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有效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建議
01.父母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並不是正襟危坐,給孩子講道理,才是教育,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教育全在於細節。"
孩子也並不是你教什麼,他才學到什麼,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父母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對孩子言傳身教。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須贅述,大家一起加油吧!
糖果媽媽,倆寶媽媽,中學教師,陪你一起養兒育女,歡迎點贊關注!
2. 兒女如何跟父母溝通
兒女跟父母在交流溝通中,說不定父母也會受到你的影響,接受一些年輕人認可的新生事物,那樣,會無意中縮小代溝,增進家庭親情。下面我整理了兒女跟父母溝通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兒女跟父母溝通技巧01
1、了解是前提。
了解父母,溝通就有主動權。知道父母怎麼想,怎樣處事,有什麼 興趣 愛好 ,是什麼脾氣秉性,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與他們溝通就有了預見性和主動權。
2、尊重理解是關鍵。
尊重是與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連最愛自己、對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與父母正常溝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願,還要講求基本的禮貌,不能任性。
3、理解父母的有效 方法 是換位思考。
當我們不理解父母、與父母沖突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替他們想一想,了解他們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道理。這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智。
4、溝通的結果要求同存異。
溝通不要走極端,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差異,難免有不同的觀點、動機和行為方式。正因為有分歧,所以才要溝通。這種溝通,不一定非要統一不可,而要求同存異。找到同,我們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和行動;保存異,就是保存對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我們要克服閉鎖心理,向父母傳遞有關自己的信息和情況,表達自己的心情,說出自己的意見,讓父母了解自己。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不要忽略與父母的交流與溝通。與父母發生矛盾時,要耐心解釋,讓父母聽得進,以得到他們對自己的理解。解釋時說話放低聲調,斟酌詞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對,也要就事論事,不對父母本人,更不能遷怒於父母。
不管怎麼說,長輩也是從我們這個年齡走過來的,他們也經歷過“疾風驟雨”時期,以他們幾十年的人生經歷,看問題要成熟得多。我們在慢慢長大,應該學著獨立,但獨立和成熟有個過程,不是突然的。要經常坐下來,跟爸爸談談你在學校的情況,跟媽媽談談你遇到的煩惱,這樣父母也會誠懇地與你交談,從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不要認為跟父母談心是“沒長大”,善於溝通正是你越來越成熟、獨立的表現。在交流溝通中,說不定父母也會受到你的影響,接受一些年輕人認可的新生事物,那樣,會無意中縮小代溝,增進家庭親情。父母是愛我們的,只要我們同樣以愛的方式對待父母,溝通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
兒女跟父母溝通技巧02兒女跟父母溝通技巧一:正確認識自己,消除叛逆心理。
有一位學生曾經這樣對我說:“父母總是在我多穿點衣服,我偏不穿。”我問她:“那你不覺得冷嗎?”她說:“冷,本來我是打算穿的,但因為媽媽叫了我穿,我就不想穿了。”不知道同學們是否有類似她這樣的想法,其實這是一種很錯誤的想法,你們看,寧可冷,也不聽父母的話穿多點衣服,這不是逆反心理作怪嗎?這些同學做一件事只是為了與媽媽作對,毫無自己的主見,甚至不管對不對。許多同學一聽到父母的話就頂嘴,假如能想一想父母說得對不對,或用解釋說明或自嘲取代頂嘴這種偏激的方式,效果一定好得多。
兒女跟父母溝通技巧二:適當改變自身個性行為。
有很多同學總是說媽媽很啰嗦。但是你知不知道,媽為什麼總是講來講去呢?那是因為她覺得你沒有做好,她不放心。如果你在父母啰嗦前盡可能做好所有會被啰嗦的事(如洗碗、做作業、整理自己房間、不亂丟垃圾等等),讓父母沒有啰嗦的機會,那麼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他們操心,心裡很高興,自然就不會講來講去了。問問自己:為什麼父母看不慣自己的 言行舉止 呢?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呢?找出自己的不足,盡可能嘗試改變。並且盡可能在父母做好。比如他說你“洗碗很懶”,那麼你就在父母說這句話之前去洗好;他說你不復習,你就盡量多些復習;總之,只要是對的,對你有利的,為什麼不做好一些呢?既可免去父母,對自己也有益,何樂而不為呢?
