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在,人生既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說明什麼意思
意思:自己的父母在人間時,自己還有歸處,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連老家也極少回去了。這句話意指父母在時,要多加孝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出自作家畢淑敏的小短文《孝心無價》。
父母在,我們還有家,每逢節假日我們還能有個心心念念牽掛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們就成了孤兒,忙忙碌碌無人喝彩,最後只剩下歸往人生最後的歸宿。雖然我們也會成家但是有一個我們生活從小至成年的家不在了。人大半生生活和思念的家不在了。所以要孝順父母。
(1)父母在的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注冊心理咨詢師。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畢淑敏以36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發廣泛關注。
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她的《學會看病》選入語文(人教版)5年級上冊第20課。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㈡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什麼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方"指"一定的去處、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體健康時外出,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體需要照顧,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須」安排好照顧好父母的「方法」,以盡孝道游「必」有「方」。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作品背景: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乾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作品賞析: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斗。
㈢ 父母在,不遠游。下面那句話是什麼
下一句是:遊必有方。
原句: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釋義: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方"指"一定的去處",這是不讓父母擔心的去處。
出自:《論語·里仁》
主題思想: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這里的在家或不遠游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游而擔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
作者思想成就: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