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一個你自認為最經典的笑話給我。(葷的也行)
男人和女人
男人和女人有什麼不同?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男人、女人為什麼要結婚?
因為男的想知道女的深淺,女的想知道男的長短。
男的二十歲是哈巴狗,三十歲是狼狗,四十歲是瘋狗,五十歲是癩皮狗。
女的十八歲是橄欖球,很多人搶,二十歲是藍球,十來個人搶,四十歲是乒乓球,推來推去,五十歲是高爾夫球,打出很遠去。
廁所逸聞
某地一新廁所,經常有人大小便後不用沖洗。校長便在廁所門前寫道:「來也沖沖,去也沖沖,就這樣屎水才能幹凈。」
大家起床
一個男人到精神病醫生那裡,述說因失眠而感到痛苦。經過一番商討,醫生勸他在睡眠時自言自語以作催眠,如此則可奏效。
晚上,這人照醫生所說的辦了,向腳趾說:「腳趾睡吧!」又說:「腳睡吧!」「腿睡吧!」一直說到眼睛,這時他的太太穿著透明睡衣進房,他一下跳起來喊著:「大家起床!大家起床!」
三個老師
有三個老師,其中一個是數學老師,一個語文老師,一個體育老師,這天,學校里發獎金,他們每人拿到十元,三個人湊到一起「十元太少了,不如我們湊到一起去找雞去。」三人都同意。到了妓院,由於錢太少,自能找一個,三人就商量,一個幹完了,再換另一個,一個輪一個,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數到三就出來。語文老師先去了,「一、二、三」結束了,語文老師覺得還沒到有感覺,但已經數到三了,沒辦法,出去了。數學老師是第二個,他比較聰明,「1.1、1.2、1.3......」持續時間比較長,但也很快數到了三,沒辦法,只能出來。體育老師進去了,其他兩個老師在外等,著左等他不出來,右等他不出來,就覺得奇怪,兩人就進去了,一看,體育老師還在干,嘴裡數著「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
修女的辦法
一個年輕的女孩來到修道院修行,沒過多久她就受不了清苦的生活,開始想念有男人的日子。她很苦惱,便請教老修女應該怎麼辦?老修女拿出一把手槍對她說:「當你想男人的時候,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掏出槍來對天鳴放一槍,這樣可以釋放內心的噪動。」於是年輕的修女照做了。每當她感到內心煩悶的時候就來到後山的空地上對天放上一槍,果然平靜了許多。
但漸漸地,她發覺一槍已經不能讓她的心安靜下來,每次得多放幾槍才行,再到後來,當一隻手槍的子彈打完,她仍不是煩躁不安,於是年輕的修女又來到老修女的住處找她。
當她走進老修女的房子,大吃一驚。只見老修女肩膀上挎著兩只沖鋒槍,腰上纏著一圈手榴彈和滿滿的子彈,正用勁地拖著一門大炮!!
指揮家
由於小明年齡小,故睡在爸媽的床邊的小床鋪。
有一夜,爸媽上床後,小明發現他的蚊帳破了一個洞,有隻蚊子竟在這破洞飛進飛出地玩游戲,小明覺得好玩,便隨著蚊子的一進一出地喊著:「進去!出來!進去!出來!......!」忽然,他爸爸一把掀開蚊帳,對著小明大喊到:「老子不用你指揮,睡覺!」
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工作小組來到一個小山村,推行避孕節育措施,但醫生發現很難說服這里的女人們服用避孕葯丸,於是他們決定教男人戴安全套。
有一個村民在八年裡生了八個孩子,醫生告訴他,他實在是要採取避孕措施了,他對這個村民說,只要他戴安全套的話,他的老婆以後就不會再生小孩了。
一個月後,工作小組發現,這個村民的老婆又懷孕了,醫生非常氣憤,把那人叫來,問他為什麽沒有戴安全套。
這個村民答道:「我確確實實戴了,可是,過了六天,我給尿憋壞了,只好把前面那部分剪掉啦。「
喂哺
某少婦一向我行我素,即使在公眾場合給孩子喂哺人乳,也絕不扭捏。
一次,他和丈夫帶同孩子上館子吃飯,孩子肚餓哭鬧起來,少婦掀起衣角便給孩子餵奶。
餐廳侍應走道她身旁,婉言請她不要當眾餵奶。
少婦大為光火,說道:「難道你認為喂哺人乳淫穢不雅嗎?」
「不是!」
侍應禮貌地指著牆上告示說:「不過這兒禁止進食非本餐廳供應的食品。」
嗯嗯啊啊
小明有一天出去玩...可是玩到迷路就在一戶人家要求暫住一夜.....