兒女跟父母溝通技巧三:積極溝通。
1、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如果你認為父母確實做得不對。可以試著將你的想法表達出來,千萬不要壓抑心中的不滿。比如當父母偷看你的 日記 或在旁聽你的電話時,如果你對父母大吵:“為什麼不尊重我?”反而會使父母覺得你將他們看成外人,會很傷心,你可以用一種較為輕松的方式表達“我的不滿是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偷看你的日記,你可以先裝作不知,在他們下次聽電話時湊過去裝著聽的樣子,或者裝著想看父母日記的樣子,當他責備你的時候,你便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講出來,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又比如,當你們發生沖突或誤會之後,在 母親節 或 父親節 時送上一張小卡片,在為他們祝福的時候同時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為他們點一首歌,並附帶講出自己的心裡話,那麼大部分家長都可以接受。
2、多向父母了解他們的過去。
多問問父母:“你以前是怎樣的?”了解他們的趣事,有利於雙方溝通。雖然年代不同,但仍有許多感受是相同的,比如貪玩、頑皮、惡作劇、叛逆等等。父母有時會忘了他們以前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們自認為很對的方式要求我們,這樣一談,會使他們想起自己的過去,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感受:“原來我們當時不也是這樣的嗎?”很多時候,當父母講起“想當年,我......”時,不少同學都會感到厭煩甚至反感,其實,我們並沒有努力從中找出與父母相類似的感受,而是一下子就樹立了對抗情緒,阻礙了繼續更好地溝通,如果我們注意傾聽的話,我們與父母一定會產生共鳴,把心拉得更近的。
3、贊美父母並虛心請父母提意見。
父母也是人,也喜歡贊美。並且人都有一點逆反心理,多些贊揚父母反而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樣多些請父母對自己提出批評,並虛心接受正確的意見,也會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使雙方更為了解。
總之,我們不能用一種非好即壞的眼光去評價父母,不能認為這樣就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那樣就是一個壞爸爸、壞媽媽,給我買單車的媽媽就好,批評我的媽媽就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夠好的方面。爸爸媽媽也一樣,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也要寬容他們的缺點,“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但是再多缺點的父母也是愛自己的兒女的。只要我們用心地去發現,就一定可以從父母啰嗦、嚴格、不近人情的表面發現他們愛我們的內心。
3.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在學校里,身為老師的我們是需要與家長進行一定的溝通的,這樣才能讓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的相關內容。
首先「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長的教育。我們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範作用。
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起對孩子教育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尤其是對學習基礎比較差、表現不夠好的學生的家長,這一點更加顯得重要。有的學生家長,由於經常聽到對自己孩子在學校表現的負面的評價,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甚至無可救葯,從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教師在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敗了,也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教師必須避免告狀式的家校聯系,不能在家長面前一味地數落孩子的不是。如果確實因為孩子犯了差錯需要與家長聯系,也應該與家長坐下來,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會犯錯誤的根源,積極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再次,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較低,又無教育學方面的修養,或者由於工作繁忙,從而對老師表示對教育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個別家長甚至認為只有打罵才是讓孩子屈服的唯一辦法。
此時,要幫助學生家長改進不良的教育方法。真誠地幫助學生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而不能對家長違反學生心理特點的的教育方法熟視無睹,無論家長是溺愛孩子、打罵孩子、還是放任孩子或對孩子要求不一致等,都必須加以幫助,促其糾正,使家長的教育學修養水平得到提高。
只要學生家長真正地認識到老師對他們的孩子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愛,他們自然也會想方設法對孩子多加督促與關心,把孩子教育好。
教師怎麼和家長有效交流
第一,我認為必須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基本信息。因為家長的職業、性格、認知水平的不同,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你可以通過走訪、電訪或和學生的聊天中,了解家裡父母的立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覺出家庭是否和睦,什麼是他們忌諱的,什麼是他們喜歡的等等。這樣,在和家長的溝通時,就更能知己知彼。
第二,對不同的家長,一定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於那些對孩子相對寵愛的家長,交流時,首先應該肯定他孩子的優點,在充分、客觀的贊揚中,家長會對你的尊重回報尊重,之後,你再委婉指出他的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讓他接受你的觀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又比如對於那些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不管的家長,我們要不斷激發家長的責任感,積極主動讓他們參與到對孩子的各項教育活動中來,也必須對他們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危害。
再比如對那些後進生的家長,我們不能總是橫向比較,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家長對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主動跟我們班主任交流,配合我們的工作。
