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佛教的著作中關於知恩圖報,感恩的描述
學會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感恩太重要了,就說我自己吧,我在學佛之前,心胸特別狹隘,跟周圍的人斤斤計較,瞋恨心特別重,真的是睚眥必報,別人對我的好我不放在心上,別人對我的不好,我卻總是耿耿於懷。《太上感應篇》中有一句話:「受恩不感、念怨不休」,用來形容我自己真是再恰當不過了。那我得到了什麼果報呢?從情緒上來說,就是常常充滿了怨恨和痛苦,總是怨天尤人怨氣沖天,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可是這種不良的情緒卻嚴重妨礙了我心智的成長和完善,導致我的人際關系很不和諧,走到哪裡,常常成為和諧氣氛的破壞者,成為一個被別人討厭的人,真是「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啊。
從工作、事業的角度講,由於我不懂得知恩感恩報恩,別人就會認為,像我這種人,只記別人的不好,不記別人的好,根本不值得別人幫助。所以幫助我的人越來越少,給我設置障礙、在背後說我壞話的人越來越多,正應了孟子的那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我的工作和事業,又怎麼會有成就呢?
我們的古聖先賢講的好:命由心造,福田靠心耕。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一生的福分,要靠自己的心來營造。什麼心?真誠心、感恩的心。人是最有靈性的動物,你對別人好不好,別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從因果律的角度講,你用感恩的心來對待周圍的人,受人滴水之恩,念念放在心上,時時想著報答,那別人就會覺得,幫助你這樣的人是值得的,因為你懂得知恩報恩,那別人就會越來越樂意幫助你,你的人際關系就會越來越和諧,你人生的助力就會越來越多,你的身心怎麼會不舒暢?你的工作事業怎麼會不順利不成功?
在我學佛以後,由於明白了知恩感恩的道理,我就在生活中力行。我常常把別人的好處記在心上,把別人的不好統統放下,常常想著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結果我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和諧,心境越來越快樂輕松,得到了周圍人們的肯定和稱贊。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這里為你回答問題,也是因為我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出於一顆感恩的心,想把這么幸福美滿的佛陀教育,介紹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
最後,我用我們的恩師上凈下空老法師的一段話與你共勉: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智。感恩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恩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恩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定慧功夫。感恩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獨立。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阿彌陀佛!
㈡ 老媽要生日,我想抄遍佛教經文 送給老媽 應該抄什麼
抄《金剛經》最好!
《金剛經》:「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義。」
抄寫本經功德之殊勝:
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須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中前後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恆河沙等七寶布施校量,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時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指慎養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之大。因為財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獻,那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而受持或為他人講說本經,卻能令正法久住,啟發人們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人向上增進以至解脫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所能及。
二、消除業障:我們這個世界是業的世界,由於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因為我們無始貪嗔痴,造下過許多不善業,所以現實的生命總有許多缺陷及困擾,諸如天災人禍,身體病弱,諸事不順等等。受持《金剛經》卻能消除業障。經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沒有受持《金剛經》本來平安無事,可受持本經之後,反而遭到他人的輕視,沒有關系,這正是在業障。受持本經三途惡業都能消除,其它小業障就不必論了。
三、開發智慧,通達實相:《金剛經》稱曰般若波羅蜜,首要在於開智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本經處處教我們無住,無住是為了成就般若。經曰唯盯敬:「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達實相。
四、消除煩惱:《金剛經》中雖然不曾出現「煩惱」二字,但般若法門處處都在解脫煩惱。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乃煩惱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脫煩惱。本經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斷除煩惱。住相能引起煩惱,本經要我們不住一切相,煩惱自然不生。
五、成無上道:學佛是為了成佛,佛陀漢譯曰覺者、則讓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經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㈢ 請問有哪一本正式的佛經 是強調孝道的
