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收入上億的黃渤把生病父親送去養老院,黃渤:我也無能為力
一次,記者問黃渤:「你年收入上億,都上了福布斯名人榜了,為什麼會把生病的父親送到養老院?你難道就不怕別人罵你不孝嗎?」此話一出,場下觀眾指責聲一片,黃渤淚流滿面地說:「我真的無能為力。」
原來,他的父親是阿爾茨海默患者,行動無法自理,必須要有人照顧。
他在一期《忘不了餐廳》中曾講述過:他的父親是阿爾茨海默患者,經常會走失,為此他覺得壓力特別大,因為把父親送去養老院會被親戚朋友說不孝,而自己的工作又很忙,根本就不能兩邊兼顧,他曾一度想過放棄工作回家陪伴老人。
一邊是養育自己的父親,一邊是奮斗半生的事業,如此兩難的選擇,讓黃渤痛苦萬分。所以他才想到將父親送去配套設施完善的養老院,可他也知道,這個選擇會受到別人的指責,因此頗感無奈。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予盾的心理,很想好好陪伴在年邁父母的身邊,讓他們有兒孫繞膝,可以安享晚年 。可事實上看到日漸老去的雙親,更多人感到的是愧疚和心累。
愧疚的是自己沒有能力給父母一個更好的晚年生活,心累的是雖然自己有孝心,可卻沒有辦法順從老人的意願,有時候親戚好友無法理解,一頂「不孝」的帽子就這樣被扣上。
那句「你陪我長大,我陪你到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有孝心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順從老人的意願又是另一回事!
有時候,真的不是子女不想為父母養老,而是他們沒有辦法為父母養老。
主要有兩種情況,黃渤只是其中之一。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並不像黃渤父親一樣,需要時時刻刻陪伴在身旁,可他們畢竟老了,沒有經濟來源,只能依靠子女贍養。
如果這時,子女有著充足的經濟實力,那麼雙方都可以安心生活。但事實上,如今這個 社會 中,很大一部分人根本無力負擔父母的開銷。
壓力不斷的當下,很多年輕人要面臨著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等費用,自己的生活已經捉襟見肘,想要給父母好的養老環境,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在面對慢慢老去的父母時,獨自哀嘆。也有些人具備養老的經濟實力,可以為父母創造好的生活條件,但偏偏父母的生活無法自理,除了需要錢,還需要子女貼身照顧。這樣的情況,也足以讓人為難。
可是如今的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時時刻刻都要忙碌,難道要為了照顧父親,停止所有的人生進程嗎?
不得不說,這樣的問題太難回答了。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養育我們這么多年,幾乎付出一生的心血,現在他們需要照顧,我們本該沒有任何理由地陪伴在旁。
可從自己的角度來說,這一切又並非那麼容易。父母很重要,但自己一點點奮斗的生活、妻子、兒女、也無法隨意割捨。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著自己的人生,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可以停下,以後又該如何重新開始呢?
所以在這樣兩難的抉擇之下,很多人會選擇將父母送進養老院。如此,他們可以繼續自己的人生之路,還可以盡量抽出時間來照顧父母。
然而,就是這樣的選擇,也有其弊端。比如,養老院始終不是自己的家,即便是再高檔的養老院,也會讓一些老人感覺到孤獨和不舒服。並且,養老院的護工雖然更專業,但他們和老人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很難保證能夠給予老人最貼心的照顧。
只能說,遇到這種情況,不管選擇哪一條路,都各有利弊。至於最終到底該如何抉擇,只能取決於自己。
黃渤想要將父母送進養老院的想法,反映了 社會 現狀,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困難。
從他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養老已經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成為了當代年輕人和老人不得不提前考慮的問題。
如果父母生活能夠自理,且子女經濟實力尚可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安心為父母養老。
但現實中,很多子女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養老已成問題。還有些人有著自己的生活,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在父母身邊,貼身照顧父母更是奢望。
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知乎上有個問題 :失能老人最好結局是什麼?
有個高贊的回答是: 老人能夠有尊嚴、有品質地走到生命的盡頭。
如何讓老年人能夠更好地安度晚年?
