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父母老了需要姊妹們伺候出錢的時候,往往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呢
你對生活要求太高了。
父母老了,需要伺候,需要花錢, 成為了負擔,做自己的,隨別人去吧。
給老人花錢,建議量力而為,不要太計較。
願意伺候老人的,多伺候,不願意的,就少伺候,只要和諧,老人能過的下去就好。
老人生病,不是非要進口葯,護工全天候,怎麼能承受怎麼來,不要比較,裂薯不要攤牌,畢竟姐妹性格不同。
1、不用懷疑,這就是人性,幾乎每家都這樣。
2、越窮的家庭越容易在父母養老問題上出矛盾,最後導致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對簿公堂。
3、所有關系的本質都是利益關系,包括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4、父母對孩子可以傾盡所有,但孩子對父母大多數不會,反而會互相推諉、扯皮。
5、子女成年,都想獲得更多的利益,避免更多的責任。分錢、分房比誰都積極,一提到出錢照顧,就都往後躲。
6、小時候,父母覺得多生,孩子有個伴,長大了,想讓賺錢多的,幫助賺錢少的,但實際上都各懷心思、盯著爹媽那點財產,互不相讓。
7、孩子大了,都各自成立家庭,關系就復雜了。尤其是有了差距,各種矛盾就出來了。都覺得自己應該少出錢,多得財產。
8、家裡子女都有錢,還好,越窮的家庭,在利益面前,矛盾越多。
9、人性,不願意看到身邊的人比自己好,親戚之間也是一樣。人長大了,就有了私心,凡事平衡利弊。
10、都說養兒防老,但真到出錢、出力的時候都往後躲,分錢、分房的時候又向前沖。
11、人老了,價值降低,子女們照顧、出錢都要講條件、盯著利益,都想從父母這多撈點好處。
12、現在的人,都看透了,所以放開二胎很多人也不生了,沒勁。生這么多,到最後還是各過各的、矛盾重重。
13、養兒防老是不可能了,多存點錢是真的,到老了,自己有錢是保障,靠別人沒用。
這個問題的實質,純粹是觀念在作怪。為什麼這樣說呢?草民寫寫,大家看看,是不是這個理?
一、年老觀念。陳年老舊的有一種觀念認為: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雖然現在的人們都不說了,但在實際行動上還是存在的。比如不管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大多數的老年人(兒女雙全的),都會把自己積攢的財產金錢給兒子,很少有平均分給各個兒女的,特別大宗房屋財產等。
二、輕年觀念。在市場交易條件下,已經形成物資掛帥,金錢第一的觀念。雖然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離開金錢在市場經濟里是萬萬不能的。從出生到上學要錢、生活用錢、走路過橋收錢、居民小區物業交錢、有病住院花大錢,吃穿住行都用錢,沒錢寸步難行,有錢走遍天下。
金錢雖然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但是人活一天一時一刻,都離不開金錢的支撐。現在的年輕人花錢容易掙錢難,房貸、車貸、學費貸,貸貸壓得他(她)們喘不過氣來。一顆汗珠摔八瓣掙來的錢,多花一分,比割肉還疼。
三、攀比觀念。當父母年老體弱,不能掙錢幹活,特別是需要伺候的時候,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沒得攀比;只要有兄弟姐妹的,就有得了攀比。要求輪流伺候、輪流贍養、共攤老人贍養費用,共同支付現金金錢,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攀比和爭議。
四、假若老人沒有陳舊觀念,對待兒女能一碗水端平,家庭財產金錢在兒女之間平衡分配;假若年輕人掙錢容易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將金錢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假若兄弟姐鋒輪妹之間沒有那麼些攀比,不在乎金錢現金分攤多少,經濟條件實力強的主動多擔些,經濟條件差的多出些力,勤肆基者跑些腿。相互諒解和理解,共同贍養老人就不會發生那麼多得矛盾。
五、正是由於,陳舊觀念的存在,兒女得到的老人的財產金錢不均勻,各自心裡不平衡;金錢第一,把錢看作磨盤大和重,出錢好比割肉;攀比觀念嚴重,三攀兩比特別是男孩得到父母財產金錢,攀比姐妹出工出力流輪贍養老人還不算,還要要求姐妹出錢,往往就是以上三種觀念造成結果的疊加,而使矛盾凸顯或暴發。
不知大家怎麼看?敬請參與評論。
父母關愛如潮水,
