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到底是父母更愛孩子,還是孩子更愛父母
個人認為,孩子是更愛父母的
總有人說你的爸爸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他們不會讓你走彎路,也不會讓你吃虧。但是長大以後發現,其實孩子比他們的爸爸媽媽愛他們,更愛他們的爸爸媽媽。可能這句話有些繞,簡言之,就是孩子愛父母比父母愛孩子更多。
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最好的。如果有人說自己的父母他會毫不猶豫的反駁回去,甚至會和對方大吵一架。惹父母生氣,可能會挨一頓打或者挨一頓罵,但是不出一個小時就會跑到父母身邊問要不要和他一起玩;反過來父母可能會不理他,沖他大吼,或者冷暴力,也許父母會在事情發生後會自責,會和孩子道歉,但是傷害是不可逆的。
世界上總有這么一種人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聰明,努力,懂事,學習好,於是就有了「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這句「名言」,但是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家長」這句話呢?因為孩子知道也許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別人家的好,但是這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想問一個問題,各位家長們總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傾盡了所有,但是如果孩子有選擇去到家庭的·權力,你們又有多大的把握多大的自信孩子會選擇你們這個家庭呢?畢竟你們不是神父神母,憑什麼要求我們成為神童?憑什麼你們要我們學習寫作業,你們卻在旁邊玩手機打游戲?上班累,我是大人,我不用上學都是借口,陪伴很重要,別忘記。
父母更愛孩子還是孩子更愛父母,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好好思考,家長們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知道,自己為他們付出了這么多他們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其實完全可以多和孩子談談,多聽聽他們的心裡話,不要總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表面民主,實則專制。孩子也要設身處地的為父母想想,體會到他們的良苦用心,好好品味一下「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
㈡ 父母關心特別好,作為子女的你會很開心嗎
在這世界上,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遠超過了子女對父母的愛。對比父母給我的愛,我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很合格的子女。
至於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子女,並不是你自己認為合格就是合格,但凡能夠讓父母開心、放心,滿意的子女就應該是合格的子女了。我認為我應該算是合格的子女的。
㈢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我們該怎麼做
㈣ 在家庭生活中,親子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做父母的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不說孩子也明白。別傻了,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時間完全不一樣,你的用心良苦孩子未必就能理解。你不說,讓孩子怎麼懂?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認知:我對孩子的愛,孩子是完全能夠感受到的。但是家長們忽略了許多客觀存在的問題。孩子有自己的情緒,面對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情緒會讓孩子產生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們的一些行為,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不一定能夠有所體會。這也充分說明了溝通的重要性。
如果父母和孩子什麼話都不說,全憑對方去猜,那麼這件事的結果很有可能既違背了父母的初衷,也不合孩子的預想。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能夠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了解溝通有多重要的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這就好比找到了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道路,但是卻沒有鑰匙。
極客數學幫今天就來說說,該如何和孩子溝通。
和孩子溝通要注意什麼?
5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6回答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麼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
7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怎麼那麼笨...」、「我不允許...」、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說出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說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
㈤ 有人說「世上對你最好的就是父母」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世上對你最好的就是父母,這句話是最大的謊言。佛法裡面有句話,叫親人就是自己最大的怨親債主,很多人的痛苦都是父母帶給他的。
武志紅老師說過,很多人都在用一生來療理童年的創傷。
可以說,大多數父母是不合格的,並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身為父母,要努力做一個好的父母,成為真正對孩子最好的人。
㈥ 小男孩說爸爸你怎麼對我這么好怎麼回答
最近陪兒子畫畫的時候,隨口說了一句:「你畫得真棒!」
沒想到兒子盯著我,笑嘻嘻地說了一句:「爸爸,我畫得這么好,你是不是要給我買個禮物啊?」
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剛開始陪兒子畫畫的時候,為了讓兒子對畫畫產生興趣,我拚命地誇獎兒子畫得好,就為了兒子能夠喜歡上畫畫。
不時還給兒子買他喜歡的玩具,以此來激勵兒子。
其實不止畫畫。
兒子讀書,練字,包括給大人幫忙的時候,我都是使勁地表揚,還承諾做得好就買禮物。
開始的時候,兒子也確實勁頭十足。
但是漸漸地,我發現兒子有些急躁,急於看到成果
只是喜歡聽贊揚的話,如果不誇獎的話,就會有些不高興。
有時表現得好一點就想要禮物,甚至還沒做,就開始講條件。
孩子的表現讓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什麼問題。
難道是我表揚得太多了?
