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孩子給父母買了不喜歡的禮物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出於好意,給父母買了一些禮物,但是父母卻覺得這些禮物不實用,不符合自己的喜好,甚至是浪費錢。於是,父母就會責罵孩子,讓孩子以後不要再買這樣的禮物。
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心意沒有被理解和尊重,感到受傷和失望。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錯的,都不能讓父母滿意,從而失去自信和自尊。
其次,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不關心自己的感受,感到被冷落和排斥。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產生反感和抵觸,甚至是敵意和仇恨。
最後,孩子會失去給父母送禮物的興趣和動力,感到無所謂和麻木。孩子可能會認為送什麼都沒有用,都不能讓父母高興,從而失去對父母的關心和尊敬。
那麼,如果孩子給你送了你不喜歡的禮物,你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對孩子的感激和愛。無論你收到什麼樣的禮物,你都應該先感謝孩子,告訴他你很高興他想到了你,很感動他為你花了時間和精力。你應該贊美孩子的用心和創意,誇獎他的品味和選擇。你應該把禮物放在顯眼的地方,或者戴上或者使用一下,讓孩子看到你真正喜歡並珍惜他的禮物。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溫暖和接納,增強他的自信和自尊。
當然,如果你真的覺得禮物不適合你或者有什麼問題,你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和孩子溝通。但是,在溝通之前,你要確保你已經充分表達了對孩子的感謝和愛。在溝通時,你要注意措辭和語氣,避免批評和指責。你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他的想法和動機。你要用建議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告訴他你更喜歡什麼樣的禮物或者如何改進禮物。你要強調這是為了讓他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意,並不是因為他做得不好或者不夠。你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選擇,並且願意陪他一起去選購或者製作禮物。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增進你們之間的溝通和信任。
在收到孩子送給我們的禮物時,我們應該以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受,並且以一個溫柔和誠懇的方式去反饋。我們應該記住,禮物背後代表著孩子對我們的愛和關心,並且反映著孩子對我們的認知和期待。我們應該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情感紐帶,並且用我們的行動來回應和培養。
『貳』 如何禮貌拒絕長輩送的禮物
長輩送你的禮物就是他們的一份心意,我覺得作為一個晚輩,最好還是不要拒絕長輩們的好意吧!因為你拒絕他們,可能會讓他們感覺特別的傷心,有些長輩可能會覺得是自己送的這個東西不討你的喜,所以你才拒絕的。這樣他們的內心可能會很難受,所以為了不能傷害她們,就不要拒絕他們比較好。如果你覺得有一些不好意思,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你可以給長輩們包一個小紅包來表達你的感激之情,或者是給他們買一些保養身體的保健品.
『叄』 孩子不知感恩怎麼辦
我也是位父親,我的孩子很善良,不是自賣自誇。讓孩子感恩首先需要讓他知道你的不易,還有環境的渲染。多讓他看看感恩的電視吧,如果孩子很小的話。以身作則很重要。
說白了,一個人生長就是向環境學習過程。想想他接觸的人和事。依我看百分之九十幾的人不是合格父母。父母責任是最大的。現在的中國人當然包括我自己都是沒家教的人。家庭教育自一百年前就沒了。為什麼現在人的素質那麼差。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因此生孩子為父母是十分嚴肅艱難的事。至少就我目前的德行和教育我覺的還不夠格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一個故事眾所周知:古代有一個不孝順的兒子,編個筐背起老父親,把老父親扔進了深山老林里,當他回到家看到年幼的兒子也在編筐,他問兒子:「為啥編筐?」兒子答道:「將來把你裝進去,背到森林裡。」由此可見,孝心作為一種道德品質,是通過後天培養塑造的。家長有責任改變自己 「一切以學習為中心」的思想,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幫孩子找回遺失的孝心,不見親情淡漠。 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最擅長模仿,就像是父母言行舉止的「鏡子」,家長說什麼、做什麼,孩子很快就能學會。所以請家長行動起來吧,用你自己的思想、行動幫助孩子改變親情淡漠。
跟他講一些關於感恩,孝順的故事
通過影片,故事,演講,和現實事例,要讓他明白,感恩是人與人之間感情加深的紐帶。知道感恩,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幫助你。懂得感恩,人與人之間才會溫情。
孩子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
作為家長
一定要好好教導
讓孩子了解
多說就會管用的
——孟郊案例引入:案例一:周女士自述,「我女兒很聰慧但學習很粗心。為了促使她學慣用功,我天天下班後,都先給她做一頓營養可口的飯菜,然後陪她做作業,輔導她的功課。為此我放棄了很多聚會、娛樂和休息以及自己學習深造的機遇,但女兒對我的付出從來都不知道感激。為了給女兒買到她想要的衣服,我花了好幾個鍾頭去挑選,回來後她不滿意,穿都不願意穿,還給我發脾氣。如果有什麼好吃的,孩子也從來沒想過給我們父母嘗一點。」案例二:我的孩子小顏今年15歲了,家裡就他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了。我沒有上班,天天照顧著兒子。他個兒挺高了,長得也帥,成績在班上也還可以。可以說孩子還是比較省心的。但是就是有一點,我很頭痛,他在家比較冷漠,很自私,尤其是不孝順父母,親情觀念很淡薄,對爺爺奶奶也是大呼小叫的。爺爺奶奶是和我們住在一起的,就他一個孫子,所以看得也很重。請專家們幫幫我,怎樣才能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讓他孝敬長輩了?專家分析:在我國,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有兩種理念,這兩種理念來自於傳統和當代。一種體現在我國的傳統教導中,「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被很多父母所認同。他們認為,父母現在為子女付出,將來子女感激父母、回報父母是毫無疑問、天經地義的。另外一種則體現在當今父母的新觀念中,「養兒」並不指看「防老」。很多父母認為,家庭經濟條件好,老了也不需要子女來養,只要子女過得好。從事教導十多年的陳校長說,中國歷來就是一個講求「孝道」的國家,這里的「孝道」就包含「感恩」的成份。其實,無論何種理念,都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是以強迫的觀念或手腕。要讓孩子知道,「家庭中不僅僅只是父母對你付出,你也要學會向父母付出」。感恩是一個人基本的素質,是孩子情商教育的重要內容。
