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父母那麼煩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覺得家長的某些行為會忽然讓我們覺得有些煩躁。有時我們並不知道原因,但其我們討厭家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家長的行為不好,而是容易激發一種典型的厭惡感覺——心理抗拒。什麼叫心理抗拒,心理感應抗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布林在《心理感應抗拒理論》中提出的。
這條理論用我們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當我們的自主權利被無情的剝削時,我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極度厭惡的心理。比如媽媽給孩子講題,媽媽給孩子糾正錯題,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孩子覺得我有控制我思考和答題的自由,他們不期待你馬上糾錯,因此,當你糾正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堅持錯誤去抵抗,其實是內心是希望爭回控制感。
所以當父母管教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從心中不自覺地生出一種逆反心理。我們會產生這樣一種心理:「你又不是我的老師,憑什麼叫我改,我就是不改」。心理感應抗拒理論中「控制自由被限制」的另一個表現是:當一件事情打斷或者阻止了我們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哪怕這件事情是對我們有好處的,甚至是我們喜歡的,也會產生抵觸情緒。
Ⅱ 為什麼有的父母愛貶低孩子
有些父母為什麼喜歡貶低子女,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貶低孩子的父母可能以為打擊會讓孩子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恥而後勇」,孩子可以變得更好。但是很可惜,這是父母的錯覺,貶低只能讓孩子更加自卑。
2,這是父母的投射,父母覺得自己不好,就容易從孩子身上看到那些不好,而自己又沒法接受,就只能通過貶低孩子,以此表示「我不能接受自己」。
在育兒方面,很多父母都會感到自己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感到能力不夠,所犯的很多錯誤都來自於自身的失敗感,對孩子的貶低行為,就反映出其內心的自卑感;他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難以勝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一家庭課題;他們往往害怕孩子會發展出不良的後果,因此心中充滿了恐懼,這時貶低孩子的態度就出現了,通常還會伴隨有大量的批評和指責。
3)很多父母其實是無法跨過自己內心的那一關——超越自卑,才導致對孩子的貶低態度。孩子本不需要輕視和懲罰,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只有鼓勵才能給他們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
Ⅲ 父母為什麼對感情不理解呢
首先,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價值觀不同,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樣,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溝通起來容易產生矛盾,說不到一塊去。因此年輕人很難向這些長輩打開心扉,真實的想法不會和他們傾訴。因為說了他們也不理解,很可能還會干預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和長輩們對於孩子,總是一廂情願的,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對於感情上的事,也同樣如此。而這種揣摩往往是和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要不一致的。
也許你會說,父母也年輕過,對於孩子的感情觀,怎麼可能完全不了解呢?可事實上就是這么擰巴。很多時候,父母會覺得自己在年輕時候,在感情上走過的一些彎路,踩過的一些坑,不希望孩子掉進去。正因為自己年輕過那些錯誤的想法,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所以他很可能會按照自己當下年紀對感情的思路,覺得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婚姻,更適合生活,去硬塞給自己的子女,還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熱播劇《父母愛情》里,嫁給「泥腿子」江德福的安傑,盡管自己年輕時一直覺得不甘心,對於婚姻有很多委屈,可是在給自己的大女兒江亞菲找相親對象的時候,卻依然按照自己丈夫的標准選擇。那個朴實有前途的孟天柱,自然被安傑相中,一心想要把他招攬為女婿。只可惜,江亞菲不喜歡孟天柱。她嫌棄孟天柱連普通話也講不好,常把「我」說成「餓」,給他取了一個有意思的外號為「餓主任」。安傑沒年輕過嗎?他一個資本家的大小姐嫁給了農民出身的江德福,一開始有多少的別扭、委屈難道都忘了嗎?可是在擇婿的時候為什麼不站在女兒的角度,用自己年輕時候的浪漫、理想化去幫女兒找相親對象呢?還不是因為這場婚姻,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站在現在一個中年婦女的角度想,還是這樣的男人靠譜,今後的生活更穩定,也更容易幸福。年輕時候的那點小浪漫算得了什麼?
再有,年輕人都比較個性獨立,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這些長輩知悉,尤其是不希望父母和長輩親戚再像對待孩子一樣,對自己過分關注。尤其是對於情感這方面,很可能口是心非,向他們透露的並非是自己的真實現狀和真實想法。
比如一直單身的子女,可能是因為喜歡某一個人愛而不得,而其他人又總是無法達到心中這個理想的標准。於是虛位以待,一直為了心中所想而尋覓,或索性不願意將就,乾脆單身。可是卻對父母講,因為工作太忙,生活圈太窄,認識不到異性,所以單著。那麼父母就領略錯了方向,你沒時間找,那麼我就幫你找。這樣一來,尋覓方向難免南轅北轍。
最後,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對於父母或長輩親戚介紹給自己的相親對象,天然就持有抵觸情緒和否定態度,認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硬塞過來的這種相親,純屬就是為了找對象而找對象,不重視自己、不尊重自己,那麼找來的也不可能是什麼合適的人。帶著這種情緒去相親,自然成功率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