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跟父母說話很煩躁
我也是控制不住的煩,後來覺得得找出來煩的原因,這里我結合我的實際說一下:
1.太嘮叨,一件事反復說。事情我都懂啊,像出遠門帶手機、帶充電器,真的不用您說
2.被誤解。這種一般不是大事,比如早上起床頭發隨便扎一下就去洗漱,媽媽看見了就會說快梳一下,太亂了。??? 剛起床難道要先把頭發梳整齊才能洗漱嘛,換衣服的時候會亂啊。還有比如晚上有事情熬夜,不是為了熬夜而熬夜,是真的有事,但是早上起不來就是罪過,就是懶。
3.看法不一致。衣服、發型等等,爸媽心中有她們喜歡的款式,你有自己喜歡的款式。他們就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你能穿他們覺得好的。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到幾個避免發火的方法:
1.嘮叨的時候,要很真誠的對著父母眼睛或者擁抱著說:好的,謝謝媽媽。
2.被誤解的時候,不用辯解,爸媽不想聽辯解,他們只想你去做,比如抓緊梳頭,馬上起床。然後對他們傻呵呵的笑就行。
3.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今天的安排是和父母待在一起,可以適當選擇聽他們的意見,也就是為愛適當妥協。當然也可以拒絕,但要認真的說,要真誠。
可能會有人說對父母要這么麻煩嘛,要的。說白了這就是情商部分的體現,而且這么做的目的是出於愛。這樣做也有利於親子關系更加和睦,家庭氛圍好了又會反過來滋潤自己,多棒。至於我,正改變之中。
我們跟誰都可以好好說話,除了爸媽。
跟父母說話,很容易煩躁,很容易發脾氣。
發完脾氣又特別後悔。
就這樣陷入死循環。
這真的是當代人的一大共鳴。
問題是,跟父母很難溝通,這個問題沒法痛快解決。
如果是和戀人、朋友聊不來,我們大不了可以選擇分手、選擇絕交。
但是和父母聊不來,我們不能不理,不理就是不孝。
我身邊很多人來問我怎麼辦,其實我也搞不定——
奇葩說里的邱晨和黃執中,他們把如何好好說話,當成學科在研究。關於跟父母溝通,他們有很多心得。
1
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把「我需要」你做什麼,變成「你應該」做什麼。
父母要你陪他們出去吃飯,路上碰到根本不認識的叔叔阿姨,他們就會說,「叫人啊,張叔叔,李阿姨,你小時候不都見過嗎?」
你有點尷尬,小聲叫了一句。
你媽很不滿,作勢推了你一下說,這孩子,都這么大了,還是這么沒禮貌……
回到家父母還可能會數落你,不就是讓你叫個人嗎,這點小事都做不了?
說多了,你都有點自責了。
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你得明白,「讓父母開心」並不是你的使命。
其次,不用一直被動地忍耐。
在第一次因為這件事跟父母爆發沖突的時候,你就要明確告訴他們,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不要以為你多忍幾次就會習慣,你習慣不了的,忍耐的次數增多,反而會積累成負能量,導致你會跟父母大發飆,更難以收拾。
2
我們長大的過程,就是父母漸漸失去控制、失去安全感的過程。總是打電話,他們是想確認我們「還在范圍內」。
我們越是「逃離」,他們「追」得越緊。
怎麼辦呢?
我們要掌握主動權,主動給父母打電話,讓他們覺得你並沒有跑遠。
主動打電話一次,通常可以減少被動接電話三次,不是性價比很高的事嗎。
你可能會問,打電話跟父母說什麼呢?
我們有個同事發明了一種方法:求助法。她每次都找一件事來問她媽。
今天問她媽怎麼煲湯——雖然自己也沒時間煲;
明天問她媽衣服沾了咖啡怎麼洗——雖然都是丟到乾洗店。
但她媽就會很開心,覺得自己又 「重新有用了」。
3
父母拿我們跟別的孩子比時,說的是,他那麼優秀,你多學一學。
父母拿自己跟別的父母比時,說的是,你看那誰誰誰的媽媽,天天打孩子,往死里打,我都不打你,我很好吧?
父母這樣子,我們第一反應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我們要換一種方式去表達,用 「我受傷了」來代替「我生氣了」。
我們可以直接說,「你們這樣做比較,我很傷心。」
說自己受傷其實蠻難的,因為這相當於示弱,而沒有人願意示弱。
大家都只會用憤怒來掩蓋受傷——女生動不動就要分手,男生動不動說「分手就分手」,都是如此。
當我們學會示弱,你會發現,很難解決的問題,突然就搞定了。
4
要學會給自己的情緒加砝碼。
對單身,其實你也會焦慮,會著急,那你要把這個感受放大,往浮誇里做,先下手為強。
知乎網友顧懂明也被逼婚了,她的應對方式,就很可愛。
她每次一進家門,第一句話就是:「媽!我還沒有男朋友啊!怎麼辦怎麼辦啊!我感覺我不可能嫁出去了!」聲淚俱下。
看到朋友圈有人秀恩愛,她抄起手機就放到她媽眼前:「你看看!人家跟我一樣大!孩子都有了!」然後描述自己的不幸,「我長這么丑,還蠢,你說我以後怎麼辦嘛!」
她媽說,12樓阿姨叫我去打牌,一轉身,人就跑了……
這個時候,你表現出來的焦慮和著急,會安撫父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因為他們知道了,你內心深處,有把他們擔心的事放在心上。
至少態度上,你和他們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