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真正的孝順必須破除三種無知
第一種無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創造。
第二種無知,對父母養兒的艱辛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第三種無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與痛苦。
第一種無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創造。
第一種無知,由於我們不知道有輪回,我們不知道自己來到人類的世界,並不是被動的被父母生出來的,而是我們主動的選擇。我們以為是父母把我帶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們認為,父母應該對我的一切負責。而這其實是一種無知,源自於你對輪回的真相的無知。
你不知道是你自己無始以來的心所不斷造下的業,推動著你這一世投生為人。在父親和母親相交的那一剎那,你被自己的業力推動著投胎進入這個身體,因而有了這個人身。父母只是給了你身體,而你的心,或者說你的靈魂,並不是父母生出來的。所以實際上是你選擇了父母,並不是父母創造了你。
所以大家要知道,你來到人類的世界,是你主動的選擇。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業力,你來不了。而且如果沒有父母給予這個身體作為你投胎的載體,那你有可能得到畜生的身體,你有可能成為其它的生命形態,但絕對不是人類。
而中國的孩子經常會發生的狀況,孩子傷害父母,叛逆父母,攻擊父母,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化的無知。孩子應該知道,是你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你要對你自己的一切獨立負責。在這個方面,中國孩子在世界觀上有著最大的錯亂。
因為對輪回的無知,我們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不知道自己作為人的這一世是怎樣開始的。因為這種無知,我們不了解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多麼的不容易。父母給予了我身體,讓我能夠具有瑕滿人身,能夠象人道眾生一樣感知這個世界,這是何等的難得,在過去千生萬劫的輪回中你都不曾有過這樣的一次機會。此生能夠得遇父母給予你身體,給予你這個瑕滿人身,父母的恩德無比深厚,你應該懷有報恩心。
第二種無知,對父母養兒的艱辛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人們說「養兒方知父母恩」,而這句話實際上是一種後知後覺,它意味著人生已經錯過了很多,走過了很多的錯路才有的感悟。
從母親的懷孕開始,養育孩子最初的三年內,父母對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所有的孩子幾乎都是不知道的,沒有感受的。父母所承擔的艱難和痛苦,身體上的,精神上的,家庭層面的,社會層面的,對所有這些,孩子都是無知的。
所以我們提倡要破除這種無知,不要等到養兒才知父母恩,不要等到父母老了,孩子才後知後覺。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孩子先知先覺呢?就是要讓孩子了解到,在你人生最初三年裡,父母所給予的無比艱辛的付出和所承擔的痛苦,那是對你最深的愛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種無知,了解父母所承擔的痛苦與艱難,並且學會去接受父母的一切。
雖然現在很多家庭不是父母在帶孩子,而是老人或保姆在帶孩子,但是父母為了老人帶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努力工作創造經濟條件等等,這一切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清醒的了解到父母為自己所承擔的付出,而不是一種幾十年後才後知後覺的方式,造成很多的人生遺憾。
第三種無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與痛苦。
當我們長大一點,稍稍知人事以後,所關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孤獨感和自己的需要,父母是否給予了我安全感,是否給予了我想要的一切。我們對父母更多的是索取,是自己的需要,而忘記了父母作為一個人,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的痛苦。
你不知道,父母也是輪回中無明的眾生,他們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痛苦,自己人生的局限。而當你只關注自己的需要時,對父母就只會感受到不滿。
當你看到父母的任何的缺憾和短處時,這實際上是你對他們的艱難的無知,對他們整個生命的局限性的無知。你應當看到,你所有對父母的成見,都是因為你對父母的人生沒有了解,也沒有體諒
三種無知如同連環扣
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你和父母之間關系的不合諧,是因為你對父母存在著這三種無知:
第一種無知,因為不知道輪回的真相,你不知道你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的,這種無知讓你把自己的一切狀況都歸因於父母。破除了這種無知,你就了解生命與生命之間不是依賴關系,而學會獨立。
第二種無知,你不知道在你人生最初的三年中,父母對你的恩德非常大,對你的愛非常深,你不能感受到父母曾經如此辛苦、如此艱難的愛護你。然後由於你對父母的付出缺乏深切的體會,所以就容易產生挑剔和叛逆,並且會誇大自己的不安全感。
而第二種無知又造成了第三種無知,就是你對父母一味的只想索取,索取不到就會失望。你只想讓父母成為給予者,守護者,而從來沒有站在他們的人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痛苦和局限。
