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監視子女行為如何解脫

父母監視子女行為如何解脫

發布時間:2024-10-10 05:00:18

Ⅰ 成年了父母還干涉太多很痛苦

有些人說正常的,可能是沒體會過,只聽說過父母管著是愛吧?說說我自己吧,大學的時候每天晚上宿舍快鎖門我爸媽就會和我視頻通話,只要我幾個電話沒接到就炸了,電話視頻連環轟炸,現在我聽到微信視頻聲音我心理直發慌,還有他們決定的事情我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考研,當然我知道為我好,但是我想一邊工作一邊考研,我不想大學畢業在家待著,可惜我每次一出去找工作他們就會打擊我,說我找的工作對以後發展沒有用,後來我也放棄了,我專心在家學習,我想一個人去考研,我想著這回考完研可以放我自由吧,是我想多了,堅決不同意我自己去,我不是在外邊不敢說話的那種人,也不是因為不重要的事耽誤考研這種大事的人,就是堅決不許我一個人去,我想自己去的原因很簡單,等考完試我想出去放鬆放鬆,我真的壓力很大,整天失眠,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只要我沒有玩游戲,在學習他們就不會罵我,就算學習學到猝死也不重要,我現在已經不反抗了,他們說什麼便是什麼,說我現在的男朋友不行,不能在一起,那我就等到到了年齡等待他們的相親,希望有父母的不要這樣對孩子,孩子心裡是絕望的,無助的。

Ⅱ 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掌控,別再讓原生家庭「毒害」孩子

兩個月前,曾因殺母而轟動全國的北大學生吳謝宇被警方逮捕,這使得該事件又在網路上引發了熱烈討論。作為一個老師和鄰居眼中的「完美」孩子,吳謝宇怎麼會對含辛茹苦養育他成長的母親謝天琴下得去毒手呢?按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來看,無論謝天琴做過什麼,吳謝宇都不至於做出「殺母」這樣大逆不道的舉動來。

但如果讀過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一書,我們應該從書中得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個極其錯誤的觀念,孩子不良性格的養成多半來自於他們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始作俑者大部分都是他們的父母。

蘇珊·福沃德,作為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現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使得她接觸到了大量相關案例,這也給了她極為豐富的研究素材。她帶著自己的研究結論多次出現在訪談節目中,並創作了《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情感勒索》等一系列暢銷心理學書籍。今天我們介紹的《原生家庭》還曾榮登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並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本書的後半部分則傳授了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遭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作者如何教孩子用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掌控,以使得他們免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吧。

在美國,醫生是受人尊敬且高收入的職業。旁人對於醫生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個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的成功人士形象。然而作為整形外科醫生的戈登卻經歷了妻子的離家出走,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脾氣暴躁還有些嘮叨。

在與戈登聊過之後,作者發現戈登的父親在戈登童年時期扮演了一個「虐待者」,即便戈登並沒犯太大的錯誤,也會招來父親的一頓毒打。長期保持對父親的憤怒,讓戈登不得不去找尋一個情感發泄的出口,他下意識地將稍顯弱勢的妻子當作了發泄對象。妻子受不了他的脾氣,才選擇了同他分居。

不只是戈登的童年存在類似現象,作者接觸到幾乎所有案例中的咨詢者的父母,在他們童年時都起到了相當大的負面作用。作者對大量案例進行了總結,歸納出六種「有毒父母」: 「不稱職型」、「操控型」、「酗酒型」、「身體虐待型」、「言語虐待型」和「性虐待型」。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所有「有毒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產生了深遠且惡劣的影響,即他們的言行對孩子產生了持續和反復地傷害,所謂「有毒」的意思便是如此。

作者指出,更可怕的是,「有毒父母」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一套完整的「有毒家庭體系」代代造就形成,這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有毒父母」在應對家庭危機時,通常會採用諸如「矢口否認」、「推諉指責」、「強行阻撓」、「三角關系」和「保守秘密」等做法,來要求孩子與他們共同營造出「家庭關系平衡」的假象,這種逃避、隱瞞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為痛苦。