歷來高處往低流。
不求感恩不圖報,
春繭到死才罷休。
辛勞到老多病痛,
兒女贍養踢皮球。
生養之恩終身報,
莫將良心腦後丟。
每聞此事多義憤,
無奈只能打打油。
同事阿湯今年41歲,是家中最小的兒子,但他是父親年輕時在外瀟灑的「後果」,也就是非婚生子女,直到三歲半才被父親帶回家。
這個大家庭里,他有兩個哥哥,兩個大姐姐。大媽看著他被親生母親拋棄,很可憐,心裡雖然有苦楚,但為了幾個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她不哭不鬧,繼續過著日子。時間長了培養出感情,也待他視如己出。
哥哥姐姐們都比他大得多,因為太小,長得又可愛,都喜歡抱著他玩,對他根本沒有排斥。他和這家裡人和睦相處了幾十年,現在兩個姐姐都已經退休了。
為什麼父母老了需要姊妹們伺候出錢的時候,往往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呢?這個問題,以前我認為只有在農村才出現,現在因為阿湯面臨著家庭矛盾,還有同事閑聊時的各種補充,我才注意到,城市裡這種現象也是比較多的。
阿湯的父親十年前去世後,沒有退休金的老伴只有一些撫恤金,當時子女們決定每家每月補貼她200元生活費。前些年她行動自如時,就自己獨立生活。
但如今老太太78歲了,人一老各種病就不斷出現。老太太氣管不太好,總是咳嗽,尤其到晚上咳得喘不過氣,無法躺下睡覺。
兄弟姊妹們出錢,帶著她去過幾個大醫院,各種儀器檢查也做了,無數次住院,病情只是得到緩解,沒有根治,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犯。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時間長了,不光因為母親看病需要花錢,還因為護理問題,姊妹之間的矛盾也出現了。並且針對阿湯的問題最多。
兩個姐姐雖然都退休了,但她們也有自己的婆婆、孫子、以及一大堆家務事要照顧要處理。但是對自己的親媽,她們開始也做出了長姐的表率。
姐兩個開始在陪護母親住院時,一個陪白天,一個陪晚上,擦身、喂葯換洗衣褲,一天天沒完沒了的忙著,也很累人。
她們的子女建議請個保姆幫忙,但老太太不同意,她覺得自己養大了這么多兒女,還要讓外人來照顧自己,會讓別人笑話。
頭幾次住院,兩個姐姐為幾個弟弟著想,讓他們安心上班,基本不要求他們做什麼事情。
但後面她們感到弟弟們彷彿心安理得,不光很少來看望母親,還覺得兩個姐姐退休了,照顧老媽是理所應該的。
弟媳婦們更是把自己當外人的感覺,有時間出去 旅遊 也不來替換她倆,還在朋友圈裡曬各種美照,她們心裡漸漸地有些不平衡。
雖然是自己的親媽,自己應該照顧,但當年她們結婚時,家裡條件不太好,基本沒有什麼嫁妝。
而對於娶弟媳,老觀念的父母還是盡了全力的。有定金,有戒指,後來還給他們帶孩子。家裡有什麼好的,都等著兒子兒媳們回來吃。老人心裡對這些兒媳比對女兒還好。
看見兩個姐姐挑理,兩個大弟弟就分別做自己老婆的工作,讓她們有時間去替換一下姐姐。雖然這兩個媳婦對大姑姐的挑理不服氣,但還是提著東西去看望了幾回,並說了些好話來哄老太太和兩個姐姐開心。
只是阿湯的妻子怨言太大,她認為婆婆又不是老公的親媽,雖然有養恩,但也並沒把阿湯培養進大學。再說他們結婚生孩子時,婆婆年紀大,身體不好,也沒給自己帶過孩子。
在媳婦的陳年舊賬一件件擺出來時,阿湯也被洗腦了一般,覺得老太太年紀越大,對自己越沒感情。所以他對兩個大姐的要求,就沒有去理會了。
另外兩個妯娌看見最小的弟媳不出面,也放出話來,以後大家都一樣,她不管我們也不管。兩兄弟打電話把三弟罵一頓,說他是白眼狼,至此,兄弟之間加深了隔閡。
這事過去不久,對於出院後回家休養的老太太,到底要怎麼樣照顧、由誰來照顧的問題,幾姊妹聚在一起協商。
兩個姐姐提出,父親去世群前已經把房產做了分配,歸三個兒子所有。那麼對於母親的照顧也歸他們三家,每家來照顧四個月。如有特殊情況,她們可以臨時替補。
可阿湯的媳婦跟阿湯提出了反對意見,如果是親爹親媽,他們有義務,可這個大媽,她應該由她的那些親生子女照顧,為什麼非要牽扯到自己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阿湯和他媳婦的想法是錯誤的,這並不是旁觀者清,因為這是一個常識問題。
法律規定,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發生在婚生子女與父母間,而且也發生在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間,養子女與養父母間和繼子女與履行了扶養教育義務的繼父母之間。
阿湯三歲多就來到老太太身邊,也跟哥哥姐姐一樣,管老太太叫媽,至少也老太太的養子吧?所以他現在對老太太,不光要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他還有對老人精神上慰藉的義務。