還是不應該總給孩子買禮物?
多獎勵孩子、多給孩子正面的反饋,不是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嗎?
我一直在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直到有一天,我無意翻閱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才發現過多的獎勵不能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反而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這讓我陷入了反思。
現在很多家長們包括我在內普遍都認為,要想幫助孩子能夠樹立自信心,讓孩子更出色,就要多鼓勵孩子。
這個鼓勵包括物質獎勵,比如買孩子喜歡的玩具,也包括精神獎勵,比如表揚、誇獎等等
可是獎勵尤其是不分情況、千篇一律的誇獎和表揚真的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認同嗎?
會讓孩子表現得更積極上進嗎?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一個原因在於獎勵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
如果孩子每次表現得好,就給予獎勵,甚至在做之前就承諾獎勵。
這容易誤導孩子,讓孩子在潛意識里認為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獲得獎勵,容易把獎勵和行動對應起來。
如果父母沒有給獎勵的話,孩子就喪失了行動的動力。
孩子不再為了自己的愛好、興趣、理想而付出,只是被外在的獎勵驅動著,無法形成「內驅力」,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
另一個原因是獎勵無法使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真誠的關愛。
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孩子很容易把獎勵與表現聯系起來,認為自己得到獎勵,得到表揚和禮物,是因為自己表現得好。
孩子內心深處會認為父母是喜歡自己的表現,而不是自己。
這會讓孩子缺乏完全感,努力是為了討好父母,獲得關注,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內在需求。
這樣並不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也不利於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教育學家羅賓·格瑞爾博士認為父母要做的不是獎勵孩子,而是要欣賞孩子、幫助孩子。
幫助孩子做評價,體驗成就感,並把感受表達出來。
讓孩子把注意力從對外界獎勵的關注轉移到自我意識上來。
首先詢問孩子的感受。
比如說我們在陪孩子畫畫的時候,可以問孩子:「你喜歡畫畫嗎?」
就是讓孩子不斷確認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可以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注。
幫助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孩子畫完之後,我們不要急著表揚孩子,而是通過提問引導孩子自我評價。
"你覺得自己畫得怎麼樣?"
這樣可以引導孩子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教會孩子學會總結、改進,比單純地鼓勵孩子可能更有效果。
讓孩子關注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畫的非常不錯時,不要只是簡單地說一句:「你畫的太棒了!」
而是要讓孩子學會關注自己的感受。
比如問:「你很開心嘛!你肯定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吧!」
讓孩子從自身的成就感獲得肯定,而不是從外界的獎勵尋找認同。
鼓勵要具體,不要空泛。
比如說,「我喜歡你的作品,特別是我喜歡你畫畫的顏色和構圖。」
而不是簡單地說一句,「你畫得真的很棒!」
誇獎孩子的努力
不要對孩子的表現和結果進行評價,更不要隨意地誇孩子聰明,而要對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進行肯定,讓孩子知道收獲是靠付出取得,而不是天賦和運氣。
除了表揚孩子外,父母們也要讓孩子知道,禮物體現的是父母的愛,而不是孩子表現的獎賞。
下次面對孩子對獎勵的「索要」,我可能會這么說:「兒子,你畫得真不錯,特別是顏色很好看。我非常喜歡你的畫,你也可能很滿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