第三,在信息發達的當今,我們可以用多種先進科學、便捷有效的的方式提高交流的實效性。像筆者所在學校,交流形式就是豐富多彩。比如家校聯系通,每周一次的反饋,包括學生的近況,家庭作業,要交的費用,家長要注意的事項等等。
比如班級QQ群,一般每個班級都有一個群,有必要時家長(或兄弟姐妹等)都加入進來,可以聊下當天的作業,學生的表現,教育的心得等。比如電訪,學生有任何特殊表現或要請假出校門,班主任都要告知家長,當然不是隨意把學生的缺點放大,更不是打小報告。
比如走訪,這是最有效的家校聯系手段。像我們學校,每個學期期末都會組織全校教職工,自上而下,大面積的對學生家庭進行走訪。
1、在和女性家長溝通時要多進行情感溝通,讓其知道自己對學生家長和孩子的關心,之後再溝通學生的.優缺點就會順暢很多。
2、在和男性家長溝通時,只要實事求是、簡潔明了就好,過多的啰嗦和寒暄反而會消磨男性家長的耐心產生反效果。
3、對於溺愛孩子的家長,情感共鳴是法寶,如果是已經做了父母的老師可以以一個普通父親或母親的身份跟家長聊孩子的教養經驗和困惑,如果是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可以以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家長溝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長環境。
4、對於難搞的家長要先積累證據。一件小事不足以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問題,可以將這些小問題做詳細記錄,在一定的時間跨度里持續的問題更有可能引起家長的反思。
5、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可能會強勢、自信,溝通時先求同後存異,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可能會教育觀念落後,打罵孩子或是不管不顧是多數,溝通時要喚醒家長的重視同時適當指導。
與家長溝通的幾個必殺技巧
一、要尊重家長。尊重家長,打好與家長溝通的基礎。尊重學生家長是老師與家長取得有下溝通的首要條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鮑特(J·W·Whibaut)和凱利(H·kelley)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認為,任何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賴,社會學中將這種相互依賴稱之為「相倚」,應該說,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追求應當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類型的互動中,才能真正凸現雙方的主體地位,體現主動性。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教師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了互動的激起、進行和結束,而家長屬於被動方,總是被「牽著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長,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就為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
三、耐心告訴家長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從教師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教育知識,及時的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克服互相埋怨情緒。在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教師與家長間易互相埋怨,一方怨老師不會教,一方怨家長不會養。這樣,導致雙方產生對立情緒。老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具體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防止只「揭短」「告狀」的現象。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且採取合理有效溝通方式。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們學校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咱們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咱們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C班同學,被打,及時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認可,事情化解。)。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校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校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校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首先先揚後抑,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其次淡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
七、對孩子共同的愛是溝通的基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校溝通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麼愛得過火,要麼不到位。例如,當孩子沒有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會教育孩子:"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有的家長怕孩子受批評,竟主動替孩子開脫責任:"是我不好,我沒有提醒他。"從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認為"完成老師的任務是爸爸媽媽的事,和我沒有多大關系。"而有的家長則是恨鐵不成鋼,當眾指責孩子:"你看別人怎麼都完成了?你為什麼忘了?"從而使孩子羞愧難當,自信心大受傷害。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
4. 如何叫醒不關注孩子行為能力養成的父母
這個很難,家長本身得有被喚醒的素質,一般情況下,不再沉睡的家長通常都是學習型家長,而且學歷素質相對比較好,這樣的家長一開始就知道在育兒上下功夫,所以孩子本身的行為習慣就比較好。剩下先天就沒有培養習慣的家長自身就是不重視育兒和教育的,只有等到孩子徹底完全管不住,習慣達到毀滅性傷害或者破壞時他們才能醒悟。
5. 和家長溝通的技巧有哪些
和家長溝通的技巧有哪些
和家長溝通的技巧有哪些,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畢竟家長以及老師就是應該及時的溝通孩子的各種問題幫助孩子做更好的成長,獲得更多的可能性,你知道和家長溝通的技巧有哪些嗎?
