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滋養型父母有哪些

滋養型父母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10-06 15:46:10

A. 五種父母類型你屬於那一類

一、 代替型父母(依賴關系、父母高孩子低)

孩子呈現的狀態:沒有責任感、無價值感、沒自信、沒動力、不上進、依賴、壓抑、害怕的

父母呈現的狀態:盲目的愛、物化孩子、控制、低自我價值

二、預防型父母(依賴關系、父母高孩子低游瞎)

孩子呈現的狀態:不被信任、無價值感、沒自信、容易出現偏差行為、破壞性行為、陰暗的

父母呈現的狀態:不信任的、擔心、焦慮、沒安全感、拒絕、失望

三、 專業型父母(獨立的、接納、價值的平大雀等)

孩子呈現的狀態:被滋養、尊重、有力量、信任、開始活出我是我

父母呈現的狀態:接納的、覺醒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

四、 教練型父母(獨立的、主導的、孩子找到來自於身份價值的力量)

孩子呈現的狀態:身份層面的發揮、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建設性行為

父母呈現的狀態:信任自己、他人、環境,自我價值感高

五、 導師型父母(太陽型的、高自我價值、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

孩子呈現的狀態:有生命力的、自信、能幹、負責任、創造性行為、陽光的

父母呈現的狀態:表裡如神仿空一的,全然的愛,充滿生命力的。

B.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缺陷

和我那個遠房的表姐一樣,受原生家庭傷害的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驚人地一致:自卑、感覺自己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生活不順還有深深的無力感。他們很多時候否認自己受到的傷害,或者將父母的虐待合理話,但這只能帶來暫時的寬慰和經久不愈的傷害。傷人的原生家庭里到底有怎樣的父母呢?

第一部分:傷人的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

(一)、不稱職的父母: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孩子,甚至跟孩子搶奪「孩子的角色」

1、這類型的父母沉醉在自己的得意或者失意里,忽視孩子的需求,極少回應孩子。有的父親常年忙於自己的工作,極少關注孩子或者頂多是些物質層面的給予,不在意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貌似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當中,實際上卻看不見孩子。

這種忽視型的家庭,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淡漠,母親也無力關注孩子;甚至還有的母親把自己的孤單和無助向孩子哭訴,向孩子索要情感支撐,搶奪家庭中「孩子的角色」,讓孩子變成了父母的父母。

2、孩子成年後可能的人格缺陷:情感淡漠或者隔離自己的感情

  既然父母看不見自己,需求得不到回應,這類孩子乾脆就防禦性地「否認」自己有需求;甚至把父母的忽視和冷淡「合理化」,類似的借口有「爸媽太忙了,他們顧不過來是正常的」、「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這么長大的」、「孩子太多了,哪裡照顧地過來」等等。

有些所謂的「小大人」,早早就替父母照顧更小的孩子,承擔家務,身心疲憊換來的是日益增加的「挫敗感」。這樣的孩子成年後看似勤勤懇懇,但卻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合適的榜樣去學習如何愛別人及如何被愛,沒有得到過情感滋養。於是,干錯關閉了自己的情感之門。

(二)、操控型父母: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打著愛的旗號,無限介入你的生活。

1、大眾很容易批判啃老族,但卻極少看到啃老的子女背後牽著線的父母。許多操控型的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就事事包辦,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希望孩子永遠不要獨立,因為他們會因此感到遭到背叛和遺棄,喪失作為父母的價值。

最常用的情感綁架方式有「如果你不聽我的,你就會遭遇XXXX很可怕的結果」;「如果你敢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那我們就不管你了,或者不愛你了」;操控型的父母特別善於製造內疚。

2、孩子成年後可能的性格缺陷:自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身份認知模糊,想獨立卻習慣性依賴父母

被操控的成年子女會因為習慣的慣性;或者迫於「孝道」等道德壓力;或者對父母千絲萬縷的依賴而無法擺脫父母的控制。同時,他們深深陷入無力感,覺得自己成年後仍無法獨立。

他們多半會同意跟父母同住,維持這種模糊不清的狀態。

(三)、身體虐待型父母:打你是為了你好,打你我也很心疼。

1、這類型的父母特別普遍,並且他們的行為彷彿受到傳統「愚孝」文化的支持顯得理直氣壯,「所謂不打不罵不成才」。事實上,很多父母打孩子,只是因為孩子挑戰了自己的權威;自己很疲憊而不想被打擾;自己的焦慮和不快無處發泄等等。換言之,他們把生活中的不愉快遷怒與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孩子,這樣讓他們覺得安全。

當然,打孩子的父母極大可能自己在童年期就受到父母的身體虐待,而他們自己無意識地傳承了這種模式,如果不有意識阻斷,這種暴力模式甚至會代代相傳。

2、孩子成年後可能的性格缺陷:極度缺乏安全感,很難信任他人;情緒容易失控,自我厭棄。

從小經常被身體虐待的孩子,內心壓抑了很多對父母的憤怒,他們在成年後極有可能將這種巨大的憤怒遷移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身上,成為自己都討厭的暴君。還有的人因為童年期無力對抗父母,會把這種被打的痛苦歸因於「是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他們在成年後很難建立溫暖的親密關系,認為自己不配被愛,也不相信會有人愛他們。