於是主人家就好心的留下他......
可是房間只有二間....
於是就安排他和他的女兒住在同一間....
到了晚上睡到一半小明突然想對這個小女孩做那一種事可是小女孩就對他說.....
你不要這樣子不然我要告訴我爸爸......
那小明只好放棄了.....
睡到一半小明又突然想對小女孩」嗯嗯啊啊」....
那小女孩當然又是不肯於是又和小明說.....
我真的要告訴我爸爸哦.....
那小明只好再放棄了......
可是到最後小明真的忍不住就直接給他"嗯嗯啊啊"
完事之後小女孩對小明說....我還要再一次...
於是兩個人又......完了之後小女孩又對小明說....
我還要再一次.... 於是小明只好又.....
這一次完了之後小女孩又對小明說....我還要再一次.......
這一次小明就對小女孩說....
你要這個樣子不然我真的要告訴你爸爸......
充氣
有一個女人,覺得自己的胸部太小,於是便到隆乳中心去求助於大夫.大夫問她要做哪一種雙峰?可是那個女人並不知道哪一種比較好,便反問醫生,醫生想了一下,決定> 替那個女人做[充氣式]的!
幾個小時之後,手術圓滿完成.醫生對那女人說:
「當你想要讓你的胸部變大時,只要將你的手臂向外擺動就可以了.」
那女人向醫生道了謝後,便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有一天,那個女人到酒吧釣凱子,不久,她便釣到了一個有錢的公子哥,
聊著聊著,兩人就到賓館!
到了賓館之後,那個女人脫掉衣服,迅速揮動雙臂充完氣,轉過身子准備要燕好的時候,
看到那公子哥的腳一直在重復做劈腿的動作,那個女人問他在干什麼。那公子哥不好意思地回答:
「我正在充氣!」
女人vs男人
女人:親愛的,結婚後你一定要好好疼我喔!
男人:會的,一定會好好疼你.結婚後一定會好好愛你....!
女人:真的嗎?,我好幸福喔......!
男人:可是..千萬不要讓你新婚的老公知道.....
裸奔
有個女人趁先生上班時偷偷與情人混。有天兩人在床上,女人聽到她先生車子回來的聲音.她焦急的叫她的情人:"趕快拿著你的衣服,跳窗戶吧."
他的情人一看: "外頭下大雨你叫我跳出去?" "我先生如果逮到我們兩個,我們必死無疑。"女人叫道。
她的情人只好拿起衣服,從窗戶跳了出去。結果他縱身一跳竟然跳入一群馬拉松選手中。他只好一面提著衣服,一邊加入跑步中。
有個選手問他: "你習慣裸奔嗎?"他喘著氣的回答說:"是啊,這樣一來你可感覺到風輕拂過你的肌膚."
另個選手又問這個裸奔的男子:"你跑步時都習慣都會把衣物拿在手上嗎?" 他有點透不過氣來的回答,"是啊,這樣一來,比賽完我就可穿上衣服,開車回家."
那人又問說:"你通常都帶著保險套跑步嗎?"
裸體男子說:"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才戴".