這三個環節就象連環扣,一環扣一環。梳理好這三個環節,就破除了三種無知。第一個環節就是孩子要先知先覺的獨立,第二種方式就是要先知先覺的感恩,第三種方式就是先知先覺的學會體諒父母,關愛父母。當孩子在這三個方面能夠梳理清楚,從三種無知轉變為三種接受,就能夠獨立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獨立的學會理解、包容和給予,形成健康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方向。
我們對父母的孝順,通常是三種假孝順。
我們中國人很講孝順,但通常我們都沒有真孝順,而是三種假孝順。
第一是因為道德而孝順,第二是因為貪欲而孝順,第三因為恐懼而孝順。這三種孝順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前面所談到的三種無知所造成的。三種孝順都不是因為愛,也不是因為責任,也不是因為感恩。這三種孝順本身都是人性的扭曲,是人倫的不正常造成的。
第一種,因為道德而孝順。我們說道德式的孝順不是真孝順。我們是為了平衡與父母的關系,而不是真正對這段關系有一種深刻的認知,不是出於我們對於父母的恩德有深切的體會而願意去承擔。道德式的孝順就是,我的尊嚴、我的價值感要求我必須要孝順,我不可以做一個不孝順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是拿一個道德的標准在要求自己而孝順,並不是我自然的就想去愛父母。
所以說道德這個東西,它只是一種平衡系統,一種行為規范,而與真心無關。真心是什麼,是你真的想愛他,真的想了解他,真的要去利益到他。出於道德感而孝順,是沒有這些感受的。
第二種,因為貪欲而孝順。也就是說,我們是出於物質上或精神上對父母的依賴而去孝順。如果我不孝順,我可能得不到父母的物質,或者精神上的關愛。不論是物質或是精神上,我們對父母的這種想要索取的慾望,本身就是我們的貪欲。
第三種,因為恐懼而孝順。因為我們不能正視和接納父母的痛苦,而變成因為恐懼而唯唯諾諾的孝順,這種情況是因為自己完全陷入了情緒,沒有在愛的世界去理解和尊重父母,沒有完全的去接受父母。
真正的孝順,必須是破除了三種無知。
真孝順必須是感受到父母的愛。由於我們前面講到的孩子對父母的三種無知,父母為我們的付出與愛,我們無知。我們失去了和父母之間用真心編織成的那個紐帶,而只剩下道德感的、自我索取與自我滿足的,用非愛的元素來維系的平衡感和安全感,我們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愛,而只感受到一種關系的平衡。
真正的孝順,首先應該是從感知力開始的。感知自己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然後感知父母為我們付出了什麼,父母付出的背後,他們的心靈狀態又是什麼,這樣你才能感受到一個人愛的價值和力量。第二應該有著感恩心,感恩心後面帶著的是責任,然後我們會有一種自發的對父母的愛護。第三應該是帶著輪回的世界觀,關心的是父母永恆的利益,而不僅僅是此生的利益,我們的心中是永恆的祝福。
所以說要做到真正的孝順父母,你必須要清楚的了解父母的一生,這非常重要。當你客觀的、清晰的了解了父母的一生,你才知道在他的一生當中,處在那麼多的痛苦糾結和迷亂的狀態中,為什麼他有那麼多的缺憾、不足。而他在那麼艱難的狀態中還能為你付出和給予了這么多,你就知道那些給予有多難,有多珍貴!你能夠真正的理解父母了。
當我們和父母之間,不出於自我的視角,而是站在客觀的視角上,看到對方的人生,看到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與父母交流的基礎、互動的基礎、愛的基礎、責任的基礎、感恩心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生命的升華的基礎,讓我們世界觀真正轉變的基礎。
能夠客觀,你就看清楚了你自己以前那個主觀視角所帶來的錯誤,帶來的情緒化,帶來的對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傷害,都是來自於你自己心中的業力,而並不是父母。父母只是一個和所有人一樣的人,他們有自己人生的悲傷、痛苦、絕望、不足、缺憾、恐懼。因為所有的凡夫眾生都是這樣,人生充滿了局限和不足,情緒和痛苦。因為他們是這樣,所以他們不可能完全的滿足你;同時即使他們是這樣,他們依然非常艱難的給了你那麼多的愛護,給了你那麼多的滿足。當你人格清醒,你就一定會看到這些。
如果沒有這種客觀的深入的了解,我們都是在做標簽化的自我加工。標簽化的意思就是,你看待父母時,永遠把他們當成是「我的」父母,而從來都忽略了他作為他自己,一個獨立的人,他所具有的局限、他的無奈、他的傷痛,你永遠都忽略了他作為一個「人」而不是「我的XX」的感受。我們只活在自我的視角,從自我出發去看待關系。其實不僅對父母,通常我們對待一切關系都是這樣做的,這是非常不好的。
結語
我們講了親子關系中普遍存在的最基礎、最根本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三種傷害,孩子對父母的三種無知。在這樣相互錯誤的方式當中,我們不懂愛。而我們中國人的孝順,通常都是在這三種無知的狀態下做出的假孝順。
這些就是從大的生命格局方面,我們對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梳理。因為現在中國的社會,父母與孩子之間飽受相互關系的痛苦,而產生很多問題,對彼此的心靈形成很深的傷害。通過我們這樣的梳理,大家就能夠回歸到對生命的敬重、對親人的感恩,體會到更深刻的無常,啟發智慧的生命觀。
② 對待孩子不應該過度溺愛
對待孩子不應該過度溺愛
在對孩子的養育方面,你會過於溺愛嗎?其實對待孩子不應該過度溺愛啊!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
這樣的邏輯常常可以聽到,彷彿是,愛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然而,這個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溺愛是過度的愛,這是我們對溺愛的慣常理解。
這種理解會令人頭暈,一些父母則會感到手足無措。心理學說,孩子越小的時候,照料越少就傷害越大,但愛多了又是溺愛,溺愛一樣會造成很多惡果,那到底該怎麼辦?