父母在身體虐待孩子的同時會說「其實我是愛你的,只是你太不乖了」,如果孩子接受了這種觀念,就等於把愛和虐待形成了畸形但牢固的關系。這也解釋了有的女性在遭遇丈夫的家暴後長期隱忍,甚至為對方開脫、譴責自己的行為。

(四)、言語虐待型父母:你要是沒生出來多好,你連XXXX一個腳指頭都比不上。

1、所謂「殺人誅心」,語言暴力的父母從小便開始貶損、辱罵、詆毀自己的孩子,這種傷害甚至比身體傷害更長久,對孩子未來的人生負面影響更大。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認定你是笨蛋,那你就一定是。

身體的傷害至少可見,至少人們會同情你;但責罵可能把你逼瘋,卻看不到任何傷痕。你卻一輩子也抬不起頭,感覺好不起來。

2、孩子成年後可能的人格缺陷:自卑或者追求完美,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陷入深深的焦慮、恐慌。

父母如果自卑,就會通過在兒女面前建立優越感來逃避自己無能的感覺,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威脅而加以貶損。孩子出於對父母的忠誠而接受這種暗示,下意識給自己設立諸多限制,好讓自己不會超越父母,以此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又或者,成年後仍不斷努力,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可和接納;無論外界如果肯定和贊美也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人。追求完美是個大坑,不僅讓人身心疲憊,而且因為「不完美」而製造的焦慮會把人逼瘋,或者轉換成因恐懼而無限地拖延。

第二部分:走出困境,需要做什麼

(一)、只有將責任歸於應該負責的人(父母)之後,內心的痛苦和悲憤才能釋放

1、不用強迫自己去原諒

心靈雞湯或者一些偽心理學的教條會讓你原諒或者跟父母和解;如何真的可以如此輕飄飄就原諒和和解需要痛苦這么就嗎?一廂情願的原諒或者和解沒有任何療愈價值。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首先需要發泄憤怒,需要哀悼我們從未得到過渴望已久的父母之愛,不應去弱化和抹殺曾遭受的傷害。

2、將父母的責任歸還給他們,停止自我懲罰

孩子會天然地認為家庭和睦是因為我好;如果家庭不和睦或者父母打罵我是因為我不好。把本應由父母承擔的責任背負在自己身上。

事實上,父母忽視你、打罵你、嘲笑你、侮辱你、酗酒等等行為,應該承擔責任的恰恰是他們,作為監護人,他們有義務愛你,給你提供安全、舒適、保護性的成長環境。是時候,認清責任的歸屬了。

(二)、與父母劃定邊界,各自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1、自我界定≠自私自利。很多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敢拒絕父母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們混淆了邊界與自私的定義。成年人之間的親子關系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要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父母的需求來作為行事的衡量標准,我們相互都不是誰的附屬品。

2、表明立場,但不與父母辯論

比如,有的父母硬要求跟已婚的子女同住。你可以直接說

「我不願意你們住在我家裡」

父母可能暴怒,然後劈頭蓋臉地責罵「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

你仍需要堅持立場,但不辯論:「哦,你們有這樣的感受。很遺憾!」

「我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居然嫌棄我們了」

「謝謝你們把我養大,我想自己住。」

要做到堅守立場並且不爭執並不容易,但經過練習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直面曾經或者一直傷害你的父母

1、把內心壓抑的話和感受告訴父母,可以面對面也可以寫信

邁出這一步特別難,因為對父母的恐懼或者害怕失去與父母的關系。但由此帶來的療愈效果也非常明顯。直面父母是為了克服對他們的恐懼、讓他們了解實情、重新界定關系;而不是為了打擊報復或者尋求補償。

可以按照簡單的四步:

(1)你們曾經對我做了什麼(客觀描述)

(2)我當時的感受

(3)當初的行為對我的影響

(4)現在我對你們的要求

2、給曾經的自己寫一封信

先做孩子,再做大人。療愈內在小孩。

當意識到自己內心的創傷跟父母有關,承認父母應該為此負責,劃清跟父母的界限;就可能迎來新的生活,同時意識到: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轍,還有別的方式和選擇可以好好愛自己的孩子。

閱讀全文

與滋養型父母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公司員工退休年齡 瀏覽:674
新兵報名體檢要帶什麼 瀏覽:757
山東聯通面試體檢後多久鑒三方 瀏覽:256
私營企業退休證明 瀏覽:410
做飯長壽 瀏覽:915
養生壺煮什麼刮腸道油脂最好 瀏覽:617
田女士50歲 瀏覽:374
今年社保退休多少錢 瀏覽:479
退休金金改革 瀏覽:427
每年有多少人被父母拋棄 瀏覽:311
北京處級退休金 瀏覽:561
想過個什麼樣有意義的重陽節 瀏覽:633
在農村老年痴呆老人走丟該怎麼找 瀏覽:196
有哪些書是關於講養生知識的 瀏覽:358
老人家經常打瞌睡容易摔倒 瀏覽:541
養老院補貼怎麼辦理 瀏覽:186
事業單位轉企後退休人員該不該 瀏覽:347
養生可以做哪些運動 瀏覽:933
如何給老年人按腿 瀏覽:381
蘇州瑞頤養老院實景圖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