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家長
每個孩子的性格喜好和成長環境不同,所以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家長也是因人而異的。然而,一些基本的行為准則和教養方式可以幫助父母成為孩子們喜歡的父母。
1. 關懷、包容和理解:孩子會喜歡那些能夠關心、理解、尊重他們的父母。父母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感受和問題,不要強加自己的意見。同時,家長應該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讓孩子感到在家庭中被認可和接納。
2. 激勵和鼓勵:孩子會喜歡那些能夠激勵和鼓勵他們向上發展的父母。家長應該盡量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並適當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陪伴和指導:孩子會喜歡那些能夠陪伴和指導他們成長的父母。家長應該盡量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和溫馨的家庭環境,陪伴孩子度過成長中的不同階段。同時,家長也需要適時地為孩子提供建議和指導,幫助孩子學會處理各種情況。
4. 明確界限和責任:孩子會喜歡那些能夠給他們明確界限和責任的父母。家長應該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以及什麼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家長需要養成良好的家規家紀,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權利和自我約束能力。
總之,孩子喜歡的家長往往是那些能與他們建立良好關系、關心他們、引導他們和尊重他們的父母。這些行為准則和教養方式不僅使孩子感受到愛和關懷,還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良好的性格、態度和行為習慣。
⑵ 怎麼讓兒女變得孝順
培養孝順的兒女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需要父母的耐心、智慧和堅持。以下是一些建議:
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父母的結果。如果父母對待自己的父母(即孩子的祖父母)態度尊重、關心體貼,孩子們自然會學習並效仿這種行為。家長應該通過實際行動展示如何尊敬長輩、關心家人。
愛與陪伴: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陪伴,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對家人的深厚感情,也更願意為家庭做出貢獻。
教育引導:從小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可以通過講述家族故事、分享父母的經歷等方式,讓孩子了解長輩的付出和犧牲。
樹立榜樣:向孩子介紹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孝子賢孫的故事,通過這些正面典型來激勵孩子學習孝順的行為。
責任感培養:鼓勵孩子承擔適當的家庭責任,如分擔家務、照顧弟妹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培養責任感。
溝通互動: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也要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通過有效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
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特別是孝道文化的傳承,讓孩子明白孝順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個人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揚鼓勵:當孩子表現出孝順的行為時,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
解決矛盾: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但關鍵在於如何處理。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用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激烈的沖突,這樣可以維護家庭成員間的和諧關系。
共同活動:組織家庭活動,如節日慶祝、家庭旅行等,增加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和情感聯結,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自然培養出對家人的愛和孝順之心。
教育投資:投資於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更重要的是品格教育和情感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如閱讀、討論、參加志願服務等,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適度的物質生活:不要過度溺愛孩子,適度的物質生活可以讓孩子更加珍惜所擁有的,懂得感恩和回報。
社會交往:鼓勵孩子參與社會交往和集體活動,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學會尊重、理解和關心他人,這些品質同樣適用於家庭關系。
定期反思:定期與孩子一起反思家庭關系和個人行為,鼓勵孩子思考如何更好地孝順父母和關心家人。
持續關註: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需求和問題會發生變化。父母需要持續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及時調整教育方法,確保孝順的價值觀得以延續。
總之,培養孝順的兒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和努力的過程。父母要有耐心和恆心,用愛心、智慧和行動去影響和教育孩子,最終培養出既有能力又有孝心的下一代。