2. 北京人的習俗有哪些
北京的「吃秋」習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後有「吃秋」之俗,民間亦有「立秋燉大肉」的俗語。為什麼要吃秋呢?這與先民們把夏季稱為惡季,夏老虎有關,舊京時環境衛生差各種疫病叢生,害病後體質瘦弱;又因數伏時節氣候酷熱潮濕,人們常出現胸悶不適、四肢無力、出汗較多、精神萎靡、胃納欠佳等症狀,使人體日漸消瘦,所謂「一夏無病三分虛」,古人稱這些症狀為「苦夏」。老北京還有「秋季補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語。正因上述的緣故老北京傳承著吃秋進補的習俗。吃秋,老北京時不同的階層人們有不同的吃法。一般中下層的百姓人家講究「吃秋鮮兒」他們認為吃新糧吃新的蔬果最富有營養。俗語曾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說,入秋後各住戶中的主婦們要嘗鮮兒,常去購買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麥磨成的白面,用這些新糧為老少一家人蒸制出美味的棗窩頭、棗饅頭、懶龍、花捲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飯等花樣主食,或者割點肉買點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製作出饞人的水餃、鍋貼、菜團子、糊餅、餡盒子等。家境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後常烹制紅燒肉、紅燒魚、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佳餚來貼秋膘。而舊京的一些社會名流、文人墨客、演藝界名伶們的吃秋則非常講究,常攜家人或約好友下飯庄飯館。聚餐,飲酒品嘗名餚或吃北京風味的烤鴨烤肉涮肉等名吃。一些人還有手提著全聚德的烤鴨或水果等相互饋贈之俗。這些吃秋及送禮之俗曾是舊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兒。另外秋季正是山貨水果蔬菜豐收之時,在舊京廟市上和街市果局裡及胡同里都有吆喝售賣舊京郊區盛產的核桃、栗子、柿子、蘋果、京白梨、山裡紅,以及平谷或桃郎家園的棗兒等山貨,百姓們常嘗鮮兒並儲存起來。如今北京人的生活無限美好,飲食上大肉大魚常吃再不缺營養去貼秋膘,人們在進入秋冬後更需多吃些蔬果五穀雜糧平衡膳食,以使人體更加康健益壽延年。
老北京的喪葬習俗:
靈堂設置和祭奠:人死後的停喪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長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極貧之家不計時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種種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殯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經是隨便的。早年人死後很少借廟宇移靈辦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辦事。人死的當天一方面准備棺殮,一方面就招棚鋪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桿,頃刻便成樓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術。所搭的棚按不同季節區分質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涼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兩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喪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涼棚」,次的只能支「布帳子」。喪事靈前應有「月台」,並有頭二三號之分。頭號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設階,二號稍小一點,三號設天井,只前方一階。窮家沒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欄桿,再窮連欄桿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紅錦
「落地罩」,左右設幔帳,由外看不見守靈的喪家婦女。靈前扎素花靈幃,前掛白布靈幃,棺前設紅錦大坐椅,椅前設靈桌,桌上設「悶燈」和五供。旗籍世家還在桌前設矮桌,上放「錫奠池」,池左設「執壺」和「奠爵」,備來賓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賜奠或尊長上輩致奠,即改設高茶幾,以便立奠。漢人不設奠池,體統的人家設高茶幾,預放香爐燃炭,備檀香,為來賓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內高香爐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紙黏妥,來賓舉香後,仍插入爐中。月台中心設藍布拜墊,上罩紅毯,表示喪家不敢請來賓跪素墊,而由來賓自行揭去紅毯以示謙遜。
北京生子習俗:
老北京的育兒包含大量滿族習俗。老北京皆知「子孫娘娘」、「送子娘娘」,是眾「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論旗漢)在家裡供奉著這位娘娘。無子者供之,是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這位「娘娘」原籍關外,是滿人進關時帶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滿族薩瑪信仰中的「保嬰之神」。原稱mama是滿語,意思是「奶奶」,即祖母,進關後依漢俗而改稱為「娘娘」,可能是漢俗稱女神為「娘娘」吧。依北京舊俗,生子滿三天必須「洗三」。老北京開玩笑說「人有兩個三,先洗三,後接三」。自從洗三那天開始,老北京的育兒中是滿漢舍璧的混合習俗。先說「掛線」。洗三之日可以掛線,彌月(滿月)之日也可以掛線。自姥娘家始(滿族稱外祖母為姥娘。(紅樓夢》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稱是華北漢族的稱