對於前文提到的謝天琴,從媒體采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她的同事對她普遍的認知是「保守」和「追求完美」,想必她在撫養吳謝宇成長過程中發生過書中闡述過的某些狀況,才會使得吳謝宇用最極端的方式解決他們母子間產生的問題,這種情況顯然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了解「有毒父母」和「有毒家庭體系」是有必要的,但這也只能幫助孩子理解父母有毒行為的成因,理解自身行為的成因,對於改變孩子的現狀遠遠不夠。孩子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得到應有的幸福,還需要改變他們自身的行為。

孩子想要脫離「有毒父母」的掌控,實際上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要從觀念上解放自己。重新梳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並給予自己積極正面的關注。

這時孩子需要做的是:

1.延遲甚至不再原諒父母——直到他們承認事實、承擔責任並彌補過錯;

2.分析自己同父母的關系——製作並填寫觀念、感受、行為調查表;

3.進行自我界定——表明自身立場,維護自身權利;

4.停止自我懲罰——管理自己的憤怒,將相應責任歸還於父母。

真正認清父母,不再為他們的錯誤行為找借口,將自己的利益等同於父母的利益,而不是其之下,這些都是在為進行下一步做准備。

第二步,是要從行動上拯救自己。找尋合理的方式同父母溝通,使其認識到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必要時,可以藉助專業的心理治療手段介入。

同父母溝通本質上是一個「對峙」的過程,孩子需要做的是讓他們從不認同自己犯錯到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這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因此書中詳細地講述了「為何、何時與如何」同父母對峙,以及針對對峙結果孩子該如何面對各種反應等等。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可以使用「與父母對峙」的方法。面對性騷擾或性侵害時,他們則應該選擇藉助專業的心理治療方式,加入小組進行集體治療,這樣更有利於他們走出童年陰影。

第三步,是要從根源上阻止「毒害」的蔓延。為了打破「有毒的家庭體系」,在撫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要用正確的方式去關愛他們,不再讓他們走進這種錯誤的模式循環之中。

前面提到「有毒的家庭體系」,即作為曾在家庭中的「受虐者」在組建自己的家庭後成為了「施虐者」的模式,使得「毒害」通過代際循環傳遞了下去。想要徹底根除父母的「遺毒」,打破這種有害的循環模式,孩子真正要做的是停止虐待他們自己的孩子,不再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麼問題將會不攻自破,不再發生。他們的孩子也將獲得同他們一樣的自由。

大多數孩子一旦認清了父母的錯誤,就會選擇走反抗這條路。他們大都會選擇同父母抗爭到底,不和他們理清個是非對錯絕不善罷甘休。不過並非所有家長都能認識到自己是錯誤的,即便認識到,他們或許也不願意承認。

對於這樣的情況,孩子不應該和父母死磕到底,而是應該放棄這樣的抗爭,因為是否成人、是否能夠愛人和被愛的決定權都掌控在孩子自己手中,這些根本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

吳綺莉在童年時從母親鄭黎明那裡得到的大部分都是羞辱。有了女兒後,吳綺莉轉而也變得和母親一樣的「有毒」。眾所周知,「小龍女」吳卓林自小便和吳綺莉相依為命,然而兩人的親子關系卻因為吳綺莉性格的關系逐漸惡化。吳卓林可以說是在吳綺莉的身體和言語雙重虐待下一路成長起來的。

然而吳卓林與吳綺莉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從不屈從於母親的淫威,在18歲時她就能夠選擇反抗母親。但長期以來的對峙並沒有使吳綺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仍舊期望牢牢掌控吳卓林。吳卓林意識到無法改變母親,於是選擇了離家出走,擺脫母親的掌控,並在這期間收獲了真愛。

如今的吳卓林無需再和母親爭論孰是孰非,因為她收獲了一個愛她的愛人,成立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得自由快樂、美滿幸福,這是她給吳綺莉最好的回應。

所以,「中毒」的孩子需要相信自己,變得自主獨立,學會愛人,接受被愛,無論父母是否承認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承擔曾經犯錯的後果。哪怕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都不會選擇和解,但至少孩子得到了應有的自由,度過了美滿的人生,感受到了久違的幸福,成為了自己的主人,這就足夠了。