⑶ 當一個合格稱職的父母並不容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
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後,每一個父母都會希望能夠做一個合格稱職的父母。但是在生活中想要當一個合格稱職的父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誤了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身為家長要知道,在面臨孩子犯錯誤時,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犯錯誤。有很多家長就會對孩子進行劈頭蓋臉的一頓批評,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犯錯誤和家長也會有很大的關系。
對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忘卻父母的身份關系。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拿自己是父母的身份去逼迫孩子。作為父母要知道沒有哪一個孩子會希望和父母站在對立面,也都會希望能夠和父母好好的溝通。在溝通的時候家長盡量先聽孩子說,而後家長再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知給孩子。
⑷ 想一想你的父母是如何關愛你的,寫幾句心裡話送給他們
1、我們要感恩父母,感念父母對我們生命的賜予和生活的辛酸與滄桑,感謝父母對我們的無私付出和養育之恩,對父母長輩多一份體貼,多一份關懷,多一句問候,盡孝心,重人倫,付親情。
2、父親母親對你多年來的付出,卻沒有想得到什麼回報。他們只希望你能快快樂樂成長、學習如果他對你只有一點點的恩情,你也應當回報他,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就是這樣,感恩是我們中華美德,是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的,感恩他人。
3、我們要感恩父母,因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長大成人,為我們構築舒適溫暖的家。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入學升學到擇業擇偶,父母無私的關愛陪伴了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然而當我們真的長了翅膀飛出父母身邊以後,漸漸淡化了父母的恩情,總以沒時間為借口來搪塞。
4、感恩敬孝,一直是中華傳統之美德,更是是做人之基本准則。胸懷感恩敬孝之心,飲水思源,進而知恩盡孝不忘本,均乃中華孝道之本,也為徳之本。敬孝不僅是人之美德,也是中國人品德形成基礎,更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5、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父母育我成長,感謝父母把我送入學堂,讓我學會做人、做事。感恩、知恩、報恩,感謝父母。我感謝父母,對父母的愛,不是我用一個感謝就可以表達的,我會用我的行動來證實我的感恩,用我現在的努力來換取我將來的成功。感恩父母、知恩父母、報恩父母。
⑸ 什麼樣的父親才是成功的父親
優秀的父親,曹操大概也能榮幸入圍。他的那群兒子們窩囊廢基本上沒有,眾多子弟不僅能力過人,而且體現能力的范圍也各不相同,而這一切和曹操的教育和引導是分不開的。
顯示所有大圖
曹操的長子是曹昂,而不是人們熟知的曹丕。史書上記載他為人至孝,年僅弱冠就被舉為孝廉,而且文武雙全,曹操似乎也在刻意培養他,讓他跟隨自己南征北戰。但在第一次征討張綉的時候,已經投降的張綉突然反叛,曹操坐騎受傷,孝順的曹昂將自己的馬讓給父親,結果被追兵殺死。
日後成為皇帝的曹丕在曹昂之後成為長子,曹操沒有少下工夫培養他。史料記載,曹丕八歲能寫文章,有逸才,成年後博古通今,諸子百家無一不曉,而且善於騎射,劍術高超,這和曹操的教育和熏陶是分不開的。
曹操為了使他避免貴族弟子的傲氣,曾有意讓他遭受「打擊」。建安十五年,曹丕為司徒趙溫徵辟為官。曹操特意上書漢獻帝說:趙溫徵辟我的兒子,沒有按照朝廷徵辟的規矩辦事。結果曹丕這個官居然沒有當成。仔細分析,曹操的目的還是讓曹丕多走點兒「彎路」,盡快成熟,可謂用心良苦。
曹操兒子中最為人們熟悉和同情的就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的確是位天才詩人,十多歲就「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對於這樣一位文學「天才」,曹操似乎採取的是激勵式培養方式。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故意說:你這是請人代寫的吧?曹植回答「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事後證明了曹植的確有脫口成章、下筆成文的才能。
曹操另有一個小兒子曹沖,他有可能是曹操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曹沖字倉舒,「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沖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嘆。
曹沖不但聰敏過人,而且心地極好,秉性善良。曹操的馬鞍放在倉庫里被老鼠啃了,按當時的規定保管馬鞍的庫吏很可能被殺頭,庫吏心驚膽戰,想自己自首請罪,但還是極為擔心腦袋不保。此事無意中被曹沖聽說了,曹沖說你三天後再去匯報,接著拿小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弄得跟被老鼠啃過一樣,然後在曹操面前裝出十分憂愁的樣子,曹操就問了:「倉舒啊,你怎麼不高興呢?」曹沖就回答道:「我衣服被老鼠啃了,大家說老鼠啃了人的衣裳,對衣裳的主人是不祥的兆頭,所以我發愁啊。」曹操安慰道:「那些人是瞎說的,你別為這事擔心。」
不久庫吏趁機前來報告說馬鞍被啃了,曹操笑道:「我兒子衣服穿在身上還被老鼠啃了,更何況馬鞍是放在倉庫里呢?」於是庫吏什麼責任都沒被追究。如果仔細分析,曹沖的「小動作」,再加上庫吏非常「湊巧」地出現並報告,以曹操的智力如何會不知道是曹沖要為庫吏開脫?但可貴的是曹操維護了小孩一顆聰明善良的心,這何嘗不是曹操做父親的獨到之處呢!