法),親戚皆可掛線,當然本家長輩也可給孩子掛線。掛線就是用藍白二色棉線掛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論旗漢皆有此舉。「線」實際上來自滿族習俗。滿族薩瑪信仰有「背燈換索」、「柳樹枝求福」請祭。「線」就是由「索」演變而來的。依滿族舊俗,為了孩子健康,用藍白二色線和碎布條捻成「索」,掛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媽媽」(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並用柳樹枝與神板相連。祭畢,將「索」從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媽媽口袋」里,掛在西牆神板下面。這是純滿族舊俗,來自其久遠先世。滿人入關將此俗帶人北京,成了老北京習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給孩子沐浴,這時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親友來賀時,將銅錢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這是漢族的古老習俗,但後來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沒有不添盆的。掛線和添盆說明北京育兒是滿漢合壁。滿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薩瑪信仰。滿人入關日久,至清中後期,滿人從漢人學得與信佛有關的一些舉動。依漢族古老習俗,最好將不好養活的孩子送到廟里,拜和尚為師。這個孩子雖仍養在家裡,但認為是已經出家為僧,稱為「記名和尚」。家長每年送給廟里一些錢以為謝禮。認為這樣一來,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災八難」不侵害出家人,不好養活的孩子就逃脫了災難。人們開玩笑稱這樣的孩子為「小和尚」。還有的記名和尚由其和尚師傅賜以法名,就更帶佛教色彩了。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至於婚配之年,必須「還俗」後始可議婚。怎樣還俗昵?原來有一番儀式。孩子成年後,家長與老和尚商議要當,訂出日期。到這一天,家長帶孩子到廟里,先拜佛,然後拜和尚師傅。事先己在殿門口擺下一條板凳。禮拜完畢,老和尚手執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見有一條板凳攔路,孩子從凳上一躍而過,跑出廟外,儀式完成。這個儀式稱為「跳牆」,這個孩子叫做「跳牆的和尚」。一跳了牆,就由僧返俗就是還俗。還俗後即是俗人,就可以議婚了。這是純漢族習俗。到清代後期,滿族人家的孩子嬌生慣養,所以不少到廟里記名的,後來跳牆還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連王公宗室家也有這樣的。「抓周」是汊族的古老傳統,滿族原無此俗。滿族原來的習俗是生男孩在門口掛弓箭,並無周歲抓物的舉動。清代末期,滿人家也效漢俗而行,也抓周,但與漢族稍有區別。滿族男孩抓周時,備有小弓小箭,還有小刀之類,總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獵傳統。女眷跪拜兔兒爺,兔子因繁殖能力極強而被認為是生殖的象徵,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兒爺,以佑人丁興旺。但兔兒爺被祭拜完後就成了兒童玩具。北京的兔兒爺造型滑稽,穿上武將服裝,還騎著虎。天津有兔二爺,造型就簡單多了,更像兔子。兔兒爺是北京文化里所獨有的。
北京年節習俗:
北京年節習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北城文化好鋪張,比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態比較重,比如花鳥魚蟲,多來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場,多以文人雅士為主,而南城有天橋,像大兵黃那樣罵大街的也成了藝人,位列八大怪之一。過去南城藝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內容更文雅一些。老北京年節關鍵詞吃年夜吃素餡餃子從現在的眼光看,傳統北京的年夜飯不科學,肉比較多,且以肥肉為主,這樣的暴飲暴食容易引發膽囊炎等,有害健康。但老北京人晚上吃的卻是素餡餃子,因為要敬神,而且製作復雜,比如要把胡蘿卜切丁,用香油煸炒。北京年夜飯不一定要有魚,老北京不是產魚區,所以對吃魚沒有特別的規矩,大戶人家有吃鯉魚要吃全身的說法,並不普及。在廟會上,鹵煮火燒一般大戶人不吃,因為不是「正經肉」,但豆汁卻是宮廷與民間都吃的。宮廷喝豆汁是為了餐前解膩,這和窮人當飯吃不一
樣,兩者做法也不太一樣。穿舊棉襖洗染成新過年要添給孩子新衣裳,但過去大多數北京人生活不富裕,因此往往是把舊棉襖拆了,洗一遍,染色,重新縫起來,這就算是新衣服了。冬天很冷,洗完的衣服一旦結冰,就不好乾,所以多用「烘籠」,烘籠為鐵制,把洗完的衣服掛上去,用家中取暖的爐子烤乾,往往需要一天。此外,一般家庭會買靛青,和衣服一起煮,30分鍾後,再用熱的淘米水泡一下,這樣衣服就重新被染了一遍藍色,使舊布看上去和新布一樣,但這樣染來的布比較容易掉色,不經洗。住破五之後修老房老北京都住平房,取暖條件不太好,此外,下雪後屋頂的瓦會被壓壞,而大部分房子都有漏水的情況,必須趕在春季前檢修,否則一旦下雨,房屋就有塌的危險。北京春節期間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後才能動工。特別是房屋比較簡單的崇文等地區,一到破五各家都在修房子,漸形成了「破五修房子」的習俗。玩舞獅不舞龍過去北京不允許舞龍,因為龍代表皇權,只能宮廷中太監舞給皇帝玩,事先必須有特赦才可進行。宮中舞的是「火龍」,龍體透明,內置點燃的油燈,在黃昏或夜晚時進行,蔚為壯觀。舞獅在北京比較普遍,但北京舞獅不像南獅,沒有過多的雜技技巧,主要講究威武庄嚴。初期很簡單,是一塊布,獅頭用泥巴或紙漿做成,非常醜陋,幾乎全是禿的。而南獅相對精細,但造型更像貓,沒有獅子的威風。
老北京年節風俗禁忌
正月初一: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飯(否則出門遇大雨)、葷食及葯品,忌打碎傢具(包括盤、碗、酒具等易碎物品),否則要連說「歲歲平安」。此外,白天不可午睡。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小孩說了,要用手紙擦嘴,以示小孩的嘴與屁股一樣,說了沒有什麼效力。
正月初二:有送財神者不可說「不要」,要說「已有」。
正月初三:不可以午睡。
正月初四:禁忌出門,傳說灶王爺來查戶口,不可外出。
正月初五:忌走親訪友,忌諱吃藕,忌梳頭。
正月初七:稱「人日」,忌諱動針線,不能打孩子。