原來,我也以為,溺愛是過度的愛,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愛的案例後,我對這個說法產生了懷疑。
溺愛中長大的人容易有一個連環反應: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門;
2、躲在家中後,他們的脾氣很大,很容易對著父母發脾氣,嚴重的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
最著名的溺愛的例子是劉德華的狂熱追星族楊麗娟,但楊麗娟的行為也並不算最瘋狂。最瘋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網的社會新聞中屢屢看到,而且常是一個模式: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對父母進行索取,如果不答應就拳腳相加,最後不是他將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親人打死。
最受寵愛的孩子反而與父母成為生死敵人,這種故事強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於是這種孩子常被譴責為“狼心狗肺”。
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麼時候種下的呢?僅僅是長大時受挫折後產生的嗎?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實是自己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看一個例子: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拿一個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圖,於是急走幾步,將這個玩具拿給了孩子。
當一個大人這樣做時,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發生,孩子產生的可能是開心,但如果這種事情總發生,孩子的心中勢必會產生憤怒。
因為,相比拿到這個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獨立完成這個過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這個球的過程中,他的手、腳和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感覺和體驗,他會感覺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運動,是他在感受……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順利地拿到了球,他會喜悅,他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切實地體會到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力量。
有時,這個過程中他會摔跤,甚至會跌傷,從而產生受挫感,但畢竟,最後他還是獨立完成了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這會讓他產生一種信念:盡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標。
假若一個孩子這樣長大,他就會形成高挫折商,等離開家進入學校或進入社會後,一旦遇到挫折,他不會有嚴重的受挫感,因為他相信自己最終會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幫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許他會開心,但他同時也會有這樣一些感受產生:大人很強大,而我很弱小;有了問題,自動會有人幫我解決;我很有憤怒,因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斷了。
小孩子會經常說“我來……我來……”,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飯,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還渴望幫媽媽打掃衛生……
懂得真愛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習慣於溺愛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添亂,於是不給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而是幫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較苦,他們對此很不甘心,於是有了孩子後,就拚命照顧孩子,發誓不讓孩子吃苦。看起來,他們是不讓自己現實的孩子吃苦,其實是不想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吃苦。
這是一種投射,是父母將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孩子身上。這樣一來,他們對孩子的真實的成長需要就容易視而不見。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強調“我來……我來……”,他們仍然會拒絕讓孩子獨立選擇,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來,他們成了孩子實現慾望的工具,但其實,他們是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替代者。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麼,但他們會有感覺,他們會感覺到,父母其實看不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而是將父母自己的一些東西強加到了他們身上。所以,就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父母越溺愛孩子,孩子越覺得窒息。
過度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又恨父母
在嚴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離開家勢必會遇到大問題。在家中,他們習慣了別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頤指氣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會願意接受他的頤指氣使,相反,什麼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經歷告訴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麼,要做什麼,他必須依靠父母的幫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學習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戀愛嗎?更不可以!
於是,這個孩子會產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產生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種種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長大的孩子會堅信,盡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實現他的願望,而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則習慣以為,他可以靠別人實現他的願望。在家以外,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於是,一個習慣了溺愛的孩子會無法在學校和社會上靠自己去實現他的願望,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實實地無法實現他的目標。
這時,他會渴望逃回家中,畢竟在這里,還有人樂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個大孩子的願望和一個嬰幼兒的願望是不一樣的,父母已無法替他實現了。幫一個16個月的蹣跚學步的孩子拿一個10米外的球,對於父母而言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幫一個16歲的孩子交友、學習甚至談戀愛,卻是父母很難做到的事情,而幫一個26歲甚至36歲的大孩子實現真正的價值感,則成了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這時,這個大孩子的世界就會崩潰。
一旦崩潰後,他容易對父母產生很大的怨恨。不過,這個怨恨其實不是現在才產生的,而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累積了,當父母非要喂他吃飯時,當父母非替他穿衣時,當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動時……這種怨恨早已經產生了。
並且,他們的怨恨,如果從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現在經不起挫折,沒法融入學校和社會等家以外的環境,這種苦果的確是父母的嚴重溺愛種下的。
一個20歲的女孩小妍,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批評而退學。回到家後,她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有時還動手打她的父母。每次這樣做了以後,她會非常自責,會痛哭流涕地請求父母的原諒,發誓再也不這樣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過不了多久又會對父母發脾氣並動手。
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溺愛中長大的她潛意識深處知道,她現在經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過度的'溺愛。她折磨父母,其實是在表達這樣的意思:你們為什麼現在不能幫我解決困難了?
