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沒有父母的孩子能娶到老婆嗎
沒有父母的孩子,我覺得肯定是可以娶到老婆的,娶老婆並不是說看父母,很多時候,很多女人看重的是個人的能力,以及個人的人品。
⑵ 古人結婚必須要遵從父母之命嗎不聽話會怎樣
古代人怎麼找對象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封建保守的古代社會,古人是不能自由戀愛的。古人如果想脫單,想婚配,還是得依靠兩個至關重要的人,一個是父母,另一個就是媒人,也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故事就是將“父母之命”和“門當戶對”兩個婚配原則結合在了一起,這是時代造成的悲劇。
⑶ 我父母從不催婚我。我想讓父母在找媳婦方面為我幫點忙,父母怒而拒絕,然後取笑我。你怎麼看
無論你是走路帶風的職場精英,還是插花修佛的文藝青年。當你到達人生的某一個臨界點,成為一件物品待價而沽,也就是轉眼的事。
前一秒還是追求自由的新新人類,下一秒就要被貼上標簽貨比三家。
那一瞬間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的自由平靜都是假象,自己從來沒有踏出過原有的生活圈。
「催婚」現象的出現,其內在原因並不難理解。
在傳統的視角來看,人生幸福往往是被列成了一條條硬性指標:上學時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大學畢業之時有份穩定工作,二十六七歲結婚生子,最好能在30歲左右要二胎,兒女雙全。
只要能做到以上這些事件,你就是幸福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都無所謂。
假如你不在以上范圍,比如丁克、同性戀、大齡未婚,那在別人的眼中,你就是異類,奇葩。就算你真的覺得自己開心自在,他們也一定認為你「不幸」。
台灣學者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曾寫道:
在集體主義文化主導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沒成過家的單身漢、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尊重的獨立單元。
於是,人人都想活在別人的眼裡,努力想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焦慮的根源。
過年過節,每當跟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塊,其他人就會給你父母施加壓力,傳遞焦慮。這時候,你父母開始會陷入思考:是不是真的管你管得太少了,看來有些事情還是得替你做做主……
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發現,也有越來越多相對開明(聰明)的父母,已經越來越不急著把自己的兒女「趕上車」了。
那麼,是什麼促使頑固的父母也「金石為開」呢,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01
婚姻的質量正在下降
中國國內,特別是一線城市越來越高的離婚率,反映了一個現象:人們越來越不能「湊活」。
另一邊,這也有另一個作用力在驅動,就是社會的誘惑越來越多,人們保持感情專一的難度在提高。
「嫁錯了郎」、「後悔娶了現在老婆」的案例越來越多,使得很多開始對婚姻變得謹慎,不敢踏進這個圍城裡:
在知乎網站上,一個叫「你後悔娶了現在老婆嗎?」的問題相當火爆,有超過2億次的瀏覽。。。
在各地的民政局,離婚櫃台大排長隊,結婚櫃台門可羅雀也基本是上常態。
從數字統計來看,結婚總數仍然遠大於離婚總數,但也很明顯發現一個趨勢就是:離婚率正在上升。
微觀一點來看,我們的身邊,也聽說有很多夫妻,未到中年就開始「分床睡」、「分房睡」,提前從「熱戀」走向「冷戀」。
「婚姻不就是過日子嗎,時間久了會習慣的。」事實上,平淡日子裡的小刺,慢慢堆積成荊棘,刺得生活千瘡百孔,再難演下去。
可想而知,既然婚姻,不再是走向幸福的必然之路,那麼現在還堅持在催婚的,背後的底氣,也所剩無幾了。
那些聰明的、想得通的父母,
早就不催婚了。
一輩子太長了,
遇見錯的人,遠比孤獨更可怕。
02
再催,當心把孩子催進鬼門關
去年年底,晉城市公安分局接到報警稱,市區蘭亭書院小區一住戶家中有人死亡。經過仔細勘察與詢問,警方確認死者陳某與兇手吳某為夫妻關系,二人今年均28歲。
周圍的鄰居表示,二人婚後經常發生爭吵。
陳某死亡當日,二人在家中因婆媳矛盾再次發生爭吵,後產生肢體沖突,丈夫將家中防盜門反鎖,持菜刀將妻子砍死後逃之夭夭。當晚,辦案民警將犯罪嫌疑人吳某抓獲,同時被捕的還有被害者的公公。
整個過程中,公公婆婆一直在旁邊看著,絲毫沒有阻止的意圖。
有人猜測,會不會是妻子做了對不起丈夫的事情,才會導致男方一家人如此瘋狂?據後來的調查,妻子並沒有出軌,而且,也沒有任何借口可以為這場暴行開脫。
據深入了解,在結婚之前,男方就已經有殘忍的暴力傾向,但是女方的父母一再要求女方忍耐,想著女兒「再不結婚就嫁不出去了」。
「結婚不就是彼此忍讓?慢慢就會有感情了,我們都是這么過來」於是,女兒就沒想太多,與對方結婚了。可是結婚之後,男方反而變本加厲。
一位網友對此冷冷地評論:催婚催到最後,卻把女兒催進了鬼門關。
上面的案例雖然有點極端,但有更多的案例表明,猛烈催婚的後果可以是十分的嚴重。
結婚又不是KPI,我憑什麼要拿自己的命去堵別人的嘴?大多數在催婚時被種下的美好幻想,都終將碎成利刃,傷人又傷己。
為了趕著時間點而上車,卻大概率會坐上終會偏離軌道的車輛,那為何不再等等呢。
聰明的父母,
已經開始明白:
現在的時代環境
早已培育不出上個年代的「包辦幸福」了,
過分的催婚,
簡直就像黑白無常,
能把一個大好青年的下半輩子都毀掉。
03
愛情珍貴,結婚「真貴」!