家有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子女該怎麼辦?要想讓老人過個安穩的晚年,子女之間必須要搞好關系。合作共贏,不光指事業上、單位里的夥伴,也可以用在家庭事務中。
首先每個人都要重視「責任」二字,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為家庭做一點,少一些自私自利之心。
第二是懂得謙讓包容。兄弟姊妹之間不要事事針尖對麥芒,多理解他人的不容易不方便,多為對方著想,少挑剔,少指責,避免話趕話引起的沖突。
第三要勤於溝通,善於溝通。有事盡量用商量的語氣,說話是要解決問題的,不是要氣人的。笑著說話,或是自我調侃,製造戲劇化效果,也許矛盾就在笑聲中跑得無影無蹤。
最後還要明白,人生短暫,緣分難得。能有緣當兄弟姊妹,當姑嫂妯娌,那靠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靠前世修來福分。
為了大家庭的和諧,凡事想開點,不要事事斤斤計較,不要勾心鬥角,不要貪小便宜。最重要的是不要光讓自己開心,讓別人傷心。
這些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些難,要靠個人的修為吧。但心胸開闊一點,人就活得輕松愉快。何必把自己每天弄的苦大仇深呢?
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資本主義的人生觀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事事與自己為中心對自己要求的寬而對別人要求的嚴。父母年輕時都是給予子女的,當父母老了干不動了收入少了反而需要子女照顧時,姊妹之間的矛盾自然而然的就會來了,如果這時再需要拿錢時就等同於從自己身上割肉一般,俗話說得好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錢本身是用於商品交換的工具,可以用來購買商品,買自己需要的任何物品,也可以把自己手中的剩餘商品賣出去變換成錢。自己手中錢的多少顯示出這個人擁有 社會 財富的富有程度,因此人們都會積累自己手中的錢來增加財富。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要錢買玩具,買零食。錢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紮下了根,關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讓孩子做家務,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不讓孩子過不勞而獲的生活。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是很辛苦的把他們養大成人,要讓孩子懂得感恩。豎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把錢看的太重,更不可以偷盜父母的錢財。滿足自己的私慾。從小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長大成人後就能夠最大程度的避免,父母年齡大了需要子女伺候和出錢時,姊妹們產生矛盾的尷尬事情發生。
不講大理說實際,兄弟姐妹因贍養老父老母的問題產生予盾是常有的事,雖然血緣關系最近卻都有自已的家庭,雖然都是父母親生但性格各異,雖然都成家立業但經濟能力有大有小。因而不同的個體面對相同的問題一同解決不產生矛盾那才怪呢!只是矛盾大小而異。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做為兒女贍養父母,養老送終,是義務,也是行天下之大孝。所以每個子女都有孝心,表達方式不同,處事方法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兄弟姐妹因贍養父母而產生矛盾,有大有小,有因為錢財的,也有因為日常照顧護理的。不同的家庭產生矛盾的原因各不相同,不同的家庭處理矛盾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有了小矛盾兄弟姐妹努力及時化解,矛盾也就凸顯不出來,有的家庭有矛盾不解決,小問題變成大矛盾,最後鬧得家不安寧,父母悲情離世。
為什麼兄弟姐妹會在父母本應安享晚年的的時候因為出錢出人的問題產生矛盾呢?可能有幾下幾種情況:
一是父母因各個時間段經濟能力不同,對子女扶養,教育、成家安置等方面給予的不同,子女會誤解父母,對父母產生偏見,在特定的時候表現出來。
