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龔的龔姓淵源
徧考史乘,溯源追遠,海內「龔」姓,淵源有八: 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所載,春秋時,鄭庄公即位,察知其弟叔段欲篡政,將圖之,母後請封,封之共,史稱共叔段。其後代氏段,或氏共叔,或氏共。氏共後裔演為龔姓。
其六·源自周昭王支庶孫翁氏
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其後以邑為氏,稱「翁」氏。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洪氏後為避仇,改氏龔。
其七·源自周室
周文王第十四子曰叔綉,叔綉之後裔際遠封於滕國之共邱,亦作龔邱,因地賜姓為龔。際遠子諱堅,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其後裔龔選、龔遂著稱於漢。龔遂於漢宣帝地節四年任渤海大守,繼任水衡都尉,卒於位。配王氏,生二子:奇英、奇傑。奇英於漢元帝時為武陵守令(今湖南省常德市),辭官後定居武陵,遂開「武陵龔氏」之源。配耿氏,生一子名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因王莽篡政而歸隱武陵。龔勝配郭氏,生二子:龔蒼、龔苔。龔蒼避兵去楚而徒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弟龔苔仍居武陵。
其八·源自少數民族漢姓
一 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
二 土族龔塔氏漢姓龔。
③ 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綜上八源,其八乃少數民族之漢姓不計,括約之為三:
一曰:源出炎帝系之姜姓。其一是也;
再曰:源自黃帝系之子姓。其二是也。
三曰:源自黃帝系之姬姓。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均是也。
覈之吾宗譜牒,參以史乘,遠祖之世系脈縷明晰可見。茲檢其確鑿信實者列於次:
黃帝——黃帝十八世孫周文王姬昌見諸史記之三代世系表——文王第十四子叔綉——叔綉裔孫際遠封國為藤之龔邱——際遠子龔堅春秋之際晉國大夫吾宗龔氏肇姓始祖——龔堅裔孫龔選著於漢 龔選之弟龔遂西漢時任渤海太守致力於淬礪齊地剽悍好鬥之民風表倡賣劍歸農讀書奕世之政典勛績卓著青史垂芳龔氏堂號渤海正宗奉遂公故也遂配王氏生子二長子諱奇英次子諱奇傑——龔遂長子龔奇英漢元帝時為武陵守後辭官定居武陵開武陵龔氏之源吾宗號稱武陵世家緣於奇英公也配耿氏生子一諱勝 龔遂次子龔奇傑未詳——龔奇英子龔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王莽篡政歸隱武陵配妣郭氏生子二長子諱蒼次子諱苔——龔勝長子龔蒼避兵去楚而徒閩之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吾宗舊譜謂系出閩贛正是蒼公系下也 龔勝次子龔苔居武陵——龔蒼裔孫龔鳳生子諱器——龔鳳子龔器生子諱琪——龔器子龔琪生子二長子諱愈次子諱忠——龔琪長子龔愈字堯夫仕南唐官至太傅加上柱越國公居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牛田裡象山下系牛田裡始遷祖卒葬龍崗嶺眷系駱駝御寶地配趙氏生子一諱朂, 