正月初八:稱「穀日」,豐收之日,大家年假結束,都來上班互相送吉語吉言,大吉大利,恭喜發財。
忌殺:漢東方朔《占書》雲「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是說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所以民間有「正月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用刑」之說。
老北京飯桌上的講究: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准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贊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庄的選擇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
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後到另座飲茶。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范,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後要後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煙,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干凈。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樂樂,在飯桌上玩些游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干凈,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後給布菜、斟酒、倒茶、遞毛巾。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必須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誇誇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夥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麼規矩干什麼?」這時大夥才會放鬆,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里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贊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們也特別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
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老北京三伏天食俗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為什麼有這個食俗和俗語呢?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面條、烙餅的食俗。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雲:「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雲煮餑餑。」以上可見老北京人吃餃子歷史之悠久。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面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餡有一個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蘆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膩韭菜餡的,還有用鮮藕、木耳、雞蛋、口蘑製成的藕餡餃子。小時候家裡還喜歡製作瓜餡的鍋貼餃子。來源: 北京晚報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老北京社交會友禮儀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桃形、正方形等,裝在一個長方形紙板盒內。「小人件」是雙份,十六件裝在一個紙盒子里。過去,遇到女兒回娘家,給長輩拜年等,都要去糕點鋪買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後來,北京人送禮只要提一個裝滿各色糕點的紙盒即可,或是再提一個裝滿各種應時水果的小柳條筐,上蓋一方紅紙,便可走親訪友。家裡來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給客人現沏新茶,倒舊茶給客人喝是極不禮貌的。講究「茶要半酒要滿」。茶水不能倒滿杯,七成則可,否則也是對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時,壺嘴兒不能沖著客人。舊時大戶人家留客人用飯,一般是到飯庄去叫飯,時間不長,伙計即用車送到。由於保溫做得好,飯菜還是熱的。來了貴客,則要到飯莊裡吃。舊時宴請官長,或團體聚餐,或初交見面,不需到大飯庄,以整桌之席餉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煙,陪坐周旋,客齊入座。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類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邀飲。客起立,舉杯致謝,就座後,且飲且餐。先上冷葷菜,後上熱葷菜,繼之以最貴重的萊餚。諺語雲:「燕窩魚翅鹵鴿蛋,小炒點心果滿盤,魚盤鴨池醬鹵菜。」這種菜一上,吃飯就到終席了。所有的菜都適合吃酒,但不能空著肚子吃酒,在上萊時要附帶上小點心。吃什麼菜,配什麼點心。每進一菜,主人必舉杯勸飲酒,舉筷動食。宴中飲酒猜拳或行酒令。反畢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謝而去。一般人家,來了客人要請吃面條(抻或撈),表示讓客人長住下來。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來,主人則定要請客人吃頓餃子,以示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