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過於年輕的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比較好
先做好自己,再談教育下一代。
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善於覺察情緒的人,讓自己成為性格平和的人,不那麼自我中心,會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做了自己,以身作則,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關愛,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從有了孩子以後,漫漫學習路才剛剛開始。怎麼教育孩子,你可以找到成千上萬條的理論,但最基礎的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將來待人處事的方式,所以,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好與壞,對與錯。這是每個90後父母都必須要經過的第一步。
② 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
導語: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已被廣泛接受。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技巧方法,歡迎大家前來借鑒!
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須有自己的自由的時間,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這是他的自由,沒有自由的孩子長大以後缺乏主見,獨立性差。在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時,我們也得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須學會服從。比如上學這件事,這是沒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樣哀求,都必須遵守這個規則,如果他逃學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獎懲結合:只獎勵不懲罰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麼叫規矩,長大以後就沒有法律意識,容易釀成犯罪。如果只懲罰孩子而不獎勵孩子,孩子就會缺乏動力,長大以後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喪失人生的意義,他們會經常的反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獎懲結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獎懲結合的基礎上要更加的強調獎勵。因為懲罰並不能讓不良的行為消失,只是暫時的壓抑不良行為。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應該是及時的,如果不及時,獎勵和懲罰都是沒有效果的。
體罰與批評要把握分寸:目前體罰孩子是否正確仍然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我個人的觀點是,是否體罰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齡大小,對於四五歲以下的孩子,體罰是必要的,因為批評教育是無效的,他們甚至都無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話。而在孩子長大以後,體罰變得無效了,這就要父母講道理了。體罰只能增加他們的暴力意識。
把握游戲期與學習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學以前都可以叫做學前期,學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為主的。即便這時候你給孩子報了很多班,在上課的時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這個事情你要求孩子學很多知識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用的。在上了小學以後,孩子的興趣會逐漸的轉變,學前期的那些游戲已經不能吸引他們,學習就逐漸具有了興趣。這時候你的孩子就會勤奮起來。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情。
智商與情商的並重:智商與成就之間的關系是0相關,也就是說,他們之間沒有關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獲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這個研究結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們不要過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麼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呢?其實也不能這么說,對於一個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對於一個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幫助他獲得成功。所以,獲得情商與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強調一種要更重要。
父母不得不知的教子十招
一:幽默——有效的家教手段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家庭教育也同樣如此。幽默感應在父母的語言修養中列居特殊的地位。
幽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視的家教手段。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個充滿幽默歡笑的家庭里,孩子就會變得活潑、熱情、開明。目前,西方國家的教育機構相當重視對孩子幽默感的培養。作為啟蒙教育的父母,與子女開些善意的玩笑,鼓勵孩子說些健康的俏皮話,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絕非逗樂,而是在培養孩子健康歡樂的個性。父母多一份幽默,子女就更多一份笑聲,多一分歡樂,多一分力量,幽默不僅能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人為的緊張情緒,而且可讓子女在笑聲中健康身心,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二:輕松教養,動口不動手