很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體諒父母,主要原因有:1、現在的孩子大多屬於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再加上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父母比較重視小孩的培養,也有物質基礎來滿足孩子的要求,所以,對孩子有求必應,呵護得無微不至,打理好幾乎所有的事情。正是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讓孩子對父母給予的一切都習以為常。孩子們獲得的愛太多、太容易,自然不懂得珍惜,進而忽略了應該感恩父母。2、孩子的知恩、感恩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需要在後天的教育中培養而成。可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評價學生的優劣更多是看學習成績,德育因而顯得微不足道。學習好就幾乎代表了一切,孩子的品德、個性培養被忽略。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和培養方式這也是感恩心理缺失的原因之一。3、現今社會有一種崇尚功利、實用、個性的文化潮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實用」、「功利」通常成為衡量標准,這對傳統的類似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恩文化形成一定的沖擊,導致社會大環境對感恩的自然遺忘,最終感恩教育明顯缺失和滯後。
案例一的孩子之所以不知道感恩父母,是以為父母對孩子要求百依百順,自己不吃,讓孩子吃,自己 *** ,讓孩子穿,任勞任怨,反而讓孩子覺得父母這么做是理所應當的。案例二小顏之所以對親情冷漠,主要是長輩們在撫養子女時,沒有對孩子進行尊敬父母、熱愛、孝敬父母的教育,沒有使孩子從小形成尊敬、孝敬長輩的意識。此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就是孩子的參照物,他們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的。如果小顏的媽媽和爸爸對爺爺和奶奶不好的話,小顏就會模仿,因此,父母怎樣對長輩,他就會怎樣對長輩。所以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自己對父母好,孩子也自然就會形成尊敬長輩,孝順長輩的意識。專家支招:
感恩來自於心理的滿足,來自於對人對事的寬容和理解,來自於一種回報他人和社會的良好心態。感恩,能夠促進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於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使人有積極的人生觀,有健康的心態。為了讓孩子懂得感恩,並不斷體驗和感悟到在感恩中成長的快樂和收獲,家長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1、愛孩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包攬所有的事情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確實需要大人照料,但不能包辦代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就會習慣於坐享其成。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解決的辦法是,當你教會孩子一種勞務時,你就應該讓他自己承擔起這個責任。例如,5、6歲的孩子學會了自己穿鞋子,父母就應盡量讓他自己去穿,不要包辦,有時還要讓孩子為你取鞋,取襪,做力所能及的勞務,逐漸培養孩子為父母服務的意識習慣。2、理性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應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堅決拒絕,並且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合理,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通過一些努力獲得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同時,父母也不要預先對孩子承諾太多。有些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總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這一切來得都很容易,甚至認為他本來就應該擁有,於是也不懂得珍惜。3、讓孩子學會分享
一開始孩子給大人東西,大人會說不要,孩子享用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會讓小孩覺得他吃好東西、擁有好東西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孩子習慣了被給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難在以後的生活中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個不懂得分享的人將來很難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每次給孩子吃東西時,應該當著孩子的面,自己也分一份吃,為的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吃東西要先讓父母吃,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謙讓」這棵文明品行的種子,同時,也表示對食物的冷熱甜苦辣的先試和共食,以示關心,以利增進兩代人之間的感情。4、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
如果家長在家庭中處於既是父母,而同時又是子女的情形,就更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要隨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家長是怎樣對待孩子的爺爺奶奶的,孩子是會模仿的。身教比言教的影響更大。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如果老人離得較遠,應該經常給老人打打電話。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教。
很多人都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這就是身教的力量。5、欣然接受孩子的「給予」
當孩子想要幫助你做事情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說「不用你管,你把書讀好就行了」。這樣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且父母最大的責任不是讓孩子學會讀書,而是讓他首先學習做人,這是他能好好讀書、把書讀好的基礎。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報,他才會懂得珍惜、懂得體諒。如果孩子送了你禮物,不管禮物多麼粗拙,你都要欣然接受,並對孩子表示感謝,有時候還可以把孩子的禮物展示給親戚朋友看,讓孩子知道你收到他的禮物是多麼欣慰。6、常與孩子敘舊
隨著時光的推移,孩子常把父母的養育新老淡忘得無影無蹤,而父母只是默默地盡著義務,毫無怨言很少計較報酬和指望報答,這樣會導致孩子面對養育之恩「受之無愧」。在孩子懂事之後,父母可以以敘舊的形式,把家長為他們嘔心瀝血的一些往事,講解給孩子聽,潛移默化地烙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會使孩子慢慢增加進行孝敬父母的心理作用。千萬不要把這些事當作「口頭禪」,這樣會適得其反。
其實值得感恩的不僅僅是對父母,還有對師長、親朋、同學、社會等等都應該抱有感恩之心。
只能嚴加關注關心、適當給於開導、讓其能在年紀小的階段糾正、大了就麻煩啦、不好管教!
首先是很多家長慣的。什麼都照顧的無微不至,生怕虧待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覺得是應該的。生活條件好覺得什麼來的都很容易。外加獨生子女讓孩子之間沒有競爭和互相學習,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另外中國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只重視分數,不重視做人的教育,造成很多高分低能、自私任性的書獃子。
看些感恩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或者讓他跟著體驗一下工作的辛苦,做家務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