以前,她習慣了有困難找父母,她越小的時候,父母能幫她解決困難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那時的挑戰的難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戰就越大,父母能幫她解決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愛和挫折教育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溺愛是對孩子傷害很大的撫養方式,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美化溺愛的傾向,集中表現就是將溺愛當作過度的愛。這樣的說法,還是將父母的做法擺在了道德正確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會以此為自己辯解:我知道溺愛不好,但我實在太愛孩子了。
其實,真愛是不存在“過度”這一說的。如果是真愛,那麼父母不管給孩子多少,孩子都不會出問題,相反,真愛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
那麼,什麼是真愛?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便是真愛。
譬如,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時,他的真實需要不僅是要拿到那個球,還必須要自己完成。這時的真愛不是替孩子拿到那個球,而是陪伴著、守護著孩子,看著他獨立完成這個任務,並在他出現危險的時候化解他的真實的危險。
再如,當一個孩子明確地對你說“我來……我來……”的時候,他的真實需要就是這種自主行動的願望。耐心地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之後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亂局面,這便是真愛,並且這的確比幫孩子解決問題要難多了。
我們常將“做什麼”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太多的時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預孩子行為的沖動,因為太多的干預是不必要的。
如果說,孩子是天使,那麼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護者。
並且,父母還要切記一點:一個孩子在16個月時獨立探索時化解一個挫折時所產生的難度,遠勝於他16歲、26歲或36歲時化解一個挫折時的難度。16個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時的痛苦,遠輕於一個26歲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談戀愛時遇到挫折所產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個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權利。
不過,我想強調一點:一個孩子的自然成長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麼他們自動會培養出高挫折商,並不需要額外的“挫折教育”。
我很討厭“挫折教育”的邏輯:家裡,我們忍不住溺愛你,讓你成了溫室中的花朵;家外,我們要給你強加一些挫折,讓你經得起風雨。
這樣的做法,難受的全是孩子,在家裡是強加的溺愛,在家外則是強加的傷害,而家長們則不過是在為所欲為。
;③ 人生三字箴言,明白了你就會活得更高級
人生智慧的三字箴言
男人的責任與成就
1. 榮耀父母:成為他們引以為傲的依靠,展現高尚品質。
2. 妻子的幸福守護者:激發她的潛力,共享幸福時光。
3. 靈魂的高貴:無論何時何地,保持心靈的純凈與高雅。
女性的力量與魅力
1. 激勵伴侶飛翔:為他提供精神動力,成為他的靈魂伴侶。
2. 家族的守護者:細心照顧,維系和諧的家族紐帶。
3. 獨特氣質的塑造:展現獨一無二的風采,綻放個人魅力。
父母的引導與傳承
1. 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塑造孩子的價值觀。
2. 內在與外在的塑造:培養孩子的強大內心和良好習慣。
3. 夢想的助航者:支持他們實現人生抱負,點亮未來的希望。
人生的三要素與挑戰
1. 毀人三板斧: 怒氣、傲氣、小氣,須以智慧克制。
2. 永不放棄的三寶: 童真、理想、希望,永葆初心與夢想。
3. 無價的三要素: 健康、善良、真情,構築幸福生活的基石。
人生中的平衡與選擇
1. 三樣助力成功: 天時、地利、人和,把握人生舞台。
2. 珍視的三要素: 父母、家庭、健康,價值不可估量。
3. 成就人生的三要素: 目標、方法、改進,持續提升自我。
人生智慧的展現
1. 人生智慧的三個啟示: 陰晴圓缺的洞察,心靈成長的葯方。
2. 人生三步成長曲: 從挫折中學習,從實踐中提升,志向堅定前行。
3. 人生處世的三原則: 理智分析,權衡利弊,有序行動。
人生轉折與成長
1. 三變人生體驗: 從悲喜交加到絕處逢生,磨礪生命韌性。
2. 三立人生追求: 道德、功業、智慧,塑造完整人格。
3. 求學與成長三要: 學識謙遜、包容開放、毅力恆久。
為官與幸福的真諦
1. 為官的三重思考: 責任、短暫與人民,保持初心與公正。
2. 幸福的三個標志: 安居樂業、身心健康、親情溫暖。
人生,如同三字箴言,用智慧與行動書寫,才能活得更高級,更豐富。在理解與實踐這些原則中,我們不斷提升,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