如果說,現在要你用幾句話來描述你的燕子,你想到的是什麼?是孩子的貼心、可愛,還是頑皮、不聽話?相信每位爸媽對於孩子的成長,必然都有一番甘苦參半的深刻體會。
現代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已漸從權威式命令,轉而注意到溝通的重要。然而,或許是成長背帚的影響,許多爸媽仍不擅於常常贊美孩子,或許是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小優點,也可能是知道卻覺得沒必要說出來。但是另一方面,爸媽卻又相信愛主深責之切,故常用責罵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其實,無論是贊美還是責備,都會有其效果,只是怎麼用、何時用最恰當的問題,而這個分寸如何拿捏,對爸媽的確是個很大的考驗。
三:你也可以是贊美高手
東方父母大多比較含蓄,即使孩子有好的表現,也只是輕描談寫帶過,頂多說甸「好乖」而已。孩子年紀小,對許多行為的好壞、可行不可行還無法自行判斷,必須靠外在力量來作為衡量標准,爸媽的.反應就是他們最主要的依據。
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爸媽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爸媽能夠常常給孩子一些贊美,不但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會讓孩子樂意保持那樣的行為。只要爸媽時時提醒自己多看孩子的優點,相信一定會覺得孩子愈看愈可愛。而在看到優點時,別吝於表達出來,大優點大稱贊,小優點小稱贊,試幾次以後,就會愈說愈自然了。常常贊美孩子,真的不是那麼困難的。
提醒爸媽.贊美時別只是說「好棒」、「好乖」,要加上具體事例,才能讓孩子感覺到你的真心.而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四:讓責備有效卻無害
孩子畢竟是孩子,無論我們怎麼說,他還是有孩子氣的時候。如果你因為孩子生了氣,發了火,那很自然,但氣可不要出在孩子身上喲。往往,在氣頭上說的話,情緒的發泄會佔了大部分;而往往這些話也會是充滿不滿與殺傷力的。或許是「你每次都這樣,說都不聽……」的翻舊賬式;也或許是「你是苯還是怎麼樣,聽不懂呀!」的人身攻擊式;甚至更除了語言暴力外,再加上肢體的暴力,企圖將所有的氣憤都發泄在孩子身上……可是,最後呢?自己的氣,消些了;孩子的傷,卻重了……;一陣吵鬧下來,受傷的,是身體上的,也是心裡上的。
1.深呼吸,然後從1數到20,不要急著說話。
2.冷靜下來,確定自己可以保持理性的態度說話了,冉開始說。
3.先看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他已經有心虛的樣子,就再重復一次我們的要求。
4、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就可以跟他說:我現在很生氣了,請你聽話好嗎?並且向孩子說明為何希望他照著做的原因。
5-若孩子還是不依,就請先暫停他正在進行的動作;並嚴肅地告訴他:「裁想我需要你好好聽我說話」:或是「你有什麼事想抗議的,可以說出來讓我知道。」
6.我們可以先說我們的,或是先聽聽孩子的;原則是:靜靜地聽,而且是「真的聽」,不要被先人為主的觀念綁住了。
7,與孩子達成協議,原則上,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但也要與我們的期望做平衡;且讓孩子知道事情的規則,這樣才不會像是一味地縱容孩子。
每個家庭、每位父母、每位孩子的狀況都很不一樣。因此,必須多想想幾種方式去處理面對的問題。用心,豐目信大部分的爸媽真的用心;但更深一層的是希望爸媽的用心,孩子可以歡喜、放心地感受到。
五:學會向孩子道歉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在一個家庭里,父母威信的樹立,並非由於他們的一貫正確,而是由於他們實事求是,嚴於律己,進而取信於孩子。一個人做錯了事,傷害了別人,必須向人家道歉。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或尋找適當機會與孩子談論自已的過錯,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產生由衷的敬意,父母的威信也才會真正樹立起來。
同時,道歉還是要注意在心平氣和時,道歉的主旨要明確,態度要誠懇,所說的道理要中肯。如此,必會有深刻的教育效果。
六:讓父親參與家教
越來越多的父親參與家教,是現代家庭日益小型化的需要。五十年代,那種人頭濟濟的「傳統大家庭」目前只佔美國家庭的4%。-項名為蓋洛普的民意測驗表明,在過去10年裡,父母參與家教的時間,已從1984年的每星期5小時增加到今天的32小時,並且增加的勢頭仍有增無減。
專家指出,在充滿女性化的,哇啦哇啦作響的家教中,能夠注人更多一點父親教育的潤滑油,該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當然,專家也指出,父親在跟孩子打交道時,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父親應克服任何簡單、粗暴的行為,應時常表現出耐心、細致的態度。
2.父親在跟孩子游戲時,不必太投入,如打電子游戲機,否則家庭會成為無人監管的「極樂世界」。
3.父親不應在孩子面前吸煙、喝酒或主動嘗試各類廣告商推薦的產品。
4,父親在孩子面前要嚴格檢點自己的宮行。
5.父親在孩子做作業時,應盡量不翻閱報刊雜志、看電視、打電話以及動用音響設備。
6,最後,在妻子面前,父親對孩子要多表揚少批評,在和孩子發生摩擦產生糾紛的時候,應盡量在妻於回家前自行解決。
七: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