吳卓林的醒悟使得她並未成為母親吳綺莉那樣的人,也避免了今後生活中的悲劇。而大多數孩子或許還生活在「有毒父母」的陰影下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離世後仍舊被他們牢牢掌控,無法逃離。他們只能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麻痹自己、安慰自己,然後再把父母錯誤的做法施展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讓錯誤的觀念繼續蔓延發酵。

《原生家庭》則教會了那些被原生家庭束縛、長期遭受「毒害」的孩子勇敢與自信,教會他們完成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的掌控。他們最終會幡然醒悟,為了不再接受原生家庭的「毒害」,他們會走上同父母抗爭的道路,找回真正的自我,擁有美好的明天。他們也會將「毒害」徹底斷絕在自己這一代,使他們的後世子孫不再踏進「有毒家庭體系」的惡性循環,從而徹底更改整個家族的命運。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評價《原生家庭》時說: 「出版這樣的書,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認為這句話是極為中肯的,因為如果這樣都還不算功德無量的話,那麼天下或許再沒有可以稱得上這句話的事情了。

Ⅲ 如何擺脫父母強烈的控制欲

擺脫父母控制欲是很難的事情,在於父母年齡大了,習慣於控制欲很久了,要一下子不控制,非常難做到。

首先,你能意識到父母的控制欲已經是一個進步,說明已經有了擺脫的意願。

其實,關鍵在於你的改變。雖然控制欲父母會一如既往把你當小孩看待,但是你成人的表現,比如,對自己負責,自己承擔,保持邊界等行為,有可能促使父母慢慢改變。

如果跟父母保持一定距離,比如你在外地工作,你的獨立性會更好地成長,也可能幫助你脫離父母的控制欲。

問這個問題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反抗父母的勇氣的,都是愛的束縛導致的。


所以就是很多的想法和建議給到你了,你也很難做得到,也幾乎很難幫到你。


對於如何擺脫父母控制的這個話題,只有你自己認識到了,並且能夠掙脫這種束縛,什麼方法都不是問題。(後面我會說答案)


下面這幅劇照本身就很有代表性,一個孩子的臍帶被鏈接著,手中還有一把鎖。


這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劇照,其中「茉莉的最後一天」這一集,很多人是哭著看完的,因為把控制型媽媽對女兒的一些行為很真實的表現出來了,而女兒的那種痛苦也通過影視劇傳遞給了觀眾。


紀伯倫的這首詩值得父母細細品味:



我是看了這部劇以後才去找了原著來看,因為劇中孩子的表現讓我作為一個母親太震撼了。

因為你很難想像一個母親的愛會讓孩子傷的遍體鱗傷還不自知,所以自己也在反思。


所以,想給題主幾點提醒:


首先,對於控制型的父母,不要寄希望於他們改變。


因為控制型的父母自己並沒覺得在控制孩子,都覺得自己是愛孩子的。


在這本書的序中這樣寫道:書中的每個孩子,無論他們在世俗認定中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奮戰過後的傷痕。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斗,他們的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


我覺得這句話很真實,也可悲。


第一集中《媽媽的遙控器》當中的母親,為了兒子好,想讓他改掉不良的習慣,這都無可厚非。



但是母親竟然把遙控器當成了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的道具,因為這樣的裝置能夠讓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成天補習。 最後還來了句「我是為你好!」,親情變成了牢籠,對孩子是無窮的傷害。


為什麼孩子很痛苦,很難擺脫這種境地,因為那是自己至親的人啊,而父母對此並不能接受和理解。


直到最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後才明白自己行為的傷害,但那都太晚了啊。


第二,無論他們改不改,應該改的人是你自己。


當你明白了父母的固執,及他們的固化思維,接下來怎麼做應該自己去思考了。


需要自己逃脫愛的禁錮和控制,俗話說,你只做自己能改變的,不去想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


而自己的改變和接受,都是可以選擇的。


而你想去試圖改變父母,那要看他們的態度和心情了,你能控制嗎?