二是有些父母在對待子女之間平衡問題上確實有偏心,造成父子、母女、兄妹之間日成生活就有矛盾,關健時候矛盾暴露出來。
三是確有個別子女拿雞毛蒜皮小事說事,不想出錢出人贍養父母。特別是一個家庭的老大出了思想問題,矛盾凸顯的更快更激烈。
四是兄妹按照規各人平均一份的思維處理父母贍養費,伺候時間等問題吋,會因家庭經濟能力,家庭經營產業性質等不同因素產生矛盾。
我講一個例子,也是我的親戚,兄妹五個,四男一女,父親三年前過世,母親健在。他們的父親是因腦中風倒下後,間斷性的在醫院住了半年,兄妹四個都是做生意的,唯一的女孩在大城市做生意,只有排行老五的弟弟是打零工掙錢養家,開始也因出錢出人問題產生了矛盾,後來兄妹五個坐在一起商議解決辦法,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做生意的四兄妹平攤父親的住院治療費後,各忙各的生意,有時間就到醫院去照看護理,老五負責父親的全天候護理,四個哥姐再每人每天出一百元,計四百元交給老五,用於日常護理用品開支,父子倆一日三餐生活費開支,餘下部分是老五的護理費,半年後他們的父親在醫院安祥地走了。父親走後,喪事辦理所有費用由老大和女兒一同出,辦事收到的禮金全部歸母親掌握,因為母親生活能自理,用於母親生活開支和小病診治,大病住院按對待父親的方法處理,母親百年之後結余全歸老五。不是推崇這種方法,只是贊同他們的做法,至少能讓父母安渡晚年。
最近,見到一個真實的事例,讓我為之唏噓。
有一個老人,七十歲,有兩個兒子,老人說自己傾其所有積蓄,為兩個兒子在城裡交了首付,都買了房子,兩個兒子都從農村搬到城裡居住,自己住在農村,種地種菜維持生活。
兩個兒子的生活都很好,老大有兩輛私家車,老二有一輛私家車,他們都在城裡有生意做,一年的收益還算可以。最近,老人有病住院,花費三萬多元(都是老人借的),出院後,給兩個兒子說明情況,想讓他們分攤醫療費,結果老人告訴我,從那以後,兩個兒子的電話都打不通了,都停機了。
聽到這里,我非常氣憤,竟有如此不孝之事。究其原因,主要都是自私自利佔領了他們的大腦,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的辛勤付出,都被拋棄、丟掉個凈光,私字占據了靈魂, 情感 被放棄,最終才會有要出醫療費時,各打各的算盤,逃避責任,讓老人傷心欲絕。
人老都會變得恓恓惶惶,在幫助兒女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的積蓄花費的一文不剩,當等自己用錢的時候,再向兒女伸手要錢時,情何以堪!
因為出錢出力的事不是人人都自願的!
家裡有兒子的,經濟可以的話,是沒問題的,但是父母是兒子的也是女兒的,女兒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多孝順,不是等到死了才來出幾千幾萬才叫孝順好嗎?我們這邊的例俗就是女兒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是不需要出錢的,父母死了,有錢的就拿幾萬這樣就說這女兒孝順,呵呵。反正我不當這樣的女兒,我媽現在在老家,只要她需要什麼東西叫我買我馬上就買,她要看病我馬上就帶她去,反正我不可能等她死了才來假孝順,沒任何意義。
說句公道話,毛主席時代重視對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傳力度,大家的覺悟都相當高, 社會 風氣也特別好!兄弟姐妹雖多,但對父母還是十分孝敬的。崇拜金錢的時代,獨打鼓獨劃船。各自為陣,兄弟姐妹各爭上游,惟恐混得不如人意,遭外人白眼,還會被家裡人看不起,對於父母的贍養也就成了棘手的難題。父母是共同的,也就是「公」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家庭了,父母老了就成了他(她)們的累贅和棄子。沒有巴結和奉承的價值了,把父母養育之恩視而不見成了理所當然。絕大多數有良心有孝心的兒女是懂得感恩的,那怕自己苦點累點,也不會讓自己的父母晚年悲涼!但極個別子女心胸狹隘,仇恨父母對兄弟姐妹的關心照顧和財產分配不公平合理,於是以拒絕對父母的贍養侍候照料為由,以釋放對父母兄弟姐妹的不滿情緒而反目成仇,矛盾就這樣升級了。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每個人所成長的時代和環境是不同的。兒女養多了,任何父母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公平。反之,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兒女,這么多兒女贍養自己的一雙父母你們能公平嗎?如果你們坐事不理不盡孝道法律和天理是不容的!