新加坡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不只是在課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加坡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向營業員詢問,這是男裝還是女裝?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嬰,盡管還裹著尿布,卻穿著正式的男裝三角褲。他們的母親說,應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boy」。當孩子學說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經常重復。在孩子學說話時,又教他們學說「I am a boy」或「l am a girl」,如果你故意對一個小男孩說:「You are a girl.」盡管他還不滿兩歲,他還是會很生氣地大喊:「No!I am a boy!」(不!我是男孩!)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兒們分門進出。裡面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所設,只是比例縮小而已。幼兒入園第一天,認識廁所便是第一課。男女廁所的門上,分別貼著男女標志。這個標志與公共場所的比較接近。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一次,一位母親送兩歲多的兒子上幼兒園,那孩子哭著粘著媽媽不肯走,這位媽媽用堅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能哭,你是男子漢,男子漢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強忍著淚。還有一次,一位女士與兩三個男孩等電梯,電梯門一開,那位女士讓孩子們先進,他們卻不進,其中一個示意說,「Ladies first」。
八:教育孩子要採用正面思考的方式
美國的小學,常常教育家長怎樣對孩子說話。
比如,學校告訴家長:孩子的美術作品不夠好,你不能說「你畫壞了」,而要說:「你想想,是不是還能改進些?」而當孩子的功課做錯了時,你最好別說:「你錯了」,要很委婉地講:「你檢查一下,有沒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去做?」
永遠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學校的老師說:「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都能用正面思考的方法對待孩子,他將來也會以正面思考的方式對待別人。相反地,如果他從小接觸的就是惡意的、否定的言詞,他將來也會以『負面思考』看這個世界。」
孩子放學很晚才回家,正面思考的家長就會問:「這么晚回來,是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負面思考的家長則會挖苦說:「外面那麼好,你還回來幹啥!」
我們有些家長總喜歡採取負面思考的方式冷嘲熱諷,聲色俱厲,無形中處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害。
九:幾種不正確的「威信」
許多父母都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是教育好孩子至關重要的一點,可是對於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以及樹立怎樣的威信則不一定清楚了。很多父母對「威信」一詞存在不正確的理解,以至於對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反面教材可以成為有心人的一面鏡子,下面我們列出父母不正確的?種「威信」,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1.高壓的威信。父母經常發脾氣,施暴力,嚇倒孩子。
2.疏遠的威信。父母不接近子女,不與子女交流思想,不讓子女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
3.寵愛的威信。父母對子女姑息遷就,有求必應。
4、擺架子的威信。父母好為人師,自以為是,自高自大。
5.說教的威信。父母總是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擺出一副說教者的姿態。
6.誘惑的威信。父母總是用各種獎賞來抬高自己的地位,用小恩小惠收買孩子的心。
7.炫耀的威信。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津津樂道榮耀家史和自己以往的成就,不向孩子提出奮斗目標。
十:教子十不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基諾特,把父母不宜對孩子講的語言歸為10大類:
1.不要惡語,如「你這個大笨蛋!」
2.不要責備,如「你總是做錯事,真是太糟糕了!」
3.不要侮辱,如「你真是個沒用的廢物!」
4.不要壓抑,如「閉嘴,不許再說話!」
5.不要強迫,如「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6.不要威脅,如「我再也不想帶你了,你給我滾開吧!」
7.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8.不要抱怨.如「你這不爭氣的孩子,真叫人傷心透了!」
9.不要許願,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10.不要諷刺,如「你可真了不起,還能幹出這種事兒!」
21世紀是競爭愈加激烈的世紀.21世紀是強者的世紀。只有培養孩子的強者氣質,讓孩子成為強者,才能適應新世紀的需要。
自信是強者最鮮明的特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幫助孩子取得成功的首要一環。孩子取得了小小的進步,父母應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和鼓勵,使孩子堅信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取得進步的同時,要滿打滿算孩子奪取新成績的慾望,讓他有種「永不滿足」的寶貴品質。要時刻提醒孩子「我有信心取得成功」。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強者典型。他參加了二次世界大戰,負過幾十處槍傷,乘坐飛機也出過亭,但是他依舊有著不可征服的精神。這歸功於他從小的野外生存訓練。他10歲那年,父親獎給他一支槍,他便去孤島打獵。他說,「我永遠都不會失敗的。」海明威從小的自信,便奠定了他有番作為的基礎。
要作為強者,還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並且不斷地挑戰極限。只有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和自我評價,幫助孩子朝他們的興趣和天賦的道路上走,才能使孩子早日成長。試想,讓莫扎特、貝多芬去從事發明、從事商業活動,把愛迪生、瓦特關在屋子裡畫畫、彈琴、寫文章,那樣會導致什麼後果呢?