答案是: 引進人工智慧養老。
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的下降,大部分都會出現行動不便,體弱多病等問題,需要家人密切關注或陪護,但是大部分親人子女因工作原因,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在老人身邊,尤其是無法護理卧床老人。這導致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現象。而且,家庭照護較多依賴老人的配偶和子女,這既影響了老年照護者的身心 健康 ,也加劇了成年子女的角色沖突,以至他們的感受較為消極。
而人工智慧養老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老人不想去養老院,也可以在家安心的養老。
2. 精神病院里的天才兒子刷爆全網:頑強才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
最近一篇由杭州日報刊登的《我們的天才兒子》引發無數網友熱議,有網友稱看文前請備好紙巾。
我經常在想人類有無數高貴的品質,善良、真誠、而那些讓經受苦難卻熠熠生光的是人的頑強。
作家徐曉說:
老人金性勇同老伴曹美藻算是青梅竹馬的結合,作為老一代知識分子家庭,畢業後他們二人同時被分配到天津工作。
先後生了大兒子金曉天和小兒子金曉宇,原本一位一家人可以安穩度日。
在金曉宇六歲時,和鄰居孩子一起玩,那孩子手裡有一把玩具手槍,可以放小紙球射出來。萬沒想到那天他放了一根針,一槍打到小宇眼睛裡,左眼晶體碎了。
一直眼睛看不見了,從此以後金曉宇只能斜眼看物,母親抱著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他反而安慰說:沒關系,習慣了。
在金曉宇十二歲那年,全家搬往了杭州定居,離開了那個傷心之地。
全文,老人沒有提過一句埋怨和對命運的質問,他們一家人只是努力的生活著。
記得之前看王小帥導演關於拍攝電影《地久天長》時說過一段話:
同樣也是一個遭受苦難的家庭,一切悲劇的發生皆因意外。無力又哀痛,可他們依舊保持著一個人最本真的善良,沒有詆毀和譴責,只是平靜的離開去過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善良是一種高貴的選擇,是發自內心的仁慈。
回杭州後,大兒子考進復旦大學,後來考托福去了澳大利亞。金曉宇高一分在了尖子班,當時老師說考大學完全沒問題。
但有一天,金曉宇和老兩口說:「我不上大學了,也不要讀高中了。」
原本以為只是孩子叛逆,老人給他找了好多工作,想著工作一陣就會重回學校。
沒想到金曉宇不但沒有回學校,反而性情大變,變得情緒異常不穩定,摔完了家裡很多傢具家電。
老人不知道金曉宇是病了,在這期間他也提出過重回學校,可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輾轉了很多學校。
最終金曉宇用兩年時間自考,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
緊接著出現了更可怕的現象,金曉宇想要自殺,被救下之後老人開始覺得兒子不是性格問題,是生病了,最後經過查資料,看醫生金曉宇確診為躁狂抑鬱症,也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鬱和躁狂交替發作。
通過《躁狂抑鬱多才俊》這本書,裡面列舉了25位歷史名人:貝多芬、梵高、牛頓、海明威……他們終其一生都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偉大想像力的天才藝術家。
但是夫妻倆忽然覺得什麼都不重要了,不讀書不上大學不工作不成家,他們都能接受,只要金曉宇活著。
在之後的十年裡,夫妻倆給金曉宇賣了很多書,英語、日語、古文、圍棋、音樂、繪畫、地理等,雖然治病給人賠錢家中已經家徒四壁,但是老人還是冒著被砸的危險畫了一萬多給金曉宇買了一台電腦。
他用了六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這期間他砸過很多東西,唯獨沒有砸過那台電腦和他媽媽的縫紉機。
十年之後,老人的老伴去南大開開50周年同學會,聽說她的孩子因為生病沒有工作,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學就問她:能不能請你兒子在家做翻譯?
金曉宇從此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翻譯了多本有關英文、日文作品,其中包括安德烈婭·巴雷特《船熱》、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的英文小說《誘惑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日本女作家多和田葉子的小說《狗女婿上門》等22部作品,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
南大同學打電話祝賀老人的老伴,「你們養了一個天才!」
苦難本沒有意義,命運附贈給你的一切皆有意義,左邊瘋子,右邊天才。而愛是金曉宇天賦澆築的唯一源泉,老人倆一直用無私的愛喚醒著金曉宇內心世界最純真的本質,如果沒有老人倆的幫助和無私的支持,都不敢想像金曉宇的命運會被推向哪裡。
老人的老伴在晚年時得了阿爾茨海默症,行動開始不便,大小便都需要有人照料。
老人和金曉宇各自分工照看,金曉宇沒有一點怨言和不耐煩。
三年後老闆還是撒手人寰,老人並沒有覺得是解脫: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金曉宇也因為疾病再次發作,被送進醫院。
老伴走了,在杭州殯儀館放好了老伴的骨灰盒。老人打給《杭州日報》 說,
最近
總是想起一句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人生不會因為某一場災難,就把苦難的歲月從你的命運里剔除掉。但是在命運面前,家人的愛足以成為一個改造命運的港灣。
就像是老人金性勇對家人的愛,那永久的沒有盡頭的愛。
就是因為愛,創造了一個金曉宇那樣頑強生命力的天才兒子,他也用頑強證明,活著這件事,本就是意義,無關於物質和價值。
3. 跳廣場舞能提高老年人的智商
