碎,有時是提醒或批評,有時是自言自語。但對孩子來說,各種沒完沒了的嘮叨其實是一種打擾,可能孩子已經下定決心要改正了,但是父母的行為讓他們焦躁。
不分場合
孩子犯了錯,批評是應當的,但是也要注意場合, 給孩子留點尊嚴。
『貳』 超限效應教育應用
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超限效應。當孩子因學業不佳而受到反復批評時,如父母一再強調,可能會從最初的內疚不安轉變為不耐煩,甚至產生反抗心理。家長應該明白,對孩子的批評應適度,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若有必要再次指出,也需變換角度和措辭,避免孩子覺得被「揪住不放」,從而降低厭煩和逆反情緒。
同樣,在學校教育中,拖堂是時間上的超限效應,內容過量或重復同樣的話題也會造成學生神經抑制,降低學習效率。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應避免重復,一次批評即可,如需再提,需換個角度,以防止厭煩感升級。表揚也同樣需要注意度,過多的表揚可能會讓學生感到被過度關注,從而產生反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人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比如講解內容和布置作業時,應控制在學生能有效吸收的范圍內,避免超限效應導致學生失去興趣或效果適得其反。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把握好「度」是關鍵,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避免「物極必反」和「欲速則不達」。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叄』 為什麼父母越催孩子,反而越「懶」呢
「超限效應」踩坑誤區
1. 反復催促孩子做事情
孩子放學回家後,媽媽的工作開始了......
媽媽:
「你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
「你到底要玩到什麼時候才肯去寫作業?」
「能不能給我快點去寫作業,等下又寫不完?」等等。那有父母就會說了,我不催促他,他就不去寫作業,不催促他,他那裡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我想說的是,媽媽們這樣做不但沒效果,還會起反作用。
那如何在不引發「超前效應」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去做好他做該做的事呢?
第一點:提醒1-2次。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還有事情沒做」。
比如孩子學習、寫作業、睡覺、起床等歸屬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過度替代,當我們為他的事情著急的時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著急了,因為他作業寫不完,父母會比他更著急;他晚上再晚睡,會有父母陪著他;早上起床起不來,父母就會催他,如果還是起不來,父母也不得不幫他請假......
當有一天孩子變成了一個對自己的學習和身體 健康 毫不在乎的時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訝異,也不用覺得委屈和無辜,因為孩子這個模樣,正是父母自己一筆一劃勾出來的。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變成那樣,那麼從現在開始,停止替代、停止包辦。
孩子放學回家沒有主動學習怎麼辦?提醒他一次:「孩子,我覺得你現在可以去寫會作業,早點完成的話,你就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戚純當然,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這個提醒不單是「這個時間你該寫作業」,更是「你有權利決定你的事情」。
那如果提醒一次孩子還是繼續做自己的事情該怎麼辦?提醒第二次:「孩子,現在X點鍾了,你是不是應神慧該去寫作業了呢?」
如果這個孩子從小沒有被過度替代和包辦教育,那麼提醒兩次足矣。如果提醒2次之後孩子依舊沒有去做,那麼父母就不要再提醒了,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孩子想要去寫作業,提醒2次他就早該去寫了;如果他不想做,父母還繼續提醒催促,孩子則會心生煩躁,更加不願意去寫作業,高瞎咐或者在父母的壓迫下不情不願地敷衍了事。
後者這種情況,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他不再怕父母的壓迫了,到時候無論父母怎麼說,苦口婆心,把嘴皮子都說破了,孩子也不會去做;等孩子考上大學,他就開始放飛自己了,在大學裡面掛科甚至留級,最後連畢業證都拿不了。因此,父母管教孩子一定不是管孩子的行為,而是要去正確塑造孩子的思維。
第二點: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容易「由點到面」把話題不斷擴散開來。比如說有個家長看到孩子衣服沒疊好,便開始說,從衣服沒疊好,不愛干凈,房間亂七八糟不收拾,一直說到孩子做事不認真,學習態度不佳。
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衣服沒有疊好,那麼父母就引導孩子將衣服收拾干凈即可,但是這個媽媽卻不斷將事情擴大化,說了一大堆,結果引發了「超限效應」,最後孩子門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學習。」可想而知,孩子在這樣極度不耐煩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會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間呢?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時,不要將話題不斷延伸開來,更不要不停地指責孩子這里不好,那裡也不好,啥都沒做好。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父母說的問題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從今天起,學會放手,放下對孩子的掌控,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去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的復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