基本不能。


其實不用太過於糾結,有抑鬱傾向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優柔寡斷了些。


我小時候,選專業就業都是父母的意見,那陣是因為自己不具備判斷能力,也沒有從小立志干什麼。


但當我成年後, 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想,和自己要愛的人,父母一個都沒攔住過。

當然,他們是那種控制慾望沒那麼強的,但和他們的很多想法都是背道而馳的啊,只要我拿定了主意,基本都按照自己的意見在走。


所以,決定權在自己,如果你自己瞻前顧後,沒法用足夠的勇氣來改變這一切,那麼接著痛苦的肯定只有自己。


反過來,你想好了,經過了認真的審慎後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什麼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呢? 他們用愛束縛你,難道你不能用愛來說服他們嗎?


第三,只有自己改變了,才能真的解脫出來。


路,自己走過,才知道前面有哪些風景。


對和錯,都不重要,都是人生的體驗。


我們不就是因為這場人生旅途的不確定性才覺得充滿無限可能的嗎?


有醫生曾經對一個抑鬱症患者說過:你得的病就像肉里的刺一樣,我的葯只能在這個刺的表明緩解你的疼痛,但要根治還是靠自己把刺拔出來。


對擺脫父母控制的人生而言道理趨同。


-end-

你這樣的一些東東總要挑撥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是其心可殺,其人該揍。

社會 上可寫的事太多,你想賺錢,就堂堂正正的,不要想動搖 社會 的根基,雖說就憑你這樣的東東已勁搖不了,但看到了讓人惡心。

網上有篇熱文,《世上到處都是不愛子女的父母》。

談父母通過對子女掌控尋存在感,或得到個人利益。

法國電影《鋼琴教師》,說的就是一位長期被媽媽控制的鋼琴女教師壓抑變態的 情感 生活。

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比比皆是:不許女兒談戀愛、不許去外地工作、不許……

日常中的干涉控制更是如此:一位父親得意洋洋地炫耀成果,通過自己努力扳回了孩子想做什麼職業的願望;菜場那位祖母說,我大孫兒已經9歲了,我馬上回家叫他們再生一個;一位爸爸出面幫女兒打女婿、幫女兒跟女婿離婚……

細微的不易覺察的控制更是多:都成人了他們還覺得你該早起、覺得你該對自己的孩子上點心、覺得你工作間隙要叩齒健身、覺得你做的飯就不好吃她做得才好吃、覺得離了他們你就過得一團糟……

很幸運,我父母沒多少能力,所以對我是完全撒手的。有時候我會有沒有人幫助的孤單,但更多時候,我可以做自己的主,我覺得自由自在。成年後發現:這種撒手不管真的比亂管好NNNN倍……

所以,結婚後,我特別特別不適應新的家庭。公婆屬於那種細心的操持的父母,這個好處的弊端就是凡事喜歡干涉,從嘮叨我們該早點生孩子開始、到干涉我們裝修房子的顏色……一路磨合,終於達成了現在的不松不緊的狀態。其中訣竅就是:我「辭退」了他們,不再要他們幫助帶孩子燒飯,一切都是自己來,雖然辛苦,但是我的小家庭真的徹底長大了,我終於有了主人的感覺,我們在小家裡獲得了輕松自在。

某個博友發過這樣一條博客:他千辛萬苦寫就一本書,興高采烈地回家獻給父母,而他爸爸只是把書丟在一邊,說了一句:「與出一本書相比,我們更希望你結婚。」

這位博友由此大發雷霆,我非常能理解他:打拚很久,終於獲得一點成就,興高采烈地回家跟父母分享,想得到父母承認,父親卻不屑一顧:你這個不是成績,因為你還沒有結婚!

控制欲 強的父母,永遠看不到孩子的成績,永遠只看到不足,他們像指揮官指著前方:「到這兒了算什麼,前面才是圓滿處。」而「前方」永遠只在前方啊!這樣的父母,他們從不贊賞孩子,他們總在不斷地要求……

那位博友所發微博的後續是:他父親氣得暈倒去醫院了。博友手忙腳亂地送父親上醫院,自己自責得無以復加,在微博里懺悔,說簡直想把自己剁了。

控制欲 的父母第二條特徵就是:無能為力的時候總是示弱來控制孩子。

這樣的父母總是把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生活的延生,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被這樣的父母干涉,孩子一邊反抗一邊因為自己「不孝」而自責,內心扭曲彷徨,一輩子都不得幸福。