一邊是婚姻質量的下降,另一邊,卻是婚姻成本的大幅上升。
都說丈母娘是中國房價背後的巨大推手,一點都不為過,先不說巨額的彩禮,「有房有車」作為男人「娶妻標配」,就讓很多人「望婚輕嘆」。
「孩子才20幾歲剛出來工作就催婚,你家裡是有礦嗎?」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承諾背後,實際上是越來越沉重的經濟壓力。
相對精明的家長,
不太急著催促孩子在事業上升期結婚:
先有事業,再談家庭
成了一個既現實又無奈的策略。
04
好好聊不行,非得催?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本來是打算要結婚的,可是別人催著催著,漸漸地就對這件事情失去了興趣。
我們都有過一種經驗,當有人反復要求你去做那件你本就計劃做的事情時,大多數人的反應是:
「我會發瘋,瞬間會煩躁!」
「突然就不想做了,不然就成了聽你的命令 。」
「感覺就像你讓我干我才去乾的一樣 。」
因為被逼著去做,做成之後就變成了對方的功勞。對於婚姻這件大事來說,沒有什麼比這種感覺更令人挫敗了。
我的人生大事,何時開始、如何開始,都要由我自己決定——這就是當下年輕人的想法,「你越催婚,我越不想結婚」這多少有點叛逆,但背後也是人性使然。
「催」本身的不合理性,也反映了在廣大父母對待早戀的矛盾:
上學時嚴禁孩子早戀,一到孩子大學畢業,就希望天上掉下一個金龜婿/三從四德婦,趕緊進入婚姻殿堂然後傳宗接代。
從「嚴禁」到「催促」,你會發現這變臉的速度真的快得比百米飛人博爾特還快。自己說話都前後不一了,催婚的成效,自然會大打折扣,只會遇到更多的反抗。
在這個重視平等溝通交流的年代,
還用那種高高在上
苦口婆心
不厭其煩
的口吻去強迫、催促年輕人,
這明顯是下下之策。
05
婚姻如此神聖,才不應該被催促
漸漸地,很多被催婚的人會發現,那些總是一味催著你結婚的人,自己的婚姻,多半也是一團糟。
道理很簡單,你仔細想想,一個覺得婚姻是可以催出來的人,他們自己的婚姻,會過得好嗎?
所以,聰明的父母,真的不會在孩子適婚的年齡一味地催促,而是告訴他們應該追求一種怎樣的婚姻。
就像楊瀾形容過的那樣:
「婚姻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關於精神的共同成長。你們之間除了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共同孕育的成長,以及銘心刻骨的恩情。」
正因為婚姻如此神聖,才不應該被催促——這個過程關乎個體的成長和領悟,任何人也無法替代他們做決定,否則只會孕育另一個悲劇。而當等到悲劇的主角終於領悟到這一點時,他們的生活也許,只剩下一地雞毛了。
多少夫妻離散,無非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意氣用事。
所以,比催婚更重要的,
是教會孩子
如何以一種更加成熟的姿態去生活,
這才是聰明的父母該做的事。
電影《剩者為王》里,主角的老父親有這樣一段話:
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去結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有一天就突然帶著男方,出現在我面前,指著他跟我說:「爸你看,我找到了,就這個人,我非他不嫁。」
我生長了20多年,被父母當做小公主寵愛,不是為了嫁給一個還湊活的人,去完成其他人的期待。
最後,分享一句李宗盛《晚婚》里歌詞:愛一個人有千百種可能,滋味不見得好過長夜孤枕……
⑷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如果沒有父母支撐,他們能娶上媳婦嗎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現在的結婚風氣越來越差,動輒要房要車要彩禮,而這些一套下來就將近100萬起步,即便是18線小縣城都是如此。所以對於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撐,在自己剛畢業出去的那幾年時間,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娶得上媳婦的。
大學畢業生,工作10年之後就是32歲了,這個年紀在國內看來的話,是屬於晚婚晚育類型的了,也很難找到年輕一點的女性,基本上都是二十七八歲開外的。在國內女性結婚的年齡普遍較低,平均是在24歲左右結婚,所以相對來說找對象結婚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尤其如此。15歲出去工作的,反而很有可能會早結婚,還可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