作為老師跟家長溝通是很有必要的,與家長溝通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1、在和女性家長溝通時要多進行情感溝通,讓其知道自己對學生家長和孩子的關心,之後再溝通學生的優缺點就會順暢很多。
2、在和男性家長溝通時,只要實事求是、簡潔明了就好,過多的啰嗦和寒暄反而會消磨男性家長的耐心產生反效果。
3、對於溺愛孩子的家長,情感共鳴是法寶,如果是已經做了父母的老師可以以一個普通父親或母親的身份跟家長聊孩子的教養經驗和困惑,如果是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可以以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家長溝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長環境。
4、對於難搞的家長要先積累證據。一件小事不足以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問題,可以將這些小問題做詳細記錄,在一定的時間跨度里持續的問題更有可能引起家長的反思。
5、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可能會強勢、自信,溝通時先求同後存異,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可能會教育觀念落後,打罵孩子或是不管不顧是多數,溝通時要喚醒家長的重視同時適當指導。
一、尊重家長、理解家長是前提
一方面要尊重家長。心理學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我們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長接觸的短短時間內讓家長喜歡自己,但我們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談方式,使家長產生一種願意跟你溝通的的慾望。因此再跟家長溝通之前,一般要充分准備好學生的材料,諸如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及老師近段時間的評語等。同時在腦海里預想一下家長可能遇到的問題,力求自己在回應家長的問題時做到准確無誤,以增強家長對自己的信任感。而對於少數文化程度較高或教育孩子經驗豐富的家長我們本著虛心求教的態度,跟她們交流和請教管理孩子的方法,這樣既便利我們工作,同時也讓家長覺得我們比較民主隨和、誠實可信,從而更願意跟班主任聯系溝通。
另一方面理解家長。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家長對孩子造成的一些過失或者為了孩子與老師發生的矛盾等問題。事實上,我們從家長那裡會得到學生的各種信息,同時老師還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如果教師與家長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會把孩子引向好的發展。
二、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
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其知識結構、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班主任可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對於知識型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學生情況,在充分肯定家長的合理化建議的同時,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溺愛型的家長,班主任一般在交談時先肯定孩子的長處,然後用懇切委婉的語言向家長反映情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溺愛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使得這類家長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全面地了解孩子,並主動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對於那些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強調家長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班主任要及時將學生的點滴進步反映給家長,激發他們對孩子的信心;對因離異而不管孩子的家長,要勸他們不要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孩子,幫助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盡到自己的義務。其實無論與何種類型的家長溝通,最關鍵的還是要以誠待人,將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建立家校聯系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的聯系途徑是家訪。通過家訪,班主任能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文化素質、家庭教育狀況等基本情況,從而對學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家訪中,班主任宜與家長共同商洽教育學生的方法,樹立家長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過多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削弱家長對子女的信任。由於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移動通訊具有的便捷、快速、方便等優點,使得電話或簡訊溝通成為一種新的方式。班主任通過給家長打電話、發簡訊的方式,既便捷,又宜於與家長的情感維系。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與家長電話交流時,語氣要和藹,要親切。對學生的近期表現,要多肯定,多鼓勵;對於不足,要委婉表述。隨著現代網路事業的發展,網路平台也日益成為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可通過Email、網路博客等方式與家長在網上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的聯系途徑是定期開家長會。家長會是家校聯系中佔主導、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家長會的定義是由學校或教師發起的,面向學生、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交流、互動,介紹性的會議或活動。通俗講,就是「學校同家長聯系的一種方式」。