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家長喜歡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孩子是一個標簽,
孩子也是一個人,
孩子的經歷也會符合人際聯系的規則。
人際間交流的價值分為物質價值與情緒價值,
一定程度上兩者可以相互交易,
服務行業就是比較典型的。
回到親子關繫上,
孩子是很少給予物質與父母的,
年少成名,當個童星網紅,
還是早早被販賣給人販子、或者宰殺,
都是不佔據主要矛盾的情景。
而父母給予孩子物質價值則是普遍的,
在這樣子的前提的下,
父母向孩子索求情緒價值的平衡的體現。
同時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物質價值在自身的物質價值擁有權里比重越高,
為了平衡就越會要求情緒價值的回報。
所以在此可以導出,
喜歡帶給孩子負面情緒的家長物質價值是平乏的,
以至於他們給予孩子物質價值是做出來巨大犧牲,
迫使他們索求巨大的情緒價值來進行平衡。
同時親子家庭關系是龐大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
親子關系是孩子的決定性關系,對於父母卻不是,
父母的情緒價值空洞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的索取,
也可以是外在的索取。
即本身物質價值的匱乏,導致自身犧牲情緒價值家庭外換取物質價值,
從而形成空洞,這種情況下哪怕孩子索取再少也會成為父母索取的對象。
即家庭矛盾是社會矛盾的表現,
家庭的情緒矛盾是物質遭受剝削的果實。
❷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都這么關心孩子,孩子會這么煩父母!
「父母再錯都沒有錯」我個人理解並不是說真正的家長錯了也是對的,而是說的家長對孩子的心情和動機。錯就是錯啦,怎麼還能錯了還是對的?
家長沒有關心的過分的時候。家長有的時候要放手,但孩子也要成長起來(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拿出成績讓家長看到,家長才會也有可能放手)。光是說家長放手,但孩子什麼事也做不成,僅是說家長,這是無濟於事的。
❸ 為什麼父母總是我在家嫌我煩,我在外又想我
這種狀態好像是所有家庭的寫照,我想這種情況,應該是從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的。
就拿我家孩子來說,出生以來的每一天,我都覺得他睡著的樣子簡直可愛極了,有的時候恨不得把他弄醒陪我。但是當他醒來了,那簡直就是惡魔下凡,讓人厭惡的不要不要的。
當年的小朋友長大後,特別是異地求學了,離開了父母的羽翼,父母估計是三天兩頭一個電話的查崗問候,甚是思念。一旦放寒暑假回家了,等待回家小夥伴的肯定是滿桌的好吃的和父母滿心期待的眼神。有些父母甚至孩子還沒有到家,就早早的在孩子必經的路口候著了。
而這種熱情是持續不了很長時間的,基本上在家待個幾天,父母就開始煩了,開始抱怨了。「每天就知道睡覺」、「怎麼這么懶」、「不要總是呆在屋裡,出去跟同學聚聚」、「一天到晚就知道往外跑」。那每天的怨言,簡直會讓人懷疑是不是遇到的是不是同一對父母。
畢竟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年齡差距擺在那裡,在親密的親子關系總會有代溝的。而且父母年紀大了,也會變得嘮叨,變得啰嗦。但是在外的時候,父母的思念是真實的,而回家之後,父母煩你就不一定是真的煩了。
很多時候,父母抱怨,只不過是想多跟你說說話,嘮叨你也是想讓你變得更好。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子女的更應該體諒父母。在家的時候,多幫父母干點家務,多跟父母聊聊天,多陪父母出去散散步,估計他們的心裡會比吃了蜜餞還甜。
❹ 為什麼家長一說話,孩子就感到非常厭煩
相信父母和子女相處時,溝通會出現問題。例如,父母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反復喊了好幾次,直到孩子沒有反應,父母再也忍受不了的脾氣為止,走近孩子生氣,孩子反而露出委屈的表情。為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但他總是無視我。到底哪裡出了故障?父母和子女本身也有很多差異,溝通方式也有差異也是正常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無視人的行為被認為不禮貌,沒有教養,父母反復催促的行為讓父母不理解自己,覺得彼此有誤會,交流中的問題越來越多。
孩子的早期階段對生活沒有計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父母的指導。建議家長在生活中指導孩子,形成內在的行為模式。這樣孩子就可以在未來生活中根據時間過程安排自己的生活,並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孩子的行為上與家長的沖突減少,無視人的現象自然會得到改善。父母帶著感情說話往往是強迫和消極的性格。孩子對這種語言的接受度本身就比較低,做出無視人的行為並不奇怪,但如果父母能很好地控制感情,以和平的心態與孩子溝通,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在交流過程中,親子之間充分交流思想,思想上的同時率提高,交流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❺ 爸媽的嘮叨為什麼會讓我們心煩
可能是在外面的工作或是感情壓力較大,心中有些事憋著,沒有辦法和父母傾訴,父母不了建情況,所以有什麼說什麼,說到你的痛點就會感到無法接受,心煩意亂。這很正常,我本人就是,後來想通了,覺得是因為父母疼愛自己,所以面對父母時心中的煩悶不會再壓抑,所以煩躁,但這煩躁不是針對父母,所以是莫名的煩躁。
❻ 為什麼家長對待孩子時,總覺得煩、不肯與多交流,這是什麼原因呢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裡和父母的關系,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其實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成長為什麼樣子。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面,應該和孩子一起學習,有耐心的陪伴孩子,而不是逃避和孩子的相處,不和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