從曹操這幾個兒子的卓越表現來看,他們都具有天賦,而可貴的是曹操很好地維護了他們的天賦,給了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而且善於引導,盡量使自己的兒子向「全才」的角度發展,所以他的兒子才幾乎各個優秀。從這一點來看,曹操是一位好爸爸,是一位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懂得人的成長規律的好父親。這就是一代「奸雄」的父子情結。
⑹ 作為家長應該著重為孩子做些什麼
對孩子的教育,父母應該為此做些什麼呢?
做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應該從自己的心理准備開始,然後隨著孩子不斷增長的年齡,因人施教,因事調整,因時變化。家長的教育心理是教育方式方法做重要的處事基礎,因此,本人著重從心理的角度做些論述:
一、要有與孩子交朋友的心態。
以孩子的心理接近了,你才能了解孩子不同生長時期、不同事態的心理變化,才能與孩子一道共同解決他她們遇到的難題和困難。
曾有這么一幅「描述了四年級學生的心理分析」的漫畫: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坐在地鋒慶上哭著,父母在旁邊捶首頓足。父母說:「我們把心肝都給你了,你還要我們怎麼樣呢?」。可孩子說:「你們生我的時候怎麼不要張使用說明書呢?」是啊。家用電器什麼的都有使用說明書,不按說明書操作會出問題的。而我們的孩子沒有使用說明書,就要我們去仔細了解他的性格特點了,根據不同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否則也會出問題.單純地打罵絕對不是好辦法,傷了孩子自己也更傷心。孩子進入中年級思想從單純走向復雜,也就是說想的事情多了,開始有自己意向,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有些家長在說的:「我們孩子很強,不聽我們家長的話了。」但是他們的辨別力弱。不能把社會上的是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這也就要求家長經常給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誡,經常提醒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給他明確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大人的「口風」必須一致。不要爸爸這么說,媽媽卻是那麼說,這樣孩子就更辨別不清楚了。
二、家長平時的教育應該和注意做到以下的幾個方面
1.真正關愛孩子
(1)把你的時間留一點給孩子。
每天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時間坐下來,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和孩子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可能有家長會說,學生一天到晚都在學校,沒時間和他們交談。這就錯了,時間就像海棉里的水,是擠出來的,每周回家後,可以少看一下電視,少上一次電腦,與朋友喝茶時間調整到孩子上學時間。和他們談談,問一問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等。
②和孩子一起外出。
節假日帶孩子一同去戶外散步、上街購物、下地幹活,有條件的帶孩子出去旅遊、參觀。拓寬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③和孩子一起看書,看電視。
陪孩子看一些有益於他們身心健康的書和電視節目,並適機交流觀後感,培養孩子的鑒賞能力。
(2)把你的愛送給孩子。
我們中國的家長,喜歡用最發達的食指,動不動就用食指指著孩子罵,「你怎麼這么不聽話!你怎麼這么笨啊!再這樣你將來怎麼辦?能有出息嗎???」孩子在驚嚇中長大,哪來的自信心呢?沒自信能做好什麼事呢?有的家長跟我說:「我那孩子我說一句他頂十句,一點都不聽話。」其實動物在受到威脅的時候是處於格鬥狀態的,何況是人,人是高級動物,更不例外,你罵孩子,孩子處於緊張狀態,他頌攜會有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心理,頂撞很正常,而且這時候他很難接受人家的說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法,把「食指」變成「拇指」,常誇孩子。你常誇孩子這個好那個不錯,你會發現他真的變好了,你要是天天責罵孩子這不行那不行,你的孩子會越來越差的。別怕誇孩子他會驕傲,如果他沒達到第一怎麼會驕傲呢,他又拿什麼來驕傲呢?他不但不會驕傲,而且只會不斷進步。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受到表揚,尤其是孩子。其實我們每位家長也一樣在工作中或商場中,得到老闆、同事、同行的贊賞就會更有工作激情。
記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經說過:「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有成為一個好孩子的慾望,家庭教育就應該讓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覺。當孩子獲得成功時,把你的擁抱,鼓勵送給孩子,那將是對他最好的獎勵。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送給孩子一個擁抱,將是對他最好的鼓勵。把你的愛撫毫不吝嗇地送給孩子,無需太多的言語,孩子會覺得享受到了無盡愛與關心,那會是他生活和學習的最大動力。
(3)把你的信任送給孩子。
根據孩子的年齡,讓他們適當參與勞動,他們會對你有所幫助。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與大人接近,並「做大人的事情」。讓他參與無疑是對他最大的信任。他會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認真。
2.真正關心孩子的學習
說到關心孩子的學習,許多家長就說「我們都是很關心」,有的家長還會每天都問孩子有沒有做作業?在學校銀櫻握表現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關心呢?家長應當怎樣輔導孩子呢?