龔琪次子龔忠居荊楚——龔愈子龔朂字公勉仕南唐官至秘書監宋贈朝請大夫配沉氏生子二長子諱穎次子諱順——龔朂長子龔穎字耀卿封琅琊侯妣張氏遷漢陽府漢川縣 龔朂次子龔順字次合宋進士官鎮南節度使由光澤縣牛田裡象山下徒贛家城南進賢之戟溪配何氏生子一諱杞——龔順子龔杞字必良宋進士官殿中侍御史生子實——龔杞子龔實字宏宋光祿寺卿配孫氏生子一諱喜——龔實子龔喜字從喜宋翰林院編修配潘氏生子二長子諱賞次子諱資——龔喜長子龔賞字真翁宋兵部尚書葬漸嶺汾陽王廟後配羅氏生子一煥 龔喜次子龔資未詳——龔賞子龔煥字致衾以五經授生徒號全峰先生配黃氏生子三長子諱惟深次子諱惟源三子諱惟康——龔煥長子龔惟深字原仲宋翰林院修撰葬漸嶺駱駝御寶地配尹氏生子一之美衍支南昌 龔煥次子龔惟源後嗣未詳 龔煥三子龔惟康子一諱之干——龔惟康子龔之干宋宣德郎子一諱天授——龔之乾子龔天授宋元符進士武校尉子一諱宗繁——龔天授子龔宗繁子一諱良臣——龔宗繁子龔良臣子一諱以義——龔良臣子龔以義子一諱實甫——龔以義子龔實甫子三長子諱尚忠次子諱尚武三子諱尚謙——龔實甫長子龔尚忠子一諱子榮 龔實甫次子龔尚武自江西黃召之壇上衍支江蘇徐州府沛縣配江西鄧氏生子二長子諱子清次子諱九福尚武公沛縣棲山龔氏始遷祖也卒葬於沛縣城西堤外孟橋北 龔實甫三子龔尚謙亦單名謙明永樂末年自江西輾轉來沛遂定居沛縣千秋里乃今之龔庄龔氏始遷祖也卒葬龔庄村北寶地明嘉靖貳拾貳年沛縣志雲龔謙千秋里人父早喪長以不能躬養為恨事母備奉甘旨未嘗稍解母歿謙竭力喪事既葬負土成墳朝夕號泣於墓側終三年如一日後嗣今傳至廿一世見諸豐沛渤海堂龔氏族譜茲不詳列——龔尚忠子龔子榮遷居羅坊後嗣不詳 龔尚武長子龔子清由壇上遷居岡上靈官廟子一諱韜珍 龔尚武次子龔九福配張氏生子一佚諱沛棲龔氏二世祖卒葬孟橋祖塋後嗣衍支沛棲今傳至廿一世見諸豐沛渤海堂龔氏族譜茲不詳列——龔子清子龔韜珍岡上支派子一諱蓉嘉——龔韜珍子龔蓉嘉子一諱孟道——龔蓉嘉子龔孟道子一諱善梓——龔孟道子龔善梓子一諱彥璧——龔善梓子龔彥璧子一諱以固——龔彥璧子龔以固子一諱大顏——龔以固子龔大顏子一諱一文——龔大顏子龔一文子一諱仲霖——龔一文子龔仲霖子三長子諱應斗次子諱應奎三子諱應璧後嗣見諸豐沛渤海堂龔氏族譜之江西族人名錄
上列世系,足以征實者:1·吾宗源自黃帝系下;2·肇姓始祖為春秋晉大夫龔堅;3·堂號:渤海堂。堂號宗奉之先祖為龔堅裔孫西漢循吏龔遂;4·郡望:武陵郡。郡望宗奉之先祖為龔遂子西漢龔奇英;5·閩之邵武府光澤縣牛田裡始遷祖為龔奇英裔孫南唐越國公龔愈;6·贛之戟溪始遷祖為龔愈孫宋進士鎮南節度使龔順;7·豐沛始遷祖為龔順裔孫龔尚武龔尚謙兄弟。
南方諸《龔氏族譜》,於肇姓祖龔堅之父系另有兩說,存之備考焉。
一說源於殷商箕子婿餘。殷亡,箕子受封朝鮮,至二十七世庶孫際元字共叔,兄弟三,名際誠,際微使周,授封龔邱。生子堅,為晉大夫,因地父之封地受姓龔。是為龔氏源自子姓說。
一說源自周代熊繹。熊繹封楚,授以子爵。楚懷王六年,楚國公子昭帶兵伐魏,得其七邑,龔堅受封龔邱,因地為姓。據此,疑龔堅為楚熊繹王室後裔。是為龔氏源自羋姓系出祝融說。
近有考古界研究歸國之商周銅器「子龍鼎」發現,商周即有龔姓氏族存在。有關論文認為:子龍鼎之主人當系商末某王子或某強族。「子某」之稱謂常見諸甲骨文與商周青銅器,亦見諸商周典籍。「子龍」之寫法或與『子龔』有關,子龍鼎出土於河南輝縣,此地古稱「共」。 『龔』、『龍』古音相同,「共」與「龔」通假。從「共」「龔」與「龍」之通假關系中, 推斷子龍鼎氏族地望宜為古之「共」地。另見一些商周青銅器上,亦有鑄 「子龔」或「龔子」之銘文,其「龔」字所從之「龍」字造型多與子龍鼎之「龍」相似。很多早期歷史材料中載有「龔後」、「婦龐」、「後龔」諸名稱,且均系指代殷商王族之配偶。姓氏顯示其系出生於龔氏之女性。