孝本身是儒家的概念
㈣ 《佛說孝子經》:佛弟子如何報父母恩
東漢安世高所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講到,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縱使「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尤不足報父母恩。」《佛說孝子經》中,佛從懷胎、臨生、養育、教導、與子休戚與共等方面陳述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佛問諸沙門,父母恩重,如何報答。諸沙門答以「唯當盡禮,慈心供養。」意思是極盡世俗之義務,滿足父母之快樂,諸沙門的回答主要是供養父母吃穿遊玩,滿足其感官快樂。佛說此不為孝,真正的孝須能令父母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生天,世世逢佛,聞法得道。以這種孝為本,能令沙門梵行,君主仁愛,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個人進德修業,社會和諧昌明。
《佛說孝子經》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基礎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後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見佛聞法,長與苦別,究竟涅槃,對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脫涅槃為目標。
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儒家傳統沖突之一便是孝道問題。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禮;壽終,葬之以禮,逝後,祭之以禮。儒家特別強調子女奉養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甚至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尤其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價值觀自然視佛教之辭親出家為大不孝。
「無後為大」的不孝,實際上是個宗教性問題,因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語出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記得,鄉人被罵「絕戶」感覺是莫大的侮辱和難堪。「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人死為鬼,回歸祖先那裡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後能祭祀祖先,還不算最大的不孝,無後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會在另外的世界挨凍受惡,生活凄慘。祖先鬼要靠後代子孫祭祀來生活,讓人聯想到佛教「餓鬼」一詞。餓鬼的總稱為「薜荔多」(梵語preta),意為「祖先鬼」,以飢渴逼惱,從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與中文的「祖先」意義不同,私以為大概更多的是壽命很長的意思。
在佛教看來,眾生福業,從布施、持戒、忍辱而來,尤其是財富,源於前世布施,若是慳吝,易墮餓鬼。中國人古來天災人禍較多,百姓多懷生存恐懼,能夠活下去,能吃飽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希望,無心無力行於布施,然而對於孝養父母,養育子女則有堅定的倫理信念,故生前死後之給養亦從子女獲得,養兒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對列祖列宗衣食負責,故「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大不孝。佛教以離家出家為大善,累世父母都會因此得到利益,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與父母的現世安樂常常產生沖突,而現代許多寺院開始建設安養院,安養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於使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善莫大焉!
㈤ 念吉祥咒的前提是孝敬父母,哪些佛經原文講孝敬父母
講孝敬父母的佛經有《十善業道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經里定義孝敬父母的原專文,意思深廣無有邊際,屬如果從現實意義來說,可以從四個層次上來說明。
1.
養父母之身:衣食良葯,使之便利,無有缺失,樣樣具足。
2.
養父母之心:為人謹慎,愛語長存,聽言順從,為其安心。
3.
養父母之志:常行善舉,當為榜樣,明理於己,巧勸於人。
4.
養父母之德:所做圓融,德行滿溢,父母常思,覺悟今生。
真正的孝敬父母,就是永無止境的要求自己不斷的提高境界,落實一切的責任、義務的同時,用真心去感應父母的一切作為,使之向其好的方向發展。而念吉祥咒的目的,是滅除三毒煩惱(貪嗔痴),勤修佛法三寶(戒定慧)的方法之一,我說的希望你都能體會。
阿彌陀佛
㈥ 有木有為父母祈福的佛經經文。。急需!!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報父母恩咒:
南摩密栗多,哆婆曳娑訶
讀音:
南(na)摩(mo)密(mi)栗(li)多(o)哆(o)婆(po)曳(yì)娑(suo)訶(he)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難報,卻無以為報,則有佛教報父母恩咒,每逢農歷七月中每日念誦報恩咒四十九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盡孝之心又何止拘泥於七月啊!) 任何佛教經典讀誦 都可以迴向父母增長其福慧! 多為父母供養三寶 布施眾生每天給自己安排一段時間 專門誦經 平時做善事 都迴向父母
㈦ 佛教里哪部經典可以讓父母健康長壽消病祛災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大乘庄嚴清凈平等覺經》《金剛經》
佛法學習
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接,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