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學中,如何養父母之身和如何養父母之志怎麼寫
如何行孝: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 、養父母之志 ,報父母十大恩德 。
② 子女小的時候父母要教育子女,父母老了要聽孩子的勸諫怎麼表述
可以這樣表述:
身體力行才是最好的教育,想要孩子有耐心,父母就不能急脾氣;想要孩子很孝順,父母就不能自己不孝順。父母是孩子成長中最為閃耀的燈塔,為孩子指明方向。
作為父母,想要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先要做出什麼樣的自己,小時候對孩子充滿耐心,到老了,孩子對你才會有耐心。
③ 父母事情做得不對如何給他們講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如果父母做的不對,一定要委婉的表達出來自己的意思,一般父母在孩子面前還是要面子的,希望自己能威嚴一些。所以一定不要直接了當的說出他們的錯。
④ 孔子認為兒女應該如何勸說父母
一個人觀念的形成,往往與其成長的經歷有關。孔子父母離世很早,他非常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尤其當他受禮樂文化「親親」的熏陶之後,讓他更加重視孝文化的教化。
孔子在指導做兒女的怎樣勸諫父母。
是孔子告訴子女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有了兒女之後,父母常常左右為難:兒女在眼前,卻又憂慮他們沒有成就;兒女遠行,卻又擔心他們的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危。尤其,當父母年邁之後,也需要子女的照顧。所以,孔子提醒做子女的,如果的確需要出遠門,就要預先妥善安排好照顧父母的問題。
2008年山東省高考就出過關於這個觀點的考題:父母在,不遠游。在新的歷史時期,你怎樣理解這個觀點?當時中國發生了大事件——汶川大地震,因此,很多考生在解讀的時候對「孝」提出了批判,認為束縛了人性,應該舍小家顧大家,等等。我個人認為作為孔孟之鄉的山東省出這道高考題本意不應該是批判。因為這道題只給出了前面的一半,出題者的意圖應該是:1.考查考生對《論語》的熟練掌握程度;2.考查考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更好地傳承孝文化。即便出現了汶川大地震這樣的大事件,恐怕也不是出題者的本意,將此題與大地震聯系起來,就顯得牽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