李娟,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其實在北歐國家,痴呆的發生率已經開始下降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北歐人民生活越來越健康了。所以如果從現在開始,在座的各位生活方式改變一點點,比如更規律地吃飯、更規律地睡覺、運動,更有營養地進食,那麼很可能等你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痴呆的發生率也就會開始下降了。
痴呆離我們有多遠
李娟
大家好,我叫李娟,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痴呆離我們有多遠》。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問我們在座的有50後、60後嗎?看起來很少,所以痴呆好像離我們大家還很遠。我還想再問一個問題:大家希望自己能活到多少歲?我都聽到100歲了,非常好,大多數人對健康長壽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期待。
我估計咱們在座的大概有500人吧,設想如果我們都能活到60歲——不出意外應該沒有問題,到60歲的時候,咱們當中可能有20個人就痴呆了。大家知道咱們現在人均壽命是多少歲嗎?70到80?沒錯,更准確地說是76.3歲。所以如果我們大家都能夠活到平均壽命七十六七歲的時候,我們當中患痴呆的人數就翻番了,變成40個人。
我看在座的各位都蠻健康的,精神狀態也不錯,所以很可能咱們能活到85歲,到85歲的時候,我們當中每三個人可能就有一個人痴呆了。如果非常有幸我們能活到95歲,那麼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所以如果大家活得足夠長,那麼最終的結局可能只有一個,我們大家殊路同歸。
Kobilo et al.,Learning & Memory2011
我們可以看到,在有滾輪可以運動的這個條件下面,齒狀回裡面有很多紅點,也就是有神經細胞的新生。在我們大腦當中,可能只有兩個地方神經細胞能夠新生,一個是齒狀回,還有一個是我們的嗅球。
但是第二個條件,就是只有豐富刺激的話,其實沒有神經細胞可以新生。那我們看最後綜合組這個條件。其實紅點好像看起來更多,因為豐富刺激雖然不能導致神經細胞新生,但是它可以使神經細胞更好維持現有的功能,凋亡得更慢。所以最後一個條件下看起來裡面的神經細胞是最多的。
這個動物的研究其實就啟發了我的課題組,我們做了一個以人類為被試的研究。我們在單位旁邊北京朝陽區奧運村街道選取了四個社區,每個社區邀請了一些老年人來參加我們的研究,把這四個社區的老人隨機地分配到四個條件下面。
一個是對照組,就是什麼都不做。一個是讓他做認知的訓練。還有一個除了認知訓練,還打太極拳。最後一個是綜合干預組,在前三個基礎上,我們還做社會心理的輔導。
我們可以看看結果。認知能力和社會功能在綜合組都是提升最多的。而且三個月之後我們做了追蹤,發現這些效果仍然保留。在人身上我們沒有辦法直接看到神經細胞的新生,但是我們可以採用無創的神經成像技術,比如核磁共振,在干預前和干預後來掃描老人的大腦。
結果我們發現,海馬和前額葉這兩個跟記憶和執行控制最密切相關的兩個區域,也是受老化影響最大的區域,它們之間的功能連接在訓練之後會顯著地提升。
而且更為有趣的是下面這個柱狀圖。柱狀圖的縱坐標是老人大腦跟年輕人大腦的相似程度,粉色的柱子代表我們訓練之後的老年人,藍色是沒有訓練過的。我們可以看到,訓練之後老年人的大腦,在下面這五個腦網路上面,它跟年輕人的大腦都越來越相似了。換句話說,老年人變得越來越像年輕人了。
我想咱們過了30歲的朋友們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心聲:想變得年輕啊。難道你們大家都不想嗎?所以從這兒看是不是有夢想實現得太突然的感覺。你做訓練,你的大腦就能夠變得年輕,它就看起來更像年輕人了。
綜合干預除了做認知的訓練、多做運動之外,還可以營養膳食。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管控。
目前在這個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就是把這些風險的因素和保護的因素都考慮進來做綜合的干預。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樣本量最大、報告了陽性結果的這樣的研究計劃,應該就是FINGER研究計劃了。它其實是芬蘭預防痴呆項目的一個簡稱,F其實是Finnish的縮寫。因為項目最初是始於芬蘭的,盡管這個研究的領導人是在瑞典的卡洛琳斯卡工作的。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圍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新加坡,一系列的國家其實都有採用類似研究方案的研究計劃和研究項目。我的課題組也是CHINA-FINGER的一個成員。
我們其實現在正在和全球各個地方的科學家一起在這條路上努力地探索。盡管我們還不確切地知道痴呆發病的機制,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針對已經知道的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做綜合的干預。我也特別希望在座的有感興趣的青年加入到我們的團隊里來。
我們說人口老齡化是全球面臨的挑戰,是沒有辦法逆轉的,但是並不是說痴呆的發生率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就一定會上升的。其實在北歐國家,痴呆的發生率已經開始下降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北歐人民生活越來越健康了。
所以如果從現在開始,在座的各位生活方式改變一點點,比如我們更規律地吃飯、更規律地睡覺、更規律地運動、更有營養地進食,那麼很可能等你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痴呆的發生率也就會開始下降了。
最後我還想分享幾個最近發表的有趣的研究結果。第一個是麻省理工的一個研究團隊,他們研製了一種功能飲料,可以營養神經突觸。
你咋不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