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永無止境地探索,這是強者又一個顯著特徵。訓練孩子的專注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給孩子講一個故事,然後,讓孩子復述故事,等等。有了專注精神後,再科學地制訂發展計劃,是成為強者很重要的一條。
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尊老
首先,要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裡,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
因此,父母在與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還可利用英雄模範人物、現實生活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復練習,養成習慣。
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保持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第三,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
可藉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日子),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奶奶拜年」。
第四,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
孩子易沖動、自製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成人一定要捨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嚴格把關。遷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最後,建議老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隨之行事,非常被動,如給老人搬凳子,說「再見」等。
插座事件
女兒快兩歲時,對牆上的插座孔很感興趣,於是我拿來了她的錄音機,告訴她牆上的孔里有電,是錄音機需要的,插插頭的時候需要拿著後面的塑料部分,這才安全,如果拿了前面的兩片金屬是會死的,而且手濕的時候插插座也是會死的。女兒對死還是很敬畏的,雖然未必明白具體會怎樣,但總之是一件很不好很可怕的事。在兩歲不到的日子裡她學會了插插座,從那天起我們經常叫她XX來幫我插一下這樣那樣的插座,她也經常拖著她的錄音機這個房間聽聽,再拖到那個房間聽聽,不用求我們幫她了。好吧,她很安全地活到了現在,從沒觸過電,我也沒再擔心過她會觸電,我甚至曾告訴她,如果看到一根金屬線你想知道是否帶電,可以用手背靠上去試一下,有電的話會打到你,會有點痛有點麻,但記住千萬不能用手心去抓,手背碰到會彈開,沒危險,手心碰到會抓緊,那就是要命了。
躺在地上哭
女兒很少用哭鬧作為手段來達到目的,因為一次也沒成功過,上了小小班後看到了成功案例,於是活學活用,在某天為了和我們一起吃白粥還是要單獨給她下面條躺到了地上。我們全家該幹嘛就幹嘛去,當她空氣。這里要感謝我的老媽,她更是開始了掃地,當掃到女兒躺的地方時,對她說,來來躺過去一點,這兒我要掃地,別擋著,我掃玩了你再躺回來。於是女兒挪地繼續躺著哭,一會又說,好了,我把這兒掃干凈了,你可以躺回來了。兩歲半的女兒居然真的又躺回原來的地方來哼哼唧唧。我們全家都躲了起來狂笑。當了半小時空氣的女兒終於發現別人的成功案例在她身上成功不了,爬起來討好的說,我覺得其實白粥也是很好吃的,說完自己P顛P顛跑去把白粥吃了個干凈。
直到現在,我也再沒看到過她躺在地上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其實小孩子很多行為只不過是試探,第一次就阻止,基本不會有第二次同樣行為發生。
③ 現在年輕的父母要如何育兒才是正確的
90後教育小孩,會更加遵從孩子的思想,去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主動去思考,主動動手去做,主動去交流,主動去表達,到時這些都是在樂觀的情況下,不超出正常的范疇,讓孩子在好的環境下成長很重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首先是對幼兒的教育。孩子在小時候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是寫好字畫好圖還是塗畫得一塌糊塗全決定於90後的父母。在這時候,千萬不要溺愛孩子,父母應該首先培養孩子各種生活的能力,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和價值觀,培養孩子正直,誠信,善良,勤勞,勇敢,知錯就改的品質,父母不要因為世俗怕孩子將來吃虧而就對孩子進行不良品質的教育,那樣將會影響孩子優良品質的培養,影響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