《鋼琴教師》里的女教師就是這樣被她母親禁錮成囚徒。

《世上到處都是不愛子女的父母》文中說的方法我是贊同的:遠離想控制你的父母——遠離不是不管他們,而是不被他們干擾。

不要奢求對 控制欲 的父母「左耳朵進右耳多出」能解決問題,而是明確讓他們知道:彼此的界限,並且不允許對方逾越。

甘肅那個女子簡直就是被父母控制而亡的樣本。控制她的是她的祖母(一個母親替代形象)。自己孩子被祖母打、自己丈夫被祖母打,家是祖母掌權,錢在祖母那兒,電視機給祖母看。在無望的勞作中,無休止的被控制中,自己還要遵循孫女該有的形象:溫順、謙和、孝敬祖母。臨死了,還對侄女說:以後有好吃的記得留給我奶奶。

她不知道她無休止的苦難是從祖母掌控她開始的,她只能對自己下手。

父母對孩子掌控往往持著一個最大的借口,那就是:「愛」以及「為你好」。

是不是真的為你好,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看陽陽的帖子,有位跟帖的姑娘一直未找到對象,她母親有一天生氣了,罵她:「你這個老處女!」這樣的字眼從母親口中說出,你認為她是真的為女兒好嗎?她只是哀痛自己顏面丟盡所以才會罵出這么惡毒的話。

什麼樣家庭出來的孩子, 還容易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生活的。治癒的過程漫長而容易反復。

所以,我們既要 擺脫父母 的掌控,同時也要努力做到不對自己的孩子掌控。

文中有這么一句:「遠離想控制你的父母——遠離不是不管他們,而是不被他們干擾。」



我來想想怎麼個「遠離」法既合人倫又靠譜:

1 既然要遠離,首先你得自己不對他們依賴。如果你還指著他們燒飯洗衣,那麼大概只配做個「聽話」的孩子。

2 父母身體好不需要你照顧的,給錢吧!離開那種憂郁的臉龐和眼神吧,不要歉疚,既然在一起是互相折磨,還不如給彼此空間。

3 身體不好的父母估計也沒有 控制欲 了,他們會更多地操心自己的身體。所以,盡孝吧!

4 劃清界限,告訴他們你的底線,比如婚事,不要他們插手就是不要插手,多強調幾次對方自然就接受了。自己要強大,自己都囁囁嚅嚅不清就別指望父母能聽從你的訊息。



如何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

1 你是否從來都覺得孩子不會或不對。

2 你是否一直為他擔心。

3 你是否從未贊過孩子。

4 你是否喜歡為孩子代勞。

5 你是否一直幫他操心,幫他決定選擇。

6 你是否不希望孩子遠離自己。

7 你是否發覺自己離不開孩子。

8 你是否想他一直在你身邊。

在中國,父母總會用「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么大,干什麼事不是為你好」來道德綁架孩子

超過80%的孩子應該都有這種感受:

父母覺得你該穿秋褲了

父母覺得你該學習了

父母覺得你該理發了

父母覺得你該戀愛了

父母覺得你該結婚了

他們從來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做「好好家長」


想要擺脫這樣的「控制欲」我想只有一個方法:

經濟獨立,成立自己的家庭

堅決的說不。

比如當他們提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說不。

他們接下來就會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需要告訴對方:「不,這根本不是為了我好,你們只是希望我聽話而已。」

接下來他們可能會開始責備,埋怨,甚至開始罵人,他們會說這個人翅膀硬了,開始飛了,怎麼這么不孝順了?總而言之就是,我們變了……這時候我們可以坦然的說:是的,我變了。

經過若干次這樣的循環,他們會開始意識到他們無法控制子女,於是他們又開始會耍無賴,甚至扮可憐會跟子女說各種各樣的軟弱的話來博取同情。

記住,在這時候千萬不要回頭,也千萬不要被他們的軟弱所蒙蔽了雙眼,因為一旦開始妥協的時候,他們就又會開始侵犯。

這個時候繼續堅定地做自己,他們會漸漸的接受一個現實:他們再也無法擺布別人,再也不可能讓一個人聽他們的了,這時候界限就成功建立了。

當然,在開始做上面這些事情之前,請先經濟獨立,正所謂底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獨立之前,哪來的人格獨立?