2. 我們結婚了,你爸媽的錢就是我的,鳳凰男的這種想法你怎麼看
我們身邊長輩圍在一起,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誰家的孩子孝順,父母沒有白養活這個孩子;誰家的孩子不孝順,父母真的心寒。為人子女,父母養育我們長大不容易,孝順父母人之常情。「你養我們小,我們養你老」,這句話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圖|網路
我一直認為孝順父母是應該的,男女都一樣,但最近因為我老婆和她娘家的一些行為。我開始覺得有些人,不值得你付出。我家在農村,家裡條件一般,不過我爸媽一直堅持供我上學,就是希望我以後能有好的發展。我如願考上了大學,但畢業後選擇回老家。
但我老婆不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吧,你願意自己帶孩子,我也沒辦法。但我真的不想因為錢吵架,可現在不吵真的不行了。我也替我爸媽委屈,他們一直偷偷給我錢,幫襯我,不然我老婆每月這么貼補娘家,我們小家庭的日子早就沒法過下去了,畢竟小孩子開銷真的不少。我提出要回工資卡,以後只給她娘家生活費,別的就看情況,沒必要就不給了。
她不肯,說:「我們結婚了,你的錢就是我的錢,我想怎麼用就怎麼用」。說完帶著孩子回娘家了,我一點都沒有妥協接老婆孩子回來的念頭。反正我老婆和她娘家的意思是我媽媽當初沒做好,現在就應該受委屈。但我覺得我媽媽沒有錯,我想好了,過幾天和我老婆再好好說一下,要是她堅持自己沒問題,那我就要提離婚了。大家覺得這段婚姻要是散了,到底是誰的問題?
3. 「結婚後,我成了婆家的外人,娘家的賊」,你怎麼看
一個女生,向我描述了結婚以後,她感受到的自己在婆家和娘家地位的一種尷尬。
當然,這種尷尬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存在。
表面上看起來,她的婚姻不錯,和婆家還有娘家的關系也都蠻好。
所以,這種尷尬只是在生活的各種細節下,偶然讓她心裡升起的一種難過和無奈,有可能是因為一句話,也有可能是因為某個不經意的動作。
要是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她是這樣說的:結婚後,我成了婆家的「入侵者」,娘家的賊。
入侵者應該怎麼解釋呢?
就是,她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真正融入婆婆這個家庭。
當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一家人,但是實際上隔閡是天然而生的,是不能強求非要婆家把她當作女兒的。
她也不認為,婆婆有多麼不好。她說婆婆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一輩子勤勤懇懇,和老伴在外打工,把兩個兒子養大,供他們讀書。兒子都成家立業以後,人生就已然走過55個春夏秋冬。
這種人生經歷,和她的父母也差不多。
她有次回娘家玩了一周,母親就說這一周吃飯花了多少錢,然後她給了母親800塊錢,母親才終於沒說了。
有次,母親帶著她的兒子出門,有人問又抱孫子出來玩了嗎?她的母親回:「哎,也不是自己家的,野的。」
她當時在後面聽到這話,都驚呆了,但還是沒說什麼。
走的時候,她給母親說想帶點家裡的香腸和臘肉走,她的母親下意識說:「你和你姐一樣,結婚了還總回娘家偷東西。」
然後,她拿了錢,母親才給她准備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她的母親也還是很關心她和姐姐,經常給她們打電話,詢問她們的生活。
只是這種愛,隨著她們的結婚,好像被分裂了。她的母親愛她們,同時也認為她們和自己不再是一家人。
她並不想這樣,但她無可奈何,這是她父母根深蒂固的想法。
她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成長還有諸多變化,都是在結婚以後。
就像她說的一樣,以前總感覺自己還小,是個孩子,思想也並不成熟,而婚姻這件事,一下子讓她原先簡單的生活跨度到家庭之間的柴米油鹽,細枝末節。
她有時會後悔,說要是早知道,再晚兩年結婚就好了。但是看著孩子的時候,她也感覺一切都值得。
我想,這種改變,是每個人面對婚姻後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