第一是熱情支持。
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裡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看電視時,盡量控制音量,不幹擾孩子學習;孩子學慣用的文具、書籍要給他們隨時添置。同時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時時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懷。
第二是認真督促。
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必要的督促不能忽略。當遇到孩子放學後把書包一扔就去玩,或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錄音機、看電視時,父母就應勸導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學習上來。
第三是仔細檢查。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業,但也要仔細檢查孩子的作業本。因為作業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發現作業馬虎潦草、亂塗亂畫,甚至不完成作業,父母就要及時追問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孩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習慣。
第四是積極配合。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不懂,由學校去教好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正確的態度應是主動,經常地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傾聽老師的意見,把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告訴老師,並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短處,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孩子學習好功課。
第五是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
考試分數只是衡量學生學習的一個指標,而不是唯一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學習過程的一些特點比分數更重要。有的對學習的興趣不夠高,主動性不高,獨立思考不夠,與同學們交流的習慣還沒養成,他的學習潛力將受到限制。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
3、從精神上善待孩子。父母往往物質上對孩子無微不至。以下的做法,對孩子的精神發展非常不利。
(1)冷漠——愛的剝奪愛的剝奪對孩子的心靈傷害至深。
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卻對孩子不管不問,不擁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視孩子為負擔,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這樣的條件下長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沒有意義,對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壞欲強。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團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謂的關心拉下水。一個缺衣少食,乾重活的孩子,如果有溫暖的家庭,不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況相反,孩子的人格發展極有可能出現問題。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有奶未必是就是娘。
(2)隔離—對孩子的成長及為不利。
隔離狼孩的事情可能有些家長聽說過,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個小孩出生以後,被狼刁去了,狼沒有吃了他,而是把他養了起來,10多年以後,人們發現了這個孩子,救回時這個10多歲的孩子只有兩歲孩子的智力,不會說話,只會學狼叫,這就說明,父母和孩子隔離後,對孩子的成長及為不利。
(3)忽略—會讓孩子喪失進步的動力。
忽略孩子的進步在孩子看來,每當他取得一點進步,就值得好好高興一番。有的父母不懂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或者擔心孩子聽到表揚之後驕傲,就老是批評孩子,不把孩子的進步當回事兒,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真是沒有用,喪失進步的動力。
(4)自尊—損傷孩子的自尊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在其他人面前損傷孩子自尊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的數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讓孩子感到無地自容,也容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小夥伴們嘲笑的對象。社會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標簽效應,意思是說,對人的看法就象一個標簽一樣,使得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簽相符合的行為。父母當眾說孩子調皮不聽話,就是給孩子貼一個調皮不聽話的標簽,以後即使孩子有了改變,別人對孩子的看法還是很難改變。(5)遷怒於孩子有時我們難免會在工作或生活上有不如意。當看到孩子不聽話時,不由得怒從心中來,責罵孩子。孩子會不明白自己錯在哪兒。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在心理上非常敏感。
(5)保護孩子的百寶箱
破壞孩子心愛的東西小孩子往往有個百寶箱,裡面裝滿了他心愛的東西。另外,孩子對小動物的喜愛、親近更是一種天性。父母在看待這些東西時,往往會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堆破爛。有的父母不僅自己動手,有時還逼著孩子親自扔掉、破壞掉這些東西。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多,這些玩具、寵物有的時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寵物,對玩具娃娃小心呵護,實際上是在鍛煉如何去關愛。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長大後不知道如何愛別人,不懂得體貼別人,卻沒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他如何關愛?
4.學會和孩子溝通。
溝通的通常方式是談話。經調查發現,孩子是最厭惡的談話方式有下列幾種:嘮叨型、遷移型、提審型、揭醜型。「爸媽問話不耐煩,只願獨居小房間」。許多學生與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淡化」。他們從不主動與家人談心,或只是偶爾才跟家人談心。家長,感覺與孩子存在「距離」與「隔膜」,有時甚至無從溝通。現代家長都渴望與孩子交朋友,但事實卻非人願。為何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和孩子交朋友你有何好辦法?