綜上觀之,際元字共叔與其子龔堅一脈,姓氏可能起源於商王族。筆者認為:龔姓起源之殷商王族後裔避禍說,箕子後裔因功封地為姓說等亦可互證。《史記》《漢書》等史籍載:箕子受封朝鮮,教以禮義田蠶,制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邑無淫盜,夜不閉戶。飲食以籩豆。今南北朝鮮尚存其遺風。箕子使周回故國,經殷墟,作《麥秀之詩》,殷商遺民聞之流涕,也說明箕子遠封朝鮮後,仍與中原多有往來。其間,箕子宗室子弟使周,入仕中原,建功立業亦有可能。箕子統治朝鮮約四十餘世今千年,至漢武帝元封三年亡。因此,譜傳錄:龔姓始祖龔堅之父際元公為箕子二十七代後裔,仕齊齊沒,使周受封龔丘,堅仕晉為大夫,在客卿制度盛行之春秋時期,亦有可能,茲待與正史記載,出土實物金銘相稽證。
近代出土之西周宣王時期著名青銅器「頌鼎」「頌簋」「頌壺」銘文,紀錄「頌」之父母名諱曰龔叔,龔似。這是龔姓見諸文字較早的實物。從其葬器規制可見,當時名「頌」者,與其父母龔叔,龔似,應為士大夫族。
諸說紛陳,吾何以宗?答曰:考實之前,宗吾族譜;考實之後,吾宗科學。然毋庸置疑者,龔氏確系一歷史悠久且有著優良傳承之望族。斯固吾宗族裔值得自豪者也。
——摘自:豐沛渤海堂龔氏姓源瑣考 龔 逢 慶 箸
龔氏,正跟他們誼屬兄弟的洪氏一樣,過去的2000多年以來,一直是以較南方的蘇、浙、皖、贛一帶為繁衍中心,並且很早便播遷到了閩、粵之地。這一點,可以從歷史上找到許多具體的證據。
龔氏祖籍武陵,祖籍共氏,據《古今姓氏辯證》和《萬姓統譜》記載,為避難加龍為龔,從《元和姓篆》上看龔氏是一個一脈相承,血統單純的一個大家庭。所以姓龔的中國人,不管身處天南海北,都是系出一派的同一家人。武陵郡是漢高祖設郡,東漢移至臨源,就是今天湖南常德西部一代。五代十國紛爭時,一支移居江西。
先輩龔玉紅,龔玉榮兩兄弟,在明末戰亂時,由江西南昌城南槐樹庄搬遷此地。龔玉紅三女二子從此定居下來。龔玉榮一子龔朝林以後搬到鄂西山地,兄弟分手時把一鍋打兩半,做認親記號。故此也有稱為爛鍋龔。
龔玉紅二子,龔朝剛,龔朝臣原在河西路南居住,到孫輩吉派兄弟發現河東崗地地位置好,莊子自北向南,背靠銀龍崗,面臨銀龍崗,面臨清溪河,門前順勢挖條攔門堰,庄南頭有一座十八條三空石板橋,是太平通往楊當的要道,所以當時定名為《清溪河,銀龍崗,十八板橋大林庄》。
到了清朝中期,由於祖輩勤勞發家,又在清溪河的東邊,攔門堰西三百米的地方,建了一個規模可觀的榨
油坊,建了一個規模可觀的榨油坊,故此清末及民國年間,外人號稱「龔家油坊」解放後才更名為「龔庄
」。
光緒十年十月二十六日龔武魁,龔武彩先後遷住劉寨西北龔家崗,俗稱「龔崗」,以前無論是住在「龔崗」的或「孫田」的晚輩給祖輩給祖輩燒紙上墳都到龔庄來。
最前輩的曾祖墓地,就在河西,聯河嘴的東北兩百米遠的那塊地里,到明末咸豐年間,又在庄後一百多米遠的地方,即銀龍崗的西南坡處選了一塊墳地,有六畝多的面積,立有一塊有家譜字派的石碑,作為公共墳地,俗稱大老墳盤,實際上只有十幾座墳墓,其餘閑地家族輪流耕種,民國年間有些家族把墳地埋在自家耕地里,直接解放後土地。一九六零年後生產隊將墳地移在龔庄男頭,高店北邊的六畝地里。一九七三年後生產隊又再次將墳地移在龔庄北邊800米左右的河東處,直到現在墳地未再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