首先為人父母要以德來教育孩子,同時也不能壓迫孩子。孩子們都是有自尊心的,千萬不能讓孩子有精神壓力。

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交流,就會導致隔閡,不利於親子關系。善待孩子是第一要義。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被迫背負著另一個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孩子,怎麼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一個總是強調犧牲,苦悶傷感的母親面前,孩子不敢快樂,也不敢幸福。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穩地飛翔。自由和獨立,是父母能夠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

不要去指責父母、仇視父母,他們當年因為知識水平、性格等,會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們也不知道這樣是害了孩子。就像《銀河補習班》里鄧超說的:「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得不好請多包容『』。

學會成長,走出來,去慢慢修復自己,去改變命運的軌跡。原生家庭決定不了一切,原生家庭也不是我們去抱怨和停止成長的理由。

別忘了,你也會成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這個很簡單 只有強大自己 然後離開他們 自己出去闖 社會 我媽媽就控制欲很強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走出去 然後大學畢業就去了南方 現在又出了國 距離遠了 我媽媽依然用打電話和視頻的方式想要繼續控制我 不過鞭長莫及 我不理她 慢慢的 我習慣了自己做決定 我媽媽看到我的成長和努力 終於認可了我 現在她不再控制我了 反而有事會問我的意見

所以 父母控制你 是因為認為你不行 你做給他們看看 讓他們知道你能行 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放鬆對你的掌控

很簡單,溫柔點,慢慢的擴展自己的邊界,循序漸進,從最簡單的事開始對著干。

你讓我不睡懶覺,我偏要睡他個桃花開,哪怕是在床上玩手機不起床都行。

你讓我馬上吃飯,我偏要等半個小時再吃。

下午五點必須回家,我偏要玩到7點。

...

...

反正就是,在一些很小的事上對著干,如果小事上獲得了成功,再加點力度,在小事上一點點的增加,直到大事上都有自主權,直到你爹媽都覺得,管不住你了,娃長大了,那你就勝利了。

不要一來就開始流血鬧革命,換來的一定是暴力的鎮壓,那些直接什麼都對著乾的,簡直死的不要太愉快。爹媽都是活好幾十歲的人精,要整死人、折磨人的方法起碼有好幾十種,所以,直接來硬的,這是很愚蠢的。

我爹媽從小就壓榨我的自由空間,把我拽手裡,我都喘不過氣了,後來我自由意志越來越強烈,就拚命反抗鬧革命,直接對著干,被打得好慘的...跪板凳,上面放滿了鵝石頭;打人的工具,黃金棍好幾根綁一起,期間換了好多次(可能是被我丟的);和老媽吵架,我直接拿頭撞玻璃,把窗戶撞碎;上網吧玩通宵,半夜直接從網吧揪出來,一路打回家,那個之狠,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差不多被各種折磨了一年左右,我才慢慢的獲得自由,這就是鬧革命的代價——暴力鎮壓。

只是,我成功了,那些付出,流的血都是值得的。

問題是,你們能做到咱這程度嗎?

如果被打死也要按自己想法來,那無所謂,直接硬著陸。啥你要我這么干?對不起,我做不到。

如果對自己沒有把握,那還是來軟的,從小事開始反抗,把戰線拉長一點,慢慢的擴展邊界。

嗯,方法已經告訴你們了,祝大家好運。

Ⅳ 二十歲了,老被父母管,怎麼解脫

確實有這樣的父母, 雖然你已經長大成人,他們還是把你當孩子看,什麼事都給你做主。這是非常錯誤的,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保護你,其實是害了你,這樣下去你永遠都活在他們的翅膀下面,沒有機會獨立思考處理問題,很難有所成就。這樣的父母一般都比較固執死板,很難溝通,無論你怎麼說他們都會按照他們想當然的思路去做。你應該去找能說服你爸媽的明白人,比如其他親人或者你爸媽的特別好的朋友,讓他們去和你父母溝通。 還有就是你做了一件你爸媽都反對的事情,最後你成功了,她們或許也會改變以往的觀點。