(1)用心靈去接近現在的孩子已有點獨立精神,對父母不像小時候那麼依賴了,有時對父母的言語表現出逆反心理。這時,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處,用心靈接近孩子,還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我覺得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很重要。仔細想想,孩子很聽話不見得好,有獨立判斷能力倒是好事情。只有引導其個性發展,他們才能超越我們。我讓他們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很多事情上放「權」給他們,這倒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體會他們年齡狀況下的一種心態,才能做到以心交流。比如像上課講話等問題,我們都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分析給他們聽。只有在同一立場上規勸才有效。
(2)多給孩子發言權與孩子保持良好的心靈溝通並非是一件難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國,受傳統理念的束縛,很多家長在主觀意識上存在著嚴重的父權、母權的思想。動不動就說「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之類的言語,這怎麼能不產生代溝,這怎麼能讓孩子與你暢所欲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必須賦予其發言權,不管他的論點是否正確,想法是否單純。從小培養溝通習慣,消除相互間的隔閡。如果小時候缺乏和孩子溝通,等孩子長大了,特別到了高中的敏感年齡,想要做他的朋友,我覺得那是不大可能的。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由於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而易產生四種不正常心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
(1)攀比心理。有些家長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動不動就批評、指責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處處都比別人的孩子強。這樣做,易使自己的孩子產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並漸漸地喪失自信心。
(2)補償心理。很多家長由於小時侯沒有好的讀書環境,感到十分遺憾,因此往往會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其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長自己孩提時代生活條件不好,現在便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高標准」的生活待遇,從而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3)放縱心理。一些家長往往對孩子的品行、愛好、興趣及社會交往不聞不問,而一味放縱,溺愛。溺愛往往出現在孩子的爺爺奶奶,一遇到什麼問題有爺爺奶奶撐腰,長此以往,使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4)從嚴心理。有些家長把嚴格要求理解為不斷地批評和訓斥,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娛樂時間用來學習。這樣,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緊張之中,學習興趣和記憶力普遍下降。
6、家長如果能夠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誤區,針對孩子的特點對症下葯,施以教育,孩子才會健康地成長。
家長們要克服這些心理的誤區,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試試:
(1)要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不能因為孩子一兩次考試成績上不去就全盤否定孩子。事實上,我們要對有缺點的孩子多一些寬容與賞識,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幫助孩子分析落後的原因,提出應對的策略。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才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添加劑」。才能從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愛孩子,才具備同孩子的溝通的良好心理基礎。
(2)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什麼都手把手的教,沒有給他鍛煉的機會,將來,離開父母,離開老師,他什麼都不會了。
第一,父母不應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像老母雞護小雞兒一樣,始終將子女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捨不得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將子女活動的范圍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在某些地方,他們對子女的行為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種清規戒律來約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動,沒完沒了地糾正的指責,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過分保護會嚴重干擾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後果。
第二,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了,動作笨拙,行為幼稚,起碼的個人生活都不會料理;
第三,是社會化困難,社交無能,無法與他人溝通、相處。
第四,是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
第五,是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陷進持久的焦慮苦悶和抑鬱的心境中不能自拔;
第六,是缺乏道德情感,責任心淡漠,報復心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進攻性行為;
第七,是性心理不成熟,對父母過分依賴,使愛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對其他任何人也不愛。
以上種種表現不能不令人擔憂。日本人教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日本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3)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現在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是弱肉強食的社會,沒有人會同情弱者,自己也有親身體會,越有錢的人,越是有人給他送禮,越窮的人,越是要給別人送禮,所以說,現在的社會,只有靠自己的本事吃飯,沒有人會給你送來哪怕是一分錢的東西,人只有在社會中競爭,才能有立足之地。要讓孩子找准自己的目標,比如長大要做什麼等,讓他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在學習上,找到自己的競爭對手,他考90分,我要考95分,我要超過他。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說別人的壞話,自己不上進,看到別人進步了心理就不平衡,出現了我們說的「紅眼病」。有了正確的競爭意識,孩子遇到困難就會找辦法解決,而不是想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4)適當給他們一些挫折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挫折,現在的孩子,沒吃過多少苦,也就承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難就往後縮,甚至出現自殺,自殘的現象,給家庭帶來巨大的損失。教育他們,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努力,將來一定能過上好日子。世上的事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每天都有進步,就可以了。有時候可以故意給他們一些挫折,然後再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的辦法,讓他們體會到,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只有一死了之。愛迪生最後成了偉大的發明家就是一個不怕挫折的人,每做一件事,做不好不怕,只要努力去做,總有做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