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已進入陪伴誤區
別把「管教」當作「陪伴」了
你可能陷入了陪伴誤區
有一類父母很辛苦,每天忙於尋找培養孩子的方法,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想著省事,讓孩子凡事按父母說的來,只想用說教、替他做決定等簡單粗暴的速效方式教育孩子。
其實我在做全職媽媽的初期,也有過一段時間,不小心陷入了這樣的誤區。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寸步不離地跟著孩子,盯著孩子,什麼事情都替他決定。不管孩子需要什麼,不給孩子獨立的成長空間,什麼都管教著。
然而,在這樣的「陪伴」下,孩子漸漸變得依賴性強,不自信,不愛思考…同時,也阻撓了孩子的自主性,扼殺了他們的自驅力。如果你正好是這類的父母,也想嘗試改變,希望自己更輕松愉快,孩子更獨立自信。可以試試這4種方式:
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和自由。有些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需要陪伴作為一種責任,甚至願意犧牲個人時間來陪孩子。
但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父母也同樣需要休息和放鬆。所以,在高質量陪伴之餘,不如給孩子多一些自由和個人空間。讓孩子自己決定做什麼。父母有更多休息時間,孩子也更有掌控感。
多問問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會有自己想法和情緒感受。不溝通,就不能了解,就會產生相互之間矛盾和不理解。少些命令,多些詢問多和孩子聊聊天,走進孩子的心,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懂你的孩子。
生活中,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哪些是需要父母幫忙的。分清界限一定是父母需要自我提醒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包辦和控制型的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和完成,在孩子能力不足時,父母要做的是適當的幫助和耐心的引導及鼓勵。
媽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如果媽媽每天只圍著孩子轉,將自己的愛好都藏起來,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就會無形中把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從而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和過高的期望。所以,媽媽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愛,孩子同樣會被你感染,也會更加熱愛生活。
台灣的一個作家說過:孩子是來幫助父母成長的!陪伴孩子,其實是一場自我修行。
『貳』 父母的愛真的無私嗎
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可我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愛其實是自私的。怎麼是自私的呢?
想想,父母為了子女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有多少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自己捨不得花一分錢,全把錢都花在自己孩子身上,試想有什麼愛比這種愛更偉大。只要你幸福,我怎麼付出,我都願意。只要你活得好,我活得好不好,都無所謂。只要你成功,縱然犧牲自己,我也樂意。
試想,這樣的精神,這樣的態度,有什麼能與之相比的。子女可以說是父母的一切,父母為子女,做任何事情,他們都十分樂意,無怨無悔。這種愛不是無私的么?這種愛怎麼能說是自私的呢?
轉而想想,人為什麼要生孩子。有一個最普遍的觀點就是養兒防老。我現在養你,是為了以後我老了,你來照顧我。如果你照顧我了,你就是孝順,懂得報恩,如果你不願意照顧我,那你就是不孝,自私,該罵,該受到眾人的指責。我負責養你,你負責照顧我。如果你沒有照顧我,那是你的不是。我養你,就是為了我老了,你來照顧我。如果按照這樣的思想,這種愛真的是無私的嗎?不,這樣的愛是最自私的。我對你好,那是因為我要你以後對我好。原來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犧牲,不過就是以後要對我好一點。這樣帶有目的性的,而且功利性非常強的愛,這樣的愛配得上無私么?不,父母對子女的好,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以後的幸福。這樣的愛,其實就是自私的。
還有一種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子女的培養上,花了很大力氣。子女在其父母的培養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些子女的成功,背後都是父母的陪伴督促付出。這樣的愛看似是無私的。但是有些這樣的子女看起來並不是特別的幸福。原來,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雖然他們成功了,但是他們並不開心。父母只是把他們的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他們在他們父母的心目中,只不過是幫他們的父母實現父母所希望卻完成不了的夢想而已。而他們自己的夢想,在他們父母的眼中一文不值。父母在他們身上花的心血,只不過是為了借子女幫助完成他們的夢想而已。子女,對他們來說,只是實現夢想的工具,載體。這樣的父母愛,真的是無私的嗎?真不敢認同。
還有一種父母,對自己子女的關愛,那可真是的無微不至,什麼事都是幫子女包辦,孩子做什麼樣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要聽從父女的命令。父母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雖然他們對子女生活點點滴滴全包辦了,但就是要求子女絕對聽從自己的命令,聽從自己的安排。在這些父母心中,他們是多麼疼愛自己的子女,連喝杯水都會把握好溫度送到自己子女面前,但是他們的子女卻一點自主權都沒有。這樣的愛真的是無私的愛嗎?
事實上,大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講回報的,他們愛著子女們,希望能給子女最好的。然而,子女始終要長大,子女終究要獨立。孩子是人類這一種群生命的延續,孩子並不是家長的所有物。父母們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點,不能在子女身上寄託過多的東西,而應該保持自己相對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