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12歲了,自尊心強,總跟媽媽發脾氣,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發脾氣不是好事,但可以教。 如果我們責罵孩子太多,孩子只會有距離和心理陰影。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想著改造孩子,要學會「雕刻」。那麼,孩子12歲了,自尊心強,總跟媽媽發脾氣,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最後,教育指導需要技巧。 寶寶的發脾氣是寶寶不良情緒的發泄,是寶寶最後抵抗威脅父母的手段。 這時候,寶寶不是在哭鬧,就是坐在地上胡鬧。 不要嚇到寶寶。 如果妥協,只會落入寶寶的圈套,助長寶寶的囂張氣焰。 再這樣下去,寶寶會被寵壞到極端任性,無法管教。 在處理寶寶的脾氣時,一定要讓寶寶明白,即使他有脾氣,在父母面前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指導孩子可以做什麼以及可以實現什麼願望需要給孩子一些規則。
㈡ 孩子經常對家人大吼大叫怎麼辦
隨著孩子在家庭地位中的位置越來越高,孩子們的脾氣也與日俱增。如果稍有不順心,就會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責罵。這種情況,無論是在明星家庭(如王艷),還是在普通家庭,都有可能發生。包括我自己,我的孩子也會我大吼過。那麼,當孩子對我們大吼大叫時,我們應該怎麼回應比較好呢?
(三)分析事情與態度
孩子情緒平和了一些之後,家長才可以與孩子討論態度問題。
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不要在孩子大吼以後馬上對他說:「我是你媽媽!你不能對我大吼!太沒禮貌了!」這種話只會把孩子的情緒壓抑下去,傷害身體;或者讓孩子更憤怒,吼聲更大。
這兩個結果都不是很好。
我們要耐心的通過第一步和第二步,讓孩子的情緒先得到理解與舒緩,讓孩子情緒恢復平和,再討論態度問題。我會對淏仔說:「淏仔,媽媽理解你生氣的感覺,可是,你對媽媽大吼,媽媽心裡會難過的。這樣對媽媽說話,媽媽感覺你沒有做到對媽媽尊重,媽媽有些傷心。」
父母要把孩子的關注點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讓孩子認識到,對父母發怒後,父母的情緒是不好的,這個後果是需要他承擔責任的。
如果我這樣對淏仔說,淏仔會說:「媽媽,對不起。」
當孩子道歉後,家長不要只說一句「沒關系」就完了。
最好與孩子這樣溝通一下:
「寶貝,沒關系。每個人都有情緒,媽媽即使這么大了,也有控制不了發脾氣的時候。你才七歲半,控制不好是正常的。以後我們一起努力,把情緒控制的越來越好,好不好?」
這樣說,孩子沒有太多的愧疚感。
孩子會正確理解發脾氣,會明白發脾氣不是大錯特錯的事情,只是情感發泄的一種方式,不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而且,能和媽媽一起改善,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四)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環節
當態度上我們達成一致後,那麼,接下來就是很重要的環節了。
要讓孩子明白:
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要啟發孩子:
除了發脾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我會對淏仔說:
「淏仔,那我們現在想一想,除了發脾氣,怎樣能解決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淏仔也許會說:「我不知道。我不想寫作業。」
孩子是很有可能說不知道的,尤其是家長第一次做這樣的啟發式提問。
這時,家長要繼續引導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向。
可以啟發式提問:「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還剩下多少時間,我們都需要做什麼,我們做個小計劃,好不好?」
然後,和孩子一起把要做的事情,需要的時間,都寫在紙上。
把選擇權交個孩子,讓孩子感覺是自己做的計劃。
可以這樣說:「算下來,你應該有二十分鍾的玩耍時間。淏仔,你自己選擇一下,怎麼安排比較好?」
孩子無論是選擇先玩還是先做題,家長都給予尊重。
相信孩子的決定,並相信孩子能做好。
當孩子仍舊有些許情緒時,家長可以陪著一起做,畢竟孩子小,慢慢引導,當心理素質越來越好時,家長自然會越來越輕松的。
晚上可以在睡覺對孩子來個肯定的總結:「淏仔,今天晚上你安排的很不錯喲!果然解決問題比發脾氣好很多呢!是不是?」
如此,孩子不但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也明白了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