召開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長與老師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家長會卻存在形式單調、內容雷同、方法陳舊等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建立新型的家長會模式。首先,班主任在召開家長會時應學會換位思考,從家長的角度出發,體會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的感覺。其次,家長會的內容應具有豐富性。家長會上除了傳統上的匯報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孩子品德言行的進步、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醒家長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最後,家長會的形式應多元化,且要具有研討性。改變教師一言堂式的傳統形式,變為研討交流式,使它成為老師與家長和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討論會和交流會。
四、要正確地評價學生
教師與家長接觸,往往離不開評價學生。在家長面前評價學生,可以先請家長談學生在校外的表現,而後班主任談學生在校內的表現。對學生的評價有以下幾點:
一是進行發展性評價學生,即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表現是否進步,是否一天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向上發展。以此來評價學生,使學生在遷移默化中走出分數的怪圈,從而全面提高整體素質。
二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地、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使家長聽後,覺得這是教師的肺腑之言,感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與家長的願望相一致的,從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學生。
三是講究方式。在共同語言上多交流,注意語言技巧,切忌挫傷家長的自尊心。因為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莊稼別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們心裡,自己的孩子是不錯的。假如,我們教師在家長面前盡說學生這不好那也不好,把學生看扁了,會嚴重地挫傷家長的自尊心,畢竟最差的學生也還有他的閃光之處。
五、讓家長感受到你是一個認真負責師德高尚的教師
班主任在與家長的談話中,始終能反映或體現老師對學生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體現出他把孩子交給你放心,家長非常信任你!
總而言之,班主任和家長的交往非常重要,班主任和家長良好關系的建立需要靠老師的責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溝通,而它又建立在對學生正確評價的基礎上。班主任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去學習、總結他人的成功經驗,以創新思維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成新的思路,開創新的局面。
類型一:包辦代替
有的家長經常說「老師,我的孩子不會穿鞋,請老師幫助穿好;我的孩子吃飯慢,老師多給喂喂」之類的話。他們從來不提及讓孩子學習生活方面的技能,而是一味的讓老師代勞。
此類家長在家一定是包辦代替,什麼都幫孩子做好,完全不考慮孩子的能力,這是包辦代替型家長。此種類型的家長容易培養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做事情自信心不足,不適應集體生活。
應對措施:
1、利用家長開放日,讓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2、與家長單獨溝通,讓家長了解此年齡段孩子應該掌握的生活技能有哪些?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3、教給幼兒生活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幼兒園提供給幼兒更多鍛煉的機會,幫幼兒樹立自信心,讓幼兒願意為自我服務,並把幼兒的成功及時反饋給家長。
類型二:望子成龍
有些家長一來接送孩子,就和老師長談,還經常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種種表現,「孩子吃得怎麼樣?睡得怎麼樣?上課回答問題了嗎?學的東西都掌握了嗎?在家需要家長怎樣輔導?」等等。
其實,此類家長對孩子抱以重任,「望子成龍」的心態過重,希望孩子樣樣都出類拔萃,遙遙領先,有些急功近利,卻往往造成孩子做事情膽怯,缺乏創造力。
應對措施:
1、與家長單獨溝通,讓家長了解此年齡段孩子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討論過分管制孩子會造成不良後果的嚴重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2、教師在幼兒入園、離園時主動與他交流幼兒在園情況,多報喜少報憂,最好長話短說。
3、舒緩幼兒情緒,鼓勵其認真完成每件事,只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類型三:漠視教育
有的家長從不主動與老師交流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家中的情況。如果老師與他反饋幼兒在園情況時,好的方面他只是表示同意,不好的方面嘴裡說「配合老師,幫助孩子改正」,卻沒有看到他真正行動。這類家長其實是在漠視教育。此種類型家長會造成幼兒對一切事物產生無所謂的態度,不求上進。
應對措施:
1、先了解家長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配合老師?
2、與家長個別溝通,教給家長配合的方法,向其說明配合後會產生的效果。對工作忙的家長,老師可以以書信的方式與之交流,幫助家長解決教育問題。
3、向家長宣傳幼兒園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取得好成績後及時向家長匯報。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往往是由於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不夠,也可能是對孩子賦予過高的期望,導致期望與實際脫節,才造就了「問題家長」。找到「問題家長」的根源,幫助家長重新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是幼師做好幼兒園家園共育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