Ⅳ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欲強,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崢自導自演的電影《囧媽》在網路平台免費上映。影片講述了徐崢飾演的伊萬和母親,踏上一趟開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車上母子兩人相處的故事。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不禁陷入了沉思,開始思考自己和母親的關系。

在影片中,當媽媽知道兒子結婚多年卻不想要孩子,就在詢問時卻被兒子反駁說,我倆的事不用你管!沒想到,媽媽卻說「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這一幕簡單的對話,如此熟悉卻讓人想逃離。原來在媽媽的內心深處,有很深的控制欲,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卻始終希望能夠支配孩子的生活。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里,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控制欲強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來分析原有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給出相關可操作性對策,可以說這是一部家庭心理治療的經典作品。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擁有20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專業性值得信賴。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訴我們,通過自我解剖,反思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我們能夠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中解脫,得到自由和幸福,活畢冊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電影《囧媽》里有這樣一幕:

在吃午飯時,伊萬忙著給朋友發語音,媽媽就把小番茄送他嘴邊。就這樣,她一顆又一顆不停地喂兒子吃,甚至將剝好的雞蛋塞進他嘴裡,差點把伊萬噎著。讓媽媽沒想到的是,伊萬根本不喜歡小番茄,結果竟然趁著媽媽不注意,偷偷把所有小番茄都扔出車廂窗外。

後來伊萬和母親出現爭吵,母親理直氣壯地說「怎麼可以這樣跟媽媽說話?你不乖了!」原來年近40的中年兒子,在母親眼中卻始終還是長不大的孩子,母親似乎一直沿襲著小時候的那套管教模式——聽媽媽的話,才是好孩子!

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對孩子成年後的生活,依然橫加干涉和操控的父母,定義為「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有個重要的特徵,就是當孩子成年後,依然把他當做孩子對待,從而對孩子的生活橫加干涉,甚至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宰。但這種操控卻往往讓人意識不到,因為父母大多是披著愛的外衣,偽裝成對孩子的關心,比如「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之類的措辭。

如果說父母早期控制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出門,是出於對孩子的一種保護,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依然干涉孩子的生活,這種保護就成了一種有毒的控制。那麼父母的操控,有什麼具體表現形式嗎?

第一種是直接控制 ,就是一種公開的、具體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通常包含威脅、恐嚇和羞辱。諸如「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我不理你」、「按我說的去做,否則不給你錢花」、「你這么做,簡直想把父母氣瘋!」

第二種是巧妙的操縱 ,也即細微、隱蔽的控制,通常不輕易暴露自己的真實目的。諸如父母一輩子圍繞孩子來生活,製造狀況讓孩子需要他們幫忙。或是給孩子製造內疚,諸如「為什麼你不能像哥哥那樣」,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父母的愛,促使孩子迎合父母。

應該說,這兩種不同畝神形式的操控,雖是披著愛的外衣,背後卻是控制欲強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場較量。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在焦慮的父母控制下,就很難變得成熟,從而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就受到影響。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是父母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尤其需要父母更多照顧,可這種保護一旦過度,就容易演變成操控。那麼,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強,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電影《手耐宏囧媽》里,有兩段經典的對白,伊萬對媽媽說「你心裡住了一個幻想的兒子,他應該做什麼,喜歡什麼,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可戲劇的是,這樣的對話,同樣發生在伊萬和自己的老婆之間,老婆也反問伊萬為什麼要改造自己,並表示自己沒法成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

影片中,伊萬想逃離母親的模式,卻不想活成了母親的模樣,對自己的妻子也是控制和束縛。 由此可見,在控制欲強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選擇逃離,他很有可能期望自己的妻子,符合好妻子的形象來取悅自己,而這種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

作者蘇珊·福沃德說到,如果父母給我們施壓,通過讓我們產生膽怯、內疚的情緒來控制我們,一般來說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人會有兩種選擇:投降或者叛逆。

從表面看來,似乎叛逆有利於心理解脫。事實上,這兩種選擇都不利於心理的解脫, 無論孩子選擇投降還是叛逆,始終還是被父母牢牢控制著。 在書里就講了一個例子:

喬納森是50多歲的單身漢,盡管他事業有成,可每當他去相親,一想到要和眼前的女人結婚,內心就覺得很害怕。因為母親什麼事情都要管他,又十分熱衷張羅兒子的婚事,可他卻想從母親的控制中解放出來,他想要叛逆,所以拒絕母親為他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婚姻。

面對母親的操控,孩子明明想要掙脫,通過叛逆和他們對著干,卻不想由於過度反抗母親,以至於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婚姻大事。可見,健康的反抗能夠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而試圖通過叛逆向父母證明權利,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從大多數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幾乎是孩子最初的啟蒙導師,而家庭形成了孩子最初的認知體系。可如何為人父母,這一至關重要的技能,大多數人卻只是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

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只是普通人,他們的教育方法主要來源於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樣泛善可陳。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控制欲強的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說到,人的行為產生於觀念和感受。要改變自身的行為,就要知道錯誤的觀念、消極的感受和自我破壞的行為之間的聯系—— 認清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勇敢地和父母對峙,從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如果沒有處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那麼就容易把面對父母時產生的恐懼、憤怒情緒,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從而帶來惡性循環。

要知道,與父母對峙不是為了報復和懲罰他們,更不是發泄憤怒,而是為了直面和解決問題。因此,與父母對峙時要保證達到四個目的:一是直面他們,二是徹底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三是告訴他們實情,四是為了彼此往後的關系定位。

和父母對峙時,主要有寫信和面談兩種常見的方式。其中,寫信是一種比較好的傾述方式,能夠把自己的觀點全面地展現出來,同時避免面對面可能發生的沖突。不過,面對面對峙也有一定好處,能夠及時進行反饋,同時感知對峙效果是否成功。

這兩種對峙的過程大概相似,可以用「我想對你說些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作為開場白,同時要注意四個要點:

這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這是我當時的感受。

它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因此,在對峙前要做好相關的准備,比如要想好自己要和父母對峙什麼內容,父母對自己做了什麼事,當時的感受怎樣,此事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以及自己的需求等。

另外,為了保證在對峙的過程中,控制欲強的父母無法佔據對話的優勢,蘇珊·福沃德提出採取「非辯護性回應」方式,來化解矛盾的激發。

非辯護性回應,簡單地說就是在迴旋的時候,不為對方做出解釋。 因為一旦試著解釋和請求理解,那麼就相當於把主動權交到父母手上,自己就處於弱勢地位。來看書里母親和孩子對話的兩個案例:

其中案例2正是採用了非辯護性回應,在與父母對峙中,孩子沒有試著解釋和渴望父母的理解,就不會因為極力辯解而讓自己處於對話的弱勢地位。採用非辯護性回應,是一種溫和的方式,能夠化解過激的情緒,同時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父母對峙前,要做好預測對峙後父母的反應,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一來只要比預期好的結果都讓人欣喜。

在影片《囧媽》里,伊萬和母親對峙後,媽媽變得能夠理解兒子,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兒子已經不再是小孩,他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而這就是對峙所帶來的效果。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說到,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系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但重要的不是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自身選擇如何回應。相信孩子通過積極的引導,正視直面問題,認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能夠消除父母控制欲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閱讀全文

與父母監視子女行為如何解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公司員工退休年齡 瀏覽:674
新兵報名體檢要帶什麼 瀏覽:757
山東聯通面試體檢後多久鑒三方 瀏覽:256
私營企業退休證明 瀏覽:410
做飯長壽 瀏覽:915
養生壺煮什麼刮腸道油脂最好 瀏覽:617
田女士50歲 瀏覽:374
今年社保退休多少錢 瀏覽:479
退休金金改革 瀏覽:427
每年有多少人被父母拋棄 瀏覽:311
北京處級退休金 瀏覽:561
想過個什麼樣有意義的重陽節 瀏覽:633
在農村老年痴呆老人走丟該怎麼找 瀏覽:196
有哪些書是關於講養生知識的 瀏覽:358
老人家經常打瞌睡容易摔倒 瀏覽:541
養老院補貼怎麼辦理 瀏覽:186
事業單位轉企後退休人員該不該 瀏覽:347
養生可以做哪些運動 瀏覽:933
如何給老年人按腿 瀏覽:381
蘇州瑞頤養老院實景圖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